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生菌作为生物控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悦欣 吴垠 +1 位作者 刘长发 王吉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0-185,共6页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微生物药物已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使用益生菌控制病原菌已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细菌、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应用于鱼、虾、蟹、软体动物的养殖和饵料生物的培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抗微生物药物已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使用益生菌控制病原菌已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细菌、弧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应用于鱼、虾、蟹、软体动物的养殖和饵料生物的培养。文中作者分析了益生菌的可能作用机理,介绍了益生菌筛选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生物控制剂 水产养殖 应用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尾藻的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泽宇 李晓丽 +2 位作者 韩余香 曹淑青 由学策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5-259,共5页
于2006年对大连沿海地区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鼠尾藻卵的采集及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的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水温为13-23℃,繁殖高峰期为7月中旬,水温为17℃,最大卵放散... 于2006年对大连沿海地区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鼠尾藻卵的采集及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的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下旬,水温为13-23℃,繁殖高峰期为7月中旬,水温为17℃,最大卵放散量可达300万粒/g;使用贝壳作为受精卵的附着基,在室内培育60d后,鼠尾藻幼苗长度为2.5mm左右;水温〈22℃时,幼苗生长较快,水温〉23℃时生长几乎停止。经过30d海区暂养,幼苗的藻体长度达到7—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藻 室内培养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悦欣 王岩 +2 位作者 刘璐 刘欣 张泽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2-257,共6页
2002、2003年从大连市黑石礁海区潮间带石莼Ulvalactuca、孔石莼Ulvap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122株细菌。以11种细菌和1种真菌作指示菌,采用覆盖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拮抗菌74株,占总测试菌株的60 7%。不同时间、不同... 2002、2003年从大连市黑石礁海区潮间带石莼Ulvalactuca、孔石莼Ulvap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122株细菌。以11种细菌和1种真菌作指示菌,采用覆盖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拮抗菌74株,占总测试菌株的60 7%。不同时间、不同海藻表面拮抗菌的分离比例不同。拮抗菌的抗细菌比例高于抗真菌比例,且对海洋细菌和陆生细菌均有作用,尤其是40%以上的拮抗菌株对虾的致病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ce、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费氏弧菌Vibriofischei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海区潮间带 海藻 附生细菌 抗微生物活性 拮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真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悦欣 孙田 +2 位作者 王海燕 王岩 朱莹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共4页
于2002、2003年从大连黑石礁海区潮间带采到的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礁膜Monos tromasp 、石莼Ulualactuc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99株真菌,用7种细菌和3种真菌作指示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获得拮抗真菌31株,占总测试菌... 于2002、2003年从大连黑石礁海区潮间带采到的鼠尾藻Sargassumthunbergii、礁膜Monos tromasp 、石莼Ulualactuc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得到99株真菌,用7种细菌和3种真菌作指示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获得拮抗真菌31株,占总测试菌株的31 3%。不同时间、不同海藻拮抗真菌的分离比例差异很大。拮抗真菌的抗细菌比例高于抗真菌比例,且对海洋细菌和陆生细菌均有作用,3株拮抗真菌可抑制对虾黑鳃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22株拮抗真菌属于青霉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海区 海藻 附生真菌 抗微生物活性 海洋微生物 拮抗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刘长发 晏再生 +2 位作者 张俊新 何洁 郗洪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水处理技术。作者针对养殖废水的特点,综述了用固/液分离、泡沫分离、膜过滤、生物过滤、臭氧处理、紫外辐射消毒等技术处理养殖废水的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废水处理技术 循环水养殖 养殖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常亚青 王庆志 +2 位作者 宋坚 曹学彬 李石磊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44,共6页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繁殖期 幼虫分布 采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溶氧对闭合养殖系统中生物滤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锡 吴垠 +2 位作者 马妮娜 纪瑾 徐哲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9-314,共6页
研究了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不同溶氧水平对生物滤器功能的影响及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中溶氧(DO)为10.11 mg/L(B组)和11.91 mg/L(C组)时,生物滤器功能建立仅需要8 d时间,比对照组(A组,充空气)... 研究了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不同溶氧水平对生物滤器功能的影响及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中溶氧(DO)为10.11 mg/L(B组)和11.91 mg/L(C组)时,生物滤器功能建立仅需要8 d时间,比对照组(A组,充空气)提前4 d;当水中总氨氮(TNH3-N)浓度为0.696 mg/L时,B2组(DO为12.11 mg/L±0.52 mg/L)24 h对TNH3-N的总去除率为89.60%,比对照A2组早6 h降低到0.2 mg/L以下;3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高溶氧可以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当水中TNH3-N浓度为0.700 mg/L(H组)时,在高溶氧下饲养的大菱鲆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与对照D组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高溶氧 封闭循环系统 氨氮 亚硝酸氮 生物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区海藻和无脊椎动物附生细菌对养殖网笼污损细菌的拮抗活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悦欣 于书渤 +2 位作者 李俊 刘侃 曹善茂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以从养殖网笼上分离的6株污损细菌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藻类表面分离出的192株和从无脊椎动物表面分离出的127株附生细菌进行筛选,从中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为60株和49株,占其测试菌株的31.3%和38.6%。从不同海藻和无脊... 以从养殖网笼上分离的6株污损细菌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藻类表面分离出的192株和从无脊椎动物表面分离出的127株附生细菌进行筛选,从中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为60株和49株,占其测试菌株的31.3%和38.6%。从不同海藻和无脊椎动物附生细菌中可以筛选出不同得率的活性菌株,其抗菌谱和活性强度各不相同,将抗菌谱和活性强度两个参数结合,设置活性指数Index(I),经计算可知,P31、HE426和AU4111的活性最高,其I值(≥2.00)最大。研究结果表明,海藻和无脊椎动物附生细菌可能帮助宿主阻止污损细菌等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无脊椎动物 附生细菌 抗污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在实验性夏眠过程中消化道和呼吸树的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霞 王霞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5,共5页
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在实验室15、20、25℃水温下进行培养,其消化道和呼吸树发生了退化现象,根据外部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将夏眠退化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夏眠退化早期,仿刺参可摄食,消化道开始缩小变细,组... 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在实验室15、20、25℃水温下进行培养,其消化道和呼吸树发生了退化现象,根据外部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将夏眠退化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夏眠退化早期,仿刺参可摄食,消化道开始缩小变细,组织结构出现退化现象;夏眠退化中期,仿刺参仍可少量摄食,消化道萎缩现象明显,组织结构退化较严重;夏眠退化晚期,仿刺参不再摄食,消化道萎缩成细线状,组织结构退化严重。呼吸树退化程度较消化道轻,表现为体积变小,但组织结构退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夏眠 消化道 呼吸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常亚青 于金海 孙培海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仿刺参 养殖技术 育苗 北方沿海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南部海区 海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下)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亚青 于金海 孙培海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18,I0001,共4页
关键词 养殖技术 刺参 育苗 池塘养殖 池塘条件 无污染 近海区 建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养殖系统中溶氧水平对虹鳟消化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慧慧 吴垠 +2 位作者 王炳刚 李韬 张洪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8-202,共5页
对不同溶氧条件下(7.05±0.47、8.82±0.58、11.84±1.22、15.80±1.50mg/L)虹鳟Oncorhgnchus mykiss(体长13.0~18.5cm)的生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 对不同溶氧条件下(7.05±0.47、8.82±0.58、11.84±1.22、15.80±1.50mg/L)虹鳟Oncorhgnchus mykiss(体长13.0~18.5cm)的生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虹鳟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及消化吸收率存在差异,表现为随着溶氧的升高,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也随之升高,即在试验溶氧范围内,高溶氧有利于虹鳟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能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循环养殖系统 溶氧 生长 消化酶活性 消化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及鉴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斌 孙岑 +3 位作者 范薇 刘双凤 刘永波 孙彦珂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从全身弥漫性出血合并腹水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腹水、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3株菌落形态相同的优势菌,编号为L-49231、L-59231、L-59232。选用L-49231菌,通过注射、浸泡和灌喂3种途径分别对两种规格(全长(12±2)c... 从全身弥漫性出血合并腹水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腹水、肝脏和肾脏中分离到3株菌落形态相同的优势菌,编号为L-49231、L-59231、L-59232。选用L-49231菌,通过注射、浸泡和灌喂3种途径分别对两种规格(全长(12±2)cm,体重(30±2)g;全长(18±2)cm,体重(125±5)g)的养殖大菱鲆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此菌可经上述3种途径造成该病的发生,注射和浸泡方式的感染率均为100%,死亡率分别为100%和66.7%;灌喂方式未见死亡,感染率为85.7%。该菌经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状,大小为2~3μm×1~1.2μm,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为阳性,氧化酶为阴性,V.P试验为阴性。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所描述的爱德华氏菌属的生理生化特性,菌株L-49231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细菌鉴定 迟钝爱德华氏菌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体壁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被引量:17
14
作者 聂竹兰 李霞 辛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自外向内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体腔上皮层组成。上皮层主要包括一层薄的角质层和2—3层上皮细胞,结缔组...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自外向内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体腔上皮层组成。上皮层主要包括一层薄的角质层和2—3层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层内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肌肉层主要是平滑肌,体腔上皮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各层(除体腔上皮层外)均富含糖类和蛋白质,不含脂类;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在体壁中存在酶活性的部位相同,主要在结缔组织层的空洞状结构处以及结缔组织层与肌肉层交联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体壁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滩涂贝类稚贝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国栋 常亚青 +3 位作者 付强 王子臣 刘庆连 孙茂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扇贝网片和细砂7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间的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效果差异极显著(p<0 01),波纹板(黑色和透明)和塑料薄膜是3种滩涂贝类的适宜附着基,幼虫的变态率最高。采用多层结构的附着基附苗(多层附苗技术)效果均优于细砂(p<0 05),用多层附着基可以提高单位水体附着面积和出苗量,单位水体附着面积扩大了2 17~2 75倍,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了1 19~4 30倍。此外,于7月8日至8月24日以透明波纹板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中试,稚贝的变态率达66 7%,生长速度为90 09μm/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90%以上,室内培育的稚贝平均壳长达4 62mm,数量约1000万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贝类 稚贝 附着基 多层附苗技术 变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载体生物膜中异养细菌数量动态及其氨化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悦欣 刘长发 +2 位作者 邵华 安婷婷 张俊新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了淹没式生物滤器中两种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数量动态及熟化后细菌的氨化作用。结果表明,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滤器运行前期异养细菌数量高(107~108CFU/g),随着时间的推移... 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了淹没式生物滤器中两种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数量动态及熟化后细菌的氨化作用。结果表明,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滤器运行前期异养细菌数量高(107~108CFU/g),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105~106CFU/g);沸石载体生物膜细菌的氨化速率前24h平均为17 45μg/(cm3·h)和26μg/(g·h),无纺布载体生物膜细菌的氨化速率前24h平均为17 41μg/(cm3·h)和59 9μ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生物膜 异养细菌 氨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海区潮间带海藻附生细菌的抗真菌活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悦欣 于作镇 +1 位作者 于书渤 安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以分离自石莼、浒苔的16株附生真菌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石莼Ulvalactuca、孔石莼Ulvap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的79株细菌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59.5%。不同海藻表面拮抗细菌的分布比例... 以分离自石莼、浒苔的16株附生真菌作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从石莼Ulvalactuca、孔石莼Ulvapertusa等10种海藻表面分离的79株细菌进行拮抗试验,获得有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59.5%。不同海藻表面拮抗细菌的分布比例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海藻表面的附生细菌可能帮助宿主阻止真菌等表面污损生物的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附生细菌 抗真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诱导马粪海胆雌核发育的早期胚胎发育及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学彬 丁君 常亚青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以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dmus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失活,用热休克抑制第1次卵裂,并对对照组、照射组及二倍化组的早期胚胎进行乙酸-地衣红压片观察,还对马粪海胆雌核发育早期的胚胎发育、细胞学及精子的超... 以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dmus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线照射使精子遗传失活,用热休克抑制第1次卵裂,并对对照组、照射组及二倍化组的早期胚胎进行乙酸-地衣红压片观察,还对马粪海胆雌核发育早期的胚胎发育、细胞学及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照射组和二倍化组的受精率、上浮率、细胞分裂同步性和二倍体率较对照组降低,畸形率升高,且胚胎发育滞后60-90min;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说明,精子顶体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导致受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二倍化组上浮率(8.0%)和二倍体率(21.4%)较照射组的上浮率(4.9%)和二倍体率明显升高。细胞学观察发现,用紫外线照射后的精子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雄性原核,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小体,不能与雌性原核融合,也不能进行正常的核分裂。经紫外线照射后,受精卵的细胞分裂方式也发生改变,出现三极或者四极分离,同时出现不均等卵裂。经热休克处理后,压片观察发现,在受精卵细胞中出现圆形的泡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粪海胆 雌核发育 胚胎发育 细胞学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消化道的再生形态学与组织学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霞 李霞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0-346,共7页
通过解剖和组织切片观察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道再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变化过程。再生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原基形成阶段,食道和胃伸长,出现去分化现象,肠系膜游离端边缘增厚;肠腔形成阶段,食道和胃仍处于去分化状态,胃和泄... 通过解剖和组织切片观察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道再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变化过程。再生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原基形成阶段,食道和胃伸长,出现去分化现象,肠系膜游离端边缘增厚;肠腔形成阶段,食道和胃仍处于去分化状态,胃和泄殖腔两端沿增厚的肠系膜相向形成肠腔,组织分为肠腔上皮层、结缔组织层和体腔上皮层;分化阶段,消化道逐渐具备功能,食道和胃的组织结构开始重建,消化道黏膜上皮由多层立方细胞逐渐分化为单层柱状细胞,肌肉层逐渐形成;生长阶段,组织结构恢复正常,变化仅表现在生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消化道 再生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中空纤维超滤技术浓缩单细胞藻类的试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玮 王国栋 +1 位作者 蔡学新 陆佳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研究了用中空纤维超滤技术浓缩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的过程中操作压力、藻液起始浓度、浓缩时间等参数对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16MPa,藻液起始浓度为75-100万何mL,浓缩时间为6~8h的条件下,平均... 研究了用中空纤维超滤技术浓缩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的过程中操作压力、藻液起始浓度、浓缩时间等参数对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16MPa,藻液起始浓度为75-100万何mL,浓缩时间为6~8h的条件下,平均膜通量最大为527L/(m^2·h)。实践证明,利用中空纤维超滤浓缩机高效浓缩单细胞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藻 超滤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