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丽娜 祝青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131-17133,共3页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布和作物信息叠加的专题图。以冰雹灾害和作物产量分布为例,详细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气象灾害 空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气象云平台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永超 程航 +1 位作者 周丽丽 张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6期196-197,206,共3页
立足解决大连市气象局数据中心面临的IT运维管理难题,结合大连市气象局的实际业务应用情况,讨论了构建气象云平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通过分析云平台的整体设计部分分层讨论了各部分功能及特点,并对比分析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管... 立足解决大连市气象局数据中心面临的IT运维管理难题,结合大连市气象局的实际业务应用情况,讨论了构建气象云平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通过分析云平台的整体设计部分分层讨论了各部分功能及特点,并对比分析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管理方式,发现气象云平台能够极大地降低IT中心TCO(总体拥有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且实现了对旧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投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服务器虚拟化 气象云平台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市大气污染天气特征及污染成因模拟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傅瑜 李红斌 +6 位作者 于蕙箐 王秀萍 赵繁盛 周德平 何阳 濮文耀 张殿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39-3646,共8页
利用大连市2014~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地面形势场和2015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WRF-CMAQ数值模式,对大连市污染天气特征和污染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大连市共有大气污染日数145d,占20%,大气污染天... 利用大连市2014~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地面形势场和2015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WRF-CMAQ数值模式,对大连市污染天气特征和污染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5年大连市共有大气污染日数145d,占20%,大气污染天气过程35个;发生大气污染时的高空形势场主要为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场,占63%,槽前西南气流场次之,占21%,槽区、脊区各占6%;地面形势场主要表现为风速较小的均压场(68%)和等压线密集风速较大的非均压场(32%)两种气压场.2015年12月出现的5次污染过程中,大气层结均为稳定层结,且近地面水平风速均值较小,对污染物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扩散起到抑制作用,导致空气质量恶化;模拟结果发现大连市冬季污染过程中大气气溶胶的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铵盐和硫酸盐等细颗粒物,其中硝酸盐占比最大,且污染过程的增幅最为明显,说明机动车和燃煤排放已对大连市城市污染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大气污染 气象场 WRF-CM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市火箭人工增雨流动作业技术与业务流程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红斌 张殿刚 +3 位作者 张靖萱 赵繁盛 濮文耀 赵雅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71-1278,共8页
文章通过统计和分析大连地区1975—2004年30年过程降水≥5 mm的40个天气样本资料,总结了主要降水形势为大槽型、中纬度系统型、北涡型和南涡型4种类型;同时分析了2003年6—10月过程降水在5 mm以上的22个多普勒雷达观测个例,总结得出大... 文章通过统计和分析大连地区1975—2004年30年过程降水≥5 mm的40个天气样本资料,总结了主要降水形势为大槽型、中纬度系统型、北涡型和南涡型4种类型;同时分析了2003年6—10月过程降水在5 mm以上的22个多普勒雷达观测个例,总结得出大连地区主要降水云系为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且积层混合云多于层状云,表明大连地区更适宜开展火箭增雨作业,进而统计和建立了火箭增雨的雷达作业预警、决策判别指标模型;并研究了通过自然降水落区与社会需水综合分析确定作业区域的技术方法;根据雷达预警判别指标权重分析,侧重研究了作业车辆适时调度技术方案及业务流程,为火箭人工增雨科学、高效作业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增雨 流动作业 技术与业务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08年大连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振 李万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728-3730,3733,共4页
采用大连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7-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大连周边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3.... 采用大连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雷击探测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2007-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从闪电的极性分布、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方面,研究了大连周边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电占闪电总数的93.9%,平均闪电强度为27.99 kA;正闪电占闪电总数的6.1%,平均闪电强度为35.56 kA;闪电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结构,17:00-18:00和04:00-05:00为2个峰值,2个谷值分别出现在09:00-10:00和00:00-01:00;5-9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数的91.5%,其中6-8月闪电次数最多;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5-35 kA,80%以上闪电强度小于40 kA,100 kA以下的闪电次数约占闪电总数的99.3%;大连周边地区闪电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辽东湾和大连东部沿海地区是对流发生的主要发生地,远离海区的内地区域闪电发生的频率要低的多,沿海地区是大连周边地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闪电强度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冻雨成因和预警模型研究
6
作者 多奕霖 黄艳艳 +2 位作者 张杰 赵钱飞 张大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8-1614,共17页
2020年11月18—19日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冻雨,对内蒙古东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地区造成了严重冰冻灾害.本文利用逐日和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天气系统等方面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在... 2020年11月18—19日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冻雨,对内蒙古东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地区造成了严重冰冻灾害.本文利用逐日和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天气系统等方面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在此次冻雨期间,受南下极涡和短暂停滞在日本海一带的高压脊影响,河套地区上空形成的槽与北上的黄河气旋使东北地区以南的环境风场转为偏南风,显著加强了东北地区暖湿平流的输送.此外,在黄河气旋、蒙古冷高压、地形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冷空气南下至松嫩平原,并堆积形成冷垫.其不仅能使从融化层中下落的液滴过冷却,还能使输送到附近的暖湿空气迅速遇冷凝结,从而为冻雨的持续发生提供大量过冷却水,因此它是冰相机制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以上11月份东北冻雨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选取近地面的地表温度、10 m风速和2 m温度露点差、地表气压和“冷-暖-冷”层判别因子,采用逻辑回归方法,构建了东北冻雨预警模型.利用TIGGE预报数据,对于2010年2月、2021年11月和2023年11月这三次东北的冻雨事件,模型提前两天成功预警了冻雨发生的日期和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温度平流 融化层 锋区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湾流延伸体区海洋锋对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
7
作者 韩子清 贾英来 吕东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利用公共大气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CAM5)的数值试验结果,探究了湾流(gulf stream,GS)及其延伸体区海洋锋(简称为GS区海洋锋)对其上空的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机制。在模式控制试验中,对出现在GS区的气旋性扰... 利用公共大气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CAM5)的数值试验结果,探究了湾流(gulf stream,GS)及其延伸体区海洋锋(简称为GS区海洋锋)对其上空的温带气旋内上升气流的影响机制。在模式控制试验中,对出现在GS区的气旋性扰动异常作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当气旋性扰动异常位于海洋锋上空时,扰动发展迅速,且海洋锋以南和扰动异常中心以北(50°N附近、海洋锋以北)出现了两支强上升流。通过能量收支分析发现,当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时,其中心及北侧的涡动有效位能(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APE)和涡动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显著加强,这与海洋锋提供的热量和水汽密切相关。而海洋锋强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前后,海洋锋对扰动异常区域内的EAPE和EKE方程各项的影响不同。在气旋性扰动异常前部到达海洋锋上空时,海洋锋主要通过影响向高纬的涡动热量和水汽输送增强了锋面以北的斜压产生项(EAPE方程中的源项),这为气旋性扰动异常中心北侧(锋面北侧)的EKE发展提供了能量来源。而在扰动异常中心到达海洋锋上空时,中心以北的上升运动和降水大幅加强,这主要增强了此处的非绝热加热项(EAPE方程中的另一个源项),并继续促进了气旋性扰动异常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流区 海洋锋面 温带气旋 强上升流 涡动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6年大连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冻期变化 被引量:59
8
作者 王秀萍 任国玉 +1 位作者 赵春雨 于德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3-678,共6页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 以不高于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6年大连地区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冻事件和无霜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大连和瓦房店站均表现为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其中瓦房店站表现得更为显著;庄河站的初霜冻日和终霜冻日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无霜冻期延长趋势显著;大连境内极早初霜冻日和极晚终霜冻日发生频数分别为1~3次和1~4次,大连最多,瓦房店最少;大连站的初霜冻日期存在2年和11年的显著周期,终霜冻日期存在22年的显著周期,庄河站的初霜冻日期和无霜冻期均存在11年左右显著周期;异常霜冻事件大连和庄河站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频数最多,21世纪初最少;而瓦房店21世纪初异常霜冻事件出现的频数最多,20世纪80年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初霜冻日 终霜冻日 无霜冻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实时气象资料分析诊断系统 被引量:4
9
作者 吕世华 周铭春 +1 位作者 邹耀仁 吴士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78-380,T001,共4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气象业务现代化已经广为重视。中央气象台为了发展的需要,已从国外引进人机对话系统,主要为实时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服务。鉴于这种系统需要专门的中、小型计算机实现,因此在我国省、地气象台是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气象业务现代化已经广为重视。中央气象台为了发展的需要,已从国外引进人机对话系统,主要为实时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服务。鉴于这种系统需要专门的中、小型计算机实现,因此在我国省、地气象台是很难应用的。为了加快我国业务现代化的步伐,国内也有许多单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 实时气象资料 诊断系统
全文增补中
大连市2010年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秀萍 隋洪起 +2 位作者 吴萍 祝青林 尹文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621-13626,共6页
利用大连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2010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全市平均年降水量显著偏多,气温偏低,日照异常偏少,相对湿度和雷暴日正常,大风日偏少,大雾日偏多,无霜期偏长。气象灾害较多,年内发生持续低温、雪... 利用大连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2010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全市平均年降水量显著偏多,气温偏低,日照异常偏少,相对湿度和雷暴日正常,大风日偏少,大雾日偏多,无霜期偏长。气象灾害较多,年内发生持续低温、雪灾、海冰、冰雹、大雾、暴雨、大风、雷电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给农业、林业、水资源、水产养殖业、交通和旅游等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且低温寡照,农业收成正常,气候上属于一般年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市 气候特征 影响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近46年暴雨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薄兆海 王式功 +1 位作者 梁军 李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03-805,共3页
通过对大连地区7个观测站1962~2007年逐日降水量统计,并对日降水量50mm以上的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大连年暴雨日数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暴雨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增的... 通过对大连地区7个观测站1962~2007年逐日降水量统计,并对日降水量50mm以上的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大连年暴雨日数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暴雨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增的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统计 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一次区域暴雪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44
12
作者 梁军 张胜军 +2 位作者 王树雄 张彩凤 黄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4-754,共11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6~7日大连地区暴雪过程的回波演变和要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雪期间,多普勒雷达显示为20~25 dBz的层状云,回波高度不超过3 km,对流层中下层的高空冷暖平流是产生强...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2月6~7日大连地区暴雪过程的回波演变和要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雪期间,多普勒雷达显示为20~25 dBz的层状云,回波高度不超过3 km,对流层中下层的高空冷暖平流是产生强降雪的主要原因。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对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这次过程强降雪中心的强度、位置及强降雪的变化时间。这次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和地面华北气旋。诊断分析了强降雪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及降雪期间的中尺度特征和云物理过程。高空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和低层辐合相叠置及高空正涡度的下传,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地面华北气旋的发展。降雪前的增暖增湿与北方冷空气的楔入使大连位于sθe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区内,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强降雪产生和维持的有利因素,中尺度系统维持时间相对短暂。降雪期间,云中水成物的相态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这次降雪过程只有气、固两相粒子作用。冰相粒子主要维持在600~300 hPa,其下部与雪区相对应。冰相粒子发展加强,地面降雪增大;冰相粒子减弱消失,降雪减小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暴雪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大连春季暴雨的环流特征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梁军 李英 +2 位作者 隋洪起 蒋晓薇 王树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3-1254,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大连地区近100个逐时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大连地区2007年3月3~5日和2009年4月19~21日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大尺度环流条件对大连地区春季暴雨的影响。结...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大连地区近100个逐时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大连地区2007年3月3~5日和2009年4月19~21日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大尺度环流条件对大连地区春季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增湿及中纬度冷空气的侵入,是导致两次春季暴雨的重要条件。(2)气旋生成后若位于长波槽前,有靠近中纬度斜压锋区的趋势,则降水强度大;若无长波槽靠近,并远离中纬度斜压锋区,则降水强度小。(3)若长时间维持低空急流水汽输送通道,将有利于大连地区强降水的产生。(4)南支高空急流的西风动量下传,有利于江淮气旋的生成、发展。在其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急流,加大了向东北方向的高空流出气流,有利于气旋的再次增强和维持。(5)高层强湿位涡向低层下传,使冷空气侵入气旋外围,锋生的强迫作用,加剧了暖湿气流的上升。强湿位涡下传与地面正涡度区连通,加大了局地的位涡扰动,有利于低层锋区诱生出气旋环流,促使气旋发展、加强,导致强降水的产生。(6)摩擦耗散损失的能量从高层环流背景中的非地转运动和气压梯度力做功获得动能补充,有利于降水强度增大。因此,春季在江淮气旋生成并东北移的过程中,可从上述诸因子初步判断气旋是发展还是减弱,并预报降水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春季暴雨 湿位涡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大雾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梁军 张胜军 +1 位作者 隋洪起 邹耀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5,共8页
选取2007年2月和4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两次大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其环境场、热力和动力作用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中高纬度地区高空纬向暖干气流和对流... 选取2007年2月和4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两次大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其环境场、热力和动力作用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中高纬度地区高空纬向暖干气流和对流层中下层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雾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风场条件。低层大气稳定层结的建立及暖干空气与雾层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大雾的维持。黄渤海的海温作用使冬季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增温变性,有利于辐射雾形成发展,使春季的暖气团冷却凝结,有利于平流冷却雾的生成维持。伴有冷平流东移南下的偏北风是促使持续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大雾 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大连市降水量的空间栅格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祝青林 王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871-13872,13878,共3页
利用近30年大连市8个常规气象站和36个水文站点降水观测数据,在1:5万数字高程模型支持下,采用光滑薄面样条插值法对大连地区各月及年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在ArcMap中进行图象处理和分类,完成了100m高分辨率的大连地区降水量空间栅格化,... 利用近30年大连市8个常规气象站和36个水文站点降水观测数据,在1:5万数字高程模型支持下,采用光滑薄面样条插值法对大连地区各月及年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在ArcMap中进行图象处理和分类,完成了100m高分辨率的大连地区降水量空间栅格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连地区降水量分布不均,空间分布趋势为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自西南向东北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GIS 降水量 空间栅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市一次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桂春 于晓俐 +1 位作者 刘晓初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65-4168,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大连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10月13日大连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500hPa冷温槽前部,因500hPa冷槽转竖触发低层切变...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大连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10月13日大连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500hPa冷温槽前部,因500hPa冷槽转竖触发低层切变线而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中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50~60d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冰雹天气 影响系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潇潇 刘晓初 +1 位作者 赵胡笳 朱轶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131-14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2018年大连地区9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过程发生在8月上中旬,雨强极值北部大于南部;背景系统包括冷涡或西风槽,部分有副高和北上热带气旋环流配合,低层有中尺度低涡环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2018年大连地区9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过程发生在8月上中旬,雨强极值北部大于南部;背景系统包括冷涡或西风槽,部分有副高和北上热带气旋环流配合,低层有中尺度低涡环流、低空切变线等作为触发条件;探空资料上,K指数,低层比湿,暖云层厚度有一定指示作用;低层大范围湿区和持续的水汽输送强化落区范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45dBZ回波高度与0℃层高度差、质心高度、系统走向与移向平行、系统移速慢是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降水估算中,当副高强盛或热带气旋环流参与时,修订后的热带型Z-R关系更接近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中尺度分析 雷达回波特征 降水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燕 石小龙 +1 位作者 王树雄 吴杞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1-968,共8页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低层较充沛的水汽输送叠加于近地层冷空气之上,在锋面动力抬升作用下,为强对流雨雪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低层逆温层,不稳定能量配合明显的抬升运动,有利于不稳定降水产生;冷锋云系中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中,强带状回波及块絮状回波、速度场零速度线反"S"型和清晰的低空"牛眼"及模糊的高空"牛眼"显示出中高层冷、低层暖的不稳定层结配置,以及中小尺度对流辐合体回波系统的产生;温度分析表明,高层冷空气的侵入使中低层和地面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降温现象,是造成降水性质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春季降雪 强对流雨雪 MM5模式 逆温层 冷锋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连历年汛期起止日期的客观判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玲玲 邹耀仁 隋洪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6,共5页
根据大连市 195 1~ 1998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 ,应用扫描 t检验方法对每年入汛期和出汛期进行了判定和分析 ,并与目前使用的经验方法划定的日期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t检验方法能更客观、准确地判定汛期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关键词 扫描t检验 入汛期 出汛期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晓初 李潇潇 +2 位作者 李燕 李雪松 黄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1期176-181,共6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2016年5—9月大连地区的16个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大风发生前的探空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雷达产品识别指标。结果表明,按照雷达回波形态演变,将雷暴大风划分为低层径向... 利用加密自动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2016年5—9月大连地区的16个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大风发生前的探空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雷达产品识别指标。结果表明,按照雷达回波形态演变,将雷暴大风划分为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单体型和弓状型3种类型,影响大连地区最多的是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型雷暴大风。探空资料方面,单体型和弓状型雷暴大风发生前均显示一定程度的层结不稳定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尤其是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单体型和弓状型大风均产生在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条件下。3种类型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有一定差异。对单体型雷暴大风的预警难度较大,对弓状型雷暴大风可以做到提前1 h以内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探空资料 雷达回波 雷达产品 大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