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艺评论力量——新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峰教授访谈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峰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0,共8页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 从学术史的意义上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坚持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中思考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属性及地位,一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回应学界关于“重写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等重要论题提供参考维度。“中华多民族文学研究”有助于讲好“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有助于从共同体高度来研究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美美与共”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的价值和意义。文艺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艺评论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重要功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生产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倡导现实主义美学和英雄叙事,以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深入梳理发掘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印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的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艺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符号以少驭多机制的语言哲学阐释——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说起
2
作者 唐晓东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61,共7页
语言符号反映人类认知。人脑对具象世界进行抽象概括,分门别类,化繁为简,反映在语言符号层面就是以少驭多机制作用下的句法限定。从拥有最少(有限多)单位的形式层和符号层,到基于聚合关系(类型)和组合关系通过句法限定所生产出的无限多... 语言符号反映人类认知。人脑对具象世界进行抽象概括,分门别类,化繁为简,反映在语言符号层面就是以少驭多机制作用下的句法限定。从拥有最少(有限多)单位的形式层和符号层,到基于聚合关系(类型)和组合关系通过句法限定所生产出的无限多的言语材料,语言符号的以少驭多机制使人类认知成为可能。经济性原则在人类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检视语言符号以少驭多机制提供了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具体性四个视角。语言符号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传播和储存工具,其以少驭多、以不变(或渐变)应万变的省力机制也是人脑智力和智性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 以少驭多 句法限定 语言哲学 唯物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新变
3
作者 邱志武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1,共8页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变,主要表现在物性叙事的强化、身体叙事的凸显、具象化叙事的增殖,展现出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气象。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可选择性、不均衡性、粗疏凌厉的特性,算法和流量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叙事出...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变,主要表现在物性叙事的强化、身体叙事的凸显、具象化叙事的增殖,展现出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气象。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可选择性、不均衡性、粗疏凌厉的特性,算法和流量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叙事出现叙事的同质化、叙事深度的稀释、叙事美学的匮乏等问题。新媒体技术也在革新着人们的现实,现实主义诗歌叙事也必须在新媒体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现实主义诗歌叙事 真实性 审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思言 李晓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研究与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问题,也是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研究与知识生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发生机制的深刻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四个核心和共性的关键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深化,对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同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历史共同成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纵论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8,共8页
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知识生产和传播、影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空中进行的文学... 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知识生产和传播、影响的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空中进行的文学研究活动和知识生产呈现出了多样性、丰富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而且,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建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基础之上。这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便历史性地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相伴相生、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研究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传统: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苏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5,共7页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台湾主流文学互相采撷与交融。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从“台湾少数民族运动”的助力推手转向回归部落重建民族文化,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以文学书写促进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转型,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构从文化...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台湾主流文学互相采撷与交融。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从“台湾少数民族运动”的助力推手转向回归部落重建民族文化,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以文学书写促进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转型,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构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自信,其中的困境和悖论是两岸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普遍遇到的问题,其得出的经验总结和辩证逻辑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作家 台湾 文化选择 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民族文化传统 主流文学 民族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1,共6页
一、定位与发现: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起步《人民文学》发刊词(1949)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学学科体系,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同时,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新文学”属性的确立,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被纳入新中国文学... 一、定位与发现: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起步《人民文学》发刊词(1949)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学学科体系,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同时,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新文学”属性的确立,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被纳入新中国文学的学术体系。尽管此时中国文学学科的自觉意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尚不完备,研究话语也处于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延安文学等多元话语重组并向社会主义文学的转型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新中国文学 左翼文学 五四新文学 延安文学 文学学科 《人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争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9-41,共3页
民族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的重任。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时代特点和教育对象特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民族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的重任。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时代特点和教育对象特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传统文化课程 创新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播在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功能
9
作者 于凤静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3,共3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快速地进入城市。他们需要尽快实现身份意识的转换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大众传播具有极强的社会沟通、协调与整合功能,是实现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身份意识转换和文化认同的最有效、最便捷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快速地进入城市。他们需要尽快实现身份意识的转换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大众传播具有极强的社会沟通、协调与整合功能,是实现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身份意识转换和文化认同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渠道。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探寻和研究大众传播如何满足少数民族受众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是当前传播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建设和谐社区,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少数民族 大众传播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向度与平民立场——网络剧《漫长的季节》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0,共6页
新锐导演辛爽执导的网络剧《漫长的季节》自播放以来以实力刷屏。区别于常规网络剧的叙事模式,该剧将其坚守的平民立场引入创作,通过时空交错的嵌套结构以及直视苦难的书写方式,呈现了东北工业转型过程中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以象征隐喻提... 新锐导演辛爽执导的网络剧《漫长的季节》自播放以来以实力刷屏。区别于常规网络剧的叙事模式,该剧将其坚守的平民立场引入创作,通过时空交错的嵌套结构以及直视苦难的书写方式,呈现了东北工业转型过程中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以象征隐喻提升剧集的审美表达和意义空间,坦陈并救赎植根于一代人生命深处的深忧隐痛,为同类电视剧树立了新的美学范式和艺术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长的季节》 时空向度 平民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的幽暗与人的现代化问题思考——论王彬彬近期的散文
11
作者 李晓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共8页
从这样沉重的话题切入王彬彬近期的散文,意味着本文的写作同样沉重。当我从王彬彬这些非虚构且有极强故事性的文本情境中走出后,仍然无法摆脱那些看似轻松戏谑的故事内里的沉重。因为,他的散文实质性地触及一直为我们所无视的人性的别... 从这样沉重的话题切入王彬彬近期的散文,意味着本文的写作同样沉重。当我从王彬彬这些非虚构且有极强故事性的文本情境中走出后,仍然无法摆脱那些看似轻松戏谑的故事内里的沉重。因为,他的散文实质性地触及一直为我们所无视的人性的别种幽暗与国家现代化的关捩——人的现代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重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代化 王彬彬 故事性 非虚构 文本情境 中国近现代 散文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存与精神困境的文学书写——陈昌平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万水 包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52,共6页
陈昌平小说创作从人本位与文学本位出发,以人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主要表现对象和情节发展动力,表现了历史与现实中个体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剥夺和谎言是陈昌平小说的两个重要宏观意蕴,它们体现了陈昌平小说人性关怀的独特角... 陈昌平小说创作从人本位与文学本位出发,以人的内心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主要表现对象和情节发展动力,表现了历史与现实中个体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剥夺和谎言是陈昌平小说的两个重要宏观意蕴,它们体现了陈昌平小说人性关怀的独特角度。语言修辞上偏重反讽、美学效果偏于解构是陈昌平小说的美学风格。陈昌平从人本位与文学本位出发的文学书写,客观上起到了启蒙和祛魅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陈昌平 剥夺 谎言 反讽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现代化:近期少数民族乡村叙事的三个新维度
13
作者 李晓峰 杨永勤 《当代作家评论》 2025年第5期67-74,共8页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乡土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的贫困问题,打通了“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堵点,奠定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乡土中国农耕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解决了7000多万农民的贫困问题,打通了“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堵点,奠定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现代化的基石。这一系列重塑乡土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少数民族乡村因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成为新时代乡村叙事的重要主题之一。范稳的《太阳转身》、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罗伟章的《凉山叙事》等小说,都聚焦这一堪称世界壮举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同样,这一主题也是少数民族作家关注的焦点,红日的《驻村笔记》、李传锋的《白虎寨》、王华的《大娄山》等,都曾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性的孩子”:顾城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4
作者 万水 包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Z期59-60,共2页
顾城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朦胧诗"诗潮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诗歌中的"任性的孩子"抒情主人公形象源自于顾城独特的童年经历,"任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拒绝长大,自然是其最好的朋友。"任性的孩... 顾城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朦胧诗"诗潮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诗歌中的"任性的孩子"抒情主人公形象源自于顾城独特的童年经历,"任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拒绝长大,自然是其最好的朋友。"任性的孩子"是顾城对世界认识的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任性的孩子” 审美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型组织视角下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内驱力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慧 刘永栓 章集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6,共6页
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构建多维互联的组织目标系统、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系统、全面有效的组织学习系统是建设学习型学生组织的应有之义。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组织... 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构建多维互联的组织目标系统、有机灵活的组织结构系统、全面有效的组织学习系统是建设学习型学生组织的应有之义。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组织发展的内驱力,需要采取建设卓越学生工作团队、改善学生组织管理监督和创新组织文化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高校学生组织 组织学习系统 内驱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温润而刻骨的批判力作——评贾平凹新作《极花》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妍 万水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89-91,共3页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极花》是贾平凹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被拐女子胡蝶的视角展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贫苦农村的真实生活图景。该书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是严厉的,但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人性与文化问题的批判却...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极花》是贾平凹最新的一部长篇小说,它通过被拐女子胡蝶的视角展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贫苦农村的真实生活图景。该书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是严厉的,但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人性与文化问题的批判却是温润的。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贾平凹对农村现状的持续关注,同时也是长篇小说和严肃文学的一个重大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极花》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引入行政诉讼禁令判决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12,共7页
行政诉讼禁令判决,是指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作出的,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实施某项行政行为的判决,是法院为制止违法行政行为可能造成的潜在性风险的一种预防性的判决方式。我国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现有权利救济机制存在... 行政诉讼禁令判决,是指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作出的,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实施某项行政行为的判决,是法院为制止违法行政行为可能造成的潜在性风险的一种预防性的判决方式。我国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现有权利救济机制存在环境司法治理模式边缘化、政府环境风险监管责任乏力以及事后救济难以恢复生态环境等缺陷,因此,极有必要在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引入行政诉讼禁令判决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从而达到防范环境风险、树立司法权威和保障农民环境权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禁令判决 预防性法律保护 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与时空限定——论言语何以成为存在之家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晓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106,152,157,共7页
努斯推动万物运动,逻各斯赋予人类记录万物运动的能力,使得言语成为存在的家。因为存在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限定,身为“爱智慧者”的人类创造了语言这个记录存在的工具,在空间上对存在主体进行限定,在时间上对存在主体的运动进行限定。... 努斯推动万物运动,逻各斯赋予人类记录万物运动的能力,使得言语成为存在的家。因为存在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限定,身为“爱智慧者”的人类创造了语言这个记录存在的工具,在空间上对存在主体进行限定,在时间上对存在主体的运动进行限定。空间限定和时间限定分别对应人类语言基本交际单位(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从而实现了将运动的瞬间化为静止的永恒。但人类很难消除记录存在的言语与被言语记录的存在间的偏差,就像心理现实只能向客观现实无限接近却很难实现等同,因为言语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过程(形而上)。无限缩小这个偏差是形而上学与科学研究所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是爱智慧者追求真理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时空限定 言语 现实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名词空间限定的句法表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晓东 金立鑫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2,共10页
文章提出述谓语的高述谓性蕴含被述谓对象的空间限定性,并穷尽了汉语名词的四种句法空间限定手段:前置于限定词的V、限定词(含复数标记"们")、前置于并紧邻名词的"V的"、后置于名词的V。其中,前置于并紧邻名词的&qu... 文章提出述谓语的高述谓性蕴含被述谓对象的空间限定性,并穷尽了汉语名词的四种句法空间限定手段:前置于限定词的V、限定词(含复数标记"们")、前置于并紧邻名词的"V的"、后置于名词的V。其中,前置于并紧邻名词的"V的"中"的"起到句法阻断效应,使V与名词无法紧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谓性 指称性 空间限定性 汉语名词 句法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成句条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晓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文章分析了汉英句法成句条件与句法配置的互动关系,具体讨论了汉英句法成句条件、完句标记以及空间限定和时间限定的句法表征方式,提出汉语句法采取按需标记模式,英语句法采取强制标记模式,这两种标记模式对汉语和英语来说都是优选配置... 文章分析了汉英句法成句条件与句法配置的互动关系,具体讨论了汉英句法成句条件、完句标记以及空间限定和时间限定的句法表征方式,提出汉语句法采取按需标记模式,英语句法采取强制标记模式,这两种标记模式对汉语和英语来说都是优选配置,最大限度满足了句法经济性的要求,并且在时间顺序像似性方面,汉语做到了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成句条件 句法配置 时空限定 句法标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