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高血糖致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6例分析
- 1
-
-
作者
张涛
-
机构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5期185-186,共2页
-
文摘
目的分析高血糖致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情况。方法 6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高血糖致中枢神经影像学改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方法。结果观察6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患者CT检查后,显示均为患者左侧基底节区出现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密影周围未出现水肿现象,病灶边缘表现较为清晰,密影位置均在发生症状肢体的对侧,并未对内囊及下丘脑等周边组织造成影响。6例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检查,基底节区T1W1表现为高信号,周边较为清晰,T2WI表现为低信号或者等信号。6例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偏身舞蹈症,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循坏系统,使用氟哌啶醇等药物后,患者血糖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住院治疗15 d左右临床病症基本消失。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地半侧肢体乏力不能抬起、反复抽搐、双眼上翻、丧失意识等临床病症,病情发作持续时间约为1 min/次,发作频率为2~3次/d,无恶心呕吐,有头痛现象,使用胰岛素对其血糖进行控制,在加用其他中成药改善循环系统,患者血糖将至正常范围后未出现抽搐症状,乏力肢体明显好转,住院13 d左右病情基本缓解。结论偏身舞蹈症是高血糖致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改变的主要临床表现病症,纹状体是该症状的主要发病部位,早期使用CT检测结果多为高度密影,与脑出血检测结果相似,容易出现诊断困难,使用MRI异常信号检测有助于早期疾病发现,减少漏诊、误诊发生几率。
-
关键词
高血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改变
-
分类号
R587.1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杨凯
肖斐
-
机构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2期27-27,共1页
-
文摘
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与致残率均很高,因此,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对动脉的检测方法有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n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中TCD主要是对脑血管颅内段血管进行评价,DSA是对血管全面评估的金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较客观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或推迟脑缺血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
关键词
TCD
缺血性脑血管病
应用价值
-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7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肖斐
-
机构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2期143-144,共2页
-
文摘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常见病因有原发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血钾水平与肌无力不完全平行,血钾越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的变化也就越重。患者肌力下降可不对称,40例(53.3%)有肌痛或主观感觉障碍,37例(49.3%)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可出现肌痛、主观感觉异常、CPK增高,应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鉴别。呼吸肌麻痹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肌酸磷酸激酶
肌痛
心律失常
-
分类号
R746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 4
-
-
作者
王旭
-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期93-95,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药物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54±0.53)分低于对照组的(7.23±1.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8.84±4.68)分高于对照组的(59.23±3.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肢体能力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良反应
-
Keywords
Tirofiban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defici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verse reactions
-
分类号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 5
-
-
作者
蔡葵
-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抽签结果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72±5.09)、(11.41±4.17)、(6.04±2.62)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54±5.27)、(18.93±4.35)、(14.79±4.05)分。治疗后1、2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奥扎格雷钠
神经功能
疗效
-
Key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daravone
Ozagrel sodium
Neurological function
Efficacy
-
分类号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张涛
-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6期24-25,共2页
-
文摘
目的对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误诊原因。方法对本院33例早期误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表现、体征、各项辅助检查及误诊诊断等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其误诊原因,并记录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误诊原因:①对患者既往史重视度较低;②无特异性症状或特异性症状不显著;③神经系统检查不严格;④影像学检查理解或运用不恰当;⑤其他因素如患者年龄小等。33例患者在确诊后经过治疗, 25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病情加重, 4例患者死亡。结论临床中为避免误诊,对于脑部疾病或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该进行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同时应结合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对于怀疑后循环脑缺血患者均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以避免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漏诊或误诊。
-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早期误诊
临床分析
-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脑性瘫痪1例分析
- 7
-
-
作者
宋俐
-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8期117-117,共1页
-
文摘
脑性瘫痪主要是围生期获得性非进行性脑病导致的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疾病或综合征。
-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诊断
预后
-
分类号
R742.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分析
- 8
-
-
作者
宋俐
-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4期130-131,共2页
-
文摘
现将1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报道如下:
-
关键词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诊断
预后
-
分类号
R777.45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 9
-
-
作者
王斌
-
机构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
出处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3期1-3,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尿激酶溶栓组(120例)与常规治疗组(11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传统治疗,尿激酶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入院第3天、第7天,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入院时,且尿激酶溶栓组入院第3天、第7天NIHSS评分分别为(8.21±0.75)、(4.69±0.65)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0.28±1.56)、(7.95±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疗效
-
Keywords
Urokinas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Efficacy
-
分类号
R743.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