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狭窄致脑低灌注损伤多模态MRI 被引量:8
1
作者 方慧 孟凡伟 +3 位作者 姜洪雁 周慧 周勇 曲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脑区ADC值变化的关系。方法:27例患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有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行颅脑常规MRI、MRA和DWI检查,并采用血流定量测量(QFlow)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脑区ADC值变化的关系。方法:27例患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有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行颅脑常规MRI、MRA和DWI检查,并采用血流定量测量(QFlow)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对QFlow技术与CDFI测量的血流参数(血流量、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管腔面积)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相关脑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之间的相关性行非参数检验。结果:1QFlow技术与CDFI测量的血流量和平均流速呈中度正相关(r=0.695,P<0.01;r=0.795,P<0.01),峰值流速和管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53,P<0.01;r=0.573,P<0.01)。2颈动脉狭窄程度与QFlow技术测量的颈内动脉流量呈低度负相关(r=-0.467,P<0.01),与侧脑室旁前部和额叶白质的ADC值呈低度正相关(r=0.373,P<0.01;r=0.372,P<0.01)。3侧脑室旁前部和额叶白质的ADC值与QFlow技术测量的颈内动脉流量分别呈中度和低度负相关(r=-0.624,P<0.01;r=-0.533,P<0.01)。结论:多模态MRI能显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颈内动脉血流量减低及供血脑区的低灌注损伤,QFlow技术能较准确评价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相位对比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