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rt-PA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于敏 张静波 +3 位作者 孙威 宋梅 隋欣宁 范丽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 ctiv&tor,rt-PA)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剂量为0.9mg/kg(总量≤90mg),国内亦有... 目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 ctiv&tor,rt-PA)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剂量为0.9mg/kg(总量≤90mg),国内亦有应用剂量0.6~0.8mg/kg(总量50mg)。本试验拟探讨两种剂量rt—P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2-26分,发病时间0.5~6h,无溶栓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rt-PA0.6-0.8mg/kg(总量50mg)组(A组)和0.9mg/kg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t4d的NIHSS评分改善率(≥4分)及颅内出血率、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平均为10.17分。B组治疗后14dNIHSS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A组(86.67%VS53.5%,P〈0.05)。两组发生颅内出血的比例均为6%。两组死亡病例均为非出血性病变,A组死亡率略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6.67%Vs20%,P=0.67)。结论rt-PA0.9mg/kg剂量疗效优于0.6~0.8mg/kg剂量,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该溶栓剂量同样适用于国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方骁 陶定波 +3 位作者 申敬顺 王迎新 董翔 季晓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48-751,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阿托伐他汀组4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在建立模型前21d予以阿...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6只,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阿托伐他汀组4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在建立模型前21d予以阿托伐他汀灌胃。假手术组分为24h和48h,每个时间点8只。缺血再灌注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3、12、24、48、96h,每个时间点8只。于各个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TTC染色测定缺血体积;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MMP-9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对各组脑组织中MMP-9mRNA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3、12、24、48、96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明显减小[(102.37±10.31)mm3 vs(135.26±12.16)mm3,(105.78±9.23)mm3 vs(155.07±14.12)mm3,(110.56±13.45)mm3 vs(162.47±11.41)mm3,(119.71±10.01)mm3 vs(180.27±14.27)mm3,(121.63±11.23)mm3 vs(193.41±11.56)mm3,P<0.05];12、24、48、96h MMP-9蛋白、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前预服用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MMP-9水平来达到脑保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脑屏障 降血脂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db小鼠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行为学评估方法的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舒贝 孙威 +1 位作者 赵海苹 罗玉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20-530,共11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瘦素受体突变导致自发性2型糖尿病的db/db小鼠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MCAO)后行为学评估结果,筛选适合db/db小鼠dMCAO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方法选择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选择同窝杂合子小鼠(db/+)和C57野生型小...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瘦素受体突变导致自发性2型糖尿病的db/db小鼠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dMCAO)后行为学评估结果,筛选适合db/db小鼠dMCAO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方法选择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选择同窝杂合子小鼠(db/+)和C57野生型小鼠(WT)作为双对照组。采用dMCAO作为脑缺血模型。测量各品系小鼠血糖水平及dMCAO后3、35 d时脑组织缺损体积以评估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模型造模是否成功。选择以下行为学评估方法进行分析:转棒测试、圆筒测试、粘贴撕除测试、错步测试方法评估dMCAO模型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运动协调性;选择Morris水迷宫测试和新事物认知测试评估模型认知功能;选择旷场测试评估模型焦虑状态和一般运动能力及探索能力。结果db/db小鼠dMCAO前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db/+和WT小鼠(均P<0.01);dMCAO术后3 d,db/db小鼠脑组织缺损体积明显大于db/+小鼠[(19.3±1.0)%比(10.9±1.5)%,P<0.01]和WT小鼠[(12.1±1.4)%,P<0.05],证明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模型造模成功。行为学评估结果:(1)粘贴撕除测试。假手术组db/db、db/+和WT小鼠间的接触粘纸时间(品系效应:F=2.56,P=0.08)和移除粘纸时间(品系效应:F=0.18,P=0.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CAO组术后db/db小鼠与db/+、WT小鼠间接触粘纸时间(品系效应:F=10.94,P<0.01)和移除粘纸时间(品系效应:F=22.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b/db小鼠接触粘纸时间和移除粘纸时间均明显多于db/+、WT小鼠(P<0.05或P<0.01)。(2)错步测试。假手术组和dMCAO组中,db/db、db/+和WT小鼠间错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品系效应:F=0.84,P=0.48;F=3.50,P=0.06)。db/db、db/+和WT小鼠dMCAO后第1天和第3天的平均错步率与dMCAO术前比较,明显上升(均P<0.05),dMCAO术后第28天和第35天平均错步率均较dMCAO术前下降(均P<0.05)。(3)新物体认知测试。假手术组和dMCAO组中db/db、db/+、WT小鼠间探索新物体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品系效应:F=12.81,P=0.007;F=44.21,P<0.01)。db/db小鼠探索新物体的次数均明显少于db/+小鼠和WT小鼠(均P<0.01)。(4)Morris水迷宫测试。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db/+、WT小鼠间的平均游泳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品系效应:F=29.78,P<0.01;F=28.02,P<0.01)。假手术组和dMCAO组中db/db小鼠的游泳速度整体明显慢于db/+小鼠(均P<0.01)和WT小鼠(均P<0.05)。路径效率分析显示,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db/+和WT小鼠间的空间学习能力(品系效应:F=1.77,P=0.19;F=3.16,P=0.06)和空间记忆能力(品系效应:F=0.56,P=0.57;F=1.45,P=0.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旷场测试。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db/+、WT小鼠间在旷场中行走的总路径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品系效应:F=41.07,P<0.01;F=47.76,P<0.01)。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小鼠在旷场中行走的总路径长度均明显少于db/+小鼠(P<0.05)和WT小鼠(P<0.01)。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db/+、WT小鼠间中心区域探索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品系效应:F=20.42,P<0.01;F=25.64,P<0.01)。假手术组和dMCAO组db/db小鼠在旷场中心区域探索停留时间明显少于WT小鼠(均P<0.01),与db/+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对db/db、db+、WT小鼠dMCAO后行为学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提示粘贴撕除测试和错步测试适用于感觉运动功能和运动协调性的评估;新事物认知测试适用于认知功能评估;旷场测试适用于焦虑状态和一般运动能力及探索能力评估;因存在基因剂量效应,db/+小鼠在可能涉及焦虑状态的行为学评估中不能作为完全正常对照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B小鼠 行为学评估 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与药物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敏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7期609-61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病因及治疗。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入院当时、入院1个月对患者评分。对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疗,第10,30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脑卒中后发...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病因及治疗。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入院当时、入院1个月对患者评分。对确诊为抑郁症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疗,第10,30天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症19例,占31.7%,其中脑出血9例,脑梗死10例;多病灶15例,单病灶者4例;神经功能缺损轻型5例,中、重型14例。服用氟西汀治疗并得到随访的抑郁症患者16例,1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者8例,总有效率为50.0%。结论性别、脑卒中性质与抑郁症发生无明显相关。抑郁症组患者病灶数明显多于非抑郁症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抑郁症发生率高于缺损较轻者。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治疗有效,服用简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脑卒中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Ang-1和Ang-2mRNA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马舒贝 孙威 +1 位作者 李霞 刘亢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Ang-2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 目的:观察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脑组织内血管生成素(Ang)-1和Ang-2mRNA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并分析脑缺血后Ang-1、Ang-2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组(I组),缺血组又分为缺血1、3、6、12、24、48和72h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做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Ang-1 mRNA及Ang-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ng-1 mRNA中等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ng-2 mRNA极低量表达,两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缺血组Ang-1 mRNA表达水平在脑缺血早期(3~6h)低于C组(P〈0.01),脑缺血48~72h高于C组(P〈0.01);Ang-2 mRNA在脑缺血后3h表达水平高于C组,在脑缺血后12h出现高峰,且持续至脑缺血后72h(P〈0.01)。结论:Ang-1和Ang-2可能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与其他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缺血半影区的新血管形成并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利于改善缺血半影区血液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孙强 郝文莉 +1 位作者 邢惠娟 刘晓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474-147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6.67%、35.89%,对照组分别为79.48%、56.41%,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6个月、12个月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12月后血脂中TC、L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可快速降低LDL-C、T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普罗布考 颈动脉易损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和慢性二尖瓣反流患者B型利钠肽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丹 刘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248-225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和慢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中至重度孤立性器质性MR患者56例,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MR诊断标准将... 目的探讨急性和慢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其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中至重度孤立性器质性MR患者56例,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MR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急性MR组25例和慢性MR组31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浆BNP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MR组、慢性MR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容积(LAV)、有效反流面积(ERO)、lnBNP分别为(70.5±5.8)%比(59.3±5.2)%、(40.8±24.3)ml比(65.4±30.5)ml、(34.8±7.2)mm比(39.1±8.7)mm、(50.6±6.2)mm比(59.3±6.7)mm、(90.4±32.1)ml比(114.1±38.2)ml、(5.1±1.3)cm2比(4.4±1.2)cm2、(4.9±0.4)ng/L比(5.5±0.5)ng/L。急性MR组与慢性MR组比较,LVEF、ERO升高,LVESV、LVESD、LVEDD、LAV、lnBN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MR组lnBNP水平与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a)(β=0.50,P=0.002)、LAV(β=0.38,P=0.015)呈正相关,慢性MR组lnBNP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SPAP)(β=0.60,P=0.002)呈正相关,与LVEF(β=-0.36,P=0.039)呈负相关。结论尽管急性MR反流程度较重,但血浆BNP水平较低,BNP与E/Ea、LAV呈正相关,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描记术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