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祁媛媛 许致玉 +3 位作者 李春实 张智健 李胜 张立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急性期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57例157眼,其中视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脉络膜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急性期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157例157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66例6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91例91眼,均采用雷珠单抗3+pro re nata(PRN)的方法进行治疗。分别于注射前及每次注射后1个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使用OCT加强深度扫描模式获得清晰的脉络膜图像,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鼻侧1500μm处脉络膜厚度(CT N1.5 mm)、黄斑中心凹颞侧1500μm处脉络膜厚度(CT T1.5 mm),计算黄斑中心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CT Mean);使用ImageJ软件对脉络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定量分析脉络膜血管管腔面积(LA)、脉络膜基质面积(S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结果RVO患眼基线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LA、SA、TCA、CVI均较对侧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VO组患眼基线CT Mean为(326.99±64.92)μm,大于BRVO组的(299.80±73.0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CRVO组和BRVO组基线CVI值分别为(72.50±5.62)%和(72.33±5.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5)。在RVO、CRVO或BRVO患者中,每次注射后SFCT、CT T1.5 mm、CT N 1.5 mm、CT Mean、LA、SA、TCA、CVI均较基线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VO患眼第2次注射后LA和CVI与第1次注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SA、TCA均低于第1次注射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RVO患眼第2次注射后SA和CVI与第1次注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LA、TCA均低于第1次注射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类型RVO患眼第2次注射与第3次注射后SFCT、CT T1.5 mm、CT N1.5 mm、CT Mean、SA、TCA、C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RVO继发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变薄、CVI减小,并在第2次注射后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雷珠单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祁媛媛 闫春晓 +3 位作者 金翠华 袁琳慧 李胜 张立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 目的 探讨多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角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眼内科注射中心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MD患者19例,DME患者20例,RVO患者25例。阿柏西普(40 g·L^(-1))治疗29例,雷珠单抗(10 g·L^(-1))治疗35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选取单眼注射,采取3+PRN的随访治疗方法。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行角膜神经检查,使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进行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比较nAMD、DME、RVO患者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比较每次注射不同药物后1个月与基线时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术前,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种不同疾病患者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抗VEGF药物3次后,DME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低于nAMD组和RVO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组患者神经纤维长度短于nAMD组和R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阿柏西普后,nAMD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每次注射后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指标注射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从第2次注射雷珠单抗后,RVO组患者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多次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会一定程度降低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内皮细胞密度,注射药物后DME组的神经纤维长度显著低于nAMD组和RVO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神经 阿柏西普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手术中不同切削深度对角膜生物力学及眼压测量值的影响
3
作者 靳琳 张立军 +1 位作者 吕永涛 兰云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0-440,共1页
目的通过参数数值模拟阐明不同消融深度对LASIK手术中角膜生物力学行为和眼压(IOP)的影响。方法建立术后模型时,消融区域设计在光学区和过渡区内。其中,光学区为折射校正的中心圆形区域;过渡区实现了消融区和非消融区的平滑过渡,其非球... 目的通过参数数值模拟阐明不同消融深度对LASIK手术中角膜生物力学行为和眼压(IOP)的影响。方法建立术后模型时,消融区域设计在光学区和过渡区内。其中,光学区为折射校正的中心圆形区域;过渡区实现了消融区和非消融区的平滑过渡,其非球面性被证实能更好的保证术后视觉效果。角膜实际表面是非球面的,但在传统的屈光手术中,假设光学区的术前和术后的角膜近似为球形帽。根据Munnerlyn方程,提出用两个半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来计算消融轮廓线,其中术前角膜半径为R_(1),术后角膜半径为R_(2),nc为角膜折射率。屈光度S可由公式S=(nc-1)(1/R_(2)-1/R_(1))确定。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揭示了LASIK手术中不同消融深度下角膜生物力学行为的变化。具体来说,对于-2D、-4D、-6D的消融深度,相应的术后IOP降低。有限元云图结果显示,最大的应力发生在角膜前表面的中心。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光学区直径与IOP值的关系显示,最小光学区直径时,-2D、-4D和-6D的切削深度IOP值分别为13.04、10.49、9.2 mm Hg,均低于术前报告值(17.40 mm Hg)。结论本研究评估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行为和IOP测量值。IOP测量值随着光学区直径和切削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提示改进的有限元分析对角膜屈光手术的方案优化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屈光手术 切削深度 光学区 圆形区域 对应点 平滑过渡 轮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崔丽 姜燕荣 +1 位作者 赵明威 黎晓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26-929,共4页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177;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17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最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 椭圆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林 刘新 +2 位作者 王树纲 黄红深 张繁友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1期809-809,共1页
关键词 更昔洛韦 疱疹病毒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L联合Trans-PRK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佼佼 韩茜 +1 位作者 张楠 张立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3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索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mplantablecollamerlense,ICL)联合经角膜上皮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r keratectomy via corneal epithelium,Trans-PRK)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的... 目的:探索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mplantablecollamerlense,ICL)联合经角膜上皮激光角膜切削术(laser keratectomy via corneal epithelium,Trans-PRK)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的影响。方法:分析研究本院眼科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ICL植入术后6个月仍残留近视并再次接受Trans-PRK治疗,病例数为30例52眼。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于术前、ICL植入术后6个月、Trans-PRK术后6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dioptre,D)、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CL拱高(arch height)、前房容积(anterior chamber volume)、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以及角膜内皮细胞数变化情况,以此评价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ICL植入术后6个月、Trans-PRK术后6个月术眼UCVA、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 P =0.000),且Trans-PRK术后6个月术眼UCVA明显高于ICL植入术后6个月( P <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眼压增高的情况,术前、ICL植入术后6个月及Trans-PRK术后6个月术眼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rans-PRK术后6个月术眼ICL拱高稍低于ICL植入术后6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ICL植入术后6个月、Trans-PRK术后6个月术眼前房容积、前房深度均明显小于术前( P =0.000),且Trans-PRK术后6个月前房深度明显低于ICL植入术后6个月( P <0.05);ICL植入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数略少于术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rans-PRK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较ICL植入术后6个月有所回升,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Trans-PRK治疗可有效改善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残留近视患者眼球的屈光度,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小,显著提升视力水平,提升视力水平,达到预期手术效果,且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植入式隐形眼镜 经角膜上皮激光角膜切削术 高度近视 疗效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佼佼 张立军 +2 位作者 尚澜 周红 董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80-1084,共5页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及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49例49眼,所有患眼均为感染范围在8 mm以内、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 目的探讨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及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49例49眼,所有患眼均为感染范围在8 mm以内、感染深度小于1/3角膜厚度者,均行板层角膜切除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29眼使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对照组20例20眼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记录术后1 d、7 d、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结果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5~13(9.03±2.31)d,对照组为12~33 (19.95±5.55)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04,P=0.040)。术后观察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的UCVA均超过术前BCVA,且安全性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及有效性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均远远大于1,对照组术后1~14 d因角膜刺激症状安全性指数未计算,但有效性指数均略大于1,其他各时段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明显大于1。观察组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1. 19±0. 95) d,对照组为(16.90±5.05)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6. 424,P <0.001)。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瘢痕遗留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板层角膜切除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术后尽早地改善了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板层角膜切除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4
8
作者 祁媛媛 张立军 +3 位作者 董贺 张蕊 赵丹 崔中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评价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且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的24例(24眼)患者,角膜... 目的评价前节OCT辅助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且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7d后无效或病情加重的24例(24眼)患者,角膜溃疡深度均未超过1/3角膜厚度,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前节OCT辅助的PTK治疗,共14例(14眼),对照组采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手术治疗,共10例(10眼)。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厚度、共焦显微镜检查情况。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治疗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组BCVA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治疗持续时间为(19.43±5.68)d,短于对照组的(34.40±5.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剩余角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焦显微镜检查亦治疗组术后残余菌丝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治疗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为(4.00±1.11)d,短于对照组的(6.20±1.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治疗组术后无一眼复发,对照组术后0.5 a有3眼复发,1眼药物控制有效,另2眼病情加重,进一步行角膜移植手术。结论前节OCT辅助PTK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有效清除病灶、加速上皮愈合,为治疗早期浅层真菌性角膜溃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前节OCT 角膜病灶板层切除 真菌性角膜溃疡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佼佼 张立军 +1 位作者 牟亚男 韩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矫正晶状体(intraocular corrective lens,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 D以上的接受后房型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矫正晶状体(intraocular corrective lens,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 D以上的接受后房型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的-10.0 D以上的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31例(62眼)作为对照组。术前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屈光状态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波阵面相差及对比敏感度等。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随访的裸眼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裸眼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为1.03±0.18、对照组裸眼视力为0.96±0.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25);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05±0.17、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为1.06±0.1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P=0.970)。观察组术后高阶像差为(0.515±0.122)μm,与术前(0.400±0.06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825,P=0.128),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为(0.818±0.151)μm,与术前(0.399±0.049)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0,P=0.037),2组术后高阶像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49,P=0.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始终低于术前,各时间点观察组对比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ICL植入术对于超高度近视的矫正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更安全、稳定、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超高度近视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6
10
作者 祝莹 张繁友 李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6-947,共2页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a的平均眼压分别为(44.38±10.62)mmHg(1kPa=7.5mmHg)、(34.43±9.68)mmHg、(25.31±7.27)mmHg、(22.94±9.74)mmHg、(20.90±11.07)mmHg、(18.30±12.00)mmHg及(18.91±5.27)mmHg,除术后1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术后其他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视力下降者4眼,提高者7眼,不变者18眼。并发症主要有眼疼痛14例,葡萄膜炎23例,前房积血2例。结论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光凝 全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茜 吴尚操 +15 位作者 谢汉平 贾卉 周奇志 任毅 姚涛 张立军 姜宏 王丛香 周鸿雁 杨燕宁 潘雪菲 袁静 郝继龙 马华锋 陈建辉 曾庆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性药物临床试验。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评估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性药物临床试验。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8例(10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给予华北制药那他霉素滴眼液和爱尔康公司那特真滴眼液局部滴眼治疗。治疗前后观察项目包括症状、视力、裂隙灯检查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28 d、结束时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视力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前眼部评分为(3.85±3.14)分,治疗后3 d、7 d、14 d、28 d及治疗结束时分别为(3.35±2.12)分、(3.01±1.62)分、(2.65±1.35)分、(1.86±1.48)分、(1.15±1.21)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照组治疗前眼部评分为(3.78±3.42)分,治疗后3 d、7 d、14 d、28 d及治疗结束时分别为(3.42±2.51)分、(2.98±1.91)分、(2.57±1.36)分、(1.76±1.35)分、(1.17±1.29)分,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37例(66.1%)痊愈,18例(32.1%)有效,1例(1.8%)无效,有效率98.2%;对照组32例(61.5%)痊愈,18例(34.6%)有效,2例(3.9%)无效,有效率96.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结论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与那特真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相当,无眼部及全身毒副作用,可以作为我国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那他霉素 药物治疗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在白色膨胀期白内障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丽雯 宋建 邹吉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手术中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7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依据手术方... 目的对比观察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手术中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7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5例(45眼)采用囊袋减张撕囊法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B组45例(45眼)采用单纯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连续环形撕囊术。记录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denisty,CED)差值,并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7 d、1个月及3个月患者的BCVA和CED差值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B组有12例撕囊直径未达到5.0 mm,17例撕囊不连续,8例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溢出;A组发生上述并发症者各有1例。术后,A组1例囊袋收缩,2例后囊膜皱褶,3例BCVA远视化;B组7例囊袋收缩,8例后囊膜皱褶,10例BCVA远视化。结论白色膨胀期白内障术中采用囊袋减张辅助吲哚菁绿前囊膜染色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袋减张 吲哚菁绿 膨胀期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中的Ⅰ型、Ⅵ型胶原与金属蛋白酶-2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立军 谢立信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对比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中的Ⅰ型,Ⅵ型胶原及金属蛋白酶-2的定位与含量。方法应用酶免疫组化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正常与圆锥角膜中Ⅰ型、Ⅵ型胶原及金属蛋白酶-2(MMP毛)的定位。阳性结果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目的对比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中的Ⅰ型,Ⅵ型胶原及金属蛋白酶-2的定位与含量。方法应用酶免疫组化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正常与圆锥角膜中Ⅰ型、Ⅵ型胶原及金属蛋白酶-2(MMP毛)的定位。阳性结果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有角膜中Ⅰ型胶原存在于前弹力层和基质中;Ⅵ型胶原存在于上皮基底膜、前弹力层、基质、后弹力层;MMP-2存在于上皮、基质、内皮中。同正常角膜比,圆锥角膜中Ⅰ型、Ⅵ型胶原的含量无差别而 MMP-2的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圆锥角膜的MMP-2含量增多,其所导致的胶原降解异常可能是圆锥角膜发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 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内皮炎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林 孙洪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及异形性的变化。用计量资料配对设计的2样本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1为统计学有差异)。结果在10例临床诊断角膜内皮炎愈后的患者中,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实验组平均为(1981±181)/mm2,对照组平均为(2284±315)/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实验组平均为34%,对照组平均为43%.变异系数实验组平均为53%,对照组平均为45%.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角膜内皮炎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形态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炎 角膜内皮 细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gt-小柳-原田病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吉新 刘宗明 +7 位作者 梁巍 管欢 靳蕾 张茸 刘育榕 刘丁熙 赵林 王树纲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mg/d,晨起顿服,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mg/d,晨起顿服,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况减量20mg;减至80mg/d时,每5天减量10mg;减至60mg/d时,每周减量5mg;减至15mg/d后维持1~2个月,以后每周减量5mg至停药。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第2天头痛症状消失,视力有所改善。3d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底视网膜脱离情况明显好转。7d后视力≥0.5者36只眼,占85.7%,视网膜脱离均消失。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最佳水平。随诊观察12~36个月期间无复发病例,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激素并发症。结论对于VKH初发病例早期大剂量应用泼尼松口服及长期的泼尼松口服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病 糖皮质激素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变化及其在监测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洁 朱晓敏 +2 位作者 胡子毅 张会民 冯子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58-1163,共6页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在监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增生型DR(PDR)患者40例(PDR组)、非PDR(NPDR)患者40例(N...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在监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增生型DR(PDR)患者40例(PDR组)、非PDR(NPDR)患者40例(NPDR组)、无DR症状的糖尿病患者40例(糖尿病组)以及40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VEGF-A和TGF-β水平。所有DR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个月后检测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厚度(FMT)和血清TGF-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GF-β诊断各组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VEGF-A、TGF-β水平与FMT、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糖尿病病程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糖尿病组、NPDR组、PDR组患者血清VEGF-A、TGF-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患者血清TGF-β水平和FMT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均升高(均为P<0.05),且PDR组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糖尿病组、NPDR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水平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AUC=0.860,P<0.001)、糖尿病人群中的DR患者(AUC=0.756,P<0.001)以及鉴别诊断NPDR和PDR患者(AUC=0.734,P<0.001)。DR患者血清TGF-β水平与HbAlc、糖尿病病程均呈正相关性(r=0.703、0.656,均为P<0.001)。治疗后1个月NPDR组患者血清TGF-β水平和FMT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基线值(均为P<0.001),而PDR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F-β水平和FM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DR患者血清TGF-β水平与FMT值呈正相关性(r=0.808,P<0.001);而血清VEGF-A水平与FMT值则无相关性(r=0.013,P=0.907)。结论血清TGF-β水平可以被认为是预测从NPDR到PDR疾病进展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它也可能是抗VEGF药物临床疗效的次要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转化生长因子-Β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视网膜内外层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丽晶 胡桂荣 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内外各层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出生的早产儿60例(120眼)作为早产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足月儿60例(120眼)作为足月组,早产组根据出生时是否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内外各层厚度与视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出生的早产儿60例(120眼)作为早产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足月儿60例(120眼)作为足月组,早产组根据出生时是否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否接受治疗分为无ROP亚组(32例)、未治疗ROP亚组(20例)和治疗ROP亚组(8例)。测量各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CVA)和屈光度,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测视网膜内外各层厚度。比较足月组和早产各亚组间BCVA及视网膜内外各层厚度,分析早产儿视网膜内外各层厚度与BCVA的关系。结果足月组BCVA明显优于早产组(P<0.05),早产组中治疗ROP亚组BCVA明显弱于未治疗ROP亚组和无ROP亚组(均为P<0.05)。足月组与早产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早产组各亚组视网膜内层总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网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及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厚度均显著厚于足月组(均为P<0.05);未治疗ROP亚组和无ROP亚组视网膜内层总厚度、GCL厚度均显著薄于治疗ROP亚组(均为P<0.05)。早产组各亚组视网膜外层总厚度、外网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和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厚度均显著厚于足月组(均为P<0.05);未治疗ROP亚组和无ROP亚组视网膜外层总厚度、OPL、ONL厚度均显著薄于治疗ROP亚组(均为P<0.05)。早产组儿童视网膜内层总厚度及GCL厚度与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视网膜外层厚度与BCVA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GCL是影响BC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视网膜内外层厚度增加,视力降低,且接受ROP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各层厚度和视力所受影响更大,GCL厚度增厚是引起BCVA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视网膜厚度 视力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熔光 黄红深 +1 位作者 张繁友 胡桂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了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4眼。术前视力为LP^0.1,术前眼压在药物控制下为21~70mmHg(1kPa=7.5mmHg),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和视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12眼眼压≤21mmHg(有/无抗青光眼药液滴眼),10眼视力保持稳定或有增进。结论玻璃体切割合并滤过术可有效地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视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滤过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熔光 吴雅臻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目的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增生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TIMP)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SP法,检测PVR增生膜和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光镜观察染色结果。结果41例PVR增生膜标本HE染色切片光镜下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成分,它们被大量细胞外基质所包绕。视网膜前膜中以RPE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视网膜下膜中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要增生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25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2,11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MMP-9,14例PVR增生膜标本表达TIMP-1;(2)22例视网膜前膜标本表达MMP-2,3例视网膜下膜标本表达MMP-2,差异有显著性(P<0·05);(3)正常尸眼神经视网膜标本中未检测到MMP-2、MMP-9及TIMP-1的表达。结论细胞外基质与PVR增生膜的形成关系密切,MMP-2、MMP-9及TIMP-1在PVR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合理地调控MMP和TIMP的平衡,为预防和治疗PVR提供可能性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生膜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倍频视野计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评估中的应用
20
作者 张立军 张繁友 +2 位作者 郑 蕾 李旭红 王海波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评价倍频视野计(FDP)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93只受检眼(30例轻度青光眼、37例中度青光眼、26例重度青光眼、20例正常对照)进行FDP全阈值检查,将同时进行的Humphrey视野计(HFA)视野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照... 目的 评价倍频视野计(FDP)在青光眼视野缺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93只受检眼(30例轻度青光眼、37例中度青光眼、26例重度青光眼、20例正常对照)进行FDP全阈值检查,将同时进行的Humphrey视野计(HFA)视野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照,评估其检查时间、平均偏差(MD)、图形标准偏差(PSD)与校正图形标准偏差(CPSD)间的关系。结果 FDP全阈值检查的时间为轻度青光眼(4.31±0.47)min、中度青光眼(5.06±0.49)min、重度青光眼(5.50±0.63)min、正常对照(4.04±0.47)min,HFA检查时间为(16.41±1.88)min。FDP各组与HFA间的检查时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10)。FDP全阈值结果的MD、PSD与HFA的 MD、CPSD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轻度青光眼0.86(P<0.01)和0.63(P<0.01),中度青光眼0.95(P<0.01)和0.72(P<0.01),重度青光眼0.99(P<0.01)和0.87(P<0.10)。结论 FDP全阈值检查不仅可快速诊断青光眼,而且可对轻度、中度、重度青光眼视野缺损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评估指标中MD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频视野计 青光眼 视野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