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大蒜汁对酸菜发酵亚硝酸盐控制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家明 于爽 +5 位作者 迟雪梅 孙全敏 陈文丽 赵露 迟乃玉 张庆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探究添加大蒜汁对东北酸菜的影响,该实验对添加大蒜汁和自然发酵的酸菜的理化指标(pH、亚硝酸盐、OD_(600))和高通量菌群结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大蒜汁能使“亚硝峰”降低,但对pH、OD_(600)的影响较小;在发酵初期,添加大蒜... 为探究添加大蒜汁对东北酸菜的影响,该实验对添加大蒜汁和自然发酵的酸菜的理化指标(pH、亚硝酸盐、OD_(600))和高通量菌群结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大蒜汁能使“亚硝峰”降低,但对pH、OD_(600)的影响较小;在发酵初期,添加大蒜汁使致病菌Pseudomonas、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unclassified_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增加,Lactococcus的丰度降低,Leuconostoc的丰度增加,乳酸菌的总丰度降低;FAPROTAX生态功能预测表明,添加大蒜汁使发酵初期的硝酸盐降解作用增加,与疾病相关的功能增加,发酵功能降低;发酵后期,致病菌的丰度均下降,且大蒜汁的添加使unclassified_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低于自然发酵;发酵后期,乳酸菌均成为优势物种,且总乳酸菌丰度相差较小,但各乳酸菌属的丰度存在差异。添加大蒜汁发酵导致发酵初期硝酸盐还原菌的丰度增加,为酸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发酵菜安全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菜 大蒜汁 亚硝酸盐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2
作者 赵露 迟雪梅 +3 位作者 李田田 迟乃玉 于爽 张庆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20,190,共12页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因其抑菌物质产量低而无法在食品防腐中大规模应用。为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提高其抑菌物质的产量,该试验从海泥、酸笋、土壤、池水和纯牛奶中筛选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进行形态学和...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但因其抑菌物质产量低而无法在食品防腐中大规模应用。为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提高其抑菌物质的产量,该试验从海泥、酸笋、土壤、池水和纯牛奶中筛选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对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在酸笋中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其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并无抗生素耐药性,该菌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命名为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优化后的最佳添加量为葡萄糖20 g/L、蛋白胨10 g/L、酵母浸粉12.17 g/L、牛肉膏5 g/L、MgSO_(4)·7H_(2)O 0.24 g/L、无水乙酸钠3.38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MnSO_(4)·H_(2)O 0.1 g/L、K_(2)HPO_(4)·3H_(2)O 2 g/L、吐温802 mL/L、装液量80 mL/250 mL、接种量2%、初始pH值6.0、发酵时间30 h,在整体优化后P.pentosaceus SU-1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的抑菌圈直径为(20.12±0.10)mm,较优化前提升了19.26%。该研究中优化后的乳酸菌可以高产细菌素且安全性高,为天然防腐剂的开发提供了优良的菌种来源,为细菌素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响应面 正交试验 发酵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发酵模型检验的产细菌素乳酸菌防腐功能的研究
3
作者 赵露 郭信志 +4 位作者 吴家明 陈文丽 迟乃玉 张庆芳 李田田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5-63,共9页
为探究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在食品保鲜中的效果,该实验将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接种于小型独立发酵菜模型中,测定理化性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防腐功能研究;进一步将该菌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应用于葡... 为探究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在食品保鲜中的效果,该实验将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戊糖片球菌SU-1(P.pentosaceus SU-1)接种于小型独立发酵菜模型中,测定理化性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防腐功能研究;进一步将该菌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CFS)应用于葡萄保鲜研究。结果表明,由高通量测序可知,接种发酵的物种丰富度降低,在接种P.pentosaceus SU-1的小型独立发酵抑菌模型中,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Uncultured_Enterobacteriaceae分别下降了98.98%和98.52%;进一步经过P.pentosaceus SU-1的CFS处理后,葡萄样品的腐烂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降低。该研究中P.pentosaceus SU-1可以应用于食品防腐保鲜中,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安全期,增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小型独立发酵模型 高通量测序 防腐功能 葡萄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条件对东北酸菜发酵的影响及亚硝酸盐降解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陈文丽 迟雪梅 +4 位作者 孙全敏 赵露 吴家明 迟乃玉 张庆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6,共10页
为进一步确保酸菜产品的安全性,并为大蒜风味酸菜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以酸菜发酵过程中的pH值、总酸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为监测指标,分别进行发酵温度、大蒜汁浓度、盐浓度和菌株接菌量4个发酵条件的实验,并对未添加大蒜汁和添加不... 为进一步确保酸菜产品的安全性,并为大蒜风味酸菜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以酸菜发酵过程中的pH值、总酸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为监测指标,分别进行发酵温度、大蒜汁浓度、盐浓度和菌株接菌量4个发酵条件的实验,并对未添加大蒜汁和添加不同浓度大蒜汁的酸菜发酵液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与“亚硝峰”和亚硝酸盐残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硝峰”与亚硝酸盐残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25,35℃时pH值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25℃时,大蒜汁浓度与“亚硝峰”和酸菜中亚硝酸盐残留量呈负相关,“亚硝峰”与亚硝酸盐残留量、pH值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添加大蒜汁后酸菜菌群丰度发生变化,且Lactococcus、Rahnella 1、Pseudomonas、unclassified_Enterobacteriaceae、unclassified_Serpentinicella、Leuconostoc、Weissella、Acinetobacter、Serratia、Enterobacter与pH值、亚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Lactiplantibacillus、Lactobacillus、Pediococcus与亚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在35℃发酵7 d后,盐浓度为1.5%、接菌量为3.0%时,亚硝酸盐含量降至最低。盐浓度(0.5%~3.0%)、接菌量(1.0%~5.0%)对酸菜发酵的影响不大,但pH值与亚硝酸盐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进一步探究了酸菜的最佳发酵条件,为保证酸菜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开发大蒜风味酸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大蒜 发酵条件 亚硝酸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生菌分析东北酸菜发酵菌群溯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庆芳 陈文丽 +4 位作者 吴家明 赵露 马明昊 王晓辉 迟乃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51-64,共14页
为了探究东北酸菜中发酵菌群的来源,本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手段对生渍和熟渍发酵初期的酸菜发酵液、白菜内生菌及平板分离培养的白菜内生菌菌群多样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门水平上,生渍和熟渍酸菜绝大部分菌和白菜... 为了探究东北酸菜中发酵菌群的来源,本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手段对生渍和熟渍发酵初期的酸菜发酵液、白菜内生菌及平板分离培养的白菜内生菌菌群多样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门水平上,生渍和熟渍酸菜绝大部分菌和白菜内生菌相同;属水平上,生渍和熟渍酸菜都注释到了Lactococcus、Leuconostoc、Lactobacillus、Weissella 4种乳酸菌,白菜内生菌注释到299个菌属,其中有6种乳酸菌,除了生渍和熟渍酸菜共有的4种,还包括Bifidobacterium和Tetragenococcus,说明白菜内生菌是乳酸菌的来源之一。熟渍酸菜相比生渍酸菜注释到的致病菌菌属种类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发酵样本中检测到的致病菌属绝大部分属于白菜内生菌致病菌属。平板上分离鉴定到的51种内生菌菌属中,有3种乳酸菌和酸菜发酵液中的乳酸菌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高通量测序 内生菌 菌群多样性 菌群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产低温几丁质酶菌株的诱变选育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立功 吴家葳 +4 位作者 张金平 张庆芳 迟乃玉 王晓辉 王梦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为研究菌株Photobacterium sp. LG-1理化性质,提高其产酶活性。利用BIOLOG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进行育种,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及抑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复合诱变后酶活达2.690 U/mL,酶活提高率为1... 为研究菌株Photobacterium sp. LG-1理化性质,提高其产酶活性。利用BIOLOG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进行育种,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及抑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复合诱变后酶活达2.690 U/mL,酶活提高率为139.78%;最适反应温度为35℃,0℃仍具有催化活性;最适反应pH为8.0,在偏碱性环境中有较好的稳定性;Ca^(2+)、K^(+)、Mg^(2+)、Cu^(2+)、Na^(+)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LG-1对根霉、黑曲霉、毛霉及玉米腐烂病有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杆菌 低温几丁质酶 生理生化 酶学性质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