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中降雨影响下辽南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滑坡灾害多因子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德凤 潘美伊 +3 位作者 高敏 闫成林 李媛媛 年廷凯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8,共11页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和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SMOTE-Tomek综合采样法、耦合XGBoost模型,对地形地貌、地质岩性、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因子等12个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获取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其次,着重考虑短时间集中降雨和连续性降雨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的日降雨数据,计算2018-2023年平均暴雨强度和3 d累计降雨量,作为危险性评价指标,实现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考虑承灾体的易损性特点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多因子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得到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结果表明:较高及以上等级风险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仙人洞镇东北部、步云山乡北部、长岭镇北部和荷花山镇西南部。未来应重点关注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仙人洞镇和步云山乡,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为整个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 风险评价 SMOTE-Tomek算法 XGBoost模型 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保护区 集中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与多因子驱动机制
2
作者 郑德凤 李欢欢 +1 位作者 郝帅 乌日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4-723,共10页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与多因子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1年省际碳排放强度总体呈先缓后急的下降趋势,时间尺度上,从38.464 t·十万元^(-1)(2000年)下降到12.872 t·十万元^(-1)(2021年),同时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表现为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曲线整体呈左移趋势,主峰形态的高度变高、宽度变窄,并呈多峰分布,说明碳排放强度处于动态减少趋势,且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缩小。碳排放强度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特征,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南—东北—西北—北。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集聚性不断增强;热点分析集聚效应为东南冷、西北热。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中,外商投资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程度最大,且多因子交互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作用,因此降碳减排工作要综合考虑多因子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制定和实施地域性低碳策略至关重要,根据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提出针对性降碳措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集聚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