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超声辅助腔内治疗肾动脉狭窄
1
作者 谭贵芳 史泽鹏 +7 位作者 刘智刚 李珅 于春宇 张猛 张翼 邢榕 张春媚 钱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4-65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辅助腔内治疗肾动脉狭窄(R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腔内治疗的RAS患者,比较治疗前CT血管造影(CTA)及IVUS所测狭窄段肾动脉管腔及斑块参数,采用Bland-Altman图评估CTA与IVUS评估管腔截面积狭窄率及斑...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辅助腔内治疗肾动脉狭窄(RA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腔内治疗的RAS患者,比较治疗前CT血管造影(CTA)及IVUS所测狭窄段肾动脉管腔及斑块参数,采用Bland-Altman图评估CTA与IVUS评估管腔截面积狭窄率及斑块偏心指数的一致性;记录植入球囊扩张覆膜支架后即刻IVUS所测支架相关参数。结果治疗前IVUS所测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截面积狭窄率及狭窄段长度均大于,而最大管腔直径及管腔偏心指数均小于CTA测值(P均<0.05);IVUS与CTA所测斑块偏心指数、斑块类型及狭窄远端重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VUS与CTA评估管腔截面积狭窄率及斑块偏心指数的平均差值分别为-0.020(-0.096,0.050)及-0.020(-0.130,0.091),二者评估斑块偏心指数的一致性优于管腔截面积狭窄率。支架植入后即刻IVUS所测支架对称性、支架偏心指数、支架扩张系数及狭窄覆盖率分别为(82.69±14.61)%、(1.54±9.16)%、(99.81±10.70)%及100%。30例中,2例(2/30,6.67%)因IVUS显示支架近端贴壁欠佳而接受后扩张。结论IVUS可辅助评估狭窄段肾动脉管腔及斑块参数、指导释放支架并实时监测腔内治疗RAS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狭窄 支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过继性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1
2
作者 尹良伟 王苏平 +8 位作者 张利 王颖 纪军 王贺双 郭旭 王晓虹 马舒贝 杜晓红 马海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目的:研究DC-CIK(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mCRC患者,4... 目的:研究DC-CIK(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mCRC患者,40例行DC-CIK治疗联合化疗(联合组),4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结果:共完成了160周期DC-CIK治疗,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显著变化(P>0.05),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3周期治疗后CD4+T细胞中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化疗组治疗后IFN-γ、IL-2、TNF-α水平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总有效率(response rate,RR)未见明显差异(37.5%vs 22.5%,P>0.05);联合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明显高于化疗组(77.5%vs 50.0%,P<0.05)。联合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及Ⅲ~Ⅳ度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17.5%vs 42.5%,5.0%vs 25.0;均P<0.05),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联合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化疗组患者长(6.5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在躯体功能、情绪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且明显好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过继性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改善mCRC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总体疗效,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无进展生存,改善mCRC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过继性免疫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阻断增强体外扩增的NK细胞对人非小细胞肺癌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贺双 纪军 +5 位作者 吴园园 潘艳艳 高雁艳 杨晋 孙晓彤 张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研究PD-1阻断增强体外扩增的NK细胞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来自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及NSCLC细胞(HCC827细胞)进行体外扩增,随后PD-1进行阻断增强,使用培养10 d的PD-1(0.25、0.5、1μmol... 目的:研究PD-1阻断增强体外扩增的NK细胞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来自健康人群的外周静脉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及NSCLC细胞(HCC827细胞)进行体外扩增,随后PD-1进行阻断增强,使用培养10 d的PD-1(0.25、0.5、1μmol/L)阻断增强NK细胞以及未进行PD-1阻断增强NK细胞,分别培养24 h、48 h、96 h,分析PD-1阻断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性、PD-1阻断增强NK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水平以及不同浓度PD-1阻断增强NK细胞对HCC827细胞的抑制率之间的差异。结果:通过对离心管13中的PD-L1、PD-L2表达水平以及对NK细胞的PD-1阻断增强作用进行比较,其PD-L1及PD-L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不同浓度PD-1阻断增强NK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0.5μmol/L PD-1阻断增强NK细胞的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CD107a表达水平达到高峰。0.5μmol/L PD-1阻断增强NK细胞对HCC827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论:0.5μmol/L PD-1阻断增强NK细胞的阻断作用其中人NSCLC的细胞阻断作用显著,其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的机制与活化型受体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NK细胞 非小细胞癌 细胞颗粒酶B 穿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蛋白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尹良伟 马海英 +5 位作者 张利 王贺双 刘宇 于环 祝艳华 伍建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基因转染D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DC,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 DNA3.1-MUC1转染DC,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能力,LDH释放法检测基因...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in 1,MUC1)基因转染DC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健康成人DC,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 DNA3.1-MUC1转染DC,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的能力,LDH释放法检测基因转染后DC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MUC1基因转染DC、空质粒转染DC、及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治疗人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观测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pc DNA3.1-MUC1的DC分泌IL-12、TNF-α的能力较转染空质粒DC明显增强[IL-12:(202.52±29.61)vs(10.83±1.02)pg/ml;TNF-α:(349.07±79.42)vs(9.26±1.52)pg/ml,均P<0.01];转染pc DNA3.1-MUC1的DC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明显的杀伤活性,效靶比为10∶1、5∶1和2.5∶1时的杀伤率分别达到56.2%、38.9%和25.8%,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均P<0.01)。MUC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空质粒转染DC组(P<0.05)。结论:MUC1基因转染DC可以诱导特异性CTL,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树突状细胞 基因转染 乳腺癌 免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基因的克隆及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园园 张利 +4 位作者 肖继贤 朱晓钰 纪军 孙喜琢 张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目的克隆人抑癌基因PTEN全长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法从人正常肝组织中扩增PTEN全长cDNA,将之与pMD18-T Simple Vector连接、测序,获得PTEN基因。将该基因与pcDNA3·1(+)载体连... 目的克隆人抑癌基因PTEN全长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法从人正常肝组织中扩增PTEN全长cDNA,将之与pMD18-T Simple Vector连接、测序,获得PTEN基因。将该基因与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pcDNA3.1-PTEN真核表达载体。用该载体转染HepG2细胞,RT-PCR检测PTEN的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PTE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HepG2-PTEN细胞中PTEN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未转染的HepG2细胞。结论人抑癌基因PTEN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能够高效、稳定地表达,为其在肝癌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基因 PTEN基因 分子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脂酸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利 纪军 +5 位作者 朱晓钰 吴园园 于环 张槟 李雪岭 孙喜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1-676,共6页
目的探讨软脂酸(PA)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PA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用Trypanblue法检测细胞死亡率;流式细胞记数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Ⅴ和碘化丙啶双重染色定量检测早期凋亡及Bcl-... 目的探讨软脂酸(PA)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PA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用Trypanblue法检测细胞死亡率;流式细胞记数仪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Ⅴ和碘化丙啶双重染色定量检测早期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结果在人HepG2细胞系中PA诱导了时间相关性细胞死亡和剂量依赖性的细胞生存能力下降;PA诱导了HepG2细胞随处理时间而增加的早期凋亡,PA处理后HepG2细胞中Bcl-2/Bax的比值下降。结论PA能诱导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Bax比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脂酸 肝癌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随机肌腱支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珂珂 李红梅 刘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究随机肌腱细胞外基质(ECM)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活力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Sprague-Dawley大鼠股骨和胫骨中提取BMSCs,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干性。采用1%Triton X-100和DNase/RNase混合液... 目的:探究随机肌腱细胞外基质(ECM)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活力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Sprague-Dawley大鼠股骨和胫骨中提取BMSCs,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干性。采用1%Triton X-100和DNase/RNase混合液对鼠尾肌腱进行脱细胞处理,利用HE染色和DNA含量测定考察肌腱组织中细胞核残余情况。制备胶原纤维随机排列的肌腱ECM支架,培养BMSCs,以孔板中生长的细胞为对照组,利用Live/Dead染色和CCK8法考察细胞的活力和形态;利用RT-qPCR检测肌腱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Col I)、肌腱特异转录因子scleraxis(SCX)及成骨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脱细胞处理后肌腱组织内无细胞残余,且DNA含量从(481.7±15.8)μg/g显著性降至(31.0±3.8)μg/g(P<0.05),脱细胞处理成功。7 d时,种植在支架上的BMSCs的活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14 d时,种植在支架上的BMSCs肌腱标志物Col I和SCX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下调,而成骨标志物ALP和RUNX2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结论:脱细胞随机肌腱ECM支架能增强BMSCs活力,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脱细胞支架 随机排列的胶原纤维 细胞外基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8
作者 王作玲 李丹妮 +1 位作者 潘艳艳 曹雅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45-51,共7页
利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BALB/c小鼠,PD-1单抗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数量。qRT-PCR检测IL-21、IL-10和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抗体,以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 利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感染BALB/c小鼠,PD-1单抗阻断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数量。qRT-PCR检测IL-21、IL-10和IL-6 mRNA水平,ELISA检测血清抗体,以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在疟原虫初次感染中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发现,PD-1单抗阻断加速了P.b ANKA感染小鼠的死亡。与对照组相比,PD-1阻断组感染后第12天短寿浆细胞(CD138^+CD44^+)数量明显降低(P<0.05),长寿浆细胞(CD138^+CD44^-、CD138^-CD44^+)和Tfh(CD4^+CXCR5^+)细胞数量无差异性改变,脾细胞IL-21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抗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特异性IgG无明显改变。P.b ANKA感染中PD-1通路可能通过影响Tfh分泌IL-21进而干扰浆细胞数量影响体液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PD-1 浆细胞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