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壳素颗粒与原花青素协同改善低盐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研究
1
作者 望运滔 郭秀琴 +4 位作者 王昱 李胜杰 栗俊广 陈博 白艳红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7,共10页
为探索低盐条件下改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液凝胶性能的新方法,以甲壳素颗粒(Chitin Particles,CP)和水溶性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复合物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再与MP混合制备MP乳液凝胶,研究低盐条件(0.3... 为探索低盐条件下改善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乳液凝胶性能的新方法,以甲壳素颗粒(Chitin Particles,CP)和水溶性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复合物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再与MP混合制备MP乳液凝胶,研究低盐条件(0.3 mol/L NaCl)下MP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结果表明:在低盐条件下,CP和PC能协同改善MP乳液凝胶的凝胶特性。CP和PC以3∶2质量比复合制备的CP-PC(3/2)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相比单独使用CP,二者复合后所稳定预乳化植物油的液滴更小;用该预乳化植物油制备的CP-PC(3/2)-MP乳液凝胶呈现出更致密的网络结构,且其凝胶强度(226.79 g)和持水力(97.64%)均高于其他样品。因此,由CP与PC联合制备预乳化植物油乳液是改善低盐条件下乳化肉制品品质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颗粒 原花青素 乳液凝胶 肌原纤维蛋白 凝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解菲律宾蛤仔水煮液制备牛磺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凯伦 高荣春 +2 位作者 杨丰盛 刘文转 杨静峰 《轻工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6-33,共8页
研究了酶解菲律宾蛤仔水煮液提取牛磺酸的工艺条件和提高所制备牛磺酸纯度的途径.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最适提取酶;在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5 h,酶解p H=8.0的条件下,牛磺酸纯度为8.67%,回收率为95.80%;酶解产物经电渗析除盐后,纯度... 研究了酶解菲律宾蛤仔水煮液提取牛磺酸的工艺条件和提高所制备牛磺酸纯度的途径.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最适提取酶;在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5 h,酶解p H=8.0的条件下,牛磺酸纯度为8.67%,回收率为95.80%;酶解产物经电渗析除盐后,纯度为21.30%,回收率为89.59%;经阳离子树脂交换后,纯度为31.18%,回收率为83.64%;经乙醇重结晶提纯处理后,纯度达97.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水煮液 牛磺酸 酶解 电渗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的不同产地烟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郝捷 江彩艳 +2 位作者 柴颖 王煦松 姜鹏飞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3,117,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技术对贵州遵义、福建三明、湖南永州3个产地烟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究3个产地烟草之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并根据该差异对3个产地烟草进行区分。结果表明:GC-IMS共检测到12...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技术对贵州遵义、福建三明、湖南永州3个产地烟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探究3个产地烟草之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并根据该差异对3个产地烟草进行区分。结果表明:GC-IMS共检测到12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已定性79种,醛类、酮类、醇类、酯类是3个产地烟草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3个产地烟草样品中醛类物质是整体风味的主要贡献者,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产地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布分别占据了相对独立的空间。与电子鼻技术相比,GC-IMS技术能够建立3个产地烟草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可视化呈现3个产地烟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轮廓,达到对烟草进行鉴别及产地溯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长时间热加工对海参体壁蛋白质消化吸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楚鹏飞 倪众 +3 位作者 卢晨曦 杨涵颖 于曼曼 刘玉欣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5,共9页
以新鲜海参为原料,于低温(60℃和80℃)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24 h和48 h)的热加工,结合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和大鼠翻转肠囊模型,对海参体壁蛋白质变化情况(氧化规律、聚集程度、表面疏水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以新鲜海参为原料,于低温(60℃和80℃)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间(0 h、1 h、3 h、6 h、12 h、24 h和48 h)的热加工,结合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和大鼠翻转肠囊模型,对海参体壁蛋白质变化情况(氧化规律、聚集程度、表面疏水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热加工过程中,海参体壁蛋白质的羰基含量逐渐增加,游离巯基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氧化程度呈时序性加剧;伴随热加工程度的加剧(热加工不足-适度-过度),蛋白质聚集程度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表面疏水性先增强后减弱再增强,蛋白质平均粒径先增大后减小;经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和大鼠翻转肠囊模型转运后,蛋白质水解程度、体外消化率和多肽的跨膜转运水平均随加工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综上,于60℃条件下热加工3 h时,海参体壁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最高且吸收特性较好;于80℃条件下加工超过6 h时,有利于提高海参体壁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长时间热加工 海参体壁 蛋白质 体外模拟消化 多肽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