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学超材料在纺织行业的研究及应用
1
作者 陈科升 崔晓爽 张慧 《丝网印刷》 2025年第7期42-44,共3页
传统纺织材料因力学性能受限,难以满足现代服装的复合需求,而力学超材料凭借负泊松比等特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系统梳理纺织基力学超材料的制备工艺,并研究超材料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力学超材料 制备工艺 3D打印技术 功能性服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被引量:2
2
作者 吕丽华 王晓 +4 位作者 李红 魏春艳 魏菊 钱永芳 杜冰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18年第2期57-59,共3页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对纺织材料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考核方式及产学研等方面,探索了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纺织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纺织材料学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素存 魏菊 常帅才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 针对常规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检测方法。以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YOLOv5)为基础,采集羊毛纤维和粘胶纤维的光学显微镜图像构建数据集,使用CSPDarknet53网络(Cross Stage Partial Network)从数据集中提取纤维特征,通过特征金字塔(FPN)和路径聚合网络(PAN)结合的方式完成不同层次特征的融合;在主干网络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以加强局部特征的提取能力。训练后的YOLOv5模型平均精度均值达0.93,可实现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的自动检测。采用光学显微镜法和化学溶解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校验,差异在2%以内,说明该方法在毛/粘混纺织物混纺比快速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粘混纺织物 混纺比 深度学习 YOLOv5 卷积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4
作者 吕丽华 庞现柯 刘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96,共6页
为解决变厚度层合复合材料受到载荷时易分层导致其力学性能变差的问题,使用800 tex玄武岩纱线作为经纬纱,采用分层角联锁结构设计并织造了整体性优异的连续变厚度三维机织物,并采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制备了树脂基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为解决变厚度层合复合材料受到载荷时易分层导致其力学性能变差的问题,使用800 tex玄武岩纱线作为经纬纱,采用分层角联锁结构设计并织造了整体性优异的连续变厚度三维机织物,并采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制备了树脂基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同时织造了同纬铺层和同经铺层2种不同结构的层合复合材料进行对比测试。然后对变厚度层合复合材料分别进行25、50、75、100 J的不同冲击能低速冲击实验,并通过单独分析冲击能为100 J时3种复合材料的损伤面积探究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在冲击能为25、50、75 J时,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与同纬铺层结构复合材料的刚度退化呈现高度一致性,二者抗冲击能力均优于同经铺层结构复合材料,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损伤载荷大于2种铺层复合材料;层合材料受到冲击损伤时,因其层间无纱线连接,能量在材料层间传播时消耗,从而产生较大范围的分层损伤;而变厚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具有层间连接的经纱,受到冲击时应力在材料经纱连接作用下内部不断传播导致材料整体受载,因此具有更高的损伤容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厚度三维织物 铺层复合材料 低速冲击 冲击失效模式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水热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8
5
作者 冯翔 史非 +4 位作者 刘敬肖 董晓丽 白麓楠 王晓卡 张秀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40,共4页
以无水Ti(SO4)2和Na2WO4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WO3-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WO3-TiO2复合材料对罗... 以无水Ti(SO4)2和Na2WO4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WO3-TiO2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了WO3-TiO2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可见光(高压汞灯)照射下,WO3-T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优于P25粉末以及相同条件下制备的TiO2粉末,0.1g WO3-TiO2粉末(WO3摩尔分数2%)对20mL罗丹明水溶液(1×10-5 mol/L)进行光催化降解,5h后降解率达到了98.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水热法 WO3-TiO2 光催化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磷虾蛋白复合材料的流变性及纤维的制备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利军 郭静 +5 位作者 张森 张鸿 宫玉梅 管福成 刘元法 夏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6-153,共8页
采用DV-C数显黏度计对海藻/磷虾蛋白(SA/AKP)复合材料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溶液黏度,粘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与切变速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流变性为指导制备SA/AKP复合纤维。探究了其表面形貌、力学性能与凝... 采用DV-C数显黏度计对海藻/磷虾蛋白(SA/AKP)复合材料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讨论了溶液黏度,粘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结构黏度指数与切变速率、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以流变性为指导制备SA/AKP复合纤维。探究了其表面形貌、力学性能与凝固浴浓度、停留时间的关系,并对复合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A/AKP纤维极限氧指数高达39;复合纤维以非晶形态存在;AKP的加入没有使纤维出现发霉腐败的现象,但使纤维的热稳定性略有降低;SA/AKP溶液属于假塑性流体,黏度随切变速率的增大而减小;纤维表面具有均匀的沟槽结构,断面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形貌。纺丝最佳工艺为SA质量浓度3%,AKP质量份数30phr,80℃挤出,CaCl2质量浓度5%,凝固时间3.5min,纤维的断裂强度达2.58CN/d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南极磷虾蛋白 流变性 共混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纤维吸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声性能 被引量:21
7
作者 吕丽华 毕吉红 于翔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3,共5页
针对废弃纺织纤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共混-热压工艺,以废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聚氨酯为基体材料,制备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将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成穿孔板,并与废弃涤纶织物贴合,构成吸声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吸... 针对废弃纺织纤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共混-热压工艺,以废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热塑性聚氨酯为基体材料,制备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将废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成穿孔板,并与废弃涤纶织物贴合,构成吸声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吸声复合材料中穿孔直径、穿孔板厚度、穿孔率及废弃涤纶织物层数4种结构参数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穿孔直径主要影响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峰值;穿孔板厚度、穿孔率和废弃涤纶织物的层数主要影响吸声材料的吸声频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纤维 吸声性能 复合材料 吸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接枝改性制备聚丙烯非织造布吸油材料 被引量:9
8
作者 王丹 崔永珠 +1 位作者 魏春艳 吕丽华 《印染》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31-34,共4页
以熔喷聚丙烯无纺布(MBPP)为基材,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化学接枝改性制备了LMA-g-MBPP吸油材料。利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分析,得到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单体(LMA)质量分数4%,引发剂(BPO)质量分数3%... 以熔喷聚丙烯无纺布(MBPP)为基材,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化学接枝改性制备了LMA-g-MBPP吸油材料。利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分析,得到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单体(LMA)质量分数4%,引发剂(BPO)质量分数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20 min。制备的LMA-g-MBPP吸油材料,最大接枝率为11.6%,最大饱和吸附率为12.0 g/g,最大保油率为9.3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改性 接枝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非织造织物 熔喷聚丙烯 吸油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型玄武岩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吕丽华 刘桂彬 孙艳丽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采用热压法成型工艺制备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考察聚乳酸质量分数、热压压力、热压温度、阻燃剂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极限氧指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得出制备阻燃型玄武岩织... 采用热压法成型工艺制备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考察聚乳酸质量分数、热压压力、热压温度、阻燃剂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极限氧指数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及单因素分析,得出制备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优化工艺:阻燃剂质量分数为30%,聚乳酸质量分数为64.6%,热压压力为5 MPa,热压温度为185℃。结果表明:添加氢氧化镁阻燃剂制备的阻燃型玄武岩织物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略有降低,但仍比较优异,且极限氧指数可达到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织物 聚乳酸 力学性能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静 张雨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67-70,共4页
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传统相变材料的不足,引出新型相变材料的概念。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相变材料的研究状况,系统概括和阐述了几种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 相变储能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传统相变材料的不足,引出新型相变材料的概念。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相变材料的研究状况,系统概括和阐述了几种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新型相变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复合相变材料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PP吸油材料的LMA接枝聚合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艳玲 崔永珠 +1 位作者 吕丽华 王晓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2,共4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熔喷聚丙烯无纺布(PP)进行改性,在其表面引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以提高其吸油性能。研究溶剂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优化液相接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单体成功接枝到聚丙烯材...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熔喷聚丙烯无纺布(PP)进行改性,在其表面引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以提高其吸油性能。研究溶剂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优化液相接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单体成功接枝到聚丙烯材料表面上,改性聚丙烯吸油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油性和保油性,且机械性能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低温等离子体 吸油 LMA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TiO_2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宫玉梅 梁青 +2 位作者 宋敬川 夏令明 何迎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19,24,共3页
TiO2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及分离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是当今介孔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介孔材料的分类,概述了模板法制备TiO2介孔材料的机理及不同类型的模板剂在TiO2介孔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指出了模板剂脱除过程中存在... TiO2介孔材料在催化、吸附及分离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是当今介孔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介孔材料的分类,概述了模板法制备TiO2介孔材料的机理及不同类型的模板剂在TiO2介孔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指出了模板剂脱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介孔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TiO2制备 模板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HCO_3协效发泡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微孔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钠 王卫婷 +1 位作者 常素芹 戚晓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5,99,共5页
采用模压发泡技术,以NaHCO3为协效发泡剂,制备了一系列兼具不同开闭孔形态的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发泡材料。研究了NaHCO3对发泡CSM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HCO3用量为8phr时,构成了吸放热平衡发泡体系,胶料硫化性能最好。... 采用模压发泡技术,以NaHCO3为协效发泡剂,制备了一系列兼具不同开闭孔形态的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发泡材料。研究了NaHCO3对发泡CSM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HCO3用量为8phr时,构成了吸放热平衡发泡体系,胶料硫化性能最好。SEM显示,发泡材料均呈现两种尺寸水平并兼具开闭孔的微观结构。Nano-measure统计得出,随NaHCO3用量增加,泡孔平均直径增大,孔壁变薄,开孔率提高,在保证泡孔不被气体胀破的前提下,用NaH-CO3来提高开孔率的有效用量为12phr;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表明,CSM泡沫具有典型弹性体发泡材料的特点,塌陷平台区的应力在NaHCO3用量为12phr-24phr时几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磺化聚乙烯 微观结构 压缩应力应变 发泡剂 开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M发泡材料收缩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钠 王卫婷 +1 位作者 常素芹 王旭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采用模压发泡成型技术以偶氮二甲酰胺(AC)为发泡剂,制备了氯磺化聚乙烯(CSM)发泡材料,通过密度跟踪、线性测量及交联密度的测定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对CSM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处理工艺有效降低了发泡... 采用模压发泡成型技术以偶氮二甲酰胺(AC)为发泡剂,制备了氯磺化聚乙烯(CSM)发泡材料,通过密度跟踪、线性测量及交联密度的测定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对CSM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处理工艺有效降低了发泡材料的收缩率;发泡材料的体积收缩率和线收缩率随处理温度变化明显减小;同时,80℃下,发泡材料的体积收缩率和线收缩率随后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超过4h后,趋于稳定。后处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泡材料的力学强度。在后处理时间为2h、处理温度为80℃时,发泡材料密度最小,力学强度最高;80℃下,发泡材料的力学强度随后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综合考虑材料的收缩性能和力学性能,选择最佳的后处理工艺为80℃、3~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M 收缩率 后处理工艺 发泡材料 交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相变材料的蓄热调温功能整理剂的开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玲 魏菊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7,共4页
采用界面聚合法,以天然相变材料——动物脂肪为芯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哌嗪(PIP)为壁材单体,制备出一种新型的聚脲相变微胶囊.利用微机差热天平对微胶囊的耐热性能、蓄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乳化速度为4 000 r/min、乳化时间为... 采用界面聚合法,以天然相变材料——动物脂肪为芯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哌嗪(PIP)为壁材单体,制备出一种新型的聚脲相变微胶囊.利用微机差热天平对微胶囊的耐热性能、蓄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乳化速度为4 000 r/min、乳化时间为120 s、反应温度为60℃、n(PIP)∶n(TDI)=1∶2的条件下,制得的相变微胶囊主要为球形,分散性能良好,平均粒径为12μm左右,相变潜热14.31 J/g,耐热温度达229℃左右.将所制备的微胶囊制成蓄热调温功能整理剂,并应用于棉织物的后整理中,对处理后的织物进行蓄热性能、硬挺度、透气性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功能纺织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硬挺度,并具有一定的蓄热调温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相变材料 微胶囊 蓄热调温 涂层整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丹 崔永珠 +1 位作者 王晓 吕丽华 《产业用纺织品》 2016年第1期6-11,44,共7页
利用紫外接枝技术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接枝到熔喷聚丙烯(MBPP)非织造材料中,提高材料亲油性;对涤纶(PET)针刺非织造材料表面浸轧无氟拒水剂NT-X018,使材料表面更加疏水亲油;采用热压黏合法,将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和拒水PET针刺非织造... 利用紫外接枝技术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接枝到熔喷聚丙烯(MBPP)非织造材料中,提高材料亲油性;对涤纶(PET)针刺非织造材料表面浸轧无氟拒水剂NT-X018,使材料表面更加疏水亲油;采用热压黏合法,将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和拒水PET针刺非织造材料复合,制备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以改善MBPP非织造材料力学性能较差的现状。分别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紫外接枝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及PET针刺非织造材料拒水整理的最佳工艺,并将MBPP非织造材料、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PET针刺非织造材料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吸附率与保油率、重复使用性能及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接枝 拒水整理 复合材料 吸油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涤纶织物/氯化聚乙烯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
17
作者 吕丽华 毕吉红 +2 位作者 于翔 钱永芳 赵玉萍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0-54,67,共6页
为解决废旧纺织纤维资源化利用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采用废弃涤纶织物与氯化聚乙烯逐层贴合,热压制得具有良好隔声效果的隔声复合材料。通过对废弃涤纶织物、纯氯化聚乙烯(CPE)板、废弃涤纶织物/CPE层合隔声材料的隔声量曲线分... 为解决废旧纺织纤维资源化利用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采用废弃涤纶织物与氯化聚乙烯逐层贴合,热压制得具有良好隔声效果的隔声复合材料。通过对废弃涤纶织物、纯氯化聚乙烯(CPE)板、废弃涤纶织物/CPE层合隔声材料的隔声量曲线分析发现,废弃涤纶织物/CPE层合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最好;改变废弃涤纶织物层数、面密度和加压压力,制得不同参数的废弃涤纶织物/CPE层合复合材料。通过对隔声量曲线分析可知,随废弃涤纶织物层数、材料面密度和加压压力的增加,其隔声量提高;对隔声复合材料的隔声量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有较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织物 隔声性能 复合材料 隔声量 氯化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效剂对棉杆皮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王博 徐进硕 +2 位作者 魏春艳 崔永珠 吕丽华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20,共3页
在废弃棉秆皮纤维增强聚乳酸模压制成的复合材料板中添加阻燃剂后,由于其膨胀体系原理,严重影响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选用蒙脱土(MMT)和微纤化纤维素(MFC)作为协效剂,利用其特殊的物理结构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蒙脱土也有协... 在废弃棉秆皮纤维增强聚乳酸模压制成的复合材料板中添加阻燃剂后,由于其膨胀体系原理,严重影响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选用蒙脱土(MMT)和微纤化纤维素(MFC)作为协效剂,利用其特殊的物理结构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蒙脱土也有协效阻燃作用,可以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加入协效剂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有提高,MFC对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提高较明显,可分别提高43.74%和41.50%.经XRD测定,加入MMT后,材料的片层间距增加到5.38 nm,说明MMT以片层的形式插入到纤维与基体中,同时极限氧指数增加了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协效剂 棉杆皮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草酸热还原制备CsxWO_(3)用于高效近红外屏蔽薄膜研究
19
作者 李艺 刘敬肖 +6 位作者 史非 杨大毅 田紫薇 王美玉 万佳翔 陈超凡 吕振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6-53,共8页
为推动铯钨青铜(Cs_(x)WO_(3))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以碳酸铯、三氧化钨为原料,采用固体草酸热解产生的CO作为还原气体,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具有高效近红外屏蔽性能的Cs_(x)WO_(3)粉体,探究了还原反应温度对Cs_(x)WO_(3)粒子结构与性... 为推动铯钨青铜(Cs_(x)WO_(3))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以碳酸铯、三氧化钨为原料,采用固体草酸热解产生的CO作为还原气体,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具有高效近红外屏蔽性能的Cs_(x)WO_(3)粉体,探究了还原反应温度对Cs_(x)WO_(3)粒子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从Lambert-Beer定律出发,提出了新的且更合理的透明隔热指数,以表征评价Cs_(x)WO_(3)薄膜的近红外屏蔽性能。结果表明,在710℃所合成的Cs_(x)WO_(3)-710粒子结晶度最好,制备的Cs_(x)WO_(3)-PVA复合薄膜具有最佳的近红外屏蔽性能,且具有低雾度和高透明特点。而且,在690℃及CO还原下,以CsCl为铯源能够获得Cl掺杂的Cs_(x)WO_(3-y)Cly粒子,Cl掺杂能够进一步提高W5+/W6+比例和近红外屏蔽性能。当可见光最高透过率为70%时,Cs_(x)WO_(3)-710和Cs_(x)WO_(3-y)Cly薄膜样品在1500 nm的近红外屏蔽率分别达到96.59%和98.35%,透明隔热指数K分别为4.35和5.20。模拟隔热测试结果表明,红外灯辐照下,与空白玻璃相比,安装Cs_(x)WO_(3)-710薄膜和Cs_(x)WO_(3-y)Cly薄膜玻璃的隔热箱内部空气温度分别有效降低15.5℃和17.8℃;自然阳光辐照下,连续9 d的测试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s_(x)WO_(3-y)Cly薄膜玻璃的隔热箱内部温度降低5.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铯钨青铜 固相合成 近红外屏蔽 节能窗 CO还原 透明隔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位芳纶SC-CO_(2)/DMSO混合介质深色无水染色
20
作者 杨洪琴 赵虹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34,共6页
间位芳纶在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进行深色染色时,通常需要加入载体来减弱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通过将二甲基亚砜(DMSO)与SC-CO_(2)进行混合来代替载体,以改善间位芳纶的SC-CO_(2)高色深染色性能。结果表明,DMSO与SC-CO... 间位芳纶在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进行深色染色时,通常需要加入载体来减弱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通过将二甲基亚砜(DMSO)与SC-CO_(2)进行混合来代替载体,以改善间位芳纶的SC-CO_(2)高色深染色性能。结果表明,DMSO与SC-CO_(2)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溶胀间位芳纶,在温度为110℃的条件下,织物K/S值可达22.48,且透染率在90%以上。经SC-CO_(2)/DMSO混合介质染色后,间位芳纶的内部晶体结构未改变,断裂强力未发生明显变化,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耐水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可达4~5级,达到服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位芳纶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甲基亚砜 低温染色 高色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