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ZH2甲基化与甲状腺癌分化相关标志物的关系及治疗价值的研究
1
作者 荆琳 蒋奇 +5 位作者 顾江宁 罗海峰 郭晓祎 沈天赐 戴子豪 陈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1-696,706,共7页
目的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轴在甲状腺癌去分化过程的作用及作为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治疗潜在靶点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T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其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 目的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轴在甲状腺癌去分化过程的作用及作为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治疗潜在靶点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T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其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ZH2、H3K27me3、配对盒基因8(PAX8)、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应用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进一步分析EZH2与甲状腺分化标志物(PAX8、TTF1、TG)之间的关系。体外培养ATC细胞株8305C和BHT-101,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经EZH2抑制剂(GSK126)处理后的ATC细胞株中甲状腺分化标志物(TTF1、PAX8)mRNA的表达变化,评估GSK126在体外潜在的治疗效果。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观察GSK126和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基因(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对ATC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EZH2在A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TC及其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H3K27me3在AT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PTC组织(P<0.05)。EZH2与PAX8和TG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与TTF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在体外实验中,GSK126可以逆转甲状腺分化标志物PAX8和TTF1在ATC细胞株中的表达,GSK126联合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可显著抑制ATC细胞株的生长。结论EZH2-H3K27me3轴在调节甲状腺癌去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ZH2可能是ATC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H2 H3K27me3 甲状腺未分化癌 去分化 甲基化 GSK1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维迪西妥单抗对不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江璐 吕伟朋 +2 位作者 陈思静 房艳华 梁珊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08-1815,共8页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 目的研究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对不同HER-2表达水平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HER-2低表达细胞系MCF-7(Luminal A型)、高表达细胞系BT-474(HER-2型)以及二者不同混合比例组进行培养;对形成的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ER-2在MCF-7与BT-474类器官中的表达水平及空间分布;使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迪西妥单抗(Disitamab)和甲基澳瑞他汀E(MMAE)分别处理MCF-7和BT-474类器官以及对不同比例MCF-7和BT-474混合培养及患者来源的乳腺癌类器官进行RC-48的药敏试验,通过3D-Glo法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下,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ER-2主要定位于细胞膜,BT-474类器官中HER-2表达为强阳性,MCF-7类器官则呈现低表达状态;相较于MCF-7类器官,RC48-ADC对BT-474类器官表现出更显著的抑制效应(IC_(50):109.7μg/mL vs.2.792μg/mL);共培养模型进一步验证了RC-48的旁观者效应,HER-2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的比例显著影响药物杀伤效果。此外,RC-48处理后,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乳腺癌类器官中HER-2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肿瘤类器官模型能有效反映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和旁观者效应。RC-48在类器官模型中对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增强杀伤效应,同时可下调HER-2表达,显示出针对HER-2相关乳腺癌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 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抗体偶联药物 旁观者效应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特点及病理基础探讨 被引量:21
3
作者 谭洋 汪琼 +2 位作者 沈晶 朱瑞萍 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探讨囊腔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对应的病理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病理活检证实。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 目的:探讨囊腔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对应的病理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穿刺病理活检证实。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7岁,平均(60.77±10.12)岁。结果:①CT特点:囊腔大小0.89~6.65 cm,平均(2.46±1.27)cm。病灶位于双肺外周23例(76.67%),囊腔形态规则24例(80.00%)。(90.00%)囊壁厚薄不均27例,囊壁均匀增厚3例(10.00%)。囊内有分隔19例(63.33%),囊壁内/外缘可见磨玻璃影16例(53.33%),(70.00%)病灶边缘不规则21例,囊壁外缘可见血管征20例(66.67%)。②病理表现:30例中腺癌26例(86.67%),鳞癌3例(10.00%),腺鳞癌1例(3.33%)。光镜下显示囊内分隔由纤维组织、支气管、血管、肿瘤细胞组成,囊壁见肿瘤细胞、血管和纤维组织,CT上囊壁内/外缘磨玻璃影与贴肺泡壁生长的肿瘤细胞相关。结论:囊腔型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它具有典型的CT特点及病理改变,熟悉和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癌 囊腔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迎春 刘炎芳 +2 位作者 朱瑞萍 宋欣新 李小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76-278,288,共4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HCC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C...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HCC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P<0.05);HDAC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浓度、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无关联(P>0.05),与肿瘤TNM分期相关联(P<0.05);MMP-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AFP浓度、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联(P>0.05),与脉管癌栓、肿瘤TNM分期相关联(P<0.05,P<0.01);HCC组织中,HDAC1及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HDAC1及MMP-2在HCC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有一定的肿瘤特异性,二者的高表达提示HCC已属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肉瘤样癌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许雪珠 李雪丽 +3 位作者 朱瑞萍 韩世新 尚爱民 唐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47,共3页
肉瘤样癌又称化生癌或癌肉瘤,是由恶性上皮和间叶组织组成的双相肿瘤。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曾被报道见于乳腺、膀胱、子宫、肝脏、喉、胆囊和肺。现报告1例肺肉瘤样癌皮肤转移的病例。
关键词 肉瘤样癌 皮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超声造影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定性评估 被引量:28
6
作者 胥桐 郭丽苹 +2 位作者 方红 张春蕾 李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89,9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癌术前前哨淋巴结(SLN)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经皮下CEUS识别并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146枚SLN的增强模式。将增强模式分为4型:Ⅰ型,完全均匀增强型;Ⅱ型,...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癌术前前哨淋巴结(SLN)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经皮下CEUS识别并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146枚SLN的增强模式。将增强模式分为4型:Ⅰ型,完全均匀增强型;Ⅱ型,周边及髓质均匀增强型;Ⅲ型,周边和(或)髓质不均匀增强型;Ⅳ型,完全无增强型。分析良性与转移性SLN的增强模式特点,评估增强模式对SLN的诊断效能。结果146枚SLN中,良性102枚,转移性44枚。Ⅰ型增强模式100.0%(58/58)为良性,Ⅱ型87.1%(27/31)为良性,Ⅲ型59.5%(22/37)为转移性,Ⅳ型90.0%(18/20)为转移性。SLN的增强模式与其病理性质有关(rs=0.704,P<0.05)。经皮CEUS诊断SLN性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9%、83.3%、70.2%、95.5%、85.6%。结论经皮CEUS对乳腺癌术前SLN的定性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乳房 造影剂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CT及临床风险因素 被引量:14
7
作者 汤敏 孙丹丹 +5 位作者 尹柯 朱瑞萍 沈晶 巴文娟 熊婧彤 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分析肿瘤-胸膜最小距离(DLP)≤1 cm且肿瘤直径≤3 cm肺腺癌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风险评分模型量化分析脏层胸膜侵犯风险因素。方法:分析大连市2家三甲医院共计356例DLP≤1 cm且直径≤3 cm肺腺癌患者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 目的:分析肿瘤-胸膜最小距离(DLP)≤1 cm且肿瘤直径≤3 cm肺腺癌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风险评分模型量化分析脏层胸膜侵犯风险因素。方法:分析大连市2家三甲医院共计356例DLP≤1 cm且直径≤3 cm肺腺癌患者CT特征、临床及病理资料,分为胸膜侵犯组(VPI)、非胸膜侵犯组(N-VPI)。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据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建立预测胸膜侵犯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经病理确诊356例肺腺癌中VPI组94例(26.4%),N-VPI组262例(7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EA、肿瘤直径、肿瘤实性成分长径及DLP是脏层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风险评分模型=3(术前CEA≥5 ng/mL)+8(肿瘤实性成分长径≥0.8 cm)+2(肿瘤直径≥1.6 cm)+7(DLP≤0.6 cm),该评分模型预测VPI cut-off值11,ROC曲线下面积(AUC)0.81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4%,68.7%。结论:术前CEA、肿瘤直径、实性成分长径及DLP是胸膜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评分模型>11时提示很可能存在脏层胸膜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胸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