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知经术非时务,稍为儒林振古风——江苏学政王先谦《劝学琐言》研究
1
作者 王夏刚 《船山学刊》 2014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王先谦任职江苏学政伊始,即颁发《劝学琐言》,倡导士子分治经史学,提出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任务进行了大致的分配。与之相应,他还筹集经费刊刻了《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为经学在江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 王先谦任职江苏学政伊始,即颁发《劝学琐言》,倡导士子分治经史学,提出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任务进行了大致的分配。与之相应,他还筹集经费刊刻了《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为经学在江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为教育士子的学政,他在《劝学琐言》下卷中,还提出了为学和作文的原则,体现了其在重视时务的背景下,抱持文化守成理念的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学政 王先谦 劝学琐言 治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札编年商榷
2
作者 王夏刚 《船山学刊》 2017年第6期88-92,共5页
夏剑钦先生在《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札编年辨证》一文中,根据史实和相关文献对拙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第五章中谭嗣同致刘善涵十四通信函中的十一通的编年,进行了辨析订正,笔者除了认同一通信函的编年为误判,一通信函编年应更精确外,对... 夏剑钦先生在《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札编年辨证》一文中,根据史实和相关文献对拙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第五章中谭嗣同致刘善涵十四通信函中的十一通的编年,进行了辨析订正,笔者除了认同一通信函的编年为误判,一通信函编年应更精确外,对夏先生认为编年不妥的其余信函,一一作了辨证,以夯实谭嗣同研究的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刘淞芙 书札编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四益馆杂著》校注本
3
作者 郝虹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43-144,共2页
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廖平,其一生思想多变。经学思想方面,大的变化就有六次之多,如: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尊今抑古;第三变,大统小统;第四变,天学人学;第五变,人天小大;第六变,五运六气。《四益馆杂著》是其经学四变前后的作品,他在该书... 作为近代思想家的廖平,其一生思想多变。经学思想方面,大的变化就有六次之多,如:第一变,平分今古;第二变,尊今抑古;第三变,大统小统;第四变,天学人学;第五变,人天小大;第六变,五运六气。《四益馆杂著》是其经学四变前后的作品,他在该书中说:“学经四变,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只有发明尊孔的宗旨,才能培养爱国心。他认为孔子作六经,立万世法,其道兼包天人,是天下万世师表。在《四益馆杂著》里,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新的孔经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学 五运六气 近代思想家 杂著 校注本 经学思想 万世师表 尊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文化圈”语境下儒学的传承与变迁
4
作者 鲁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40-45,共6页
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传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 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大数据环境中如何传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元素,在当下“一带一路”轨迹上如何展示其特有之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化圈” “一带一路”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两河流域玉石印章形制与材料演变简论
5
作者 曹明玉 《天工》 2022年第5期64-67,共4页
作为古代两河流域玉石器代表性器物的印章,在公元前六千纪晚期即已出现其早期形态的平印,各类石质和半宝石质的滚印则在公元前四千纪中晚期出现,并在短时期内取代平印,成为整个古代西亚地区用时久、范围广、影响大的印章形态。印章材料... 作为古代两河流域玉石器代表性器物的印章,在公元前六千纪晚期即已出现其早期形态的平印,各类石质和半宝石质的滚印则在公元前四千纪中晚期出现,并在短时期内取代平印,成为整个古代西亚地区用时久、范围广、影响大的印章形态。印章材料的选取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总体趋势为硬石材料使用比例不断提高。两河流域玉石印章的形制、材料、工艺的变化从侧面折射出了不同时期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流域 印章 形制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