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日美领导人政治演讲语篇话语策略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姚艳玲 郭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1-35,52,共16页
本文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从认知话语和认知语境两个维度对日美领导人政治演讲语篇的话语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运用识解操作理论,解析语篇背后的话语意图,并结合宏观和微观语境,探讨话语策略和社会语境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 本文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从认知话语和认知语境两个维度对日美领导人政治演讲语篇的话语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运用识解操作理论,解析语篇背后的话语意图,并结合宏观和微观语境,探讨话语策略和社会语境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日美两国领导人在政治交际中均运用指称策略、述谓策略、接近策略和合法化策略来操控受众的认知和情感,以实现话语的强制和说服的目的。研究结果还说明批评认知语言学对跨语言话语建构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话语和认知语境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认知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 话语策略 认知机制 社会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鲁别茨柯依“音系学”与“音位学”考辨——语言学史视角下的名与实 被引量:2
2
作者 曲长亮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18,共10页
在语音研究领域,“音系学”和“音位学”曾被视为同义词。近年来,“音位学”这一术语的使用率骤减,但仍未完全消失。本文以语言学史一手文本为依据,回顾英文和中文文献中这两个术语的变迁过程,指出“音位学”这一术语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 在语音研究领域,“音系学”和“音位学”曾被视为同义词。近年来,“音位学”这一术语的使用率骤减,但仍未完全消失。本文以语言学史一手文本为依据,回顾英文和中文文献中这两个术语的变迁过程,指出“音位学”这一术语淡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提出在今天的语音研究中彻底放弃这一历史名称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系学 音位学 特鲁别茨柯依 术语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评价理论的中韩新闻评论态度资源的人际意义对比研究——以反腐新闻评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艳平 陈娟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3期40-46,共7页
评价是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基于评价理论框架,探讨中韩反腐新闻评论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态度资源所引发的人际意义的异同,并尝试从跨文化交际与价值取向入手剖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韩新闻评论者都倾向于使用判断... 评价是语篇意义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基于评价理论框架,探讨中韩反腐新闻评论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态度资源所引发的人际意义的异同,并尝试从跨文化交际与价值取向入手剖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中韩新闻评论者都倾向于使用判断资源与鉴赏资源,在情感资源的选择上韩语语篇明显高于汉语语篇;韩语语篇倾向于以主体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人际互动,汉语语篇通过保持客观性扩大其人际影响力;相较于韩语语篇,汉语语篇更倾向于运用积极态度资源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态度资源 人际意义 中韩新闻评论 反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评论特征抽取研究综述
4
作者 祁瑞华 杨明昕 +1 位作者 徐琳宏 关菁华 《现代情报》 CSSCI 2019年第9期160-167,共8页
[目的/意义]图书评论是出版社、图书馆和用户研究读者观点的重要线索,评论特征抽取研究是提高图书评论观点精准挖掘效率和准确率的基础性工作。[方法/过程]分别从评论特征抽取研究和图书评论特征聚类、语义表示、隐性特征抽取的典型方... [目的/意义]图书评论是出版社、图书馆和用户研究读者观点的重要线索,评论特征抽取研究是提高图书评论观点精准挖掘效率和准确率的基础性工作。[方法/过程]分别从评论特征抽取研究和图书评论特征聚类、语义表示、隐性特征抽取的典型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梳理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脉络和趋势。[结果/结论]指出图书评论特征抽取效率和准确率的提高需要考虑特征聚类、语义表示和隐性特征抽取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评论 特征抽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语“自主/致使”位移动词的自他接辞形态及其语义特征——基于位移事件表达的类型学视角
5
作者 姚艳玲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3-79,109,共8页
日语以自他动词接辞形态转换的形式区分路径要素相同的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这种接辞形态转换可以划分为他动化、非他动化及中立化三种类型。自移与致移的形态标记在语义上表现出自移动词具有较高的“意志性”;致移动词具有较高的“受... 日语以自他动词接辞形态转换的形式区分路径要素相同的自移事件和致移事件。这种接辞形态转换可以划分为他动化、非他动化及中立化三种类型。自移与致移的形态标记在语义上表现出自移动词具有较高的“意志性”;致移动词具有较高的“受影响性”。在路径要素的编码方式上自移动词既有完全融入型编码,也会有不完全融入型编码;而致移动词则较多呈现出完全融入型的编码方式。考察不同位移事件类型中同一路径要素编码方式的差异性,可以为我们以形态标记的有标性探讨位移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特征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动词 自移 致移 路径 接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