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冯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商务英语的语用失误却十分普遍。本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论述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满足全球经...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商务英语的语用失误却十分普遍。本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论述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跨文化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语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在日本的实施:政府表现与学校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珅 房文红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0,共7页
近年来,日本在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日本中央政府初期通过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来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而随着教育事业全面转向学校实践之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为学校、教师... 近年来,日本在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日本中央政府初期通过出台一系列教育政策来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而随着教育事业全面转向学校实践之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过为学校、教师间搭建交流平台来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全面开展。在学校实践层面,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以课外活动为主,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分阶段教学,配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是其一个重要特点;将地域文化引入实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是其另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可持续发展教育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UNESCO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核心维度的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路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时秀梅 栾华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84-85,共2页
跨文化管理一直是学术界方兴未艾的研究主题。正确理解并客观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结合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探究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对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运营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Steers,R.M... 跨文化管理一直是学术界方兴未艾的研究主题。正确理解并客观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结合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探究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对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运营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Steers,R.M.and Nardon,L提出的与全球经济中的社交和商务实际相关的五个问题为基础,结合Hofstede的文化洋葱理论,提炼出跨国公司管理中跨文化研究的文化核心维度,从文化显性和文化隐性角度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核心维度 跨国公司 跨文化管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历山大四重奏》中殖民伦理的后殖民重写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彬 汪海洪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5期69-75,共7页
《亚历山大四重奏》中,劳伦斯·达雷尔以后殖民重写的方式,阐释了殖民伦理与特定英国文学作品间的共生模式,在解构殖民伦理合法性的同时,彻底颠覆了殖民者心目中约定俗成的"原始的、未开化的"被殖民者形象。小说中以重写... 《亚历山大四重奏》中,劳伦斯·达雷尔以后殖民重写的方式,阐释了殖民伦理与特定英国文学作品间的共生模式,在解构殖民伦理合法性的同时,彻底颠覆了殖民者心目中约定俗成的"原始的、未开化的"被殖民者形象。小说中以重写形式出现的英国文学作品既是固化殖民者伦理身份的"神圣幽灵",又是对被殖民他者施加的"帝国主义认知暴力"。达雷尔不仅揭示了隐含于部分英国文学文本中的殖民伦理的荒谬本质,还通过对埃及"贱民"纳洛兹宗教领袖形象的崇高化描写赞颂了被殖民"他者"的反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伦理 后殖民重写 劳伦斯·达雷尔 《亚历山大四重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伦理思考——论达雷尔小说《阿芙罗狄特的反抗》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彬 刘禹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97,共5页
通过《阿芙罗狄特的反抗》劳伦斯·达雷尔实现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在虚拟小说世界中的构拟与批判。小说中梅林公司建立的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帝国是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发明者、公司、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复杂伦理关系的描述... 通过《阿芙罗狄特的反抗》劳伦斯·达雷尔实现了对后现代消费文化在虚拟小说世界中的构拟与批判。小说中梅林公司建立的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帝国是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发明者、公司、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复杂伦理关系的描述,达雷尔为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后现代消费文化下的伦理真空和伦理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达雷尔意在指出:消费者个人层面上理性意志的觉醒和有德、有志且处于权力阶层的"有机知识分子们"果敢、正确的伦理判断和伦理选择,才是遏制后现代消费文化中人们的"兽性因子",回归"人性因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消费文化 伦理 劳伦斯·达雷尔 《阿芙罗狄蒂的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海外汉语文学典籍英译出版动态考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晓晖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103,共5页
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英译的发展日益成熟,海外出版出现了5个鲜明的发展阶段:1910—1919年酝酿期、1920—1929年小高潮期、1930—1959年平稳发展期、1960—1979年高潮期和1980—1999年回归平稳发展期,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演变特征。... 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英译的发展日益成熟,海外出版出现了5个鲜明的发展阶段:1910—1919年酝酿期、1920—1929年小高潮期、1930—1959年平稳发展期、1960—1979年高潮期和1980—1999年回归平稳发展期,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演变特征。进入21世纪,海外英语世界的文学典籍翻译出版状况虽至今未现高潮或迭嬗,但前景可观。研究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文学典籍海外英译出版动态,对于了解汉语文学典籍的翻译走向,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具体状况以及找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性战略等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文学典籍英译 海外出版 20世纪以来 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分析口译中的非语言交际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华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6期127-130,共4页
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和认知过程,非语言交际对口译的作用不容小觑。非语言交际是指除语言交际外的所有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等。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口译的目的就是帮助不同文... 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和认知过程,非语言交际对口译的作用不容小觑。非语言交际是指除语言交际外的所有交际,包括:体态语、副语言等。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口译的目的就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相互交流,因此,非语言交际对口译者是否能正确传达说话人的信息有重大意义。对非语言交际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口译者更好地理解言者之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为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的案列分析,对非语言因素在口译中的具体传译方法进行初探。试着提出了口译中在处理非言语信息方面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译员提高口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 非语言交际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送友人》英译中审美诠释的创生转换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晓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43-50,共8页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重大启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李白《送友人》的3个英译本旨在证明翻译对原文之"美"的生成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合法的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的相互作用下译者与原文通过对话实现视域融合进而达到"美"的创生转换。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审美诠释的创生性是古诗得以"活"在当下、历久弥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翻译 审美理解 艺术创生 诠释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Ps的英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
9
作者 许丹 王丽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6期131-134,共4页
本文基于有声思维法(TAPs),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高分组与低分组译者在翻译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分组最常使用的策略是"参照与推理"和"搜索与选择",而低分组最多的翻译策略是"语篇外监测"... 本文基于有声思维法(TAPs),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高分组与低分组译者在翻译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分组最常使用的策略是"参照与推理"和"搜索与选择",而低分组最多的翻译策略是"语篇外监测"。两组受试者翻译策略使用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3种策略中,即"搜索与选择","文本语境化"和"语篇外监测"。高分组更多地运用宏观策略,而低分组更关注微观策略。翻译策略使用的多少与受试的翻译水平有一定关系,翻译水平越高,使用的翻译策略越多,正所谓"能者多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策略 有声思维 组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之于“房间”——《达洛维夫人》与《私人生活》中房间叙事比较解析
10
作者 曲涛 单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3期119-123,共5页
女性之于"房间",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中,似乎有着更为天然的契合,因为无论在中西方,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男性的阳刚,柔弱的女性看上去更加需要"房间"的庇护得以安身。而随着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中国不同程... 女性之于"房间",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中,似乎有着更为天然的契合,因为无论在中西方,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男性的阳刚,柔弱的女性看上去更加需要"房间"的庇护得以安身。而随着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中国不同程度的发展,女性经历了从群体到个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面对以男权社会为中心的性别差异,女性作家开始意识到了"房间"这一意象对于女性而言除了愁怨,同时还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冲出男权社会中不平等的"藩篱"。在作品里她们用笔触构建一个"房间",让它不再仅仅是安放女性柔弱身躯的栖身之所,更成为反抗男权争取自我权利的方式。本文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和中国当代女作家陈然的小说《私人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定性研究等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两部小说中的"房间"叙事进行对比解读和深度剖析,探讨女性作者在其作品中的空间叙事技巧,从而揭示女性之于"房间"中所产生的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与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叙事 第三空间 女性主义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