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典型肝脓肿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齐丽萍 边杰 +1 位作者 程绍玲 张秀丽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 3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2例不典型肝脓肿 ,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 3期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 3例为多发病灶 ,9例为单发病灶 ,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 3期增强扫描可见 :①肝段短暂强化征 ...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 3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2例不典型肝脓肿 ,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 3期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 3例为多发病灶 ,9例为单发病灶 ,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 3期增强扫描可见 :①肝段短暂强化征 ;②蜂窝征、簇形征 ;③晕征 ;④边缘逐渐强化征。结论 :上述 4个征象是不典型肝脓肿 3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化脓性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秀丽 王晓梅 +1 位作者 齐丽萍 边杰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7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表现及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其中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平扫,1例逆行尿路造影后行CT平扫。结果:平扫肿块呈轮廓不清的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更清...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表现及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其中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平扫,1例逆行尿路造影后行CT平扫。结果:平扫肿块呈轮廓不清的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更清晰;肿块纵向蔓延范围大于横向,MPR或CPR显示更直观。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确诊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必不可少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示踪法定量计算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分布参数 被引量:2
3
作者 和清源 贺东奇 +11 位作者 韩鸿宾 袁兰 杨笑红 彭云 喀蔚波 张昊 张海龙 李柯伽 许锋 田金 刘晓华 薛晓琦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9-473,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模拟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分布与清除过程,将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布相关参数进行拟合求解。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acidm,Gd-DTPA)作为外源药物... 目的: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模拟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分布与清除过程,将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分布相关参数进行拟合求解。方法: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acidm,Gd-DTPA)作为外源药物注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分布与清除,采用获得数据对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各向同性分布建立包括扩散、清除及自分泌过程的生物数学模型,用Laplace变换法得到问题的解,并对实验观测数据进行数值微分处理后,在球坐标系中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给出包括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的扩散系数、清除率等参数估计方法。结果:将该方法用于动物实验数据,求得了实验动物的扩散系数D为(2.73±0.364)×10-4mm2/s,清除速率常数k为(1.40±0.206)×10-5/s。结论:本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各向同性分布的规律,并可作为进一步解决药物在脑细胞外间隙中各向异性分布问题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隙 磁共振成像 模型 理论 代谢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盂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秀丽 王朝晖 +2 位作者 王乃玉 吕申 李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4,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盂癌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肾盂癌病灶的VEGF及CD34表达情况,并计数MVD值,将两指标之间及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统计学...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盂癌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6例肾盂癌病灶的VEGF及CD34表达情况,并计数MVD值,将两指标之间及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表达强阳性18例,阳性8例,表达程度与肾盂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不同VEGF表达组间MVD表达差别无显著性;不同肿瘤分期中MVD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随肾盂癌临床分期增高而表达增强,但MVD在不同分期中无明显差异。MVD在恶性程度较高的高分期肾盂癌中不随VEGF表达增强而增高,可能与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血浆蛋白渗出过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抗原 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及前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永忠 孙长凯 沙琳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8期576-580,共5页
目的观察介入给药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NG)及前体L-精氨酸(L-Arginine,AR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NG及ARG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 目的观察介入给药一氧化氮(NO)供体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NG)及前体L-精氨酸(L-Arginine,AR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NG及ARG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NG组和ARG组。MCAO组、NG组和ARG组于缺血2h再灌注同时分别局部介入给予生理盐水、NG和ARG,于再灌注3h或24h时,荧光法检测血清NO含量。并在3h或24h时处死大鼠,病理分析脑梗死体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GFAP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3h血清NO升高(P<0.01),治疗组较MCAO组明显(P<0.01),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加,但治疗组较MCAO组减少(P<0.01),各组大鼠脑组织未出现肉眼可见梗死灶;缺血再灌注后24h,血清NO治疗组较3h降低,而MCAO组较3h升高(P<0.05),GFAP表达阳性细胞数较3h增加(P<0.01),治疗组较MCAO组减少(P<0.01),TTC染色显示脑梗死体积治疗组较MCAO组减小(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通过局部介入给予NG、ARG增加NO合成,抑制GFAP高表达,减小脑梗死体积。提示NG、ARG抗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硝酸甘油 一氧化氮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