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巴喷丁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涛 吴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1-793,800,共4页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脊神经结扎组(SNL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加巴喷丁组[GBP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并腹腔注射加巴喷丁(50 mg/kg)],假手术组(Sham组...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脊神经结扎组(SNL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加巴喷丁组[GBP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并腹腔注射加巴喷丁(50 mg/kg)],假手术组(Sham组,不结扎脊神经,其他手术步骤与SNL组一致),每组12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3、5、7 d检测各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术后7 d鼠背根神经节中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NL组、GBP组在术后各时间点MWT和TWL均降低(均P<0.05);术后5、7 d GBP组MWT和TWL均高于SNL组(均P<0.05)。与Sham组比较,SNL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LR4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GBP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LR4表达升高不明显(P>0.05)。与SNL组比较,GBP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LR4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腹腔注射加巴喷丁可缓解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疼痛,下调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LR4表达,加巴喷丁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脊神经结扎 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P3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解丽丽 吕洪涛 许瑞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 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慢性压迫模型,探讨磷酸化P38(p-P3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切开皮肤与肌肉)、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组(CCD组,L_3与L_4背根神经节插入不锈钢棒)、治疗组(行CCD... 目的 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慢性压迫模型,探讨磷酸化P38(p-P38)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切开皮肤与肌肉)、慢性背根神经节压迫组(CCD组,L_3与L_4背根神经节插入不锈钢棒)、治疗组(行CCD手术并注射SB203580)。SB203580分别于术前1d,术后1,7d鞘内注射。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5、7、14 d检测机械痛和热痛阈值。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DRG中p-P38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CCD组术后p-P38水平增加(P<0.05);与CCD组比较,治疗组大鼠DRG中p-P38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CCD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明显降低(P<0.01);与CCD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腿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CCD组、治疗组大鼠对热刺激缩腿反射时间明显缩短(均P<0.01)。CCD组、治疗组大鼠比较热刺激缩腿反射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p-P38表达升高,进而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磷酸化P38 背根神经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 被引量:12
3
作者 申敬顺 袁玉新 +6 位作者 杨志强 贾崇富 孙喜霞 张健 许友松 刘荣耀 王照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莉 史铁英 +6 位作者 李艳娇 刘蕊 曹文卓 庄长娟 赵静晗 田薇 王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0-42,4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及效果.方法建立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完善静脉治疗护理操作规范,开展多层级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比较实施前(469例)与实施后(558例)患者穿刺部位、静脉治疗工具使用情况、导... 目的探讨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及效果.方法建立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完善静脉治疗护理操作规范,开展多层级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比较实施前(469例)与实施后(558例)患者穿刺部位、静脉治疗工具使用情况、导管固定方式及并发症.结果实施后,护士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穿刺工具选择、输液附加装置使用、导管的固定与维护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可提高护士静脉治疗质量,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 国家标准 示范案例 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漏的高分辨CT及MR水成像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宁殿秀 孙美玉 +2 位作者 管秀科 苗延巍 吴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漏的高分辨CT(HRCT)及MR水成像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脑脊液漏修补手术,术前均行HRCT及MR水成像检查的26例CSF漏患者。将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漏的高分辨CT(HRCT)及MR水成像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脑脊液漏修补手术,术前均行HRCT及MR水成像检查的26例CSF漏患者。将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6例CSF漏患者的手术和影像学检查共发现29个漏口,其中HRCT发现23个,MR水成像发现26个;HRCT诊断CSF漏漏口的敏感度为79.3%(23/29),MR水成像敏感度为89.7%(26/29),HRCT结合MR水成像敏感度为100.0%(29/29);HRCT和MR水成像术前CSF漏漏口定位与手术漏口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HRCT与MR水成像结合可准确定位CSF漏的漏口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持续灌注榄香烯治疗老年多发脑转移癌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英辉 董斌 +3 位作者 周洪语 杨亦春 侯菊生 罗其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423-1424,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持续灌注 榄香烯 治疗 老年人 脑转移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治疗顽固性颅内感染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伟华 卢军 +3 位作者 吴春明 李忠民 刘军 刘荣耀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23-225,共3页
关键词 美罗培南 颅内感染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中STAT3通路及其负调控因子PIAS3活化状态和生物学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朋 孙铮 +1 位作者 刘哲宇 李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9-722,727,共5页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及其负调控因子PIAS3在胶质瘤细胞中的活化状态及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中p-STAT3及PIAS3的活化状态;STAT3通路抑制剂60μmol/L AG490作用胶质瘤U118、U87细胞24、48 h,MTT法观察U118、... 目的探讨STAT3信号通路及其负调控因子PIAS3在胶质瘤细胞中的活化状态及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中p-STAT3及PIAS3的活化状态;STAT3通路抑制剂60μmol/L AG490作用胶质瘤U118、U87细胞24、48 h,MTT法观察U118、U87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AG490作用前后细胞p-STAT3及PIAS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pSTAT3及PIAS3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细胞胞质和胞核内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细胞核内p-STAT3和PIAS3的表达呈负相关;AG490处理细胞后,U118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U87细胞则表现为生长抑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G490处理后,U118细胞pSTAT3和PIAS3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改变,U87细胞p-STAT3核内表达下调,PIAS3出现明显核易位。结论 PIAS3通过核易位调控STAT3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STAT3信号通路 PIAS3 AG4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烷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脑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邱焱 董斌 蔡晓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9-1102,共4页
目的研究异氟烷预处理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模型,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以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水平揭示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组(MCAO组... 目的研究异氟烷预处理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模型,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O-1)以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表达水平揭示其脑保护作用。方法 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组(MCAO组)、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缺血再灌注采用90 min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MCAO之前ISO组进行30 min异氟烷预处理,30 min空气洗脱。再灌注24 h检测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面积,MCAO建模后再灌注6、24、72 h收集大鼠脑皮层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HO-1以及Bcl-2表达水平。结果 MCAO组术后24 h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 NSS评分)明显低于ISO组(P<0.05)。再灌注24 h检测结果显示,ISO组神经损伤及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MCAO组(P<0.05)。建模6、24 h后MCAO组和ISO组HIF-1α、HO-1以及Bcl-2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24 h达到峰值,72 h时间点各指标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O预处理通过上调HIF-1α、HO-1以及Bcl-2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但非长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烷 预处理 神经保护 Bcl-2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红素氧合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引发脑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春明 卢军 +4 位作者 刘荣耀 李伟华 廉治刚 张健 徐英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91,99,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脑疝 脑AVM 急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创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健 刘荣耀 +1 位作者 许友松 位振海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3,共2页
创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infarction,TCI)是因损伤引起局部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况,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以致影响病人... 创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infarction,TCI)是因损伤引起局部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况,是颅脑外伤的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误治,以致影响病人预后.现就我院收治的47例创伤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神经功能障碍 颅脑外伤 MR检查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衰竭15例防治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英辉 吕秀鹏 +2 位作者 李卫 孙丕通 侯菊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8期684-685,共2页
关键词 甘露醇 急性肾功衰竭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伟 许友松 +3 位作者 白景阳 王毅 周航 郭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111-1112,共2页
患者男性,31岁。因突发性晕厥伴双下肢无力3 h,于2013年11月4日入院。患者于运动中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伴双下肢抽搐,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无语言理解、表达障碍。急诊行头部CT检查可疑脑血管畸形(图1)。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患者男性,31岁。因突发性晕厥伴双下肢无力3 h,于2013年11月4日入院。患者于运动中突发短暂性意识丧失伴双下肢抽搐,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无语言理解、表达障碍。急诊行头部CT检查可疑脑血管畸形(图1)。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其他基础疾病病史和脑卒中家族史;4年前罹患“心肌梗死”,治疗后好转,未再发。入院后体格检查:血压170/11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次/min、脉搏76次/min、心率70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老年患者症状性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鹏 许友松 +1 位作者 张武豪 尚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65-969,共5页
目的 探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老年症状性后循环梭形动脉瘤(PCFA)的效果,并探讨手术安全性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症状性PCFA患者37例,术后随访12个... 目的 探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老年症状性后循环梭形动脉瘤(PCFA)的效果,并探讨手术安全性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症状性PCFA患者37例,术后随访12个月,回顾性分析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6例,无并发症31例。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30例,预后不良7例。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和预后不良风险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7例PCF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43.2%),后循环缺血及脑梗死12例(32.4%),因头痛入院5例(13.5%),占位效应引起神经功能缺损4例(10.8%)。造影显示动脉瘤位于椎动脉14例(37.8%),基底动脉9例(24.3%),小脑后下动脉7例(18.9%),大脑后动脉5例(13.5%),椎基底动脉交界处2例(5.4%)。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完全栓塞15例(40.5%),出院时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并改善26例(70.3%),围术期并发症6例。并发症患者动脉瘤长径较无并发症患者更长,横径/长径比值较无并发症患者更低(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预后不良患者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比例较预后良好患者更高(71.4%vs 20.0%,P<0.05)。结论 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老年症状性PCFA效果可靠,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与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深低温停循环辅助灌注脑保护机制的研究
15
作者 董斌 罗其中 +5 位作者 江基尧 邱永明 钟春龙 徐英辉 廉治刚 陆兆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507-510,共4页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 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 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 ...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 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脑保护液(IUACP)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 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 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停循环90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脑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停循环90 min,分别在停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脑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DHCA 90 min内IUACP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保护液 灌注 辅助 深低温停循环 DHCA 血红蛋白 表达 下海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范磊 张贤雨 +1 位作者 廉治刚 吕德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325,共3页
颅脑损伤时,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伴有的脑水肿是引起颅内压(ICP)增高的最常见原因。正常ICP是0~15mmHg.当机体失代偿时,ICP升高,〉20mmHg.脑灌注受累.导致继发性损伤。ICP升高是继发性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颅脑损伤 继发性损伤 诊治 脑损伤患者 ICP 脑挫裂伤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与单侧纹状体大鼠模型的病变早期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炜 吴春明 +1 位作者 刘张 难波宏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4-560,共7页
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的单侧内侧前脑束(MFB)与单侧纹状体大鼠模型成模4周后多巴胺(DA)系统中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6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模型组(n=18,1个位点纹状体损毁)、4位点模型组... 目的 比较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的单侧内侧前脑束(MFB)与单侧纹状体大鼠模型成模4周后多巴胺(DA)系统中神经递质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6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模型组(n=18,1个位点纹状体损毁)、4位点模型组(n=18,4个位点纹状体损毁)、MFB模型组(n=18,MFB损毁)和假手术对照组(n=8)。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方法统计阳性DA神经元脱失率,运用体外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行为学实验和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测四组模型DA转运蛋白(DAT)和D2受体的放射活性结合率的变化。结果 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4位点模型组和MFB模型组病灶侧TH阳性细胞脱失率分别为19.1%、 84.7%、97.1%,提示模型制作成功。DAT和D2受体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1、4位点模型组及MFB模型组病侧DAT放射活性结合率均下降(P<0.05、P<0.05和P<0.01),且4位点模型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位点模型组(P<0.05),MFB模型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4位点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1、4位点模型组病侧D2受体放射活性结合率均下降(P<0.05),MFB模型组病侧D2受体放射活性结合率升高(P<0.05)而1、4位点模型组间的下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AT和D2受体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病侧与健侧的分布无差异。甲基苯丙胺可诱导3个模型组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但3个模型组之间的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溴隐亭可诱发1、4位点模型组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但引发MFB模型组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1、4位点模型组之间的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3个模型组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P<0.001),但3个模型组间病侧的启动时间、步长长度和步伐调整数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纹状体和MFB两种单侧损毁模型DA神经递质功能及行为学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MFB损毁模型类似于人类原发性帕金森病,而纹状体损毁模型则类似于某些帕金森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转运蛋白 多巴胺D2受体 6-羟基多巴胺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ysM结构域1基因甲基化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洪涛 李俊 孙锡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539,552,共6页
目的研究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与无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探讨其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相关数据,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 目的研究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与无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组织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并探讨其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相关数据,筛选差异甲基化基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RFS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胶质母细胞瘤独立预后标志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通过比较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筛选出23个差异甲基化的CpG位点,这些CpG位点对应20个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中仅LysM结构域1(LYSMD1)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9)。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LYSMD1高表达患者的RFS较LYSMD1低表达患者明显延长(P=0.0313)。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YSMD1(多因素分析,HR=0.583,95%CI:0.384~0.886,P=0.012)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LYSMD1低表达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具有高复发风险。转染LYSMD1 cDNA至胶质瘤细胞后,与阴性质粒转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活性减弱(P<0.05)。结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中LYSMD1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表达水平下调。LYSMD1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和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无复发生存期 甲基化 预后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早期和晚期行为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炜 吴春明 +1 位作者 刘张 难波宏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 目的比较6-羟基多巴胺损毁单侧内侧前脑束(MFB)和单侧纹状体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行为学的差异。方法将6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n=18)、MFB损毁模型组(n=18)和假手术组(n=8)。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旋转实验、溴隐亭诱导的旋转实验和步行实验比较损伤后早期(4周后)和晚期(6个月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结合分析实验计算病灶侧阳性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2受体结合率。结果甲基苯丙胺诱发1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4位点纹状体损毁模型组和MFB损毁模型组大鼠均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溴隐亭诱发纹状体损毁模型产生朝向病灶同侧的旋转,而MFB损毁模型组则产生朝向病灶对侧的旋转。成模早期和晚期不同模型组组间比较以及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比较,旋转圈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步行实验结果显示,同一模型组中,成模早期和晚期病侧肢体运动启动时间明显长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步长长度明显短于健侧肢体(P<0.001),病侧肢体前后步伐调整数明显少于健侧肢体(P<0.001);同一模型组中,病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健侧肢体成模早期与晚期比较,上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巴胺神经元脱失率、多巴胺转运蛋白及D2受体结合率在不同时期的3种模型病变侧呈现出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动态变化过程。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活动并非仅由某些单一多巴胺能参数决定,而是由整个多巴胺能系统的综合效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行为学实验 多巴胺能系统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发破裂事件风险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尚玮 常晓婷 许友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发生术中再破裂(IPR)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278例,根据是否发生IPR分为IPR组13例和无IPR组2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发生术中再破裂(IPR)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278例,根据是否发生IPR分为IPR组13例和无IPR组26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R的危险因素。结果278例患者中,IPR 13例,IPR发生率为4.7%。IPR组高血压、动脉瘤<5 mm、动脉瘤形状不规则、术中脑血管痉挛比例和动脉瘤高与动脉瘤颈宽度的比值(AR)明显高于无IP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动脉瘤<5 mm、AR和术中脑血管痉挛是IP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中IPR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小动脉瘤、较高的AR、高血压和术中脑血管痉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手术中并发症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