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陆卉 周慧敏 +2 位作者 宋晓波 孙境庐 刘红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 目的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P.gingivalis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和P.gingivalis的检出率、构成比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变化情况。结果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在矫治器戴入后均比戴入前明显升高(P<0.05)。探诊深度在矫治器戴入1个月后升高(P<0.05),3个月后下降至基线水平。试验中未发现有探诊深度大于2mm的患者,也未发现有附着丧失的患者。在3次检测中,P.gingivalis检出率均为45.5%,而P.gingivalis构成比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成人正畸患者口内局部菌斑堆积,菌群中P.gingivalis增殖,出现轻度牙龈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矫治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牙周临床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中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狄耀云 刘红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0-703,共4页
随着正畸治疗技术的进步,正畸医师对支抗控制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往机械性支抗的控制发展到如今的生理性支抗控制。该文从传统支抗的量级、支抗的方法、支抗丢失的原因以及减少机械性支抗丢失的方法进行概括,同时对目前最新的加强支... 随着正畸治疗技术的进步,正畸医师对支抗控制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往机械性支抗的控制发展到如今的生理性支抗控制。该文从传统支抗的量级、支抗的方法、支抗丢失的原因以及减少机械性支抗丢失的方法进行概括,同时对目前最新的加强支抗的理念、方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抗 支抗丢失 支抗加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被引量:13
3
作者 倪铭 刘红彦 +1 位作者 李惠山 杨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6,共4页
骨性Ⅲ类错畸形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待患者发育完成后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combination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orthodontics)即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而"手术优先治疗模式"(surgery-first-orthodontic-a... 骨性Ⅲ类错畸形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待患者发育完成后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combination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and orthodontics)即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治疗。而"手术优先治疗模式"(surgery-first-orthodontic-approach,SFOA/SFA)作为这一经典治疗模式的补充,是在治疗初期先进行正颌手术,再进行正畸治疗。该文将对其发展、适应证选择、牙齿快速移动原理、临床应用、治疗结果与稳定性、优势与局限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手术优先治疗模式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发育期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诊断参考指标的筛选
4
作者 任璐 里天姝 刘红彦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0-864,共5页
目的:收集并筛选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患者头影测量的参考指标,及时作出临床诊断,并为矫治计划的设定和预测矫治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发育阶段处于CVsⅠ-CVsⅢ期的骨性安氏Ⅰ类(对照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病例组)各50人(男、女各2... 目的:收集并筛选发育期骨性Ⅱ类错患者头影测量的参考指标,及时作出临床诊断,并为矫治计划的设定和预测矫治结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发育阶段处于CVsⅠ-CVsⅢ期的骨性安氏Ⅰ类(对照组)、骨性安氏Ⅱ类错患者(病例组)各50人(男、女各25人)进行X线头影测量,用专业测量软件确定软组织标记点30个、硬组织标记点54个。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及ROC曲线法进行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OC曲线下面积(A Z)大于0.9的指标定为最终敏感指标。结果:105项测量指标中,29项指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23项具有组别差异,4项具有性别差异,2项既有组别又有性别差异。2项指标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A Z>0.9)。结论:筛选出ANB、A-NPog(mm)2个敏感指标,为骨性Ⅱ类错的临床诊断和矫治计划设定及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软组织侧貌 安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