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折围手术期血清25羟维生素D及钙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长洲 于利 +2 位作者 汤欣 刘谟震 陈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8-623,共6页
目的:研究骨折围手术期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钙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骨折手术患者160例,其中男77例,女83例;年龄30~90岁,平均年龄(59.4±16.9)岁;93例为低能量损伤,67例为高能量损伤;均于伤后1~5天手术... 目的:研究骨折围手术期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钙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骨折手术患者160例,其中男77例,女83例;年龄30~90岁,平均年龄(59.4±16.9)岁;93例为低能量损伤,67例为高能量损伤;均于伤后1~5天手术。分别于骨折后第一天及手术后第一天晨起测定空腹血清25(OH)D及血清钙水平。同期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围手术期血清钙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术后较术前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手术后血清钙水平略低于正常范围外,其余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波动;不同年龄及性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8.2±5.18)ng/ml、(12.24±7.46)ng/ml和(8.85±6.21)ng/ml。术前比对照组降低32.7%,术后比术前降低27.7%,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围手术期血清25(OH)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较男性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30~50岁组中高能量损伤血清25(OH)D水平比低能量损伤明显降低,50~70岁组和70~90岁组低能量比高能量损伤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围手术期血清25(OH)D水平与血清钙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1.维生素D水平在骨折后明显不足,手术后进一步加重,可能与骨折消耗或参与骨折修复有关。2.年龄、性别、损伤程度对围手术期维生素D水平变化均有影响。3.骨折后围手术期应早期持续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和适量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围手术期 25羟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在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长洲 庞炎旭 +1 位作者 于利 汤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3-1027,共5页
目的评估骨密度在髋部脆性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41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骨外科门诊老年体检者63例... 目的评估骨密度在髋部脆性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41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骨外科门诊老年体检者63例。使用DXA方法测量患者腰椎和健侧髋部(全髋部、转子间、股骨颈、Ward’s区)的骨密度;对照组测量腰椎和左侧髋部骨密度,统计分析测量结果。结果①骨折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在腰椎和髋部区域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骨折组与对照组在转子间区的T值降低比例最大为122.1%,腰椎降低幅度最小为31.3%,余髋部的T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④骨折后髋部和腰椎T值比存在倒置现象;⑤对照组和骨折组髋部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均显著低于体检者,提示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与髋部骨折类型无关;②在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髋部骨密度相比腰椎更有价值;③当髋部与腰椎T值比出现倒置时,将不可避免发生髋部骨折;④骨量正常的部分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而骨质疏松的部分患者却未发生骨折,表明影响骨折发生的因素除了骨密度外,可能和骨骼的微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长洲 高天虎 +1 位作者 于利 赵祖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01-1208,共8页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3.5±12.5)岁;84例为单侧骨折,18例为双...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3.5±12.5)岁;84例为单侧骨折,18例为双侧骨折;22例为开放性损伤,80例为闭合性损伤;均于骨折后2 h~7d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应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双侧跟骨骨密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9例检测双侧跟骨骨密度一次,取双跟骨平均骨密度作为对照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变化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单侧下肢骨折术后骨密度表现为1~3月快速降低,3~6月缓慢降低,术后6个月时骨密度最低,6~12月缓慢升高但仍未恢复伤前水平的变化规律。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健肢、患肢、对照组BQI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侧下肢骨折术后男性与女性相比,不论健肢还是患肢男性比女性BQI值均略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侧单发骨折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相比,术后各月份健肢、患肢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骨折与双侧骨折患肢相比,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单侧患肢较双侧患肢骨密度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开放性损伤Gustilo-AndersonⅢ型与闭合性损伤患肢相比,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损伤Gustilo-AndersonI、Ⅱ型与闭合性损伤患肢相比,术后各月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下肢骨密度出现快速降低(1~3月)-缓慢降低(3~6月)-缓慢升高(6~12月)的变化规律,可能与骨折术后肢体活动量减少、骨机械性应力减低和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有关,骨折解剖部位、性别对术后骨密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为防治骨密度下降、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需要早期积极功能锻炼及联合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用性骨质疏松 骨密度 下肢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