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6
1
作者 宋磊 王峰 +1 位作者 纪东华 张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1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纵隔恶性肿瘤2例,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均经原发灶...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13例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中,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纵隔恶性肿瘤2例,乳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均经原发灶病理证实为恶性。经右侧股静脉入路,以猪尾巴导管于狭窄段近端或远端造影,明确狭窄部位、长度、程度,无局部血栓形成者直接置入Wallstent支架(Boston Scientific,USA),1例同时置入Z形支架(COOK,USA),合并血栓病例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后再置入支架。结果13例全部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狭窄段平均长度4.3cm(3~6cm)。1例置入2枚支架,其余患者均置入1枚支架。6例在支架置入前行溶栓治疗。开通前后梗阻远侧卧位测静脉压,术前(26.2±1.6)cm H2O,术后降至(4.3±0.8)cm H2O,置入支架后造影示侧支静脉完全消失,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于术后即刻至术后3d完全消退。8例术后4~10个月内死于肿瘤多处转移造成脏器功能衰竭,其余5例(包括后续治疗的3例)存活,随访8~26个月,中位数13个月,所有病例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未再复发。结论上腔静脉支架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综合征 恶性肿瘤 内支架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庆华 王春敏 +3 位作者 武寒冰 王峰 纪东华 王文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8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4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出院1个月后对患者...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64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出院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回访,比较两组生存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躯体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健康、疼痛、社会功能、生命活力、躯体角色、总健康评分分别为(81.4±12.3)、(79.6±10.2)、(85.6±17.2)、(84.9±12.1)、(79.3±11.7)、(85.2±12.6)、(84.3±14.3)、(82.3±12.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10.6)、(61.7±9.8)、(63.1±11.7)、(58.1±13.2)、(61.7±10.3)、(62.6±11.6)、(60.3±11.5)、(63.2±9.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介入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F ExoSeal血管闭合器在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涛 田诗云 +1 位作者 刘永晟 王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566-1568,158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7F ExoSeal血管闭合器在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间使用7F血管闭合器于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78例患者,统计其技术成功率、止血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78例患者技术... 目的回顾性分析7F ExoSeal血管闭合器在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间使用7F血管闭合器于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78例患者,统计其技术成功率、止血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8.7%,止血成功率为96.2%,并发症出现3例,发生率为3.9%,包括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7F ExoSeal血管闭合器应用于8F血管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oSeal血管闭合器 安全性 脑血管病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4
作者 王峰 李克 刘永晟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栓塞事件、过度灌注综合征、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等。通过分析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颈动脉...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栓塞事件、过度灌注综合征、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等。通过分析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安全性,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已存在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庆华 王春敏 +3 位作者 武寒冰 王峰 纪东华 王文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3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并评价围术期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2例。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 目的分析并评价围术期舒适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2例。实验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腹胀、腰背痛、失眠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4.03、6.33、3.92,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7,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59,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HAMA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5,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HAMA评分低于本组护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5,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位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庆华 王春敏 +3 位作者 武寒冰 王峰 纪东华 王文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0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人本位整体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6例应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本位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干预后,... 目的探讨人本位整体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6例应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本位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9.4±3.0)、(58.8±5.2)、(55.1±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0±1.6)、(57.1±7.2)、(49.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观察组物质生活评分为(52.0±5.2)分,与对照组的(52.4±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本位整体护理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位整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质量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A诊断脑动脉瘤多种重建方法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宁殿秀 李智勇 +5 位作者 刘静红 张清 苗延巍 伍建林 郎志谨 杜敏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9期902-905,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重建方法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脑部MSCTA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脑MSCT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GELight-speed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螺距:0.5~1.3,层厚: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重建方法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脑部MSCTA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脑MSCT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GELight-speed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螺距:0.5~1.3,层厚:0.625~1.25mm。在GEadw4.2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并对四种图像重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1例阳性病例中共有33个动脉瘤,VR与MIP显示32个,SSD显示30个,CPR显示29个。未显示动脉瘤直径均小于3mm。结论:VR与MIP显示脑动脉瘤最佳,是较常用的显示方法,而CPR与SSD存在一定的漏诊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 Ⅳ级下肢动脉缺血 被引量:7
8
作者 纪东华 张涛 +6 位作者 李城 丁荣 刘剑飞 高石鑫 武寒冰 刘永晟 王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20例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IV级缺血(ABI:0.10~0.22,平均0.15),按照Angiosome概念评价足部破损区域的靶血管并开通,其中胫前动脉7例,胫后动脉10... 目的探讨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20例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IV级缺血(ABI:0.10~0.22,平均0.15),按照Angiosome概念评价足部破损区域的靶血管并开通,其中胫前动脉7例,胫后动脉10例,胫前后动脉3例。患肢股浅动脉顺行穿刺,应用V18导丝及Reekross18球囊导管开通闭塞的靶血管,AmphirionDeep球囊行成形术。术后即时测定患肢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术后1、3、6个月采用血管多普勒和CTA/NCMRA以及局部切口愈合情况评价血管开通、通畅性和创面修复情况,同时记录有无截肢事件发生。结果20例均成功开通靶血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即时AB10.86±0.06,较术前0.154-0.03显著提高(t=-45.603,P=0.000)。术后1、3、6个月时靶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100%(20/20)、95%(19/20)、75%(15/20)。术后6个月保肢率为100%,85%(17/20)的患肢6个月时完全愈合。结论Angiosome指导下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FontaineIV级缺血安全可行,有助于保肢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some概念 膝下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MRA与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杜敏安 王秀凤 +3 位作者 李斌 孙博 孙美玉 宁殿秀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56.2岁。分别行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DS...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56.2岁。分别行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DSA技术.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的差异;将动脉瘤按直径大小分为2组,即≥3.0mm组和〈3.0mm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中,3D—MRA发现颅内动脉瘤25例,DSA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术后复查、烟雾病各5例,脑血管狭窄9例。其中.DSA诊断率为100%(50/50),3D—MRA诊断率为98%(49/50)。3D—MRA与DSA均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脑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脑动脉瘤的准确起源、瘤体大小、颈部宽窄及血管走向等情况,病例中所显示的最小动脉瘤直径3D—MRA约2.6mm.DSA约2.0mm.3D—MRA漏诊1例直径约2.0mm小动脉瘤。3D—MRA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发现颅内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直径〈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MRA与DSA血管造影技术相比.3D—MRA与DSA均能较好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但是3D—MRA对小于2.0mm的小动脉瘤易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脾动脉瘤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涛 纪东华 王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345-346,共2页
脾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内脏动脉瘤的60%[1],一般为单发,好发于脾动脉的中远段,大部分直径〈3cm。3.0%~9.6%脾动脉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脾动脉瘤破裂后再行治疗,死亡率高达25%,妊娠妇女死亡率更高达68%[2,3]。既往脾动脉瘤多采用手术... 脾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内脏动脉瘤的60%[1],一般为单发,好发于脾动脉的中远段,大部分直径〈3cm。3.0%~9.6%脾动脉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大出血,脾动脉瘤破裂后再行治疗,死亡率高达25%,妊娠妇女死亡率更高达68%[2,3]。既往脾动脉瘤多采用手术处理,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显著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破裂 血管腔内治疗 覆膜支架 自发性破裂大出血 妊娠妇女 手术处理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救治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管破裂
11
作者 刘剑飞 张涛 +2 位作者 李城 纪东华 王峰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破裂的救治意义,总结预防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经及时置入覆膜支架救治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5年入院,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示...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破裂的救治意义,总结预防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髂动脉支架成形术中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经及时置入覆膜支架救治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本例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5年入院,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示右髂外动脉完全闭塞,行右髂外动脉开通术。术中置入支架后行经髂动脉球囊后扩张时出现髂动脉破裂,通过及时球囊封堵并置入覆膜支架而得以成功救治,术后随访结果佳。结论临床接诊髂动脉闭塞或狭窄者,术前要有充分的器械准备,以便发生血管破裂时术中能及时置入覆膜支架,即使动脉破裂也可得到有效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 血管成形术 破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胆管内钳夹组织活检及毛刷细胞学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军 王峰 张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877-879,共3页
目的探讨可疑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通道钳夹活检及毛刷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的诊断诊值。方法2005年4月~2006年4月,对24例梗阻性黄疸行PTCD和胆道内支架置人术,P... 目的探讨可疑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通道钳夹活检及毛刷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的诊断诊值。方法2005年4月~2006年4月,对24例梗阻性黄疸行PTCD和胆道内支架置人术,PTCD同时采用钳夹、毛刷2种方法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4例接受钳夹活检,14例同时接受毛刷活检。24例钳夹活检均获得病变组织,病理结果:腺癌15例,查到异型细胞4例(认为是阳性结果);炎性组织1例,为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病例;纤维组织1例;3例取得组织为胆管上皮,其中1例临床诊断为胃癌术后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2例为胆管癌,活检阳性率为79.2%(19/24)。4例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组织病理学结果:炎性组织1例,腺癌2例,异型细胞1例。14例毛刷组织细胞学检查:2例查出瘤细胞,2例查出异型细胞(认为是阳性结果),阳性率为28.6%(4/14),其余均为阴性结果。结论经PTCD胆管内活检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准确率高,行PTCD引流减黄治疗的同时可得到病理学的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 梗阻性黄疸 胆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