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异常改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寒月 张宇虹 苏本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1-593,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的异常改变。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3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病程分为3组:糖尿病病程≤5年组(A组,31例);5年<糖尿病病程≤10年组(B组,30例);糖尿病病程>10年组(C组,32例);健康对照组(...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的异常改变。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93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病程分为3组:糖尿病病程≤5年组(A组,31例);5年<糖尿病病程≤10年组(B组,30例);糖尿病病程>10年组(C组,32例);健康对照组(D组)30例。超声检查测量甲状腺大小并计算体积,观察甲状腺回声改变及有无结节存在,按照相应标准判定甲状腺肿大和结构异常。同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果B组甲状腺肿大病例数较A组、C组、D组明显增多(P<0.05);A组、B组、C组甲状腺体积较D组明显增加,B组甲状腺体积较A组、C组明显增加(P均<0.05);C组甲状腺结构异常病例数较A、B、D组明显增多,B组甲状腺结构异常病例数较A、D组明显增多(P均<0.05);A、B、C组的血液生化检查异常病例数较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超声技术可以客观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的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甲状腺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三尖瓣瓣环位移差对正常中、晚孕胎儿心功能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婷 高林 +1 位作者 姚琳 王姗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51-656,共6页
目的:分析正常中、晚孕胎儿的二、三尖瓣瓣环位移差(APSED)对胎儿心功能研究的价值。方法:将APSED与孕周及二、三尖瓣口舒张早、晚期峰值流速(E、E’、A、A’),左、右心室的每搏量(LSV、RSV)及射血分数(LVEF、RVE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正常中、晚孕胎儿的二、三尖瓣瓣环位移差(APSED)对胎儿心功能研究的价值。方法:将APSED与孕周及二、三尖瓣口舒张早、晚期峰值流速(E、E’、A、A’),左、右心室的每搏量(LSV、RSV)及射血分数(LVEF、RVEF)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胎儿各孕周TAPSE均大于MAPS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APSED随孕周增加而增加,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APSED与E、A、E’、A’、LSV、RSV均呈正相关;与LVEF、RVEF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PSED评价胎儿心功能与传统心功能评价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定量反映胎儿左、右心室纵向运动的差异,可作为评估胎儿心功能的一项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评价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由悦 夏稻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3组。I组早期DNI,I组临床期DNI,II组终末期DN。测量肾实质及肾窦区IBS值,以二者之比为肾实质校正IBS值(IBS%),所得结果与正常... 目的: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3组。I组早期DNI,I组临床期DNI,II组终末期DN。测量肾实质及肾窦区IBS值,以二者之比为肾实质校正IBS值(IBS%),所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肾实质IBS%对比分析。结果:①I组各年龄段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II组40岁以下者,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40~59岁及60岁以上组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③III组40~59岁及60岁以上者,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④40岁以下者II组较I组IBS%平均值明显升高(P<0.01)。⑤40~59岁及60岁以上者3组IBS%平均值逐渐升高,三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III组较I组及II组IBS%平均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及终末期肾脏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值与健康者显著不同I,BS技术为临床无创评价糖尿病肾病各期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超声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吻合口的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宇虹 Kai Andersen +1 位作者 Runar Lundblad Halfdan Ihle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4期535-537,共3页
目的 探讨心外膜超声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吻合口的评价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GE公司的新型心外膜超声探头对 3 2例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口进行检测。应用二维超声显像法 (2D)和彩色... 目的 探讨心外膜超声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吻合口的评价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GE公司的新型心外膜超声探头对 3 2例非体外循环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口进行检测。应用二维超声显像法 (2D)和彩色多普勒显像法 (CDFI)获得吻合口的二维声像图并显示血流通畅情况 ,同时测量吻合口的相关径线。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质量好的吻合口 2D声像图 ,CDFI显示吻合口均通畅。 2D结合CDFI对吻合口的评价结果与术中瞬时测血流量技术 (TTFM )的结果相一致 ,与术后立即进行的造影结果对比 ,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应用新型探头的心外膜超声技术对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口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吻合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心外膜超声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宇虹 Kai Andersen +1 位作者 Runar Lundblad Halfdan Ihle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0-902,共3页
目的 探讨心外膜超声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检查升主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心外膜超声探头在45例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中对升主动脉进行检查,判定是否形成粥样斑块及其程度,同时与术者触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术者根据斑... 目的 探讨心外膜超声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检查升主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心外膜超声探头在45例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中对升主动脉进行检查,判定是否形成粥样斑块及其程度,同时与术者触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术者根据斑块部位及程度改变手术方法及方式。结果 45例中正常20例,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5例,其中轻度9 例、中度10例、重度6例。心外膜超声技术对升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触诊检查。所有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中风。结论 应用心外膜超声技术可以较触诊更敏感地发现升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可以降低围手术期中风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外孕介入治疗前后子宫动脉的血流评价
6
作者 林萍 夏稻子 +5 位作者 姜立杰 刘颖 高林 礼广森 张文华 由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207-1208,共2页
目的 观察宫外孕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 8例宫外孕超声介入治疗前后的子宫动脉频谱。正常对照 2 4例。结果 宫外孕超声介入治疗效果满意。介入治疗前患侧子宫动脉的收... 目的 观察宫外孕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治疗前后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 8例宫外孕超声介入治疗前后的子宫动脉频谱。正常对照 2 4例。结果 宫外孕超声介入治疗效果满意。介入治疗前患侧子宫动脉的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 (Vmax)、舒张末期流速 (Vmin)较健侧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阻力指数 (RI)明显降低 (P <0 .0 1) ;介入治疗后患侧子宫动脉的Vmax ,Vmin逐渐下降 ,而RI逐渐上升 (P <0 .0 1)。结论 超声介入治疗宫外孕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多普勒超声检测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外孕 经阴道穿刺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成像评价犬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萍 任卫东 +3 位作者 夏稻子 刘长宏 武俊 王月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6-818,共3页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11只开胸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状态(LAD狭窄50%,75%,100%)。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图,用QTVI及SRI软件... 目的评价定量组织速度(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11只开胸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缺血状态(LAD狭窄50%,75%,100%)。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图,用QTVI及SRI软件分析左室各节段纵轴方向上收缩期QTVI及SRI曲线的变化。结果非LAD节段:缺血状态下各项指标较基础状态无显著改变。LAD节段:与基础状态比较,LAD狭窄50%时收缩期峰值速度(Vs)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尖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peak)显著减少或矛盾运动(P<0.05)。LAD狭窄75%时Vs及SRpeak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LAD狭窄100%时,SRpeak几乎接近基线水平。结论QTVI及SRI可以作为定量评价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局部功能异常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应变率成像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与左室局部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萍 任卫东 +4 位作者 刘长宏 王岩 夏稻子 王朝晖 武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7-640,共4页
目的应变率成像观察犬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局部功能,与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杂种犬30只,分对照组(10只),缺血组(10只),再灌注组(10只)。缺血组于第一对角支1cm以下套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 目的应变率成像观察犬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左心室局部功能,与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杂种犬30只,分对照组(10只),缺血组(10只),再灌注组(10只)。缺血组于第一对角支1cm以下套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组套扎30min后再灌注120min,对照组游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期应变率测量左室局部收缩功能,TUNEL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数,RT-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结扎30min后,左室前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应变率明显降低(P<0.01)。并出现收缩后压缩(PSC),再灌注120min后缺血节段的应变率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缺血区心肌TUNEL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再灌注组缺血区心肌TUNEL阳性数明显增加(P<0.05)。缺血组缺血区caspase-3 mRNA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增高(P<0.05),再灌注组进一步增高(P<0.01)。缺血组缺血区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再灌注组caspase-3表达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促凋亡基因capase-3激活,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为其早期改变,应变率成像可以评价缺血早期心肌局部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 Caspase-3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犬急性缺血再灌注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萍 任卫东 +3 位作者 刘长宏 夏稻子 武俊 王月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定量评价急性缺血再灌注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探求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合理化指标。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开胸,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套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后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定量评价急性缺血再灌注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探求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合理化指标。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开胸,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套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后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LAD结扎前,结扎后30min,再灌注后30min,60min,120min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组织速度图,用SRI软件分析左室各节段纵轴方向上收缩期应变率曲线的变化,Simpson's双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EDV)及收缩末容积(ESV)。心肌缺血程度通过心肌特染病理切片确定。结果14只犬中12只成功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后30min,左室前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应变率明显降低(P<0.05),并出现收缩后压缩(PSC),再灌注30min后缺血节段收缩期应变率进一步降低,再灌注60min及120min后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结扎前水平,LVEF,EDV,ESV于冠脉结扎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应变率能敏感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可作为评价局部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率成像 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 左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急性缺血再灌注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萍 任卫东 +3 位作者 刘长宏 夏稻子 武俊 王月爱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缺血再灌注心肌局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开胸,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套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30min,...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缺血再灌注心肌局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1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开胸,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套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30min,再灌注后30min、60min、120min,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组织速度图,用应变及应变率软件分析左室前壁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Simpson’s双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EDV)及收缩末容积(ESV)。结果:14只犬中12只成功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后30min,左室前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εpeak),应变率(SRpeak)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30min后缺血节段εpeak及SRpeak进一步减低,再灌注60min及120min后εpeak及SRpeak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结扎前水平。LVEF,EDV,ESV于冠脉结扎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应变及应变率能定量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异常。可以做为评价局部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