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物汤对小鼠化疗所致贫血的恢复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丹 杨晓波 +5 位作者 王颖 于丽红 石焱 张英杰 周琳 石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探讨四物汤对小鼠化疗所致贫血的恢复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不给药)、模型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和四物汤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四物汤)。于给药15d后,眼静脉取血,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 目的:探讨四物汤对小鼠化疗所致贫血的恢复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不给药)、模型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和四物汤组(n=8,给予5-氟尿嘧啶+四物汤)。于给药15d后,眼静脉取血,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数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采用双染标记法对红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进行抗体结合并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标记的红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皱缩;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细胞变圆。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外周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各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组小鼠脾脏血CD71/Ter1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UL象限红细胞数量降低(P<0.01),UR和LR象限红细胞数量升高(P<0.01)。结论:四物汤可以促进小鼠化疗贫血损伤的恢复,促进红细胞数量增加,改善细胞形态表现,提升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促进外周血和脾脏红细胞表面标志性抗原表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红细胞 血红蛋白 表面标志性抗原CD71/Ter1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七鳃鳗富含半胱氨酸RGD蛋白Lj-RGD1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管新生功能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继红 于凤 +3 位作者 韩晓曦 吕莉 刘欣 李庆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1-537,共7页
Lj-RGD1来源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富含半胱氨酸并具有RGD(Arg-Gly-Asp)模体.为了验证Lj-RGD1是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管新生等去整合素样典型功能,本文对七鳃鳗Lj-RGD1进行了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提取七鳃鳗口腔腺中总RNA进行RT-PCR... Lj-RGD1来源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富含半胱氨酸并具有RGD(Arg-Gly-Asp)模体.为了验证Lj-RGD1是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管新生等去整合素样典型功能,本文对七鳃鳗Lj-RGD1进行了克隆表达及活性测定.提取七鳃鳗口腔腺中总RNA进行RT-PCR扩增,获得Lj-RGD1的420bp cDNA.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及组氨酸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分子量为16.9 kD的可溶性蛋白rLj-RGD1.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Lj-RGD1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IC50为12.3μmol/L;血管新生抑制实验结果表明,rLj-RGD1能够诱导ECV304细胞凋亡,抑制ECV304细胞增殖和管状物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鸡胚胎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血管新生.由此可见,Lj-RGD1具有去整合素样生物活性,在血栓或血管异常新生类疾病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七鳃鳗 Lj-RGD1 去整合素 血小板聚集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七鳃鳗RGD毒素肽Lj-RGD2的克隆、表达及其抗血管新生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继红 刘洋 +3 位作者 吕莉 宁淑香 刘欣 李庆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4-260,共7页
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j-RGD2毒素肽分子质量为8 kD,是含有2个RGD(Arg-Gly-Asp)模体序列的多肽.为了探讨其是否具有RGD毒素蛋白的功能,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并对其重组蛋白进行了抗血管新生活性研究.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中提取m... 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分泌蛋白Lj-RGD2毒素肽分子质量为8 kD,是含有2个RGD(Arg-Gly-Asp)模体序列的多肽.为了探讨其是否具有RGD毒素蛋白的功能,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并对其重组蛋白进行了抗血管新生活性研究.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中提取mRNA,以自行设计的引物进行RT-PCR扩增,以获得Lj-RGD2基因;将获取的目的基因与pET23b载体连接,经转化、克隆、阳性转化子的筛选鉴定;将含组氨酸标签的pET23b-Lj-RGD2转化BL21菌中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可溶性重组rLj-RGD2蛋白,并对重组rLj-RGD2蛋白的抗血管新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rLj-RGD2蛋白的IC50为1.77μmol/L,并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增殖;rLj-RGD2蛋白还能抑制ECV304细胞对人工基质膜Matrigel的黏附、以BFGF(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为趋化剂的迁移及侵袭.鸡胚绒毛尿囊膜CAM(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血管新生实验结果表明,rLj-RGD2蛋白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BFGF诱导的CAM血管新生.由此可见,rLj-RGD2蛋白具有RGD毒素肽的活性特征,其有望成为一种抗血管新生基因工程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七鳃鳗 RGD毒素蛋白 细胞黏附 迁移及侵袭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BP12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抗制备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越 王琦 +3 位作者 林原 成军 李康 李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结合蛋白12(HCVCore binding protein,HCBP12)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纯化HCBP12融合蛋白并制备兔抗HCBP12多克隆抗体。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提取的HepG2细胞mRNA为模板...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结合蛋白12(HCVCore binding protein,HCBP12)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表达、纯化HCBP12融合蛋白并制备兔抗HCBP12多克隆抗体。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提取的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得HCBP12基因片段,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HCBP12,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获得HCBP12融合蛋白的可诱导性表达,并通过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和证实融合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抗HCBP12多克隆抗体。以纯化HCBP12为抗原,利用Western blot和ELISA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和效价检测。结果:HCBP12融合蛋白表达成功。SDS-PAGE分析表明其为包涵体表达。成功获得了融合蛋白纯品及兔抗HCBP12多克隆抗体。ELISA法表明多克隆抗体效价>1512000,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良好。结论:成功表达、纯化HCBP12融合蛋白,并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HCBP12多克隆抗体,为研究HCBP1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丙肝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BP12 融合蛋白 蛋白纯化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羟-二十烷四烯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华 朱毅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是花生四烯酸的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的一个重要代谢产物。近年来研究发现20-HETE对血管内皮细胞发挥重要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20-HETE可激活内皮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 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是花生四烯酸的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的一个重要代谢产物。近年来研究发现20-HETE对血管内皮细胞发挥重要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20-HETE可激活内皮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系统和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кB,NF-кB)通路发挥氧化应激和促炎作用;20-HETE可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解离、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及诱导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调节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20-HETE还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生而促进血管新生。但国内对20-HETE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20-HETE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羟-二十烷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dx-1基因表达促进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向胰岛素产生细胞转化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华 李欣燕 许瑞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pdx-1)是胰岛发育和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本实验旨在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pdx-1基因的表达是否可以诱导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分化成产生... 目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pdx-1)是胰岛发育和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本实验旨在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pdx-1基因的表达是否可以诱导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分化成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以进一步为糖尿病的细胞替代疗法提供信息。方法:门静脉途径注射AAV-pdx-1或AAV对照载体到大鼠体内。6周后,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脏中胰岛素的基因表达及测定大鼠血糖、体重的变化。结果:AAV-pdx-1治疗组明显提高了糖尿病大鼠肝脏中胰岛素的基因表达和胰岛素阳性细胞数,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及增加了体重。结论:AAV-pdx-1可诱导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分化成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缓解了糖尿病状态。其分化的机制及分化的肝脏细胞亚群需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提高分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 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 胰岛素 糖尿病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对小鼠胚胎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李华 Amy Lam +2 位作者 吴浩佳 郝敏 Sookja Kim Chung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7期760-765,共6页
目的:目前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常规应用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L)培养基培养,但是在应用干细胞向糖尿病胰岛beta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发现,慢性高糖培养可促进干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分化的效率及分化后胰岛bet... 目的:目前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mESC)常规应用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L)培养基培养,但是在应用干细胞向糖尿病胰岛beta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发现,慢性高糖培养可促进干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分化的效率及分化后胰岛beta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因此本研究拟选择合适的较低浓度的葡萄糖以优化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基、提高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效率。方法:mESC传代4或12 h后,将传统的2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分别换为5、10、15、2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均用碱性磷酸酶(AP)染色计数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台盼兰染色测定细胞数目,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及用4’,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ESC传代4 h后即调换葡萄糖浓度:(1)各葡萄糖浓度组(5、10、15 mmol/L)与25 mmol/L组相比,集落形成明显减少。(2)各葡萄糖浓度组与25 mmol/L组相比,mESC增殖及细胞活力均受到不同程度明显影响。mESC传代12 h后调换葡萄糖浓度:(1)各葡萄糖浓度组(5、10、15 mmol/L)与25 mmol/L组相比,集落形成无明显变化,且AP染色呈强阳性。(2)15 mmol/L葡萄糖组对mESC增殖及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3)15 mmol/L葡萄糖组与25 mmol/L葡萄糖组细胞核形态正常,均未见明显凋亡。结论:ESC传代12 h后将培养基中传统的高糖(25 mmol/L)降低为15 mmol/L,不影响mESC细胞活力及多能分化潜能和未分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葡萄糖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生物分析和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吕莉 韩国柱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10-915,共6页
通过查阅文献,综述近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生物分析和实验技术的某些研究进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柱后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生物测定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微透析技术等,以期为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资料。
关键词 中药 药动学 生物分析 实验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宸宇 孙晓红 +1 位作者 王丽 李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起TM的异常表达并释放入血。因此TM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标志物,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TM的研究按照抗炎作用、...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起TM的异常表达并释放入血。因此TM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标志物,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TM的研究按照抗炎作用、维持上皮细胞形态、改善血液系统疾病、改善移植及抗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这些研究提示TM不仅对多种疾病有诊断、预后意义,也可能成为这些疾病重要的治疗靶点或治疗药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抗炎 血液疾病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Lj-RGD3全RGD缺失基因重组突变体—rLj-112分子克隆及其广谱抑真菌活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娟 吕莉 +4 位作者 勾萌 肖蓉 刘欣 李庆伟 王继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1-198,共8页
Lj-112是日本七鳃鳗RGD毒素蛋白野生型Lj-RGD3的RGD全缺失基因突变体,其一级结构具有富组氨酸的特点.富组氨酸糖蛋白具有抑菌功能.为了研究Lj-112是否具有抑菌作用,使用基因合成和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了纯化重组蛋白r Lj-112,将其对不... Lj-112是日本七鳃鳗RGD毒素蛋白野生型Lj-RGD3的RGD全缺失基因突变体,其一级结构具有富组氨酸的特点.富组氨酸糖蛋白具有抑菌功能.为了研究Lj-112是否具有抑菌作用,使用基因合成和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了纯化重组蛋白r Lj-112,将其对不同菌种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以野生型r Lj-RGD3、RGD模体与组氨酸全缺失突变体r Lj-26为对照,r Lj-112有较广谱的抑菌活性,其中对白念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7μmol/L,对稻瘟病菌的MIC值为7.5μmol/L,对毛癣菌和禾谷病菌的MIC值分别为11.9μmol/L和29.9μmol/L.可见,r Lj-112能作为抗真菌药物候选,为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和减轻人类感染疾病的用药压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j-112 抗菌肽 致病菌 富组氨酸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七鳃鳗富含半胱氨酸RGD蛋白rLj-RGD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安伟 张丕桥 +3 位作者 吕莉 勾萌 王继红 李庆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0-635,共6页
rLj-RGD1为源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的基因重组蛋白,其富含半胱氨酸并具有一个RGD(Arg-Gly-Asp)模体.前期工作表明,r Lj-RGD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新生的RGD毒素蛋白典型功能.为了研究rLj-RGD1是否具有RGD毒素蛋白的另一典型抗肿瘤功能... rLj-RGD1为源于日本七鳃鳗口腔腺的基因重组蛋白,其富含半胱氨酸并具有一个RGD(Arg-Gly-Asp)模体.前期工作表明,r Lj-RGD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新生的RGD毒素蛋白典型功能.为了研究rLj-RGD1是否具有RGD毒素蛋白的另一典型抗肿瘤功能,以人肝癌Hep G2细胞为模型,对r Lj-RGD1进行了活性研究.MTT法结果显示,r Lj-RGD1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3.6μmol/L;细胞迁移与浸润实验结果显示,r Lj-RGD1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 G2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诱导的迁移与浸润.Hoechst染色和DNA Ladder等细胞凋亡实验表明,r Lj-RGD1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ep G2细胞发生凋亡.细胞黏附实验表明,r Lj-RGD1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ep G2细胞与玻连蛋白(vitronectin,VN)的黏附.上述结果表明,r Lj-RGD1具有抑制人肝癌Hep G2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功能,并可诱导其发生失巢凋亡.本研究结果提示,r Lj-RGD1具有典型的RGD毒素蛋白抗肿瘤功能,其未来具有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七鳃鳗 RGD毒素蛋白 抗肿瘤 迁移与浸润 失巢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羟-二十烷四烯酸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洪乐 付萍 李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8期950-953,共4页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是近年来发现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第三条代谢通路,细胞色...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0-羟-二十烷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20-HETE)是近年来发现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第三条代谢通路,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途径的活性代谢产物。现有研究表明其在调节肾功能和血管平滑肌紧张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20-HETE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20-HETE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羟-二十烷四烯酸 糖尿病 血管平滑肌细胞 内皮细胞 肾脏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相关因子与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关系的研究
13
作者 王帅 初亮 +1 位作者 胡晓薇 姚继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068-1073,共6页
肝细胞癌因为其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机制,也是恶性肿瘤相关疾病调节异常的潜在靶点。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 肝细胞癌因为其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调节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机制,也是恶性肿瘤相关疾病调节异常的潜在靶点。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肝细胞癌发生相关因子[乙型肝炎病毒(HBV)、P27、NF-κB等]的关系加以综述,以寻找新的方法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加以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 乙型肝炎病毒 P27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