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在机能学实验中之比较 被引量:45
1
作者 徐静 孙艺平 王冬梅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机能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实验课 虚拟 实验教学体系 高校改革 医药学教育 机能实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培养卓越医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宏颖 孙艺平 邹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9-183,共5页
为贯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落实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行"基础医学教育与纵向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构建了"基础→综合→设计与创新"的层... 为贯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落实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行"基础医学教育与纵向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构建了"基础→综合→设计与创新"的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训练医学生的医学实践能力,初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能力。通过将"创新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9学期实践结果证明,此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结果可为探索建立"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临床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体系 综合性实验 创新课程 卓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叶提取物对实验性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宫德正 耿成燕 +3 位作者 姜丽平 王丽辉 吉村宽辛 仲来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橄榄叶提取物(OLE)对实验性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手钻在健康新西兰白兔左后膝关节软骨上打3个直径3 mm、深4 mm的洞,制备关节软骨损伤模型。OLE治疗组通过自由饮水每天给予OLE 500 mg.kg-1,连续21 d;模型对照... 目的探讨橄榄叶提取物(OLE)对实验性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手钻在健康新西兰白兔左后膝关节软骨上打3个直径3 mm、深4 mm的洞,制备关节软骨损伤模型。OLE治疗组通过自由饮水每天给予OLE 500 mg.kg-1,连续21 d;模型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3周后,处死家兔,用单盲法肉眼观察评分,评价3个损伤部位(洞)软骨的愈合情况;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于光镜下检查损伤部位软骨再生情况;采用番红O和阿尔辛蓝染色分别检测损伤部位蛋白多糖和糖胺聚糖的合成;分别取左右两侧股二头肌和股内侧大收肌称重,计算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肌肉质量的比率。结果 经单盲法肉眼观察评分,OLE治疗组软骨损伤部位3个洞的愈合总评分为(7.2±1.9),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4.6±1.3)(P<0.05)。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OLE治疗组在软骨损伤部位(洞)不仅有大量再生的成熟软骨组织,而且再生的软骨组织周围环绕大量增殖的未分化的软骨胚胎细胞;模型对照组在损伤部位(洞)几乎看不见再生的软骨,仅有大量的再生纤维组织。番红O和阿尔辛蓝染色检查结果表明,OLE治疗组软骨损伤部位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合成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0.05),糖胺聚糖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OLE治疗组股二头肌质量的比率〔(100.1±5.7)%〕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89.0±4.9)%〕(P<0.05),OLE治疗组股内侧大收肌质量的比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OLE对关节软骨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叶提取物 软骨 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年制教学中失血性休克实验的改革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亮 宫德正 +3 位作者 邹原 孙艺平 王冬梅 付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72-2272,共1页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实验数据 教学 救治方案 改革 科研能力 手术操作能力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罗卡品致痫大鼠脑内NF-κB及COX-2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艺平 赵永顺 +8 位作者 于德钦 张冬梅 宫瑾 金伟 陈晓燕 徐红 封艳辉 李爱萍 赵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4,共4页
为探讨癫痫大鼠脑内核转录因子NF-κB及炎性因子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本研究采用匹罗卡品(30mg/kg)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对癫痫大鼠脑内,主要是海马NF-κB和COX-2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匹... 为探讨癫痫大鼠脑内核转录因子NF-κB及炎性因子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本研究采用匹罗卡品(30mg/kg)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对癫痫大鼠脑内,主要是海马NF-κB和COX-2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匹罗卡品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大鼠脑内尤其是海马神经元的胞浆和胞核内NF-κBp65免疫反应阳性增强,核移位增多,蛋白产物表达增多;COX-2免疫反应阳性明显增强,蛋白产物表达增多。以上结果提示,癫痫发作后可引起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及炎性因子COX-2的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核转录因子(NF-KB) 环氧化酶-2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小媚 张楠楠 +2 位作者 王冬梅 张玉辉 李爱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5-632,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形态特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迁移的方式以及与时间的关联性。方法:选用生后1(postnatalday1,P1)、3、10、14、21d的SD大鼠各3只,雌雄不限。常规灌流固定,完整取出脑组织,使用恒冷冰冻切...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早期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形态特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迁移的方式以及与时间的关联性。方法:选用生后1(postnatalday1,P1)、3、10、14、21d的SD大鼠各3只,雌雄不限。常规灌流固定,完整取出脑组织,使用恒冷冰冻切片机切脑片,片厚10μm。脑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结果:(1)SD大鼠生后1~2周,白质区可见圆形、阿米巴样、初级分支状小胶质细胞,数量由少到多,至P10达高峰;灰质区细胞呈多形性改变,以初级分支状细胞为主,数量逐渐增多;(2)小胶质细胞迁移入脑的路径主要有脑室、脑膜和血管路径。迁移方式为"切线式"迁移和"放射状"迁移。结论:(1)SD大鼠生后早期小胶质细胞一直处于连续的、动态的发育过程,至P21接近成熟;(2)在此阶段,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或初级分支小胶质细胞沿白质通路迁移,P10达迁移和增殖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发育 形态学 灰质 白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靶向性哑铃形“圈套”寡核苷酸对海马神经元及神经元样细胞中COX-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艺平 赵永顺 +7 位作者 陈冬冬 邹伟 宫瑾 于德钦 宫德正 王冬梅 徐红 赵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7-1460,共4页
目的设计合成靶向性NF-κB的哑铃形圈套ODNs,并检测其对神经元样细胞及海马神经元中NF-κB及环氧化酶-2(COX-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NF-κB靶向性哑铃形圈套ODNs转染培养的PC12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对PC12细胞内NF-κB和COX-2的蛋白... 目的设计合成靶向性NF-κB的哑铃形圈套ODNs,并检测其对神经元样细胞及海马神经元中NF-κB及环氧化酶-2(COX-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NF-κB靶向性哑铃形圈套ODNs转染培养的PC12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对PC12细胞内NF-κB和COX-2的蛋白表达进行分析;转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再经LPS刺激后,用RT-PCR法检测COX-2mRNA。结果经靶向性NF-κB哑铃形圈套ODNs处理的PC12细胞中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同时伴有COX-2表达明显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中COX-2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靶向性NF-κB的哑铃形圈套ODNs可抑制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细胞中NF-κB和COX-2的表达,且NF-κB对COX-2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哑铃形圈套ODNs 环氧化酶-2 海马神经元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分子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亮 王波 +2 位作者 辛毅 彭岩 张翠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144-1147,共4页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PC)分子种的有效方法。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种类、配比及流速对分离肝源性PC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甲醇为主的流动相中加入正己烷和醋酸铵有利于肝源性PC分子种的分离;甲醇...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肝源性磷脂酰胆碱(PC)分子种的有效方法。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种类、配比及流速对分离肝源性PC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甲醇为主的流动相中加入正己烷和醋酸铵有利于肝源性PC分子种的分离;甲醇-乙腈-水梯度洗脱不适于分离肝源性PC分子种。结果表明,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μm),以甲醇-正己烷-0.05 mol/L醋酸铵-甘油(84∶6∶8∶0.6,体积比)为流动相,在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6 nm、柱温35℃的条件下,实现了肝源性PC各组分的分离。所建立的方法灵敏,重复性高,为进一步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研究肝源性PC不同分子种的结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分离 肝源性磷脂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