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非典型部位皮样囊肿影像表现1例
1
作者 方芳 伍建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32-833,共2页
病例男,50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面部及左侧肢体抽搐,伴口吐白沫。查体:除言语含糊外,视力、四肢活动、肌力及肌张力、指鼻反射及膝腱反射均正常,双侧Babinskis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CT平扫:右... 病例男,50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面部及左侧肢体抽搐,伴口吐白沫。查体:除言语含糊外,视力、四肢活动、肌力及肌张力、指鼻反射及膝腱反射均正常,双侧Babinskis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CT平扫:右侧额颞部见一类圆形占位病灶,边界较清,大小约4.0cm×4.8cm,其内可见等、低混杂密度,CT值为-4~34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样囊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创伤性脑损伤的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竞文 刘铁利 +2 位作者 苗延巍 伍建林 王红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29-232,235,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动态变化的规律,评价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反映TBI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59例共计89人次的TBI患者和60例对照者行常规MRI、DTI检查。...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损伤程度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动态变化的规律,评价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反映TBI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59例共计89人次的TBI患者和60例对照者行常规MRI、DTI检查。测量对照者及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1-3月)胼胝体、内囊、脑干的FA值、ADC值。比较对照组和TBI患者间以及轻、中重度患者间的差异,将不同时期各观察区的测量值与GCS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并在不同预后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TBI患者多数观察区的FA值呈伤后持续减低趋势,FA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预后较差者FA值的减低更为明显。伤后1-3月时胼胝体、内囊处的FA值仍具有上述统计学意义。ADC值在伤后呈双相性改变,与GCS、GOS评分间相关性不及FA值。结论:FA值的减低与TBI患者的损伤程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能提示预后改变。在伤后1-3月时,DTI仍能反映出白质纤维束的损伤。ADC值与损伤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不及FA值敏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