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X3CL1与CX3CR1参与牙髓炎症及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丽丽 阳司敏 +3 位作者 丛芳 倪慧珍 李维佳 金海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5-688,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过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动态表达,探讨三叉神经系统参与牙髓炎病理改变的信号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牙髓炎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牙髓炎过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动态表达,探讨三叉神经系统参与牙髓炎病理改变的信号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牙髓炎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节中CX3CL1与CX3CR1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X3CL1免疫阳性卫星胶质细胞围绕在神经元周围,形成典型的环状结构,而CX3CR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体上。统计学分析显示,CFA致炎后2周,CX3CL1阳性细胞率达到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FA致炎后24h及72h,CX3CR1阳性细胞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结论:三叉神经系统通过调节CX3CL1与CX3CR1的表达参与牙髓炎症及痛觉过敏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炎 痛觉过敏 三叉神经节 CX3CL1 CX3C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牙窝填塞Bio-oss人工骨对牙槽嵴吸收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慧颖 仲维剑 +2 位作者 张晓燕 郑辉 马国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14-716,共3页
目的:评价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对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全麻下拔除4只杂种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2个拔牙窝作为实验组,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粉并覆盖钛膜;另外2个拔牙窝不作任何处... 目的:评价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对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全麻下拔除4只杂种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2个拔牙窝作为实验组,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粉并覆盖钛膜;另外2个拔牙窝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处死实验犬,制取标本,通过大体观测和X线观察牙槽嵴高度及宽度变化;扫描电镜钙磷能谱分析仪检测骨组织钙磷比;组织学观察新生骨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及宽度变化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牙槽窝骨密度X线扫描灰度值及钙磷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小梁较实验组稀疏、纤细,骨髓腔面积大,成骨量少于实验组。结论:拔牙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对拔牙创的牙槽骨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能减少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OSS 牙槽嵴吸收 影像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柴松岭 张珑珑 +2 位作者 高璐 董慧 张福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2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4~2011年间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06例,其中404例采用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10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2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994~2011年间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06例,其中404例采用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10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1~17年。结果:采用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大部分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良性肿瘤 包膜外切除术 浅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NQO饮水法诱发小鼠舌癌前病变模型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武伟 马国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建立与人口腔癌前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0.001%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对Balb/c近交系小鼠进行诱发实验.16周和20周时处死小鼠,观察病变情况.结果:舌背黏膜癌前病变的总发病率为100%.16周时以轻度和中度异常增生为... 目的:建立与人口腔癌前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0.001%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对Balb/c近交系小鼠进行诱发实验.16周和20周时处死小鼠,观察病变情况.结果:舌背黏膜癌前病变的总发病率为100%.16周时以轻度和中度异常增生为主;20周时以中度和重度异常增生为主.结论:4NQO饮水法的致病过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与人相似;0.001% 4NQO饮用16~20周是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建立的理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 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齿煅烧颗粒结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津源 仲维剑 +2 位作者 柴松岭 梁欣 马国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促进牙齿煅烧颗粒修复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10只,于颅顶部制备4个骨缺损,每个骨缺损作为1个观察组。A组为空白对照,不填材料;B组为对照组,填入牙齿煅...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促进牙齿煅烧颗粒修复骨缺损的早期效果。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10只,于颅顶部制备4个骨缺损,每个骨缺损作为1个观察组。A组为空白对照,不填材料;B组为对照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C组为实验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与PRF混合物;D组为阳性对照组,填入牙齿煅烧颗粒与骨髓混合物。术后6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组织学分析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各组骨缺损内均未见炎症反应,新骨生成率分别为:A组(7.5±2.2)%;B组(17.6±2.3)%;C组(21.0±4.7)%;D组(23.4%±3.2)%。统计学分析发现,B、C、D组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的新骨生成率显著高于B组(P<0.05)。C组和D组间的新骨生成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牙齿煅烧颗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与PRF混合后可以显著加快新骨再生的速度,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煅烧颗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浓度4NQO饮水法诱发小鼠舌癌及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卜冬平 马国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快速、准确的建立与人舌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0.001%和0.002%四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饮水喂养Balb/c小鼠16-28周,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癌变全过程。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和... 目的:快速、准确的建立与人舌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0.001%和0.002%四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饮水喂养Balb/c小鼠16-28周,肉眼及组织学观察癌变全过程。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和观察时间的延长,小鼠舌黏膜相继出现白色斑块、红白相间斑块、乳头状新生物、溃疡等改变。饮用0.001%4NQO 16周后的小鼠50.0%小鼠舌背黏膜表现为轻度异常增生,45.0%为中度异常增生,5.0%为重度异常增生;20周后5.0%为轻度异常增生,60.0%为中度异常增生,30.0%为重度异常增生,5.0%为原位癌124周后50.0%为中度异常增生,40.0%为重度异常增生,10.0%为原位癌;饮用0.002%4NQO16、20、24、28周停药观察至40周的小鼠,舌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0%、25%、37.5%、45.5%,未见远处转移。结论:4NQO饮水法诱发小鼠舌癌及癌前病变生长缓慢、潜伏期长,致癌过程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与人相似,方法简便;0.001%是诱发小鼠舌癌前病变的理想浓度,0.002%是诱发小鼠舌癌的理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硝基喹啉-1-氧化物 舌癌 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6参与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及痛觉过敏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丛芳 倪慧珍 +2 位作者 李维佳 樊帆 金海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神经损伤过程中CD16在三叉神经节的动态表达和分布,探讨三叉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免疫反应参与外周神经损伤及痛觉过敏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眶下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观察CD16在三叉神经节的...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神经损伤过程中CD16在三叉神经节的动态表达和分布,探讨三叉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免疫反应参与外周神经损伤及痛觉过敏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眶下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标记观察CD16在三叉神经节的表达和分布,通过与CGRP的相关性分析,检测痛觉过敏过程中CD16的参与作用。结果:大鼠眶下神经压榨性损伤72h后,三叉神经节初级感觉神经元CD16的表达显著性增强,5d后达峰值,且神经元内CD16的表达与CGRP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三叉神经系统初级感觉神经元细胞表达CD16,并参与外周神经损伤和痛觉过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6 眶下神经慢性压榨损伤 痛觉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浓缩物(BMAC)对牙种植体周成骨结构影响的显微影像学分析
8
作者 尹传蓉 梁欣 +3 位作者 仲维剑 孙琳琳 杨颖 马国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利用Micro-CT图像分析骨髓浓缩物(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BMAC)对牙种植体周骨缺损的成骨结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拔除每只犬双侧下颌第三和第四前磨牙(P3和P4)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在每只犬拔牙处植入... 目的:利用Micro-CT图像分析骨髓浓缩物(Bone Marrow Aspirate Concentrate,BMAC)对牙种植体周骨缺损的成骨结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拔除每只犬双侧下颌第三和第四前磨牙(P3和P4)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在每只犬拔牙处植入4颗种植体,同期在种植体近中造箱状骨缺损,选2处骨缺损移植骨髓浓缩物(BMAC组),另2处分别移植自体牙槽骨(AB组)和空白明胶海绵(对照组)。术后第4、12周各处死3只实验犬,标本行Micro-CT扫描重建,分析缺损区内的骨形态学参数。结果:植入后第4周,骨髓浓缩物组(BMAC组)和自体牙槽骨组(AB组)的Tb.Sp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浓缩物可以缩短骨再生时间,术后第4周成骨质量优于自体牙槽骨;Micro-CT可有效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骨小梁 骨髓浓缩物 牙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