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路径研究
1
作者 龚艳 邱素芹 陶蓉蓉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体现着“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和活态文化价值,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体现着“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和活态文化价值,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理清了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的内涵、分布及类型,剖析了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互动的逻辑机理,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分布于江苏大运河沿线,其建成、发展或变迁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以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可划分为河工生成型、交汇节点型、制度机构型、商贸活动型4类;聚落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活化具有支撑与保障作用,而旅游活化对保护起到促进与助推作用,两者在不断互动调适中实现“双向奔赴”;在保护和旅游活化中面临着系统整体保护观念缺乏、碎片化与散点式保护并存,保护方法较为简单传统、建设性与保存性破坏并存,旅游活化内涵认识不够、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并存,旅游活化创新力度不足、同质化与低端化产品并存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活化 大运河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2
作者 曹雨平 汪瑞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4,255,共8页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在协同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和经...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在协同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和经验,但是,在区域生态保护、文化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凝练等维度仍存在不足。为此,必须从标识协同、主体协同、空间协同、行动协同等维度,系统探讨协同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 大运河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永乐 孙婷 华桂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93,244,共13页
在梳理大运河文化保护项目时我们发现,大运河沿途所形成的聚落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生成与分布规律,并由此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研统计,大运河(江浙段)现存各类聚落文化遗产148项,它们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集中承载空间,更是... 在梳理大运河文化保护项目时我们发现,大运河沿途所形成的聚落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生成与分布规律,并由此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研统计,大运河(江浙段)现存各类聚落文化遗产148项,它们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集中承载空间,更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大运河(江浙段)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呈现出若干规律,包括:运河水利工程指向性规律、运河航运节点指向性规律、运河交汇点指向性规律、运河机构指向性规律、运河商贸活动指向性规律。我们认为,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的生成与分布,不是某种单一规律,而是多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规律之间,有先有后,既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又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聚落文化遗产 生成与分布 历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舒适物空间格局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研究——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东晔 周永博 +2 位作者 贾文通 周进 吴丽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55,共14页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大运河的文化传承价值与旅游休闲功能持续提升,大运河与沿线城市逐步形成新型城河共生模式。文章运用核密度计算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文化舒适物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河共生模式基本特征,测度影响新型城河共生模式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文化舒适物聚集区呈“北部极化,南部聚集,其余地区多节点散布”的空间分布形态;大运河沿线75%城市的文化舒适物聚集区与大运河河道位置存在相关性,这一现象在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尤为突出;新型共生模式可划分为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3种类型;从省(市)域层面看,北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城河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影响城河共生模式的诸多因素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和旅游收入4项指标对大运河文化舒适物分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河共生模式 文化舒适物 核密度 地理探测器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张力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路璐 吴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39,132,159,160,共10页
大运河文化遗产并不必然与国家形象相联接。在当下的形象之争中,面对全球化语境中文明的断层线以及西方话语在现代性话语中一贯的强势地位,我国需征召能体现自身丰厚历史资源的文化符号去建构国家形象。大运河是代表优良传统的巨型文化... 大运河文化遗产并不必然与国家形象相联接。在当下的形象之争中,面对全球化语境中文明的断层线以及西方话语在现代性话语中一贯的强势地位,我国需征召能体现自身丰厚历史资源的文化符号去建构国家形象。大运河是代表优良传统的巨型文化遗产,也携带驱动国家不断进步的文化基因,符合一种温和、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建构。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叙事主题: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以及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在话语形式上注重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最终能达到一种"魅力攻势"的形象建构。在重构中,大运河文化遗产联接着历史想象的诸多断层,成为民族国家自我想象的历史镜像。有了完满的历史镜像,民族国家就能从中获得可以言说自身形象的主体性,获得形象建构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国家形象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发展
6
作者 连冬花 唐丽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9,共10页
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资源。大运河作为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重要空间通道,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有力的交通基础;大运河... 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宝贵资源。大运河作为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重要空间通道,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有力的交通基础;大运河作为传统社会联通南北的漕运生命线,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融合共生的发展路径。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建构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共享符号,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民族迁徙 融合共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历史文脉构成与理论范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路璐 许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6-154,145,160,共11页
西方历史文脉理论深受“文脉主义”的影响,主要聚焦历史建筑与空间语境、文化线路以及遗产价值这三个层面。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文脉则强调文、史、道三者的辩证生成,其与国脉、政统紧密相连。区别于现有文化遗产概念与研究视角... 西方历史文脉理论深受“文脉主义”的影响,主要聚焦历史建筑与空间语境、文化线路以及遗产价值这三个层面。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文脉则强调文、史、道三者的辩证生成,其与国脉、政统紧密相连。区别于现有文化遗产概念与研究视角,大运河历史文脉是由时空二重性、区域文化与华夏主体文化互动生成、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统一以及实体与话语这四个部分构成。大运河历史文脉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回归传统又链接当下,以一种强烈的中国意识挑战西方遗产话语,力图实现遗产意义系统的再整合以及对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承续,从而形成文化遗产领域的新的理论范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历史文脉 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价值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公园认知探析——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39
8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1,共5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价值 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 规划编制 江苏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运河立法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5
9
作者 夏锦文 钱宁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98,243,共11页
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有关运河的称呼有“运河”“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乃至“古运河”等。这些名称代表了立法者对运河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从立法体系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区分为“运河立法体系”和“大运河立法体系”两个阶段。... 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有关运河的称呼有“运河”“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乃至“古运河”等。这些名称代表了立法者对运河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从立法体系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区分为“运河立法体系”和“大运河立法体系”两个阶段。尽管大运河立法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仍然面临着立法对象不够清晰、立法目的把握不准、立法范围交叉重叠以及立法体系尚未成型等正当化难题3借鉴域外运河立法经验,大运河立法体系构建不能局限于世界文化遗产所确定的保护范围,而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一是以大运河为立法对象,拓展大运河立法区域空间,开展大运河综合性立法;二是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立法目标,树立长尺度、跨区域保护发展立法理念;三是以大运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立法形式,形成大运河立法结构体系;四是以大运河保护、促进和管理为立法维度,使大运河规划和大运河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立法体系 立法目标 立法对象 立法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与现实“中轴空间”认同:大运河江苏段意向符号建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路璐 王何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240,I0005,共10页
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依河而设的漕运仓储、顺河而走的“天庾正供”、因河而驻的漕运机构和沿河而兴的商业城镇,运河中轴同时成为维系国脉的漕运中轴... 大运河江苏段河道中轴经历了一个从雏形到明确、从完善到突出、从低谷到新生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得益于依河而设的漕运仓储、顺河而走的“天庾正供”、因河而驻的漕运机构和沿河而兴的商业城镇,运河中轴同时成为维系国脉的漕运中轴,又因其所承载的交融南北的文化交流作用成为多元一体、联结沟通的文化中轴。江苏“美丽中轴”的提出正是大运河江苏段从历史走向历史意识、从地理空间走向“凝聚性结构”、从文化符号走向国家认同的尝试,以此实现大运河江苏段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完美跨越,完成大运河面向当下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美丽中轴” 凝聚性结构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暴露-敏感-适应性模型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评价及相关分析——以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为例 被引量:34
11
作者 霍童 张序 +1 位作者 周云 陈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81-2293,共13页
为了及时掌握运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真实状况,以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区域为例,基于VSD模型建立生态脆弱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运用空间叠置分析计算生态脆弱度,揭示其生... 为了及时掌握运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真实状况,以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区域为例,基于VSD模型建立生态脆弱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栅格为基础评价单元,运用空间叠置分析计算生态脆弱度,揭示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及相关分析,其结果表明:(1)2008—2018十年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以潜在脆弱和轻微脆弱为主,合计占比从62.63%增长到68.79%,非常脆弱区与极度脆弱区占比较小,合计占比从22.45%下降到15.61%;(2)研究区生态恢复情况良好,根据时空演变趋势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持平区和生态退化区,生态修复率为37.09%,生态持平率为37.93%,生态退化率为24.89%;(3)对生态修复区与生态退化区进行划分,各包含四种等级区,其中生态修复区以Ⅰ级修复区为主,占比为13.31%;生态退化区以Ⅰ级和Ⅱ级退化区为主,合计占比为18.80%,Ⅳ级退化区占比仅有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层次分析-熵权法 暴露-敏感-适应性模型 时空变化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同关系研究
12
作者 陶德凯 张子建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6,共16页
探析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协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等4个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 探析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协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等4个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江苏省201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据此划分管制分区。结果显示:1)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整体增长1.20,增幅达21.1%,较高水平的城市由3个增至10个;2)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其中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最大,其次为耕地;3)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呈现东西方向扩张、南北方向收缩的趋势,除镇江市有所下降,其他城市均有所上升,所处阶段基本稳定但呈现向好态势;4)将江苏省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发展水平高质量协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滞后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发展低水平失调地区等4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评定并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绿色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体系 耦合协调 管制分区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分配调节效应的中外比较研究——兼论共同富裕政策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雨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收入分配是影响共同富裕状态与水平的基础性因素。国外收入分配在政策取向上集中于两方面:“托底”与“限高”。在调节效应上呈现出双重悖反性:“托底”上的功能积极性与“限高”上的结构局限性,并以悬置分配正义的结构性争议为代价。... 收入分配是影响共同富裕状态与水平的基础性因素。国外收入分配在政策取向上集中于两方面:“托底”与“限高”。在调节效应上呈现出双重悖反性:“托底”上的功能积极性与“限高”上的结构局限性,并以悬置分配正义的结构性争议为代价。国内收入分配在政策取向上面临后发追赶型现代化“效率”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公平”要求的双重压力。从调节效应上看,收入分化已经成为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这与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多轨并行、制度缺位、过程正义不完善密切相关。以收入分配为政策干预抓手,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议有:扩大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份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在全体人民中的比重;坚持收入分配规范的法治化取向;维护社会保障体制的分配正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调节效应 中外比较 政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与机制--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
14
作者 伽红凯 卢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可设定在333元/亩左右,并可在300.8—366.1元/亩的区间内进行动态调整;农户受偿额度受到个人及家庭特征、生态认知以及资本禀赋特征的共同影响。因此,应合理确定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知识普及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补偿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融入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戴仁卿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2期185-187,共3页
特色小镇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物,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的结果。特色小镇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特色小镇的多样性离不开镶嵌其中的文化内涵,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物,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的结果。特色小镇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特色小镇的多样性离不开镶嵌其中的文化内涵,特色小镇文化内涵的发展应与应用型高等教育资源相融合,做到文化共建共享。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主动融入特色小镇的发展之中,进行产教融合与文化共享,这样应用型高校与特色小镇的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做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文化共享 特色小镇 应用型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BSC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珍 周云 史建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66,共6页
基于平衡计分卡(BSC),从社会公众、财务、组织政策、资源环境4大维度建立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理论构建适用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绩效评价模型,并选择山塘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 基于平衡计分卡(BSC),从社会公众、财务、组织政策、资源环境4大维度建立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理论构建适用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绩效评价模型,并选择山塘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1)山塘历史街区整体绩效水平接近良好等级,其中财务维度和组织政策维度得分较为乐观,但社会公众维度和资源环境维度还存在提升空间;(2)游客产品体验满意度、居民居住条件满意度等8个指标为山塘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急需改进的指标,同时得出各优势指标、非重点改进指标以及可适当减少投入的指标,为后续保护与更新工作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城区不同用地类型降雨径流营养物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加豪 张序 +3 位作者 周云 徐亦鹏 赵炜 王钧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101,共5页
为探究城区地表降雨径流对受纳水体营养化的影响,根据苏州城区用地类型特点选取代表性区域采集径流水样进行AGP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分区、雨水河水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得出小球藻在研究区适应能力最强,生长潜力最佳... 为探究城区地表降雨径流对受纳水体营养化的影响,根据苏州城区用地类型特点选取代表性区域采集径流水样进行AGP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分区、雨水河水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得出小球藻在研究区适应能力最强,生长潜力最佳;栅藻次之,铜绿微囊藻最弱。藻类生长受不同功能区各异的径流水质与受纳水体的营养盐水平的影响。住宅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商业区的营养盐含量较高。水体营养化防治应关注雨水径流终端,注重雨水管道的维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苏州城区 富营养化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课程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乔永旭 张永平 +4 位作者 李素华 蒋亚华 刘宇 张楠 徐倩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7期158-159,共2页
校企合作共建园林花卉学课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该文以宿迁学院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园林花卉学的主要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按照花卉... 校企合作共建园林花卉学课程,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该文以宿迁学院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园林花卉学的主要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按照花卉产业链的逻辑轴线构建课程内容;按照花卉产业链的逻辑顺序凝练专业技能,包括花卉的育苗技能、花卉的栽培和管理技能、花卉主要病虫草害和逆境的防控技能、花卉的采后处理技能和花坛的设计和规划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课程 园林花卉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文化的发展创新之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2,157,共8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成为时髦话题。江南文化演进的传统及特质、古代江南文化在近代以来江南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文脉传承、历史演进...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成为时髦话题。江南文化演进的传统及特质、古代江南文化在近代以来江南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从文脉传承、历史演进、中西比较三个角度对江南文化的发展创新之路展开论述。明清江南虽然发达,在中国各区域发展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江南仍然是传统经济文化。只有在近代"西学东渐"之后,才真正改变了江南的面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江南文化总是在传统国家的框架之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引进、吸收、模仿各方面先进的经济文化,最终达成创新提升,带动区域的转型发展。以江南丝织制造业的兴衰为证,长期固步自封,不能与时俱进,曾经先进的传统文化也会衰落。当下,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倡导自助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江南文化学习-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的文化传统不能轻易丢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发展战略 文化创新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汽车配件废水研究
20
作者 朱加豪 张序 +1 位作者 周云 王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128,134,共5页
通过将物化预处理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组合,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化预处理过程中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最佳组合为:pH为9.97,PAM为2.67 mg/L,PAC为1.59 g/L,最佳组合下对COD去除效... 通过将物化预处理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组合,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化预处理过程中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最佳组合为:pH为9.97,PAM为2.67 mg/L,PAC为1.59 g/L,最佳组合下对COD去除效率最高达到80.0%。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对物化预处理后的废水,在HRT为10 h、DO为2~3 mg/L时,其主要污染物指标BOD5和COD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2.7%±0.53%和88.2%±0.27%。激光共聚焦图像表明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的生物活性较高,有利于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 混凝沉淀 汽车配件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