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鲍曼不动杆菌无菌体液感染患者归因危险度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磊 姜道彬 +13 位作者 刘丁 郑小芳 邱荷语 吴淑梅 吴晓英 崔金兰 谢首佳 夏琴 何莉 刘晞照 舒昌惠 李荣琴 陶红英 陈泽芬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调查重症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后的归因危险度(AR)。方法围绕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开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各中心从无菌体液中分离出AB且确认AB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同期、同一ICU、相似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 目的调查重症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后的归因危险度(AR)。方法围绕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开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各中心从无菌体液中分离出AB且确认AB感染患者为感染组,以同期、同一ICU、相似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5分)和入住ICU的主要诊断为匹配条件,按1∶2比例选取未感染AB患者作为非感染组,计算AR。结果AB无菌体液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3.3%,非感染组患者为23.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AR为10.2%(95%CI:-2.3%~22.8%)。血、脑脊液等标本来源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诊断为肺部感染的重症患者感染AB后AR最高,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诊断分类同样如此。结论重症患者AB感染预后被严重高估,但ICU仍应针对AB进行积极医院感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归因危险度 预后 无菌体液 多中心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与尿路感染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啸波 夏红 +4 位作者 文翔 邓敏 杨玉霞 王施刚 贾蓓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5-774,共10页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尿源性大肠埃希菌(ESBLs-UPEC)毒力因子与尿路感染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大足区人民医院的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469株ESBLs-UPEC,采用多重RCR扩增技术检...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尿源性大肠埃希菌(ESBLs-UPEC)毒力因子与尿路感染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大足区人民医院的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469株ESBLs-UPEC,采用多重RCR扩增技术检测毒力因子,并随访患者6个月内尿路感染复发情况。结果 469株ESBLs-UPEC对替加环素、厄他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尿路感染复发前后ESBLs-UPEC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9株ESBLs-UPEC中90.4%的菌株携带毒力因子fimH,毒力因子sfaDE检出率最低,为8.3%;不同的毒力因子数量、组合方式与尿路感染复发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复发≥3次组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iucD携带率较高(P=0.008);相同性别、年龄阶段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携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患者,复发组ESBLs-UPEC毒力因子kps MT II携带率高于未复发组(61.7%VS 45.6%,P=0.037)。结论 ESBLs-UPEC菌株耐药较严重。ESBLs-UPEC携带最多的毒力因子为fimH,尿路感染复发≥3次患者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iucD携带率较高,而绝经后女性复发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kps MT II携带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尿路感染 复发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学校人鼻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邓敏 夏晓影 +4 位作者 杨玉霞 时志鹏 刘荷蕾 夏红 杨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某校人鼻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今后此类疫情暴发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5—6月在学校暴发疫情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置措施等。结果首例患... 目的分析重庆市某校人鼻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今后此类疫情暴发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5—6月在学校暴发疫情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置措施等。结果首例患者5月25日发病,末例5月31日发病,经过7 d最长潜伏期无新发患者。本次疫情为同一班68名同学中的31例发病,罹患率为45.59%(31/68),25例为住宿生,且24例居住在宿舍楼第一层;患者症状较轻,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咽痛26例(83.87%,26/31);发热17例(54.84%,17/31),体温最高38.1℃;咳嗽15例(48.39%,15/31),流涕14例(45.16%,14/31);31例患者实验室检测人鼻病毒核酸阳性24例,阳性率77.42%(24/31),其余实验室检查及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所有患者经过隔离对症治疗后均病情好转。结论该起疫情为重庆市首起由实验室确诊的人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暴发疫情;本次疫情患者病情较轻,未造成更大范围的播散;加强学校学生住宿环境的消毒、患者居家隔离、注意个人卫生是防控人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疫情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鼻病毒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感染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静 夏红 刘荷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可从猪传播给人类,其共有35种血清型,2型和14型在猪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中较常见;我国江苏和四川曾发生过人感染猪链球菌的暴发流行[1-2],其病原体均为猪链球菌2型,重庆市部分区县也出现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可从猪传播给人类,其共有35种血清型,2型和14型在猪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中较常见;我国江苏和四川曾发生过人感染猪链球菌的暴发流行[1-2],其病原体均为猪链球菌2型,重庆市部分区县也出现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的散发病例,现将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致感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并成功救治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感染 中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和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静 刘荷蕾 +4 位作者 夏红 杨强 时志鹏 邓敏 雷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 目的探讨青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感染科青年(15~44岁)HBV-ACLF患者113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64例)和存活组(49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后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113例患者总病死率为56.64%(64/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酸激酶同工酶、降钙素原、甲胎蛋白、HBV-DNA定量及乙型肝炎e抗原定量水平可能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DNA定量≥1×10^(6)IU/mL(OR=19.85,95%CI 1.64~239.84,P<0.05)、低白蛋白(OR=0.71,95%CI 0.53~0.96,P<0.05)和低甲胎蛋白(OR=0.58,95%CI 0.42~0.81,P<0.05)是青年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后模型为P_(预后)=1/(1+e^(-X)),其中X=5.82+2.99×HBV-DNA定量(≥1×10^(6)IU/mL为1,<1×10^(6)IU/mL为0)-0.35×白蛋白(g/L)-0.54×甲胎蛋白(ng/mL),该模型预测青年HBV-ACLF预后的ROC AUC值为0.98(95%CI 0.97~1.00,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及HBV-DNA定量是青年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高,可为青年HBV-ACLF患者提前进行肝移植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青年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及其与HBeAg血清学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红 周智 杨玉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CHB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恩替卡康治疗的35例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CHB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恩替卡康治疗的35例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恩替卡韦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抽取静脉血5mL,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LT)水平。结果:35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HBeAg转换18例,HBeAg未转换17例。与HBeAg未转换组相比,HBeAg转换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HBV DNA载量、ALT水平、CD4^+T细胞PD-1、CD8^+T细胞PD-1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4^+T细胞表面PD-1、CD8^+T细胞表面PD-1与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而治疗后CD4^+、CD8^+T细胞表面PD-1与HBV DNA载量、ALT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CHB患者HBV DNA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面PD-1可作为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 恩替卡韦 抗病毒 外周血T淋巴细胞 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蒲俊帆 吴静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561,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大足区某寄宿学校2022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感染者的...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一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大足区某寄宿学校2022年11月2日至11月14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感染者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结果该起聚集性疫情首例感染者报告时间为2022年11月2日,疫情共持续13 d,共计感染19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89例,中位年龄16岁,所有病例均接种了三针新冠病毒疫苗。106例(53.5%,106/198)患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咳嗽83例(78.3%,83/106),发热55例(51.9%,55/106),咯痰51例(48.1%,51/106),头痛46例(43.4%,46/106),头晕38例(35.8%,38/106)。临床分型为无症状感染者142例(71.7%,142/198),轻型56例(28.3%,56/198),无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该次疫情流行的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基本再生指数R0为3.65(95%CI:2.50~5.09),实时再生指数Rt由最高值14.42持续下降,历经13 d后降至1以下。结论引起该次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而毒力低,仅引起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肺部感染影像学表现;疫苗接种不能预防其感染,后期应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疫情防控,采取更迅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1例报道
8
作者 黄彪 赵启全 +5 位作者 牛文勇 吴继祥 时志鹏 杨显娟 左丹 陈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77-1080,共4页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引起广泛关注[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然而人们仅仅在过去20年才了解到冠状病毒的流行潜力[3]。在不...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引起广泛关注[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冠状病毒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然而人们仅仅在过去20年才了解到冠状病毒的流行潜力[3]。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疫情迅速从国际关注的世界卫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升级到2020年3月11日正式宣布为大流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气管切开术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患者 危重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呼吸道感染 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