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建国 王曙明 +5 位作者 蒋洪蔚 王明亮 李广 张云峰 刘井莉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9-394,共6页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为母本、金源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为母本、金源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5.1%。202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3.9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3.7%。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为43.13%,属高蛋白品种。202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对吉育2517适宜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2022—2023年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产量3041.9 kg·hm^(-2),较对照增产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吉育2517 高蛋白 高产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颜色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邱红梅 陈亮 +8 位作者 侯云龙 王新风 陈健 马晓萍 崔正果 张玲 胡金海 王跃强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99-2313,共15页
大豆种子颜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和进化性状,在驯化过程中种皮从黑色逐渐演变成黄、绿、褐及双色,子叶从绿色进化出黄色。深色种子中含有较多的天然色素——花色素,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颜色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对进化理论和实际... 大豆种子颜色是重要的形态标记和进化性状,在驯化过程中种皮从黑色逐渐演变成黄、绿、褐及双色,子叶从绿色进化出黄色。深色种子中含有较多的天然色素——花色素,具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颜色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对进化理论和实际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种子中色素含量及组分构成导致多样的种皮颜色,其分子调控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了控制大豆种子颜色的遗传位点、相关基因与调控机制、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9个经典遗传位点I、R、T、O、W1、K1、G、D1、D2和相关分子标记,以及位点间的相互作用;23个调控种子颜色的相关基因,与部分基因等位变异的调控机制;相关基因参与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主要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通过综述归纳了大豆种皮、种脐、子叶颜色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利用遗传位点、基因、等位基因调控机制及类黄酮代谢途径绘制出调控网路,以期为种子外观品质及花色苷组分遗传改良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颜色 遗传调控 相关基因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宇宏 陈亮 +5 位作者 范旭红 张云峰 孟凡凡 孙星邈 王明亮 王曙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育期组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大豆品种的生理特征和产量性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婧 邱强 +5 位作者 张鸣浩 张伟 闫晓艳 孙星邈 钱芙蓉 陶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2-485,489,共5页
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 2009~2010年,以普通大豆品种九农21为对照,比较了其与高产品种长农13和吉育88的生长动态、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并对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指标(根系活力、伤流量、根系体积和干重)、产量以及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低于对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单株粒重与R5期根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与R6期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理调控鼓粒期的群体结构,有助于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大豆 叶面积指数 根系活力 根系伤流 农艺性状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井勇 赵丽梅 +2 位作者 孙寰 彭宝 李文滨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2-716,共5页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核雄性不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低聚糖种质筛选及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邱红梅 王曙明 +4 位作者 于妍 高淑芹 侯云龙 王洋 王跃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772,共5页
大豆低聚糖是重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约占大豆籽粒干物重的10%,包括蔗糖、水苏糖、棉子糖等,与种子的耐储性及耐脱水性相关,还对豆制品的品质与口味产生影响。大豆种质资源中低聚糖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积累过程除受合成途径中多种酶活... 大豆低聚糖是重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约占大豆籽粒干物重的10%,包括蔗糖、水苏糖、棉子糖等,与种子的耐储性及耐脱水性相关,还对豆制品的品质与口味产生影响。大豆种质资源中低聚糖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积累过程除受合成途径中多种酶活性、稳定性的影响,更受到多基因调控。文章综述了特异低聚糖构成种质资源筛选、低聚糖遗传及相关QTL研究,以及代谢途径及相关酶基因的研究,初步了解大豆低聚糖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基因,利用这些基因可开发功能标记,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为特用大豆育种提供有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低聚糖 种质资源筛选 遗传 相关QTL 相关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和根系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邱强 饶德民 +5 位作者 赵婧 张伟 孟凡钢 于维 闫晓艳 张鸣浩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7-931,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螯合铁肥(Fe-EDDHA)对不同铁效率大豆V4期叶片及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植株矮小且叶片发黄,而铁高效品种缺铁条件下植株稍小但叶色差异不大。两种处理下铁高效品种的叶绿素SPDA...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螯合铁肥(Fe-EDDHA)对不同铁效率大豆V4期叶片及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植株矮小且叶片发黄,而铁高效品种缺铁条件下植株稍小但叶色差异不大。两种处理下铁高效品种的叶绿素SPDA值无显著差异,铁敏感品种在缺铁条件下叶绿素SPDA值显著小于补铁条件下,也显著小于铁高效品种。铁敏感品种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数量在两种处理下差异不大,但铁敏感品种缺铁处理下叶绿体不饱满呈长梭形且其中淀粉颗粒形状扁平,含量较少;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线粒体和叶绿体数目差异不大,但总体上在补铁处理下叶肉细胞中淀粉颗粒的含量较高、颗粒较大。铁敏感品种根系细胞缺铁处理下形状不规则,细胞壁严重变形,原生质破裂外流且分布不均,细胞核及大部分细胞器有解体现象,而补铁处理下细胞结构则保持规则完整;铁高效品种在两种处理下根系细胞均规则完整,但补铁处理下原生质体浓厚且内含物较丰富。由此说明:缺铁胁迫对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植株大小、叶色、细胞超微结构都有影响,只是铁敏感品种受缺铁胁迫影响更大,而铁高效品种可能有较完善的耐低铁机制所以受缺铁胁迫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超微结构 叶绿体 筛管伴胞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新型营养因子亚精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宇宏 范旭红 +4 位作者 张云峰 孟凡凡 孙星邈 王明亮 王曙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5-650,共6页
亚精胺是在大豆中发现的又一功能性营养因子,作为一种无毒的天然物质,可通过诱导自噬作用发挥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变性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作用。大豆种子中亚精胺含量水平较一般谷类、蔬菜、块根农作物等植物高,研究表明... 亚精胺是在大豆中发现的又一功能性营养因子,作为一种无毒的天然物质,可通过诱导自噬作用发挥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变性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作用。大豆种子中亚精胺含量水平较一般谷类、蔬菜、块根农作物等植物高,研究表明大豆食品中亚精胺含量更高,说明大豆品种亚精胺含量对大豆食品保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亚精胺的营养保健作用、亚精胺含量检测方法、亚精胺在植物抗逆中的生理作用和大豆及其制品中亚精胺的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亚精胺含量大豆材料的筛选、开展大豆亚精胺基因挖掘、选育高亚精胺含量大豆品种及开发大豆保健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营养因子 亚精胺 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交率性状研究概述 被引量:4
9
作者 闫昊 张井勇 +4 位作者 彭宝 王鹏年 丁孝羊 冯献忠 赵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14-16,共3页
异交率是植物不同个体间发生杂交的概率。大豆是一种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低。在杂交大豆育种实践中,要实现制种产量高、成本低的目标,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是异交性能优良。从异交率研究进展、影响异交率的因素、研究异交率的方... 异交率是植物不同个体间发生杂交的概率。大豆是一种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低。在杂交大豆育种实践中,要实现制种产量高、成本低的目标,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是异交性能优良。从异交率研究进展、影响异交率的因素、研究异交率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交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上大豆耐低铁品种的鉴定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伟 赵婧 +5 位作者 邱强 韩喜国 张伟龙 徐长洪 闫晓艳 赵丽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0-765,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5个不同铁效率品种生育期间新叶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及收获后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百粒重、籽粒铁含量,以总结石灰性土壤上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的黄化规律,确定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鉴定指标...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5个不同铁效率品种生育期间新叶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及收获后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百粒重、籽粒铁含量,以总结石灰性土壤上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叶片的黄化规律,确定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鉴定指标。结果表明:根据叶片黄化规律,可将品种分为1级、2级、3级、4级。V2~V4期不同品种新叶平均叶绿素含量1级〉2级〉3级〉4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至R1期时,2级品种新叶已经复绿,而4级品种的植株已全部死亡;R1~R6期,1级与2级品种新叶平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2级〉3级〉4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铁效率类型品种平均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1级、2级品种平均百粒重、籽粒Fe含量差异不显著;2级、3级、4级品种以上各性状平均值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苗期为大豆叶片缺铁黄化的敏感时期,可将苗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叶绿素含量共同作为大豆铁效率鉴定指标,株高、单株荚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生物量可作辅助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大豆 铁效率 铁高效 缺铁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硬实形成机制与破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星邈 王政 +3 位作者 李曙光 孟凡凡 王曙明 张井勇 《大豆科技》 2014年第3期23-27,共5页
硬实是种子休眠类型之一,在豆科作物中最为常见。种皮缺乏透性是硬实大豆形成的主要原因。种子硬实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豆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以及贮藏条件等。硬实的处理方法机械划破种皮、温度处理、干湿交错处理和化学处理等... 硬实是种子休眠类型之一,在豆科作物中最为常见。种皮缺乏透性是硬实大豆形成的主要原因。种子硬实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大豆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以及贮藏条件等。硬实的处理方法机械划破种皮、温度处理、干湿交错处理和化学处理等。在种质保存过程中还可对种子硬实特性加以利用,发挥坚硬种皮的保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实 破除 大豆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SSR指纹图谱身份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亮 郑宇宏 +5 位作者 范旭红 孟凡凡 孙星邈 张云峰 王明亮 王曙明 《大豆科技》 2015年第2期38-43,共6页
随着新育成大豆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图谱身份证的构建逐渐成为当今品种鉴定的重要技术手段。文中综述了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在大豆品种鉴定方面的应用进展;综合分析了当前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构建技术存在... 随着新育成大豆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指纹图谱身份证的构建逐渐成为当今品种鉴定的重要技术手段。文中综述了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技术在大豆品种鉴定方面的应用进展;综合分析了当前SSR指纹图谱身份证构建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以期为科学快速准确地鉴定大豆品种,评价种质资源和解决品种产权纠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SR指纹图谱身份证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萌发初期吸水规律及发芽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浩 刘念析 +4 位作者 厉志 刘佳 王博 衣志刚 董志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19-23,共5页
为筛选抗逆性较强的高活力大豆品种,本试验在3种温度(6,12和22℃)条件下,以4种不同粒重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对种子萌发初期的吸水量、吸水速率、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吸水量的增长... 为筛选抗逆性较强的高活力大豆品种,本试验在3种温度(6,12和22℃)条件下,以4种不同粒重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对种子萌发初期的吸水量、吸水速率、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吸水量的增长趋势都是先快后慢,但不同温度对种子的吸水量大小表现存在差异,且与种子的粒重相关性不大;3种温度条件下吸水速率变化趋势与粒重均呈正相关,表现为绥农53>辽豆32>吉育401>小粒豆;不论何种温度处理,4个品种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表现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吉育401>小粒豆>辽豆32>绥农53,粒重较轻的种子发芽表现较好,较重的种子发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温度 吸水性 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控剂处理对杂交大豆制种催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鹏年 刘大壮 +5 位作者 闫昊 张井勇 赵丽梅 张伟 郑宇宏 王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3-470,共8页
为解决杂交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过程中,母本持绿,无法机械化收获、种子皱缩,品质较差的问题,从而推进杂交大豆产业化的进程,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化控剂及处理方法对杂交大豆制种过程中母本催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型化控剂均... 为解决杂交大豆种子商业化生产过程中,母本持绿,无法机械化收获、种子皱缩,品质较差的问题,从而推进杂交大豆产业化的进程,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化控剂及处理方法对杂交大豆制种过程中母本催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型化控剂均可加速茎叶脱水,促进植株成熟,催熟速率排序为:乙烯利<草甘膦<敌草快,化控剂浓度越大,催熟效率越高;R6期喷施草甘膦和敌草快导致籽粒无法正常发育,若晚于R7期喷施,各化控剂催熟效果均不理想,R6+7 d为最佳喷施时期,可解决不育系茎叶持绿、籽粒皱缩、百粒重过大等问题。草甘膦为内息传导型催熟药剂,喷施草甘膦会严重降低种子芽率,无法应用于种子生产,乙烯利、敌草快无此负面作用。综合考量催熟效果、环境安全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敌草快在R6+7 d时期处理可有效促进植株成熟,加速茎叶脱水落叶,降低百粒重,保证种子品质,符合机械化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控剂 杂交大豆 百粒重 发芽率 催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根瘤共生固氮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云龙 高淑芹 +3 位作者 马晓萍 陈健 邱红梅 王跃强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21期34-36,共3页
大豆的共生固氮能力得益于根瘤,根瘤数与固氮效率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目前,已经在大豆中克隆到结瘤因子(Nodular Factor,NF)的关键受体,以及一些在结瘤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分子组分,这些组分涉及到结瘤基因、肽类激素、受体激... 大豆的共生固氮能力得益于根瘤,根瘤数与固氮效率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目前,已经在大豆中克隆到结瘤因子(Nodular Factor,NF)的关键受体,以及一些在结瘤信号传导途径中的分子组分,这些组分涉及到结瘤基因、肽类激素、受体激酶和小的信号代谢产物。其中部分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得以阐明,参与的共生固氮途径及部分节点也已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瘤 共生固氮 机制研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母性影响遗传分析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新风 汪辉 +1 位作者 陈健 王跃强 《大豆科技》 2023年第3期43-47,共5页
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意义,同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对母性影响的类型及母性影响的研究方法如电镜技术、DAPI荧光显微技术和RELP分子标记技术等进行介绍,综述大豆母性影响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豆遗... 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意义,同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对母性影响的类型及母性影响的研究方法如电镜技术、DAPI荧光显微技术和RELP分子标记技术等进行介绍,综述大豆母性影响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豆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母性影响 遗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侯云龙 李健琳 +5 位作者 李明姝 赵晶洁 崔正果 陈健 颜秀娟 郑宇宏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 为给优质高产大豆品种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铁97124-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吉育513。2019—2020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248.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6.1%。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01.5 kg·hm^(-2),比对照吉育72增产12.1%。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210032。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和抗病等优良特性,特别适合在吉林省南中部、辽宁省东部和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甘肃省张掖地区进行春季播种。该品种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肥力优化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模式选育而成的,这种选育模式将对我国大豆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如果优化有机和无机的配施比例,吉育513将更能发挥其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抗病 国审 吉育513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收获指数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淑芹 孙星邈 +2 位作者 侯云龙 邱红梅 王跃强 《大豆科技》 2013年第6期40-42,共3页
对不同熟期类型大豆种质收获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熟期种质之间,收获指数可以作为评价丰产性的指标之一,但不同熟期类型间没有可比性。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铁胁迫研究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强 张伟 +8 位作者 赵婧 高士波 张鸣浩 闫晓艳 张守娟 李敏 张淑艳 马凤利 魏代霞 《大豆科技》 2013年第4期68-71,共4页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大豆铁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大豆缺铁的鉴定标准、等级及方法,提出了大豆缺铁的矫正栽培措施。通过分析,提出了现在可行的大豆缺铁鉴定方法、大豆铁高效生理调控和栽培措施,以期取得石灰性土壤的大豆铁高效利用。
关键词 大豆 铁胁迫 铁高效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EMS处理时间对大豆诱变后代主要品质含量变化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新风 汪辉 +1 位作者 侯云龙 王跃强 《大豆科技》 2024年第2期14-18,共5页
为探究不同EMS处理时间对大豆诱变后代主要品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利用0.5%EMS溶液处理大豆高蛋白品系公交1057-1,分别浸泡4、7和10 h(清水冲洗处理为对照),对播种后获得的连续4代诱变后代主要品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 为探究不同EMS处理时间对大豆诱变后代主要品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文章利用0.5%EMS溶液处理大豆高蛋白品系公交1057-1,分别浸泡4、7和10 h(清水冲洗处理为对照),对播种后获得的连续4代诱变后代主要品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较,经EMS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经EMS-4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最高,为43.5%;经EMS-10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最低,仅为16.0%。不同EMS处理时间对大豆诱变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对脂肪含量影响不明显。其中经EMS-4处理的诱变后代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3组处理;经EMS-4处理后的M2代蛋白质含量发生显著分离,并出现超亲个体,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磺酸乙酯(EMS)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