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通海两次5.0级地震前GNSS观测异常及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4 位作者 何应文 赵家本 茶文剑 叶泵 陈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形变场进行网格化、计算应变,并获取面应变,结合基线数据动态分析两次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特征和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海地震前,云南整体...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时间序列,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形变场进行网格化、计算应变,并获取面应变,结合基线数据动态分析两次通海5.0级地震前区域应变场特征和震后云南地区的应变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海地震前,云南整体区域应变积累存在显著增强的背景,并在震前短期内出现快速反向调整;通海地震后,短期内以腾冲为代表的小滇西地区、大寨-会泽等滇东北地区挤压应变积累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滇南地区的勐海-勐腊区域存在压性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海5.0级地震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地区GNSS面应变变化及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4 位作者 茶文剑 何应文 叶泵 陈佳 王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其与通海2次5.0级地震及墨江5.9级地震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2018-01~11云南地区面应变经历了拉张为主、区域应变快速积累、区域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区域应变快速调整、震后应变格局改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消失)的动态过程。通海2次5.0级地震和墨江5.9级地震分别发生在区域应变调整过程中以易门-塔甸为代表的强张拉和以景东-思茅为代表的强挤压高梯度带上,可能是在应变显著积累和应变调整双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是,墨江5.9级地震改变了以双柏-新平-墨江条带为界的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的区域特征,对云南整体区域面应变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 通海5.0级地震 墨江5.9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前后气枪震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建文 何应文 +3 位作者 张鹏映 叶泵 邓嘉美 赵家本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6-684,共9页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震前后走时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5.1级地震前后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存在较为明显的走时变化,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相关台站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出现时间存在细小差异。地震发生前,6个台站走时低值异常过程明显,以YUL台最为显著。地震发生前后走时变化形态特征为双“V”型,漾濞5.1级地震发生在第1个“V”型末端。地震发生后,不同方位相关台站受地震的影响程度不同,走时波动大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5.1级地震 气枪震源 走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预测回顾与资料论证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建文 赵家本 +3 位作者 张鹏映 何应文 王军 茶文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震短临综合预测指标是判断地震短期可能性的主要依据;1900年以来,通海50km范围内M≥5.0地震后云南地区发生M≥5.0地震优势对应关系和GNSS表征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为地点判定提供了线索。墨江5.9级地震的预测经验及资料的论证丰富了对地震孕育复杂性的认识,为震例积累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5.9级地震 地震活动 综合预测 GNSS面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2 位作者 何应文 赵家本 邓嘉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6-451,共6页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分布与上述3个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短期内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区域,且存在震前增强、震后快速消失的现象;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作为预报M≥6.0地震发生地点的参考性指标。最大剪应变综合指标值预测结果显示,本次预测地震数4个,成功预报地震数3个,漏报数0个,虚报地震数1个(指标出现而未发生地震),准确率为75%。从空间角度来看,3次地震的震中都位于异常格网边缘,表明最大剪应变异常区边缘可能更加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最大剪应变 格网时序异常 M≥6.0地震 对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