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玲 肖家和 +1 位作者 魏懿 杨雯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7,55,共6页
目的:分析免疫力正常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PCNSL中,单发16例(69.6%),多发7例(30.4%),共41个病灶,幕... 目的:分析免疫力正常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PCNSL中,单发16例(69.6%),多发7例(30.4%),共41个病灶,幕上39个病灶,幕下2个病灶。78.0%(32/41)病灶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较大的病灶中均未见血管流空;增强后70.7%(29/41)病灶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尖角征",并靠近蛛网膜下腔;9.8%(4/41)病灶出现囊变,可见"硬环征"。病理证实均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为Burkitt淋巴瘤,其余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15例(65.2%)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所有病例均未见出血、坏死,钙化。结论:PCNS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病例,常规MRI多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和臭氧联合皮质醇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2
作者 段文帅 张平 +2 位作者 杜敬仙 喻国云 张承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15-315,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臭氧治疗 激素治疗 皮质醇 椎间盘内注射 皮质类固醇 椎旁注射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
3
作者 段文帅 张平 +2 位作者 张承志 杜敬仙 喻国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45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30例、椎间盘膨出15例,于CT引导下穿刺行臭氧注射治疗。穿刺途径:椎间盘突出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或神经根与小关节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45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30例、椎间盘膨出15例,于CT引导下穿刺行臭氧注射治疗。穿刺途径:椎间盘突出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或神经根与小关节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椎间盘膨出或后正中突出者则取脊柱中线旁开6~10cm侧后方穿刺。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和盘外注射浓度为40~50μg/ml臭氧5~15ml,总量小于30m1。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分布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及大部分溢出盘外状。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效36例(80%)、有效6例(13%)、无效3例(7%),总有效率93%。结论CT引导下盘内、突出物及盘外臭氧注射术穿刺准确,可及时观察臭氧分布及注射后间盘的改变。它安全、创伤小、疗效高,是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臭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介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囊虫CT表现与癫痫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承志 杨启胜 +3 位作者 欧阳天昭 丁良新 许家福 蔡云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1-183,共3页
目的:通过对147例脑实质囊虫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脑实质囊虫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搜集147例经临床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脑实质囊虫患者,并对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期、计数及单发病灶的定位分析。结果:104例脑实... 目的:通过对147例脑实质囊虫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脑实质囊虫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搜集147例经临床和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脑实质囊虫患者,并对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期、计数及单发病灶的定位分析。结果:104例脑实质囊虫患者癫痫发作与病灶演变过程、数目及分布有关。结论:根据脑实质囊虫病CT表现能够预测癫痫发作,CT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而又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癫痫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具有SPS双能量扫描图像质量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青青 杨斌 +3 位作者 吴岩 赵卫 王元玲 杨亚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采用具有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双能量(DE)CT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经病理证实的4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分别对应SPS-DECT组和未用SPS的DECT组,扫描前将两组的CTDIVO...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采用具有选择性能谱纯化技术(SPS)的双能量(DE)CT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经病理证实的4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分别对应SPS-DECT组和未用SPS的DECT组,扫描前将两组的CTDIVOI设置为14.87 mGy,SPS-DECT组扫描参数:管电压分别为100kV,Sn140kV,管电流分别为157mAs和100mAs;DECT组的2个球管电压分别为140kV和80kV,球管电流分别为50mAs和213mAs,其余参数均相同。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双官法评分,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并对两组淋巴结钙化显示情况进行分析。以病理证实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扫描对病变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共显示110枚肿大淋巴结,两组平均CT值、噪声和信噪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但SPS-DECT组的CNR明显高于DECT组(P=0.015,t=2.581)。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SPS-DECT组对淋巴结内微小钙化的检出无漏检情况,而DECT对微小钙化显示存在漏检情况。SPS-DECT与DECT组对病变诊断准确率均为95.65%(22/23)。结论:在相同曝光剂量条件下,SPS-DECT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具有潜在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纯化技术 颈部肿大淋巴结 图像质量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的1H-MRS成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青 张承志 +2 位作者 李信响 徐鲲 苏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65-370,共6页
目的应用单体素1H-MRS波谱成像前瞻性研究对其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110例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为研究对象,并与130例脑实质囊虫病活虫期为对照,进行单体素^1H-MRS波谱成像检查,观测脑实质囊虫(亚临床期)病... 目的应用单体素1H-MRS波谱成像前瞻性研究对其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110例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为研究对象,并与130例脑实质囊虫病活虫期为对照,进行单体素^1H-MRS波谱成像检查,观测脑实质囊虫(亚临床期)病灶及其周围区域某些微量代谢产物比值的变化,并进行对照评价。结果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与正常镜像区组各生化代谢物比值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组与活虫期组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中NAA/Cho比值、Cho/Cr比值及Lip/Cr比值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NAA/Cho比值高于活虫期组,Cho/Cr比值及Lip/Cr比值均低于活虫期组,并选择NAA/Cho比值及Lip/Cr比值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价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与活虫期鉴别诊断效能。结论揭示脑实质囊虫病亚临床期和活虫期病灶^1H-MRS波谱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制定出相应的NAA/Cho比值及Lip/Cr比值诊断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囊虫病 脑疾病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误诊血吸虫性异位阑尾炎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胡锦波 邱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2-1242,共1页
患者男,56岁,因"持续性右上腹疼痛8天"入院,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肾结石,予输液治疗后症状缓解,近5天来患者右上腹隐痛,未排便。专科检查:于右侧肋弓下触及约3.0cm×3.0cm包块,质韧,边界不清,... 患者男,56岁,因"持续性右上腹疼痛8天"入院,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右肾结石,予输液治疗后症状缓解,近5天来患者右上腹隐痛,未排便。专科检查:于右侧肋弓下触及约3.0cm×3.0cm包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升高。CT示结肠肝曲不规则增厚变形,边界不整,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不规则增厚并形成肿块(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