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D技术在寄生虫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崔立云 张霄霄 杨毅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79,共5页
RAPD技术是由Williams[1]和Welsh[2]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分析方法,是对标准PCR方法的一种改进。该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基因标志用来鉴别生物种群的种株、型,构建世系发育树... RAPD技术是由Williams[1]和Welsh[2]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年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分析方法,是对标准PCR方法的一种改进。该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实验成本低的优点,可作为基因标志用来鉴别生物种群的种株、型,构建世系发育树状图以及用于耐药性研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技术 寄生虫 PCR方法 应用 鉴定 分类 基因分析 实验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云南分离株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军 冯辉 +3 位作者 郑丽 杨毅梅 金行一 曹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8-460,481,共4页
目的阐明我国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收集全年流行区云南省血样31份;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25基因;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DnaSPversion4.0软件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阐明我国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收集全年流行区云南省血样31份;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25基因;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DnaSPversion4.0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扩增pvs25全长基因31个序列。与标准株SalI比较,检测出4个错义突变位点,5种基因型,4处氨基酸置换。C103G289C389C391为主导基因型,L35E97T130Q131是相应主导氨基酸型,其突变与季节流行区的主导基因型和氨基酸型完全一致。核苷酸多态性π值为0.0014。组间多态性π值比较表明全年流行区明显高于季节流行区。结论我国分离株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5只有1种主导基因型和1种主导氨基酸型。有限的基因突变再次提示Pvs25是理想的候选抗原,以Pvs25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 PVS25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云南分离株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8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冯辉 郑丽 +2 位作者 刘军 杨毅梅 曹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0-362,293,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疟疾混合流行区云南分离株间日疟原虫(P.v)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8基因特点。方法收集云南省血样17份;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Pvs28基因;基因测序;DnaSPversion4.0软件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Pvs28全长基... 目的分析我国疟疾混合流行区云南分离株间日疟原虫(P.v)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28基因特点。方法收集云南省血样17份;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Pvs28基因;基因测序;DnaSPversion4.0软件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成功扩增Pvs28全长基因17个序列。与标准株Sal-I比较,检测出7个错义突变,7个基因型和7种氨基酸型。云南P.v分离株核苷酸多态性π值为0.0044。若不考虑重复片段拷贝数的差异,云南P.v分离株和湖北P.v分离株Pvs28蛋白主导氨基酸型完全一致,即V14-L52-L98-E105-L116-S140-I223。与泰国P.v分离株比较,我国主导基因型突变位点完全包含在泰国P.v分离株突变位点中。结论以Sal-IPvs28为基础建立的传播阻断疫苗能够克服云南P.v分离株Pvs28抗原多样性而发挥传播阻断作用,提示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 PVS 28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弓形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倩 张莉 李海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6-520,共5页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呈世界性分布,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弓形虫病,目前防控该病尚无理想的药物和疫苗。非人灵长类动物由于其遗传物质、形态结构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而成为人类疾病研究中...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呈世界性分布,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弓形虫病,目前防控该病尚无理想的药物和疫苗。非人灵长类动物由于其遗传物质、形态结构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而成为人类疾病研究中理想的动物模型。新大陆灵长类对弓形虫具有较强的易感性,而旧大陆灵长类感染弓形虫与人类感染弓形虫一样多呈亚临床感染。非人灵长类弓形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症状、先天性弓形虫病的防治、治疗药物的筛选和疫苗开发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非人灵长类动物弓形虫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灵长类 弓形虫病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网膜包虫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伟 申丽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1-181,共1页
关键词 包虫病 大网膜 上腹部胀满 腹部疼痛 腹部CT检查 入院查体 浅表淋巴结 剖腹探查术 腹腔内 高处跌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航 杨毅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41-1244,共4页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研究中,遗传标记的选择最为重要。目前应用的遗传标记有:①线粒体基因: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基因(cox1)、细胞色素b基因(mtDNA-Cytb),线粒体-12S rRNA基因(mtDNA-12S rRNA)。②核基因组中的核糖体基因:包...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研究中,遗传标记的选择最为重要。目前应用的遗传标记有:①线粒体基因: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基因(cox1)、细胞色素b基因(mtDNA-Cytb),线粒体-12S rRNA基因(mtDNA-12S rRNA)。②核基因组中的核糖体基因:包括ITS1、ITS2基因序列以及核基因组中的组织蛋白L型半胱氨酸酶基因序列。现对不同的遗传标记的种间、种内差异性,以及在带绦虫虫种的分子分类中的适用范围进行阐述,提出带绦虫虫种鉴定和亚洲牛带绦虫虫种定位在遗传标记的使用上应该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绦虫 遗传标记 线粒体基因 核糖体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6地域带绦虫mtCOXⅠ片段序列测定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辉 马顺高 +1 位作者 钟国梁 杨毅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99-1201,共3页
目的利用mtCOXⅠ片段的PCR和序列测定鉴定云南6地域(怒江、大理、迪庆、西双版纳、临沧、楚雄)带绦虫的虫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从6地域采集带绦虫成虫,抽提DNA,PCR扩增mtCOXⅠ片段,并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牛... 目的利用mtCOXⅠ片段的PCR和序列测定鉴定云南6地域(怒江、大理、迪庆、西双版纳、临沧、楚雄)带绦虫的虫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从6地域采集带绦虫成虫,抽提DNA,PCR扩增mtCOXⅠ片段,并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mtCOXⅠ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遗传距离矩阵表显示:NJ4、NJ1和DQ2的遗传距离为99.8%,DL4和NJ3的遗传距离为99.5%,NJ2和DQ3的遗传距离为98.8%,DL3与BZ3的遗传距离为98.3%,而与BZ2的遗传距离为96.0%;系统发育树显示:NJ1~4、DL2~3及DQ1~3共10个标本株与BZ3聚为一支.BN1、CX1、LC1与BZ2聚为一支,两支交汇后再与由DL1和BZ1聚合的一支汇合。结论怒江和迪庆各株为亚洲带绦虫,西双版纳、临沧和楚雄株为牛带绦虫,大理株为亚洲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同虫种不存在地理区域的差异。mtCOXⅠ片段的序列测定可用于带绦虫分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绦虫 鉴定 mtCOXⅠ 序列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洱海周边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雷浩 段岳磊 +4 位作者 黎小梅 高雪 肖晓萍 卢晓会 张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80-1180,共1页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病 福寿螺 感染 调查 大理 粒细胞增多性 中间宿主 Ⅲ期幼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病免疫诊断液、固相抗原效果多重比较
9
作者 杨毅梅 李伟 +1 位作者 张莉 何作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94-95,共2页
  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已知约有120多种哺乳动物有自然感染.人群高发区主要是云南、河南、湖北、吉林等省.治疗不及时,病人死亡率可高达3-30%,猪旋毛虫的检出率以河南、湖北最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旋毛虫病与...   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已知约有120多种哺乳动物有自然感染.人群高发区主要是云南、河南、湖北、吉林等省.治疗不及时,病人死亡率可高达3-30%,猪旋毛虫的检出率以河南、湖北最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旋毛虫病与多种寄生虫病混合流行于同一地区,误诊率较高.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由于取材部位、时间、感染程度等因素影响,检出率仅50%|2|,而且有创伤性,不易被病人接受,现场应用时受到限制.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新的免疫学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已不断提高,有在临床检验中已逐渐取代病原学诊断方法,而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流行区的筛选病人和普查工作.为此,本实验研究ELISA和IEST应用于检测流行区现场采集样本的效果试图通过选择实用性抗原、改进实验条件和完善实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筛选出一种适于流行区推广使用、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诊断抗原,为现场工作提供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成本低、有疗效考核价值的免疫诊断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旋毛虫尿溶性与水溶性纯化抗原同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更高的特异性.水溶性抗原与固相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