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
1
作者 程晓福 马刚 +7 位作者 何仪军 殷小慧 李成 李新让 马伯丞 管洪信 周宏伟 宋文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样方30个,累计调查7425夹日,采集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标本280号,经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网捕法和手抄网法记录到翼手类1种。保护区内豹(Panthera pardus)等中、大型哺乳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健康、活动范围较广。经汇总实地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计6目21科50属64种,与以往名录相比增加17种。其中根据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或红外相机凭证增加12种,本次实地调查增加5种:秦岭鼠兔(Ochotona syrinx)、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利安德水鼩(Chimarrogale leander)和灰长耳蝠(Plecotus austriacus)。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宁夏75.3%的哺乳动物物种,食肉动物比例较高(20.3%),豹种群数量较大;同时也是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和关键扩散跳板,这些特点体现了该保护区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价值。研究结果完善了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哺乳类资源基础资料,可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 兽类 新纪录 野生动物监测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群落构建的方法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宋文宇 李学友 +1 位作者 ONDITI Kenneth Otieno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可以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位理论是群落构建研究的核心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群落构建是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将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选入局域群落的确定过程。近年来,随... 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可以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位理论是群落构建研究的核心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群落构建是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将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选入局域群落的确定过程。近年来,随着该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者不但从物种、谱系或功能等生物多样性维度来研究群落构建,所使用的多样性指数、零模型算法和物种库界定方式等也多种多样。本文回顾了从生物多样性不同维度研究群落构建的优势与局限,总结了群落构建过程中构建零模型和界定物种库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部分群落构建研究的最新方法学进展和研究成果。最后,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案例提出了对未来群落构建研究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栖息地过滤 限制相似性 零模型 物种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虫鉴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艳红 杨亚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3-1019,共7页
目前钩虫病仍然在中低等收入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流行,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感染钩虫虫种确切的检测及鉴定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钩虫虫种鉴定方... 目前钩虫病仍然在中低等收入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流行,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感染钩虫虫种确切的检测及鉴定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钩虫虫种鉴定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指导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虫 鉴定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崔新国 郭晓芳 周红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6-371,共6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登革热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痛、皮疹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主要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登革热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痛、皮疹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主要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重症病例救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早期临床诊断登革热病例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防止登革热疫情暴发或扩散具有重要价值。登革热临床病例特征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生化检查,本文就登革热上述临床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临床病例 实验室生化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帆 蒋文丽 +6 位作者 郭宪国 范蓉 毛珂玉 赵成富 张志伟 钱体军 杨志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5-562,共8页
为探索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Walchia micropelta的分布规律及感染情况,2001—2015年选取云南省33个县(市)进行恙螨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微板无前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感染度,并比较其在不同生境、地域和海拔的感染差异。采用... 为探索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Walchia micropelta的分布规律及感染情况,2001—2015年选取云南省33个县(市)进行恙螨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微板无前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感染度,并比较其在不同生境、地域和海拔的感染差异。采用扩散指数、I指数、聚块指数和C A指数分析微板无前恙螨的空间分布型;用协调系数分析微板无前恙螨和葛洪无前恙螨W.koi的种间协调关系。结果显示,在22个调查点采集到微板无前恙螨4014只,占全部恙螨的3.15%,且广泛分布于20种宿主体表;微板无前恙螨多采集于云南省南部,在低海拔地区、山区和室外生境的数量丰富;不同年龄宿主体表的微板无前恙螨的感染存在差异,成年宿主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和平均多度均高于未成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板无前恙螨与葛洪无前恙螨在黄胸鼠Rattus tanezumi体表存在正协调关系(V=0.12,P<0.05)。由此可见,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分布广泛,但其宿主特异性低,多聚集分布于啮齿动物上。地域、海拔、宿主的种类和年龄等因素对微板无前恙螨的感染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螨 微板无前恙螨 分布规律 生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慧娟 董文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9-656,共8页
恙螨引起的恙虫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综述现有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与节肢动物以及前气门目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发生了较大变化;红纤恙螨和地里纤恙螨有2... 恙螨引起的恙虫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文综述现有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与节肢动物以及前气门目其他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发生了较大变化;红纤恙螨和地里纤恙螨有2个非编码区,苍白纤恙螨有4个非编码区;AT-偏斜为正值,但cox1第3位密码子的AT-偏斜和GC-偏斜与后生动物典型的链偏向相反;tRNA和rRNA基因的平均大小比部分寄螨总目物种要短,导致大部分tRNA基因具有非典型的二级结构。对纤恙螨属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变异情况进行比较,弥补了蜱螨亚纲线粒体基因组传统认识的不足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螨科 纤恙螨 线粒体基因组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虱亚目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佳宁 董文鸽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吸虱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物种数量高达540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在NCBI中已收录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独特的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数目不等的微环染色体。本... 吸虱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物种数量高达540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在NCBI中已收录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其独特的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数目不等的微环染色体。本文综述了15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RNA基因、非编码区以及对吸虱祖先线粒体核型推测的方法和结果。探讨了不同种属间以及与其它昆虫的差异,提出今后对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虱亚目 非典型线粒体基因组 微环染色体 祖先线粒体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南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南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云南省4个采样点抓获南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使用SPSS 26统计分析南蝠体表... 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南蝠体表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开展南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和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于云南省4个采样点抓获南蝠样本,采集并鉴定其体表寄生虫,并使用SPSS 26统计分析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捕获的64只南蝠中,61只感染体表寄生虫,感染率为95.31%。采集到蝠螨科和巨刺螨科体表寄生虫共1673只。不同性别南蝠的体表寄生虫的平均多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存在统计学差异(t_(多度)=2.969,t_(感染强度)=2.888;均P<0.05),南蝠体型与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43,P=0.005)。结论云南省南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均属于革螨股成员。雌性南蝠感染的寄生虫平均多度数和平均感染度均高于雄性,南蝠体型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蝠 体表寄生虫 革螨 人兽共患病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蝠硬蜱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1 位作者 杨金颋 范宝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4-821,共8页
长蝠硬蜱是一种专性蝙蝠寄生蜱,菊头蝠科在内的多种蝙蝠是其自然宿主,人类为其偶然宿主。长蝠硬蜱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现有证据指出该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本文从发现与命名、形态学特征及与近缘蜱种区别、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线粒体... 长蝠硬蜱是一种专性蝙蝠寄生蜱,菊头蝠科在内的多种蝙蝠是其自然宿主,人类为其偶然宿主。长蝠硬蜱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现有证据指出该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本文从发现与命名、形态学特征及与近缘蜱种区别、生活史和生态学研究、线粒体基因组、携带病原体等方面,对长蝠硬蜱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蝠硬蜱 体表寄生虫 病原媒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何港贤 董文鸽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植绥螨科属于囊螨总科,大部分植绥螨为害螨、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独特特征,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非编码区、碱基组成、基因重排和tRNA的特征... 植绥螨科属于囊螨总科,大部分植绥螨为害螨、害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独特特征,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非编码区、碱基组成、基因重排和tRNA的特征进行综述,其特征有:(1)植绥螨科中发现了螯肢动物最大的线粒体基因组;(2)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的AT含量差异大,编码区的AT含量差异小;(3)植绥螨科线粒体基因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的基因重排;(4)已测定的植绥螨科部分物种tRNA基因二级结构出现了截短和碱基错配的现象,部分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出现反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测定植绥螨科关键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深入分析植绥螨科出现大量基因重排的原因,以期能反映植绥螨科的真实进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绥螨科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重排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瑞丽黄胸鼠肥满度季节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周宏伟 任天广 +2 位作者 董文鸽 郭宪国 宋文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黄胸鼠Rattus tanezumi是中国南部常见的鼠疫传染源和农业害兽。为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黄胸鼠肥满度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程度,本研究对2009年8月—2010年5月在云南省瑞丽市捕获的819只黄胸鼠肥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胸鼠肥满度具有... 黄胸鼠Rattus tanezumi是中国南部常见的鼠疫传染源和农业害兽。为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黄胸鼠肥满度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程度,本研究对2009年8月—2010年5月在云南省瑞丽市捕获的819只黄胸鼠肥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胸鼠肥满度具有明显的偏雄性二态现象:雄性的肥满度明显高于雌性;且在不同景观、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均有显著差异。在调查的10个月内,黄胸鼠的肥满度存在明显波动,其中雄性肥满度呈现出“三峰”:最高值(第一峰)出现在10月、第二高峰值出现在次年1月、第三高峰值在次年5月;雌性肥满度呈现为“双峰”:最高值(第一峰)出现在10月、第二高峰值在次年4月。这些结果提示应在1月、4月、5月、10月、12月等月份加强对黄胸鼠的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满度 害兽监测 黄胸鼠 季节变化 性二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艾明 王剑 +4 位作者 董莹 陈梦妮 徐艳春 邓艳 毛祥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共5页
对缅甸境内恶性疟病例的Pf 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的关联性及Pf Kelch13基因在种群间的分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Pf Kelch13基因序列中,单倍型共有13种,He为0.0481,错义突变序列占34.7%(66/190),F446I的突... 对缅甸境内恶性疟病例的Pf 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的关联性及Pf Kelch13基因在种群间的分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Pf Kelch13基因序列中,单倍型共有13种,He为0.0481,错义突变序列占34.7%(66/190),F446I的突变率最高,为25.3%(48/190);缅甸境内病例基因序列中,单倍型共有19种,He为0.0440,错义突变序列占58.8%(114/194),F446I的突变率最高,为43.3%(84/194),云南恶性疟种群Pf 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410(P<0.05),群体内、群体间的变异分别占95.90%和4.10%,以缅甸境内病例推算的青蒿素耐药性产生与Pf 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446位点突变的OR值为1.640(95%CI:1.284~2.095),与12种位点突变的OR值为1.840(95%CI:1.412~2.398)。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与缅甸境内病例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种群在Pf 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上的分化程度低,以缅甸病例分离株推算出的Pf 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关联程度适用于云南报告病例的恶性疟原虫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病例 PfKelch13 青蒿素耐药性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两种兽类新纪录——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 Kast-schenko,1905)和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 Thomas,1912)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文宇 王洪娇 +2 位作者 李弈仙 何水旺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60,共9页
目前对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和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的分布范围和生物学资料了解较少。2017年,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山区域采集了48号鼩鼱属(Sorex)动物标本。用形态学和基于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对采集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结... 目前对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和甘肃鼩鼱(Sorex cansulus)的分布范围和生物学资料了解较少。2017年,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山区域采集了48号鼩鼱属(Sorex)动物标本。用形态学和基于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学对采集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显示来自4个地点的27号标本形态上与藏鼩鼱相符,来自2个地点的21号标本与甘肃鼩鼱相似,但存在一定差异。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显示,藏鼩鼱组内遗传距离为0.46%,甘肃鼩鼱组内遗传距离为0.42%。它们与其它鼩鼱属物种的组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76%~17.04%和6.59%~14.52%。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树结果显示,来自云南省西北部的两种鼩鼱动物分别与藏鼩鼱(BS=71%)和甘肃鼩鼱(BS=100%)构成单系。上述结果支持这两种鼩鼱属动物分别为藏鼩鼱和甘肃鼩鼱,均为云南省兽类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齿鼩鼱 区系 古北界 横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2-1989年和2006-2017年中国大陆恙虫病流行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彭培英 徐蕾 +3 位作者 王谷仙 何文渊 晏廷亮 郭宪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18-823,829,共7页
目的研究并阐明中国大陆恙虫病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为恙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1952-1989年和2006-2017年中国大陆恙虫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ArcGIS 10.4软件的可视化技术等,全... 目的研究并阐明中国大陆恙虫病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为恙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1952-1989年和2006-2017年中国大陆恙虫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ArcGIS 10.4软件的可视化技术等,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大陆恙虫病流行及时空分布特征,并确定高风险地区。结果在1952-1989年和2006-2017年期间,我国累计报道恙虫病病例156234例,死亡180例。1952-1989年的年均发病率0.13/10万。2006年以后,年均发病率急剧上升,由2006年的0.09/10万上升到2017年的1.62/10万,增长了1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33%。流行季节仍以夏季和秋冬为主,多数病例主要集中在10月,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χ^ (2)=168.34,P<0.001)。云南、安徽、广东、福建、江苏、山东、广西和四川8个省(自治区)的病例数最多,占全国总病例数的91.3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恙虫病整体上存在着空间正相关,具有空间聚集性(I=0.085,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福建及其周边地区为“热点区域”,是恙虫病高发区。结论1952-1989年和2006-2017年我国恙虫病发病率存在逐年升高趋势,病例以夏季型和秋冬型为主。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该病的聚集情况并确定高发区和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流行病学 空间自相关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气门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慧娟 陈婷 董文鸽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3,75,共7页
为了解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信息及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方法对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中气门亚目多数类群的序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中气门亚目物种的线粒... 为了解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全序列信息及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方法对粪堆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中气门亚目多数类群的序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中气门亚目物种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气门亚目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AT含量远高于GC含量;遗传距离在0.111~0.359,平均遗传距离为0.291。碱基转换与颠换比值以及序列饱和性分析显示,中气门亚目物种线粒体16S rRNA基因具有较大的进化潜能,适合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使用ML法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寄螨科与土革螨科形成姐妹分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存在差异;大部分同科的物种总是优先聚在一起,表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用于构建中气门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结果为后续研究中气门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气门亚目 DNA条形码 线粒体基因组 16S rRNA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调查及分析
16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15-2922,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间在云南省境内3处采样点捕获到中华鼠耳蝠,... 【目的】了解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间在云南省境内3处采样点捕获到中华鼠耳蝠,采集并依据鉴定资料鉴别其体表寄生虫,使用完全随机设计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Chi-quare test)、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线性相关(linear correlation)和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在捕获的53只中华鼠耳蝠中,有49只感染体表寄生虫,体表寄生虫感染率较高(92.45%);中华鼠耳蝠体表采集到的2841只寄生虫均属于革螨科和蛛蝇科成员,且以鼠耳蝠螨(Spinturnix myoti)、柯氏蝠螨(Spinturnix kolenatii)和织金巨刺螨(Macronyssys zhijinensi)为优势虫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差异显著,雌性中华鼠耳蝠寄生虫感染的平均多度(t=-4.566,P<0.01)和平均感染强度(t=-4.58,P<0.01)均极显著高于雄性;而中华鼠耳蝠体型(前臂长和体重)与其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并无相关性。【结论】云南省中华鼠耳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不同性别中华鼠耳蝠之间体表寄生虫感染存在差异,存在性别偏倚的情况;中华鼠耳蝠体型与总体表寄生虫感染平均多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本试验结果将补充国内较稀缺的蝙蝠体表寄生虫研究,并为某些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鼠耳蝠 体表寄生虫 革螨 蝙蝠蝇 人兽共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感染合并脂肪肝191例肝脏酶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新国 陈邑洪 +2 位作者 周红宁 刘霭迎 张丽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西双版纳州登革热合并脂肪肝病例的肝脏酶学变化特征,为制定当地登革热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191例登革病毒感染合并脂肪肝病例临床资料和191例随机对照组进行登革病例主要肝脏酶学指标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西双版纳州登革热合并脂肪肝病例的肝脏酶学变化特征,为制定当地登革热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191例登革病毒感染合并脂肪肝病例临床资料和191例随机对照组进行登革病例主要肝脏酶学指标回顾性分析。结果 191例登革病毒感染合并脂肪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增高率为84.8%,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增高率为90.1%,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率76.8%和黄疸指数增高率20.4%,除黄疸指数外,其它3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病例中合并脂肪肝患者肝损伤严重,其中以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为主,提示一旦发现登革热患者合并脂肪肝时,临床医师应密切监测患者上述3种酶的变化并及时给予相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肝脏酶学 脂肪肝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18
作者 孙佳宁 任天广 +1 位作者 陈婷 董文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其结构特征与变异情况;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7科7属15种吸虱的系统发育树;用简约法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结果】太平洋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获得29个基因(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6个tRNA基因以及2个rRNA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于10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上,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编码区包括1~5个基因,大小在690~1773 bp之间。甲胁虱属内物种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差异较小,与吸虱亚目(Anoplura)其他属相比,甲胁虱属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仅限于tRNA基因。进化树强烈支持吸虱亚目分为两大进化支,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甲胁虱科(Hoplopleuridae)、多板虱科(Polyplacidae)、血虱科(Haematopinidae)和微胸虱科(Microthoraciidae),另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虱科(Pediculidae)、阴虱科(Pthiridae)和猴虱科(Pedicinidae)。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由12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由一个编码区和一个非编码区构成,编码区包含1~6个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并分析了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并与迄今为止测序的另外2种甲胁虱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推测出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胁虱属 太平洋甲胁虱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微环染色体 线粒体核型 基因组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菊头蝠在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
19
作者 张现政 黄晓宾 +2 位作者 王玉娟 杨金颋 郑小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521,共7页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 为探究菊头蝠(Rhinolophidae)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下的可塑性,于2022年7月在昆明市法古甸村仙人洞捕获18只蝙蝠,经鉴定隶属于菊头蝠科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7只)、贵州菊头蝠(Rh.rex,4只)、马铁菊头蝠(Rh.ferrumequinum,4只)和中菊头蝠(Rh.affinis,3只)。使用超声波探测仪,获取4种菊头蝠在飞行、手持和悬挂3种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通过声学分析软件分析能量最大谐波的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时间和主频。经统计分析发现,大耳菊头蝠和贵州菊头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时间显著长于手持和悬挂状态;而马铁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悬挂状态下所发声波的脉冲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显著长于飞行和手持状态,且中菊头蝠在手持状态下的脉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飞行状态;除贵州菊头蝠外,其他3种蝙蝠在飞行状态下所发声波的主频显著低于手持和悬挂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在不同行为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变化,且这种变化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飞行状态 手持状态 悬挂状态 声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