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境论:电影的释义规则与语境生产
1
作者 苗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语境不仅是一个研究对象,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无论影片的释义还是修辞建构,电影语境都具有最高的约定性。电影语境是以影片为中心建构的关联性实在,它动态、连续地生成,以网络系统的方式普遍存在并赋予影片具体特定的意义。电影语境... 语境不仅是一个研究对象,更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无论影片的释义还是修辞建构,电影语境都具有最高的约定性。电影语境是以影片为中心建构的关联性实在,它动态、连续地生成,以网络系统的方式普遍存在并赋予影片具体特定的意义。电影语境包括内语境与外语境,是一个包含“上下文”、情景语境、互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系统网络:“内语境”关系的是电影作为艺术生命体的审美认同,是影片对自身诗学身份的想象;“外语境”关系着影片这个艺术生命体的社会认同,是影片对自身社会身份的想象。它们产生于文本的不同层次,作用于意义生产的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语境生产逻辑与释义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语境 释义规则 语境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时空观的演化:智媒时代时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9,104,共8页
时间和空间历来是关涉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向度,而智能媒介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坍缩以改造社会形态。文章将媒介时间区分为线状云结构的大众电子媒介时间和人格化的点状云结构的智能媒介时间,前者向后者的演化是媒介化社会向深度媒... 时间和空间历来是关涉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向度,而智能媒介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坍缩以改造社会形态。文章将媒介时间区分为线状云结构的大众电子媒介时间和人格化的点状云结构的智能媒介时间,前者向后者的演化是媒介化社会向深度媒介化社会迈进所显示的时间特征。同时,智能媒介空间是一种具身流动的复合空间,智能媒介时空交织融合进而极致发展的结果便是一种新型媒介时空集合的崛起。文章借用“元宇宙”一词来概括和前瞻这一智媒社会的高级时空形态,这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伴随而来的还将是新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媒介人 媒介时空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文类的理论审视与教学应对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景鹏 汲安庆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29,共4页
对散文文类理论,学人的指摘颇多。有的认为“类”太空泛,“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有的认为理论太贫瘠,不过是些“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 对散文文类理论,学人的指摘颇多。有的认为“类”太空泛,“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独立文体)”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有的认为理论太贫瘠,不过是些“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说法罢了,而且这些是否属于散文的核心类性也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文类 “形散神不散” 教学 “情景交融” 独立文体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胜利:“不雅”更能抒深情——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营构 被引量:5
4
作者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嘶哑的鸟”“腐烂的鸟”是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中的两个“不雅”意象,却成了该诗独特的形式秘妙:既奠定了全诗激越、深情而忧郁的情感基调,又完成了诗歌情志脉主体的营构,且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内涵,这是诗人美学的胜利。... “嘶哑的鸟”“腐烂的鸟”是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中的两个“不雅”意象,却成了该诗独特的形式秘妙:既奠定了全诗激越、深情而忧郁的情感基调,又完成了诗歌情志脉主体的营构,且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内涵,这是诗人美学的胜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诗中意象群的紧凑、有层次感,“假如思维”的新奇表现视角,“嘶哑的鸟”→“腐烂的鸟”→“含泪的我”这一不断变奏的情志脉,才会染上艾青的独特风格,显得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雅 独感 美学胜利 情感变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喻象:线索、情感、文化的同构——《卫风·氓》中“淇水”意象秘妙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耀平 汲安庆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7-50,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营构为主,借象达意是常见的手法。《诗经》中“赋““比”“兴”都以象为中介:“赋”其实是象的铺排,“比”强调的是异象之相似,“兴”则托象起情。因此,鉴赏诗歌往往要突破有限象之局限,延伸至无限宇宙、历史与人生...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营构为主,借象达意是常见的手法。《诗经》中“赋““比”“兴”都以象为中介:“赋”其实是象的铺排,“比”强调的是异象之相似,“兴”则托象起情。因此,鉴赏诗歌往往要突破有限象之局限,延伸至无限宇宙、历史与人生,追求象外之意。《卫风·氓》中,"淇水"明确出现了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情感 意向 同构 文化 意象营构 《诗经》 “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框架搭桥理论的央视《读书》栏目分析
6
作者 宁丽丽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33,共3页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读书栏目应当通过大数据、社会调查及时了解受众阅读心理,通过语境、选题、主体、平台的搭桥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实现传受方框架整合,生产出富有影响力、受众喜闻乐见的读书节目,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读书栏目应当通过大数据、社会调查及时了解受众阅读心理,通过语境、选题、主体、平台的搭桥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实现传受方框架整合,生产出富有影响力、受众喜闻乐见的读书节目,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搭桥 电视读书栏目 受众阅读心理 明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切、平俗表象下的艺术暗潮——白居易《观刈麦》艺术表现力赏析
7
作者 汲安庆 陈晓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4-48,共5页
对白居易的新乐府讽喻诗,人们历来看重其时代意义、人民性之类,对艺术表现力则多不以为然。这从“浅切”“俗”“老妪能解”“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平直有余而含蓄不足”等评价中,不难一窥消息。白氏在《和答诗十首序》中也承认“患... 对白居易的新乐府讽喻诗,人们历来看重其时代意义、人民性之类,对艺术表现力则多不以为然。这从“浅切”“俗”“老妪能解”“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平直有余而含蓄不足”等评价中,不难一窥消息。白氏在《和答诗十首序》中也承认“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意即不够蕴藉,缺乏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现力 “俗” 《观刈麦》 白居易 赏析 表象 讽喻诗 新乐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小学教师减负 被引量:33
8
作者 付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6,共4页
当前,中小学教师减负提上政策议程,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形成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负担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减... 当前,中小学教师减负提上政策议程,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形成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负担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减负;加快《教师法》等相关法律修订及实施监督,为减负提供法律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治理机制,形成减负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减负 精准减负 负担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花之味》:傣族乡村的诗意救赎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敏 袁智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91-93,共3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大胆创新,以清新又不乏幽默的表现形式敏锐捕捉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全片以诗的逻辑来完成叙事,将明黄色作为视觉语言标识积极参与镜头表意,创新性地使用了主观窥视镜头,丰富了电... 傣族题材电影《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大胆创新,以清新又不乏幽默的表现形式敏锐捕捉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全片以诗的逻辑来完成叙事,将明黄色作为视觉语言标识积极参与镜头表意,创新性地使用了主观窥视镜头,丰富了电影的镜语形式,最终实现了剧中人物的心灵救赎,为新时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打破固有的"民俗-歌舞-景观"程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路径。但在诗歌与叙事两种艺术表现之间频繁跳跃,也使影片整体呈现割裂感,并带来一定的伦理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花之味》 傣族题材电影 诗意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伦理学与共同体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敏 袁智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8,共6页
在中国电影学派确认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电影伦理学与共同体美学呈现出理论之间的呼应和共鸣,分别发挥着道德基础与文化愿景的重要作用,指引着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层面,中国电影应秉持共同体美学思想,延续伦理叙事传统,积极... 在中国电影学派确认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电影伦理学与共同体美学呈现出理论之间的呼应和共鸣,分别发挥着道德基础与文化愿景的重要作用,指引着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层面,中国电影应秉持共同体美学思想,延续伦理叙事传统,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现中国故事的当代转述,广泛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在思想意识层面,应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伦理道德观念,实现理论之间的多方对话与交流,最终建构起较为成熟和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伦理学 共同体美学 主体性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正视的三大范畴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汲安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00,共5页
语文阅读教学的范畴不胜枚举。应需、应性、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文学解读、文化解读、语文解读等等,广涉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等很多思考领域。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学习,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系统打通并未实现。因为忽略语文和... 语文阅读教学的范畴不胜枚举。应需、应性、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文学解读、文化解读、语文解读等等,广涉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等很多思考领域。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学习,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系统打通并未实现。因为忽略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种差、语文内部各文类之间的区别,以及同类文本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言语表现智慧上的微殊,未能由一般到特殊、由表象到内质、由背景到主体进行整体、深入的探究,在具体语文教育实践的指导上,还是给人以凌空蹈虚或挂一漏万之感。要进行融会贯通,最富个性化创造的语文阅读教学,其"体性""类性""篇性"是无法绕开的三个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体性 类性 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素华 周廷升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此...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此外,两个方言都具有话题突显性特征,故以APV为基本语序的句子也都可以根据信息结构的需要,将受事P移到句首,成为PAV语序。因而,彝语北部方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PAV语序,一种是语用性质的,另一种是句法性质的,其中句法性质的PAV语序属于基本语序之一;而西部方言的PAV语序只能是语用性质的,不属于基本语序。这种差异与两个方言是否有受事格标记有关——西部方言有受事格标记;而北部方言没有,格标记和语序的差异也使得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动词结构用不同的编码,即分别用语序和格标记来表达,凸显出各自物尽其用库藏中的语法手段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语诺苏话 彝语腊罗话 语序 受事格标记 话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传播研究:一种作为观念的元范式变革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文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89,共10页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基于理论形态与方法论划分的传统传播研究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一种以“身-媒”关系为依据的元范式划分,即离身传播研究范式与具身传播研究范式之分更为切实可行。具身传播研究具备重新定义传播学的革...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基于理论形态与方法论划分的传统传播研究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一种以“身-媒”关系为依据的元范式划分,即离身传播研究范式与具身传播研究范式之分更为切实可行。具身传播研究具备重新定义传播学的革命性力量,将导致传播学在哲学观、传播观、媒介观、方法论、基本视角及学科定位等观念和思维层面的整体变迁与转换。时下热门的身体传播研究并不全然属于具身传播研究,因为离身与具身的根本分野并不在于身体是否作为研究对象,关键在于研究观念的元范式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身传播研究 具身传播研究 元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致:语文阅读教育的应然追求 被引量:8
14
作者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5,共5页
语文阅读教育中,无论是背景分析、目标确殳、内容择定,还是教学设计,教后反思无一不需要精致的考量。想要科学性、审美性、创造性融为一体,精致的追求不可或缺。离开对精致品质的淬沥,语文体性捍卫、类性辨识、篇性开掘、言语表现与创... 语文阅读教育中,无论是背景分析、目标确殳、内容择定,还是教学设计,教后反思无一不需要精致的考量。想要科学性、审美性、创造性融为一体,精致的追求不可或缺。离开对精致品质的淬沥,语文体性捍卫、类性辨识、篇性开掘、言语表现与创造的指向均无法落实,“至美”“至乐”的审美愉悦亦无从产生。追求语文阅读教育的精致,须注意课眼、课脉、课气的统一,以篇性的审美开掘为教学核心,在引领学生生命融合的基础上多维会通,使表现与存在成为教学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致 课眼 课脉 篇性 言语表现与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类型与献礼片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创新——基于“建国三部曲”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苗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22,共4页
"建国三部曲"是我国献礼片以"大片模式"运作的开端,在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上做出了重要突破。本文以三部影片为研究对象,探讨"论证型"与"叙述型"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大片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差... "建国三部曲"是我国献礼片以"大片模式"运作的开端,在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上做出了重要突破。本文以三部影片为研究对象,探讨"论证型"与"叙述型"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大片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特点和差异,揭示了文本类型与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革命历史题材献礼片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创新,应该摒弃以诉诸听觉的"人声"作为意识形态表达的主要方式的做法,增强意识形态表达的亲和力,赋予影片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类型 意识形态表达 建国三部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电影本体论的流变及当代转向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文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7,共5页
本文通过回溯西方电影理论发展史,梳理电影本体论跨越世纪的流变过程,即从巴赞的现实主义本体论到多元开放中的生成主义本体论。电影的本体之思也从早期的“电影是什么”转而求解“电影可能是什么”。21世纪,电影的边界正在消弭,电影在... 本文通过回溯西方电影理论发展史,梳理电影本体论跨越世纪的流变过程,即从巴赞的现实主义本体论到多元开放中的生成主义本体论。电影的本体之思也从早期的“电影是什么”转而求解“电影可能是什么”。21世纪,电影的边界正在消弭,电影在观念上成为泛在的、飘浮的影像。于是,我们有必要暂时悬置本体,采取“边缘-中心”的“反本体论”策略,反问“什么不是电影?”通过重构电影的边界以重返和抵达电影的本体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本体论 巴赞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融入当应势、应需、应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41,共8页
语文教学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塑造个体人格的需要,更是塑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文化融入需立足文本内容,顺应文本之势,实现学生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入与生长;还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针对他们的... 语文教学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塑造个体人格的需要,更是塑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文化融入需立足文本内容,顺应文本之势,实现学生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入与生长;还要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针对他们的"愤悱处""浅知处"或"无知处"入势而化,顺势而教,在融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会通;更要顺应学生言语生命生长之特性,绝不停留于消化、吸收的层面,而要积极使之灵动外化,以确证自我的精神存在。另外,文化融入还应注意与持守语文体性,辨识文本类性,开掘文本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势 应需 应性 文化融入 篇性开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个性化深度解读文本 被引量:3
18
作者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3-48,共6页
如何个性化地深度解读文本,着眼于形式秘妙的“语文”解读是关键,这是区别社会化、伦理化、历史化或传统的文学解读,捍卫语文体性的必由之径。但是,要想使解读走向创造,还必须关注文本篇性特征的审美揭示。以及对凝聚着作者匠心的... 如何个性化地深度解读文本,着眼于形式秘妙的“语文”解读是关键,这是区别社会化、伦理化、历史化或传统的文学解读,捍卫语文体性的必由之径。但是,要想使解读走向创造,还必须关注文本篇性特征的审美揭示。以及对凝聚着作者匠心的有意味矛盾处、着力处,或者无意识留下却又暗通艺术规律的深层形式规范的缝隙处进行艺术地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 个性化 语文解读 篇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文明的视域之外--西南当代诗歌中的荒野镜像 被引量:1
19
作者 农为平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5,共9页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荒野"(wilderness)一词源自西方(1),并且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认知度。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荒野"却是缺席的,过早成熟、体系完备的中原农耕文明所培育出的自然观念,注定了是...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荒野"(wilderness)一词源自西方(1),并且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认知度。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荒野"却是缺席的,过早成熟、体系完备的中原农耕文明所培育出的自然观念,注定了是一种以人化自然为重、排斥荒野的自然观,并成为中国传统山水文学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山水文学 农耕文明 荒野 人化自然 生态学概念 认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央主要新闻网站PC端网页编辑工作的思考
20
作者 宁丽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4-67,共4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网络阅读习惯是快速浏览简洁文字、喜欢读图和看小视频。而经问卷调查,用户认为国内大部分主要新闻网站PC端页面文字密集,互动和导航功能弱,不能满足他们浏览新闻的喜好,这要求国内主要新闻网站与时俱进,深入基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网络阅读习惯是快速浏览简洁文字、喜欢读图和看小视频。而经问卷调查,用户认为国内大部分主要新闻网站PC端页面文字密集,互动和导航功能弱,不能满足他们浏览新闻的喜好,这要求国内主要新闻网站与时俱进,深入基层了解用户网页浏览规律,转变"重传播、轻效果"的工作作风,改变网站堆砌内容的做法,转变复杂、枯燥的文风,增强页面的可视化、导航聚焦效果和内容的可读性,以消除用户阅读障碍,赋予他们使用PC端浏览新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网站 网页编辑 用户体验 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