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期LPS刺激对子代6周龄大鼠血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钐妤 刘雅 李晓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2-667,共6页
目的研究孕期炎症刺激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对子代大鼠6周龄时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 12只Sprague dawley(SD)孕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Con)、LPS刺激组、LPS刺激加二硫代氨基四氢呋喃(pyrrolidinedithiocarbama... 目的研究孕期炎症刺激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对子代大鼠6周龄时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 12只Sprague dawley(SD)孕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Con)、LPS刺激组、LPS刺激加二硫代氨基四氢呋喃(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干预组(L+P),分别在孕8~14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LPS(0.79 mg·kg^(-1))或LPS加PDTC(100 mg·kg^(-1)),LPS于孕d 8、10、12给药;生理盐水及PDTC于d 8~14每天给药。子代出生6周测体质量;透射电镜观察血管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仔鼠胸主动脉连接蛋白(connexin,Cx)Cx37、Cx40、Cx43、Cx45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仔鼠胸主动脉Cx37、Cx40、Cx43、Cx4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相比,LPS组子代大鼠在6周时♂♀体质量均明显增加(P<0.01);L+P组♂鼠明显低于LPS组(P<0.05),而♀鼠差异无显著性。LPS组内皮受损,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相对于Con组较长且多见;L+P组内皮损伤程度较LPS组稍有改善。LPS组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Con组(P<0.05),L+P组则明显高于LPS组(P<0.05);Cx37、Cx40和Cx45各组间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S组Cx43荧光强度及荧光点数明显比Con组降低,而L+P组明显比LPS组高,各组间Cx37、Cx40和Cx45荧光强度和荧光点数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孕期LPS刺激可致子代大鼠在6周龄时出现血管结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持续于新生儿期,并与其成年发生高血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炎症刺激 血管结构 缝隙连接 连接蛋白 高血压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芳 潘云 李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4-1189,共6页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的过表达与功能获得性突变、MLL2失活突变、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CREBBP和EP300的失活突变等都与肿瘤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组蛋白修饰酶的药物比如HDAC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等有的已经在临床应用,有的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为血液系统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组蛋白修饰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胸膜间皮瘤中LOX基因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自加吉 李彬 +5 位作者 杨娜 普元倩 李素芬 王唯斯 张态 熊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9-706,共8页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基因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人胸膜间皮细胞系MeT-5A和MPM细胞系NCI-H28、NCI-H2052、NCI-...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基因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人胸膜间皮细胞系MeT-5A和MPM细胞系NCI-H28、NCI-H2052、NCI-H2452中LO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PCR检测9例MPM组织及配对正常胸膜组织中LOX基因mRNA表达量;通过Oncomine数据库对非肿瘤组织与MPM组织中LOX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通过R 3.6.3对TCGA数据库中LOX mRNA表达量与MPM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构建Kaplan-Meier模型探究LOX mRNA表达量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别对LOX基因与MPM肿瘤标志物基因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4(LOXL1~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MeT-5A细胞相比,3种人MPM细胞中L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提高(P<0.05)。RT-qPCR检测发现,与正常胸膜组织相比,MPM组织中LOX mRNA的表达量增加(P<0.05)。LOX基因表达量与MPM患者T分期相关(P<0.05)。LOX基因高表达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低于LOX基因低表达者(P<0.05)。MPM肿瘤标志物间皮素(MSLN)、钙结合蛋白2(CALB2)基因与LOX基因表达呈负相关(P<0.05),而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基因与LOX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LOXL2和LOXL4基因与LOX基因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LOX基因在MPM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LOX基因高表达提示MPM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LOX 数据挖掘 预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XL1和LOXL2基因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彬 杨娜 +5 位作者 李素芬 普元倩 张态 自加吉 李正亮 熊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0,共7页
目的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LOXL1)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表达差异及其预后价值尚不明确。文中旨在探讨LOXL1和LOXL2基因mRNA在MP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理... 目的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LOXL1)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表达差异及其预后价值尚不明确。文中旨在探讨LOXL1和LOXL2基因mRNA在MP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12例MPM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相邻正常胸膜组织。采用RT-qPCR检测MPM组织及配对正常胸膜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通过Oncomine数据库对非瘤组织与MPM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通过R4.0.2软件对TCGA数据库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与MPM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构建Kaplan-Meier模型分别探讨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分别对LOXL1和LOXL2与MPM肿瘤标志物基因和LOX家族其他成员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RT-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胸膜组织比较,MPM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LOXL1基因和LOXL2基因的高表达是导致MPM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上皮样型MPM预示着MPM患者预后良好(P<0.05)。LOXL1基因表达与EFEMP1(r=-0.25,P=0.021)、MSLN(r=-0.35,P<0.001)、CALB2(r=-0.36,P<0.001)、THBS2(r=0.32,P=0.003)和CDH11基因(r=0.25,P=0.018)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LOXL1基因表达与LOXL2(r=0.22,P=0.041)、LOXL4(r=0.3,P=0.004)基因具有显著正相关;LOXL2基因表达与LOX(r=0.65,P<0.001)、LOXL1(r=0.22,P=0.041)和LOXL4(r=0.37,P<0.001)基因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结论 LOXL1和LOXL2基因在MPM组织中均呈现显著高表达,其基因表达量是评估MPM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RT-QPCR 恶性胸膜间皮瘤 数据挖掘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B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姣 潘云 李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5-620,共6页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异常表观遗传修饰与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学是研究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和功能发生遗传性改变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 RNA等,其中组蛋白修饰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异常表观遗传修饰与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观遗传学是研究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和功能发生遗传性改变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 RNA等,其中组蛋白修饰是最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异常是B细胞淋巴瘤重要的发病机理,尤其是研究较为深入的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异常。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修饰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这成为当前一大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主要从组蛋白修饰控制生发中心B细胞发育和组蛋白修饰酶突变这2个方面对B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并讨论对应表观遗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修饰 B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NSD3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6
作者 张瑾 李艳 潘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171-1175,共5页
NSD3是具有致癌作用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KMTases)NSD(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家族的一员。近期许多研究表明NSD3在乳腺癌、急性髓性白血病、坚果中线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有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可与NUP98、NUT融合或与BRD4... NSD3是具有致癌作用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KMTases)NSD(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家族的一员。近期许多研究表明NSD3在乳腺癌、急性髓性白血病、坚果中线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有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可与NUP98、NUT融合或与BRD4、CHD8、MYC等相互作用,形成致癌复合物;也可以通过调控H3K36me2水平或EGFR(K721)甲基化,加速细胞周期进程,促进肿瘤发生。NSD3不仅参与肿瘤的发生,还与肿瘤的不良预后及侵袭能力有关。本文对NSD3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探讨NSD3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D3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