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理剑川石宝山旅游区猕猴可持续管理研究
1
作者 李军杰 张传晶 +6 位作者 程依婷 杨娟 黄灿斌 房以好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8,共8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可续发展密切相关。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业能较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但也面临着种群管理、人兽冲突等难题。为制定可持续的旅游区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方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对云南大理剑川石宝山旅游区猕猴(Macac...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可续发展密切相关。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业能较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但也面临着种群管理、人兽冲突等难题。为制定可持续的旅游区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方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对云南大理剑川石宝山旅游区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种群监测,收集猴群入村肇事信息,并分析旅游区猕猴的容纳量和维持量。结果表明:石宝山现有9群480只猕猴,种群呈指数型增长,f(x)=569.2×exp[(x-2010)/31.6]-348.3(R^(2)=0.998),猴群主要分布区密度为96只/km^(2)。结合猕猴群在2019年入村肇事数量开始明显增长的事实,确定旅游区最大容纳量(K)为408只,表明现阶段石宝山猕猴种群已超出最大容纳量,且依赖游客和旅游区投食生存。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投食量大幅减少,导致猴群进入村庄肇事,产生人猴冲突。为保证猴群健康发展,同时避免因种群增长速率过快而加剧人猴冲突,建议将石宝山猴群控制在204只(K/2)以下。依据石宝山旅游区自身发展,参考国家相关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周期(3年或5年),制定调控计划,若调控周期为5年则将种群控制在140只,若为3年则控制在170只。建议:(1)制定可持续的种群调控和应急预案;(2)设立专门的游客投食区并规范游客投食行为;(3)建设旅游区专业管猴队,规范化监测旅游区内猴群和游客行为,尝试将相关旅游区建设成为实验猴供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非人灵长类 猕猴 人兽冲突 种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2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消化道种子滞留时间与残留比例
3
作者 姜艳仙 牛鑫 +3 位作者 赖建东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4-659,共6页
动植物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种子传播是研究食果动物与植物之间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的途径(Lambert and Garber,1998;Fleming and Kress,2011;Arroyo-Rodriguez et al.,2015)。鸟类、翼手目和灵长类等食果动物是植物种子的主要... 动植物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种子传播是研究食果动物与植物之间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关系的途径(Lambert and Garber,1998;Fleming and Kress,2011;Arroyo-Rodriguez et al.,2015)。鸟类、翼手目和灵长类等食果动物是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Leighton,1993;Martins,2006;Fleming and Kress,2011;李宁等,2021),种子传播具有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群落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维系及植物种群延续等生态功能(Howe and Smallwood,1982;Jordano,2014;Yao et al.,2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滞留时间 残留比例 种子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