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大理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姜燕 赵维薇 +2 位作者 毛彩艳 丁海燕 隋世燕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1期111-116,119,共7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结合区域特色与实践教学优势,探索了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可实施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策略,以期为增强食...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结合区域特色与实践教学优势,探索了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可实施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策略,以期为增强食品类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创新思维 岗位胜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姜子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理及其在鱼肉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龙 陈聪 +3 位作者 陆开祥 魏美娟 胡永金 薛桥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6-43,共8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木姜子果实乙醇提取物(Litsea cubeba ethanol extract,LCEE)的抗菌机制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在对LCEE的抗菌活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大肠杆菌为对象,从细胞壁膜损伤、能量物质变化及电镜形态观察等方面研... 该研究旨在探究木姜子果实乙醇提取物(Litsea cubeba ethanol extract,LCEE)的抗菌机制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在对LCEE的抗菌活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大肠杆菌为对象,从细胞壁膜损伤、能量物质变化及电镜形态观察等方面研究LCEE的抗菌作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鱼肉保鲜实验。结果表明,LCEE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LCEE通过对细菌细胞壁、膜造成损伤导致胞内离子、蛋白质、核酸分子及碱性磷酸酶的持续泄露,并使胞内ATP水平显著下降。细胞表面呈现褶皱、塌陷并出现孔洞,细胞内容物外泄导致胞内出现大量空腔。LCEE可提升贮藏期内的鱼肉持水性、延缓色泽变化,控制总挥发性盐基氮水平、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数的上升,延长鱼肉贮藏期2 d以上。综上,LCEE丰富了木姜子果实抗菌应用的物质基础,其多方面机制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并在食品保鲜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姜子提取物 大肠杆菌 抗菌机制 壁膜损伤 鱼肉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对热加工过程中海参胶原纤维交联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张晨 李红燕 +5 位作者 车红霞 解万翠 启航 孙永军 鞠文明 董秀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99-205,共7页
在海参的热加工过程中,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s,CFs)结构发生改变影响海参质构特征,同时可造成一定营养流失。为明确热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Ca^(2+)对CFs结构的影响。本文模拟即食海参两步法热加工过程并采用两种熟化条件(37℃低温嫩化... 在海参的热加工过程中,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s,CFs)结构发生改变影响海参质构特征,同时可造成一定营养流失。为明确热处理条件下,不同浓度Ca^(2+)对CFs结构的影响。本文模拟即食海参两步法热加工过程并采用两种熟化条件(37℃低温嫩化1 h,80℃和100℃分别热处理1 h),先以Ca^(2+)孵育的海参体壁组织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Ca^(2+)作用下蛋白和多糖溶出量;然后以提取的CFs为简化模型,经相同热加工过程后,采用BCA法、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依次测定溶出液中蛋白、多糖、TCA可溶性寡肽的含量,通过热重法及红外光谱法解析CFs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热加工温度越高,蛋白、多糖的溶出量越高。当热加工温度相同时,5 mmol/L Ca^(2+)浓度下组织块和CFs溶出液各组分含量较少,而40 mmol/L Ca^(2+)浓度结果则相反,大分子蛋白逐渐降解,产生小分子条带。不同热加工温度下,40 mmol/L Ca^(2+)处理的CFs酰胺Ⅰ带和酰胺A带均出现红移现象;5 mmol/L Ca^(2+)100℃处理的CFs酰胺Ⅰ带和酰胺A带存在蓝移。同时Ca^(2+)浓度越低,CFs热分解温度越高。因此,热加工会破坏CFs结构,低浓度Ca^(2+)保护海参体壁和CFs结构,而高浓度Ca^(2+)促进蛋白、多糖、TCA溶出以及CFs降解。研究结果为明确Ca^(2+)对CFs结构双向作用机制,丰富海参热处理品质控制理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海参体壁 胶原纤维 热重 红外光谱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干预前并发肝性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远珍 田仁海 +4 位作者 张映媛 许丹青 常丽仙 刘春云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3,共9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干预前并发肝性胸腔积液(HH)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10月首次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并诊断为PHC的35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HH分为胸...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干预前并发肝性胸腔积液(HH)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10月首次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并诊断为PHC的35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HH分为胸腔积液组(n=153)和非胸腔积液组(n=200)。收集PHC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入院首次临床检测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经多重共线性检验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使用“rms”程序包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使用“Calibration Curves”程序包绘制校准曲线,使用“rmda”程序包绘制临床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353例PHC患者中存在胸腔积液有153例,患病率为43.34%。Child-Pugh分级B级(OR=2.652,95%CI:1.050~6.698,P=0.039)、Child-Pugh分级C级(OR=7.963,95%CI:1.046~60.632,P=0.045)、总蛋白(OR=0.947,95%CI:0.914~0.981,P=0.003)、超敏C反应蛋白(OR=1.007,95%CI:1.001~1.014,P=0.025)、白细胞介素2(OR=0.801,95%CI:0.653~0.981,P=0.032)是PHC干预前并发HH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χ2=5.006,P=0.757),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701~0.803),灵敏度为78.40%,特异度为63.50%。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HC干预前并发HH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在一定阈值范围内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Child-Pugh分级、总蛋白、白细胞介素2、超敏C反应蛋白是PHC干预前发生HH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发生HH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胸腔积液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丹青 木唤 +7 位作者 张映媛 常丽仙 王远珍 李卫昆 董智坚 张丽华 程怡菁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6,共8页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217例,至少1年之内再住院无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即再代偿组(n=63),...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217例,至少1年之内再住院无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即再代偿组(n=63),未再代偿者为对照组(n=154)。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再代偿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再代偿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1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63例发生再代偿(29.03%)。再代偿组与对照组相比,HIV史(χ^(2)=4.566,P=0.034)、部分脾栓塞史(χ^(2)=6.687,P=0.014)、Child-Pugh评分(χ^(2)=11.978,P=0.003)、腹水分级(χ^(2)=14.229,P<0.001)、Alb(t=4.063,P<0.001)、前白蛋白(Z=−3.077,P=0.002)、HDL(t=2.854,P=0.011)、超敏C反应蛋白(Z=−2.447,P=0.014)、凝血酶原时间(Z=−2.441,P=0.015)、CEA(Z=−2.113,P=0.035)、AFP(Z=−2.063,P=0.039)、CA125(Z=−2.270,P=0.023)、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Z=−3.304,P<0.001)、甲状腺素(Z=−2.221,P=0.026)、CD45+(Z=−2.278,P=0.023)、IL-5(Z=−2.845,P=0.004)、TNF-α(Z=−2.176,P=0.030)、门静脉宽度(Z=−5.283,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脾栓塞史(OR=3.064,P=0.049)、HIV史(OR=0.195,P=0.027)、少量腹水(OR=3.390,P=0.017)、AFP(OR=1.003,P=0.004)及门静脉宽度(OR=0.600,P<0.001)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HIV史、腹水分级、部分脾脏栓塞史、AFP、门静脉宽度、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56、0.641、0.560、0.589、0.745、0.817。结论部分脾栓塞史、少量腹水及AFP水平升高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更容易出现再代偿,有HIV史、门静脉宽度增加的患者不易出现再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肝硬化 再代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姜黄素通过下调ROS/p53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
6
作者 胡锦秋 毕晓艳 +4 位作者 马军羽 李梦瑶 李荣 牙甫礼 张春梅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的主要代谢活性产物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人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溶剂对照(0.05%DMSO)或THC(0.5、1、10μmol/L)与健康人来源的纯化血小板在... 目的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的主要代谢活性产物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人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溶剂对照(0.05%DMSO)或THC(0.5、1、10μmol/L)与健康人来源的纯化血小板在体外共同孵育40 min,随后加入Normal glucose(NG,5 mmol/L)或HG(25 mmol/L)溶液继续作用90 min后,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估血小板经典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情况以及胞内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水平。同时,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血小板p5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G组相比,HG干预可显著增加血小板聚集(P<0.05)和CD62P的表达(P<0.001),且可被不同浓度的THC显著抑制(P<0.05)。机制上,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HC显著降低HG诱导的血小板内总ROS生成水平(P<0.001),显著下调p53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此外,通过加入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观察到HG诱导的血小板内总ROS生成(P<0.001)以及p5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将其与THC(10μmol/L)联合使用时并未观察到协同抑制效果(P>0.05)。H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均可被NAC和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μ显著抑制(P<0.05),THC(10μmol/L)与NAC联合干预时对HG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无协同抑制作用(P>0.05),与PFT-μ联合干预时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但对血小板活化无协同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THC对HG诱导的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活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ROS/p53介导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为THC改善糖尿病及其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姜黄素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高糖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四氢姜黄素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马军羽 张春梅 +3 位作者 姜杨 李梦瑶 毕晓艳 牙甫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研究膳食补充四氢姜黄素(THC)改善2型糖尿病(T2DM)肾损伤的效应,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2DM组)、T2DM+THC组。采用高脂饲料+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T2DM小... 目的研究膳食补充四氢姜黄素(THC)改善2型糖尿病(T2DM)肾损伤的效应,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2DM组)、T2DM+THC组。采用高脂饲料+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T2DM小鼠模型,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用HE染色分析小鼠肾脏病理变化,油红O染色分析小鼠肾脏脂质沉积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肾组织有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实验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小鼠空腹血糖升高(P<0.001),肾小管空泡变性、肾小球变大、上皮细胞紊乱,肾脏脂质沉积增多(P<0.001),THC可改善上述情况(P<0.001)。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T2DM组、T2DM组和T2DM+THC组小鼠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细胞周期(凋亡)、P53信号通路及PPAR信号通路等可能在THC保护T2DM肾损伤和脂质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THC干预可能主要上调T2DM小鼠肾组织Cd36、Lpl、Pparg(PPARγ)和Plin4基因,下调Ccnb1、Ccnb2、Cdk1、Bub1和Cdc25c基因,且上调的4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下调的5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论膳食补充THC可改善T2DM小鼠空腹血糖,减轻肾损伤和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抑制P53信号通路及激活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姜黄素 肾损伤 转录组学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下调CD36信号通路对高脂饲料喂养小鼠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抑制作用
8
作者 张春梅 胡锦秋 +4 位作者 毕晓艳 马军羽 李梦瑶 李荣 牙甫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2-1100,共9页
目的:探讨膳食补充三七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PNS)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脂饲料(low⁃fat diet,LFD)喂饲组(LFD组)、LFD+... 目的:探讨膳食补充三七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PNS)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脂饲料(low⁃fat diet,LFD)喂饲组(LFD组)、LFD+PNS组(LFD中添加PNS 200 mg/kg饲料)、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喂饲组(HFD组)、HFD+PNS组(HFD中添加PNS 200 mg/kg饲料),实验干预12周后处死小鼠,分离血浆和提取纯化血小板,使用试剂盒检测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血小板CD36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血小板CD36蛋白表达、Src和p47^(phox)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LFD组相比,HFD组小鼠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膳食补充PNS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血脂水平。在激动剂凝血酶的刺激下,膳食补充PNS显著降低由HFD诱导的小鼠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如抑制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和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及趋化因子配体5(chemokine ligand 5,CCL5)的释放,提示PNS可降低HFD诱导的小鼠血小板高反应性。机制上,膳食补充PNS显著降低由HFD诱导的小鼠血小板CD36 mRNA和蛋白表达,并且显著抑制由HFD诱导血小板CD36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包括下调Src和p47^(phox)的磷酸化水平。此外,膳食补充PNS可显著抑制由HFD组小鼠血浆诱导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在CD36分子的中和性抗体FA6⁃152的作用下,PNS的抑制作用被消除。结论:膳食补充PNS对高脂饲料喂养小鼠的血小板高反应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CD36信号通路,本研究为PNS改善高脂血症及其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血栓形成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血小板高反应性 CD36信号通路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冻干粉拮抗镉亚急性暴露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9
作者 赵波 谷仕艳 +4 位作者 梅宗钦 李汶泓 马顺蓉 申开颜 何作顺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171,共8页
目的:探讨余甘子冻干粉(freeze-dried powder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PEFP)拮抗氯化镉(CdCl_(2))致小鼠亚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通过转录组学解析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EFP组(300 mg/kg)、CdCl_(2)组(3 ... 目的:探讨余甘子冻干粉(freeze-dried powder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PEFP)拮抗氯化镉(CdCl_(2))致小鼠亚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并通过转录组学解析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EFP组(300 mg/kg)、CdCl_(2)组(3 mg/kg)和PEFP+CdCl_(2)组(300 mg/kg PEFP+3 mg/kg CdCl_(2)),6只/组,分别灌胃PEFP(每天一次)和腹腔注射CdCl_(2)(隔天一次),持续28 d。解剖后检测肝组织镉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水平,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细胞形态,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情况,RNA测序技术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对部分基因编码的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镉单独暴露组小鼠体质量增长率((13.97±2.06)%)显著下降(P<0.05),肝脏镉蓄积量((3.49±0.09)μg/kg)增加(P<0.05),血清AST、ALT和ALP水平((707.55±60.19)、(614.58±24.40)、(186.85±12.51)U/L)升高(P<0.05),肝细胞凋亡率((32.89±2.53)%)增加(P<0.05),镉联合PEFP处理后可明显逆转镉引起的上述变化(P<0.05)。RNA测序结果显示,PEFP干预处理后有69个基因出现显著差异表达(14个上调、55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炎症、氧化损伤和凋亡有关。选择其中4个(AnnexinA2、S100A11、Mcp1、Galectin3)进行WB检测,结果与RNA测序结果一致,提示这些蛋白参与了PEFP拮抗镉的过程。结论:PEFP对镉致小鼠亚急性肝损伤有拮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和凋亡等改善肝脏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镉 余甘子冻干粉 肝损伤 氧化应激 凋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可洛派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张映媛 木唤 +5 位作者 许丹青 牟春燕 王远珍 刘春云 李卫昆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5-1082,共8页
目的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直接抗病毒药物盐酸可洛派韦/索磷布韦(CLP/SOF)方案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恢复情况、肝硬度(LSM)改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 目的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直接抗病毒药物盐酸可洛派韦/索磷布韦(CLP/SOF)方案单用或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恢复情况、肝硬度(LSM)改善以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基因3型HCV感染者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CLP/SOF联合RBV组(n=55)和CLP/SOF单用组(n=43)。观察治疗过程中4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4)、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既往治疗经历、基础疾病、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疗程均为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VR12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前,CLP/SOF联合RBV组和CLP/SOF单用组患者的LSM、TBil、GGT、HCV基因分型及是否合并肝硬化和代偿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8例基因3型HCV感染者RVR4率为81.6%,SVR12率为93.9%。其中HCV 3a型患者的RVR4率为84.44%,SVR12率为97.78%;3b型的RVR4率为79.25%,SVR12率为90.57%。无肝细胞癌和有肝细胞癌患者的RVR4率和SVR12率比较、无HIV和合并HIV感染者的RVR4率比较、初治和经治患者的SVR12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史、高血压、肝细胞癌、腹水、Alb和PLT是SVR12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细胞癌是SVR12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34,95%CI:0.002~0.666,P=0.026)。基因3型HCV感染者在经CLP/SOF联合RBV或CLP/SOF单用治疗后,肝功能中TBil、GGT、ALT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P值均<0.05),Alb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肾功能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肝硬化患者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经治疗12周后,两组LSM较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98例基因3型HCV感染者中,9例在抗病毒治疗结束12周时检测HCV RNA阳性,2例为治疗过程中无应答,4例为病毒学突破,3例为复发。所有患者治疗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35%。结论 CLP/SOF单用或联合RBV治疗基因3型HCV感染者有较高的SVR率,患者用药期间耐受性良好,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被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基因3型 盐酸可洛派韦 索磷布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c间期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李叶 李生浩 +2 位作者 王晴晴 张露 郑妍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1-1379,共9页
目的 探索校正的QT间期(QTc)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病死率的关系及其联合Child-Pugh分级对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3月因肝硬化腹水住院的2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训练集),另纳入2024年4月—10月同类患者88例... 目的 探索校正的QT间期(QTc)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病死率的关系及其联合Child-Pugh分级对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3月因肝硬化腹水住院的2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训练集),另纳入2024年4月—10月同类患者88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集)。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基本临床资料及入院首次心电图相关指标,根据30天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Lasso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预后影响因素,构建死亡风险列线图模型,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训练集病死率为35.1%(86/245),验证集病死率为30.7%(27/88)。经Lasso回归筛选,合并肿瘤、QTc间期、HCT、TBil、DBil、ALP、Alb、CHE、HDL-C、CEA、INR、MELD、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腹水患者30天死亡的潜在影响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间期(OR=1.010,95%CI:1.001~1.020,P=0.039)、合并肿瘤(OR=6.904,95%CI:2.997~12.391,P<0.001)、TBil(OR=1.009,95%CI:1.004~1.014,P=0.001)和Child-Pugh分级(OR=2.532,95%CI:1.256~5.105,P=0.009)是肝硬化腹水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在训练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1%和74.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673,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0;在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和70.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P=0.96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32;阈值概率为0.15~0.85时,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24)高于传统MELD评分(0.700)、MELD-Na评分(0.698)、Child-Pugh评分(0.674)(P值均<0.05)。结论 QTc间期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包含QTc和Child-Pugh分级的预后模型对患者短期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CHILD-PUGH分级 QT间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诱导颗粒细胞损伤致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分子机制
12
作者 谭悠 隋世燕 张碧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7-1148,共12页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又称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POI发病机制复杂,...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又称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PO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但是近年来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可以影响卵巢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的功能,进而导致POI的发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过多条信号通路例如PI3K-Akt、MAPK、TGF-β/Smads和Notch等,调控GCs的增殖、存活与凋亡;AMPK和线粒体自噬在减轻ROS损伤、保护卵巢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度ROS会破坏自噬和溶酶体功能,导致细胞内废物的积累,从而影响GCs的生理功能与内分泌稳定;此外,OS还通过影响激素合成和破坏GCs的功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失衡,增加POI的风险。因此,本文综述了OS在POI中的作用机制,探索OS如何通过信号通路和细胞功能的调节影响卵巢衰退,为POI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其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 氧化应激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诱导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调控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因子研究
13
作者 杨礼莲 隋世燕 +1 位作者 蒋蓉 徐琳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4,共9页
为了筛选氧化应激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凋亡过程中参与线粒体自噬的关键蛋白,取对数生长的KGN细胞,分为对照组、过氧化氢(H_(2)O_(2))组、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组,待细胞融合率达85%~90%时,H_(2)O_(2)组加入250μmol/L H_(2)O_(2... 为了筛选氧化应激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凋亡过程中参与线粒体自噬的关键蛋白,取对数生长的KGN细胞,分为对照组、过氧化氢(H_(2)O_(2))组、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组,待细胞融合率达85%~90%时,H_(2)O_(2)组加入250μmol/L H_(2)O_(2)作用6 h建立氧化应激模型,CCCP组加入20μmol/L CCCP作用12 h建立线粒体自噬模型,对照组正常培养,收集细胞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并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对关键蛋白进行验证。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参考文献,3个组之间有40个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与线粒体自噬有关的蛋白有BNIP3、IRS2、GATA4和ENDOG;BNIP3与ENDOG存在相互联系。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NIP3、IRS2和GATA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测序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CCCP组ENDOG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但H_(2)O_(2)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BNIP3、IRS2和GATA4可能是氧化应激诱导KGN细胞凋亡过程中参与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卵巢颗粒细胞 线粒体自噬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卵泡闭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GABA的HL4菌株发酵乳乳清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心脏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14
作者 闵娟 杨子彪 +5 位作者 赵世伟 何维 李思羽 程烁 赵艺菲 姜燕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6,共6页
文章探讨富含γ-氨基丁酸的HL4菌株发酵乳乳清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保护作用。将4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发酵乳乳清(HL4 strain rich in GABA fermented milk whey,FDH-GABA)低、中、高剂量组及VC组,连续80 d建立... 文章探讨富含γ-氨基丁酸的HL4菌株发酵乳乳清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保护作用。将4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发酵乳乳清(HL4 strain rich in GABA fermented milk whey,FDH-GABA)低、中、高剂量组及VC组,连续80 d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检测心脏指数;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胶原沉积和纤维化情况;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变化及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并检测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核因子E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 2)抗体、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 1,HO-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FDH-GABA干预能降低心脏指数及MDA、cTnI和IL-1β含量及LDH活性(P<0.05);升高SOD活力、IL-10含量(P<0.05);下调Bax和Keap1蛋白水平(P<0.05);升高Nrf2、HO-1和Bcl-2蛋白水平(P<0.05)。病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FDH-GABA能减轻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增大。HL4菌株发酵乳乳清可以改善衰老小鼠心脏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状态,改善心脏损伤小鼠心功能,表明FDH-GABA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γ-氨基丁酸 衰老 心脏损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莱姆病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作者 何萍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9-793,共5页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影响莱姆病分布和流行的因素众多,其中气候变化可引起病原体、宿主动物和媒介丰富度和丰盛度改变,为疾病暴发和流行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加人类患病的风险。本文以气...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影响莱姆病分布和流行的因素众多,其中气候变化可引起病原体、宿主动物和媒介丰富度和丰盛度改变,为疾病暴发和流行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加人类患病的风险。本文以气候变化对莱姆病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预测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鼠类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broScan、GPR评分、S指数、IL-6及TNF-α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张映媛 许丹青 +7 位作者 木唤 牟春燕 常丽仙 王远珍 魏红艳 刘立 李卫昆 刘春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0-676,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无创影像学检测(Fibro Scan)、两种血清学模型(GPR评分、S指数)和两种炎性因子(IL-6、TNF-α)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以及对肝活检病理分期一致性评估,为CHB的早期干预提供预警。方法回...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无创影像学检测(Fibro Scan)、两种血清学模型(GPR评分、S指数)和两种炎性因子(IL-6、TNF-α)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以及对肝活检病理分期一致性评估,为CHB的早期干预提供预警。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穿刺活检的131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肝活检结果,肝活检前完善相关检查:TBil、ALT、PLT、GGT、Alb、IL-6、TNF-α及肝硬度检测(LSM)、腹部超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pa检验分析LSM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分期的一致性;单一变量与FibroScan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以及联合预测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ROC曲线下面积间的差异。结果在肝脏病理活检炎症程度的一致性检查中Kappa值为0.807(P<0.001),肝脏病理活检肝纤维化程度的一致性检查中Kappa值为0.827(P<0.001),表明FibroScan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在炎症分期和肝纤维化分期中均有良好一致性。年龄与LSM、GPR评分、S指数、IL-6、TNF-α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GPR评分、S指数、IL-6、TNF-α与LSM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GPR评分、S指数、IL-6、TNF-α均为诊断显著期肝纤维化(≥S2)和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单独预测显著期肝纤维化(≥S2)的诊断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PR评分、S指数、IL-6和TNF-α,单独预测进展期肝纤维化(≥S3)的诊断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S指数、GPR评分、TNF-α和IL-6。而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高于单项指标的预测价值(P值均<0.05)。结论FibroScan的无创组织学分期与肝活检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良好。GPR评分、S指数、IL-6、TNF-α是评价CHB不同程度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指标所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能更好地诊断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17
作者 张映媛 许丹青 +6 位作者 木唤 何愿强 王远珍 刘春云 李卫昆 牟春燕 刘立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5-1532,共8页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后发生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比较不同特征下各指标对HBsAg清除率的影响,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3年5月于昆...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治疗后发生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比较不同特征下各指标对HBsAg清除率的影响,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3年5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HBeAg阴性的CHB患者,共125例,入组患者使用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疗程满48周,分为HBsAg清除组和HBsAg未清除组,分别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中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清学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多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的Friedman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建立多参数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单个指标以及联合预测模型对HBsAg清除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HBsAg水平(Z=-3.997)和治疗经历(χ^(2)=8.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中WBC(χ^(2)=104.944)、中性粒细胞(NEUT)(χ^(2)=132.036)、PLT(χ^(2)=162.881)、促甲状腺激素(TSH)(χ^(2)=83.304)逐渐下降(P值均<0.05),ALT(χ^(2)=157.618)、AFP(χ^(2)=159.472)逐渐升高(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治疗经历(OR=0.232,95%CI:0.071~0.753)、HBs Ag基线值(OR=13.423,95%CI:3.276~54.997)、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OR=0.143,95%CI:0.040~0.515)、治疗过程中ALT最大值(OR=0.986,95%CI:0.980~0.993)、治疗过程中TSH最小值(OR=3.281,95%CI:1.413~7.619)是HBs Ag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构建HBs Ag清除的联合预测模型Y=-1.603-1.462×治疗经历+2.597×HBs Ag基线值-1.944×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0.014×治疗中ALT最大值+1.188×治疗中TSH最小值。单个指标预测HBs Ag清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从高到低依次为治疗中ALT最大值(AUC=0.824)、HBs Ag基线值(AUC=0.727)、治疗中TSH最小值(AUC=0.707)、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AUC=0.641)、治疗经历(AUC=0.636),而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更高(AUC=0.921);联合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与单一指标比较,显著提升(P值均<0.05)。结论 由HBs Ag基线值、HBs Ag治疗12周较基线下降水平、治疗中ALT最大值、治疗中TSH最小值等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对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的CHB患者48周发生HBs Ag清除的预测价值较高,可为筛选适合治疗的患者和预测临床治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清华洞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调查与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孔玮 韩培钰 +6 位作者 杨泽 赵俊颖 汤燚 田佳伟 徐粉慧 宗利东 张云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4-711,共8页
目的对云南省清华洞蝙蝠粪便中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CoV进行定性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建立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CoV进行... 目的对云南省清华洞蝙蝠粪便中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CoV进行定性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建立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CoV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共采集棕果蝠粪便样本306份,RT-PCR检测CoV阳性率为7.8%(24/306),检测到的24株CoV均为β-CoV,与NCBI中其它β-CoV核苷酸相似性为86.8%~100.0%;氨基酸相似性为95.2%~100.0%;qRTPCR检测CoV阳性率为18.6%(57/306),比RT-PCR检出率高(χ^(2)=25.3,P˂0.05);β-CoV平均病毒载量为1.3×10^(3)拷贝数/μL。结论云南省清华洞蝙蝠携带β-CoV,建立的q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复性,qRT-PCR检出率高于RTPCR,可对蝙蝠β-CoV进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β冠状病毒 RT-PCR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并发自发性腹膜炎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9
作者 魏红艳 陈永臻 +5 位作者 田仁海 常丽仙 张映媛 许丹青 刘春云 刘立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49-957,共9页
目的建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98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学指标,按照是否合并... 目的建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98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学指标,按照是否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分为感染组(n=262)与对照组(n=1036)。采用单因素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最后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临床影响曲线(CIC)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准确性、校准性、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是否有门静脉癌栓(PVTT)、Child-Pugh分级、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分期、饮酒史、吸烟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HBV DNA、CD3+T细胞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甲胎蛋白(AFP)、IL-4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Child-Pugh分级、PVTT、WBC、CHE、hs-CRP 5个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OR=5.780,95%CI 3.271~10.213,P<0.001;C级:OR=14.818,95%CI 7.697~28.526,P<0.001)、PVTT(OR=2.893,95%CI 2.037~4.108,P<0.001)、WBC(OR=1.088,95%CI1.031~1.148,P=0.002)、hs-CRP(OR=1.005,95%CI 1.001~1.010,P=0.026)为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这4个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H-L拟合优度检验的P值为0.76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敏感度为0.870、特异度为0.716,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22,DCA和CIC分析显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效用。结论利用Child-Pugh分级、PVTT、WBC、hs-CRP共4个变量构建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和准确度,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高,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自发性腹膜炎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腹水患者高动力循环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郑妍敏 王晴晴 +2 位作者 李生浩 李叶 张露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3228-3234,共7页
目的探索肝硬化腹水患者高动力循环相关指标(HR、E/A和LVD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3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水分级分为1级、2级与3级腹水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目的探索肝硬化腹水患者高动力循环相关指标(HR、E/A和LVD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的3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水分级分为1级、2级与3级腹水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指标,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非参数检验等单因素分析筛选阳性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探索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高动力循环相关指标(HR、E/A和LVDF)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腹水组在HR、E/A和LVDF发生率上存在差异(P<0.05)。年龄、腹水深度、血清Cl^(-)、CO_(2)、RDW-CV以及病因为肝硬化腹水患者HR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WBC、ALB和病毒导致的肝硬化为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E/A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R=1.088,95%CI:1.062~1.114,P<0.001)、K^(+)(OR=1.919,95%CI:1.218~3.025,P=0.005)是肝硬化腹水患者LVDF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OR=0.902,95%CI:0.883~0.961,P=0.023)与ALB(OR=0.921,95%CI:0.883~0.961,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高动力循环相关指标,血清ALB是E/A和LVDF、血清K^(+)和RDW-CV是LVDF、血清CL-是心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需要加强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动力循环 肝硬化 腹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