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例大熊猫疑是癫痫病诊治与分析
1
作者 邓林华 杨波 +9 位作者 王茜 魏荣平 魏明 黄山 何鸣 王承东 陈安发 任志均 凌珊珊 李德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77,共6页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比容(HCT)则低于正常水平。昏迷期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与钠(Na^(+)),以及昏迷后第5天的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脑组织呈现出弥漫性脑水肿、脑白质增生和坏死空洞,但CT扫描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还发现癫痫发作期间的粪便皮质醇质量分数[(3207.7±994.2)ng/g]显著高于发病前[(282.4±207.3)ng/g,Z=-3.000,P=0.003],唾液皮质醇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结合医学诊断和应激生理分析,推测该个体可能是受到噪声刺激后引发机体产生急性应激,使得机体非稳态负荷过重,最终导致癫痫发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保障动物的生活环境安静、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个体受到应激源刺激,进而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癫痫 急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幼方式及出生体重对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
2
作者 吴凯 赖加莹 +8 位作者 魏明 张亚辉 曾宪垠 魏荣平 曹晓涵 胡正泉 曾文 王承东 孔繁丽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3,共7页
本研究以2012—2019年出生的80只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搜集幼仔早期发育(0~120日龄)过程中日增重、乳饲喂量及眼和耳发育情况等生长发育指标数据,分析了出生体重([50,100)g,n=7;[100,150)g,n=25;[150,200)g,n=37;[200,250)g,n=11)、喂... 本研究以2012—2019年出生的80只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搜集幼仔早期发育(0~120日龄)过程中日增重、乳饲喂量及眼和耳发育情况等生长发育指标数据,分析了出生体重([50,100)g,n=7;[100,150)g,n=25;[150,200)g,n=37;[200,250)g,n=11)、喂养方式(全母兽哺育,n=12;全人工育幼,n=10;人工与母兽交替育幼,n=58)和胎产仔数(单胎,n=14;双胎,n=66)对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单胎幼仔的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双胎幼仔(P<0.05);(2)幼仔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与其育幼方式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R2>0.9737),出生体重越高,幼仔体重增长率越快;(3)出生体重越轻的幼仔缩水量越少,但缩水量占出生体重比更高。此外,出生体重超轻的幼仔,其耳朵与眼睛的发育更慢。本研究可为大熊猫育幼方式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猫幼仔 育幼 出生体重 缩水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应激水平与母幼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晓 杨波 +9 位作者 曾文 李果 杨长江 王静 谢庆阳 刘怀庭 王锐 罗波 张明春 黄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9-216,共8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7只处于育幼早期(产后0~75日)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3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r=-0.950,P<0.001);(2)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t=-0.935,P=0.361);(3)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r=0.918,P<0.001)、幼仔尖叫(r=0.777,P=0.001)和休息行为(r=0.731,P=0.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r=0.366,P=0.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母兽对幼仔需求信号做出积极响应,促进母性行为的表达,进而提高育幼早期幼仔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应激 粪便皮质醇 母幼行为 育幼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孙萌萌 严啸 +7 位作者 李凤 唐勇 张新星 董超 黄圣杰 郑元明 罗永 周世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46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Logistics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87.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年大熊猫换牙期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年龄与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咬合力 采食速率 年龄组 换牙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和分布初探
5
作者 周晓 金义国 +5 位作者 周霞 李文静 罗树友 韦华 罗永 张明春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6-72,共7页
岩羊(Pseudois nayaur)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其分布的东缘,该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研究较少。2020年5月~2021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的岩羊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012只... 岩羊(Pseudois nayaur)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其分布的东缘,该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和分布的研究较少。2020年5月~2021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的岩羊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012只,其中117只独羊,另外895只集成142群。平均集群大小为6.31只±1.52只(2~36只),2只一群的占比最高,为总群数的11.86%。142个群中,混合群最多,占总群数的65.49%。Distance 6.0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岩羊种群数量约为3144只(1989~4970只)。岩羊在保护区内集中分布于大窝凼右一支沟、竹根岔右一支沟、竹根岔右二支沟、铁板房、大草坪5个片区,分布海拔为2000~3679 m,集中分布于海拔3000 m以上。MaxEn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放牧、植被类型、海拔和到居民点距离是保护区内与岩羊分布相关的主要环境因素。MaxEnt模型和ArcMap计算结果表明,保护区有岩羊适宜生境面积181.25 km^(2)、次适宜生境面积56.42 km^(2),两部分总面积为237.6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3.59%。研究丰富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内岩羊种群分布特征和数量估计的基础资料,为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对岩羊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线法 MaxEnt模型 分布面积 集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归国大熊猫“香香”应激行为的管理干预
6
作者 赵兰兰 宋海涛 +2 位作者 周宇 宁德恒 李伟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11期43-45,共3页
2023年2月21日,已在日本生活5年半的大熊猫“香香”返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并进行隔离检疫。在转运过程中“香香”情绪极为紧张,持续保持高度警惕状态,进入隔离圈后应激反应强烈,并因应激导致前掌磨损严重。“香香”应激... 2023年2月21日,已在日本生活5年半的大熊猫“香香”返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并进行隔离检疫。在转运过程中“香香”情绪极为紧张,持续保持高度警惕状态,进入隔离圈后应激反应强烈,并因应激导致前掌磨损严重。“香香”应激反应阶段分为两段:第一段为2023年2月21日—8月3日,回国后在隔离圈舍时期;第二段为2023年8月3日—10月12日,转入豹子山参观区至对外展出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检疫 应激反应 应激行为 转运过程 大熊猫 管理干预 圈舍 磨损严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音对圈养中华小熊猫幼体存活的影响
7
作者 韦华 王俊莉 +7 位作者 高强 陈加东 唐华 崔志国 周佳 杨洪 吴代福 何胜山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95-101,共7页
为了探明噪音对圈养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幼体存活的影响,2020年5~1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使用噪音仪测量记录5组小熊猫母幼的环境噪音,结合温湿度、弃仔天数等相关数据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小熊猫母兽弃仔天... 为了探明噪音对圈养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幼体存活的影响,2020年5~11月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使用噪音仪测量记录5组小熊猫母幼的环境噪音,结合温湿度、弃仔天数等相关数据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小熊猫母兽弃仔天数与产后前5日的平均噪音存在负相关(P<0.01);65.02±1.12 dB的平均噪音(该期最高噪音平均为97.38±1.88 dB)会造成母兽弃仔影响幼仔的生存;≥70 dB噪音占据时间超过1.33%时,会影响初产母兽,弃仔风险增加。≤54.64±0.93 dB的平均噪音(平均最高噪音≤92.10±9.80 dB)不影响母幼。小熊猫母兽弃仔天数与月平均噪音、平均温度、平均湿度无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探明了影响中华小熊猫母兽弃仔的噪音范围,平均噪音≤54.64±0.93 dB可避免弃仔,对提高它们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育 噪音 中华小熊猫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中华小熊猫杀婴行为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钰 韦华 +6 位作者 刘晓强 牟仕杰 彭渤钧 刘钏 肖仁莉 明珠 何胜山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4年第3期37-39,43,共4页
杀婴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为了探明圈养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杀婴的原因,研究人员对1只中华小熊猫母兽的杀婴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人为干扰等均能诱发小熊猫杀婴行为,噪音可能是影响核桃坪基... 杀婴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为了探明圈养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杀婴的原因,研究人员对1只中华小熊猫母兽的杀婴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人为干扰等均能诱发小熊猫杀婴行为,噪音可能是影响核桃坪基地小熊猫母兽杀婴的主要诱因。本研究目的在于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华小熊猫饲养管理措施,减少或避免杀婴行为的发生,并为提高幼仔存活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小熊猫 杀婴 人为干扰 噪音 育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性别鉴定新方法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罗丽君 金曦玮 +7 位作者 王宇航 尼玛扎西 王涛 周眉 蒋忠军 李仁贵 冉江洪 张修月 《四川动物》 2025年第5期481-493,共13页
2023—2024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96个调查网格中收集到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鲜粪便34份,基于8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D-loop区建立个体遗传档案。基于微卫星数据,结合线粒体D-loop序列在片区内鉴定到10只大熊猫。... 2023—2024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96个调查网格中收集到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新鲜粪便34份,基于8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D-loop区建立个体遗传档案。基于微卫星数据,结合线粒体D-loop序列在片区内鉴定到10只大熊猫。为进一步优化基于粪便DNA的大熊猫性别鉴定方法,本研究基于X染色体釉原蛋白基因开发了1对新的性别鉴定引物(SEX),该引物成功鉴定出10只个体的性别,即5雄5雌,该引物对粪便DNA扩增稳定、效果好,能有效用于野生大熊猫种群性比分析。在识别到的个体中共鉴定到线粒体D-loop序列3个单倍型,8个多态性位点,单倍型多样性为0.21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11;8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为0~0.901,观测杂合度为0~0.889,有7个位点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表现为杂合不足;种群平均近交系数为0.571。研究表明,本区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性比为1∶1,近交情况较严重,有遗传丢失的风险,应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千佛山片区 大熊猫 个体识别 性别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