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油田南部油区储层伤害及治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良 刘文涛 +1 位作者 张家良 王学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09-114,142+148,共6页
油田注水开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采用注水方法获取的产油量占了很大比重。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地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形成部分油水井近井和远井地带油层污染和机械堵塞等现象,造成其渗透能力下降,从... 油田注水开发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采用注水方法获取的产油量占了很大比重。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地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形成部分油水井近井和远井地带油层污染和机械堵塞等现象,造成其渗透能力下降,从而对其正常生产形成不良后果,使油井低效开采,注水井注水量下降,开发效果变差。运用压力恢复试井和ⅢypoB曲线,通过分解表皮系数确立油层污染的主要类型,同时对由于S3引起的表皮效应进一步分解污染成因,并提出酸化、压裂、重射、解堵等相应对策,对提高储层渗透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测试 表皮系数 污染类型 酸化压裂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管补贴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强杰 齐月魁 +4 位作者 刘雪光 黄满良 刘言理 齐振 时耀亭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5-112,共8页
目前大港油田套损注水井占该油田油水井总数的9.2%,影响了油田的稳产增产。鉴于此,确立采用膨胀管补贴技术对套损井进行修复的工艺方案。在简要介绍膨胀管补贴技术原理、补贴工具串结构组成、施工工艺及技术特点后,开展了膨胀管补贴管... 目前大港油田套损注水井占该油田油水井总数的9.2%,影响了油田的稳产增产。鉴于此,确立采用膨胀管补贴技术对套损井进行修复的工艺方案。在简要介绍膨胀管补贴技术原理、补贴工具串结构组成、施工工艺及技术特点后,开展了膨胀管补贴管材力学性能试验,并优选高强度低成本20G管材,采用φ139.7 mm套管多级增力冷拔膨胀成形工艺,形成大通径膨胀管补贴技术,随后进行了膨胀管补贴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膨胀管膨胀压力为14-18 MPa,膨胀扩大率大于8.94%,膨胀管与套管间可承受500 kN拉力而不发生相对移动,管材与套管锚定密封可靠,实现了补贴段大通径。该技术在大港油田家47-7井进行了成功应用,膨胀管补贴达到封堵套管漏点的预期效果,为该油田套损注水井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套损 膨胀管 大通径 补贴技术 膨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长探1井三开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腾蛟 于洋 +4 位作者 曾祥禹 尚旺涛 王禹 徐永强 王清林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9-485,共7页
长探1井是部署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神字井洼槽哈尔金构造上的一口风险探井,完井井深为5400 m。为解决该井三开井段中存在的井底温度高、设计密度低、火成岩地层坍塌掉块、二氧化碳侵等技术难点。经室内研究形成了一套抗温200℃、高... 长探1井是部署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神字井洼槽哈尔金构造上的一口风险探井,完井井深为5400 m。为解决该井三开井段中存在的井底温度高、设计密度低、火成岩地层坍塌掉块、二氧化碳侵等技术难点。经室内研究形成了一套抗温200℃、高温流变性好、封堵性强、有一定抗污染能力的抗温防塌水基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利用磺酸盐共聚物降滤失剂的高温护胶作用提高了体系的抗温和抗污染能力,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提高了体系的流变调节和封堵能力。在现场应用中,该钻井液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抑制了火成岩井段地层坍塌,高温流变性良好,解决了井底火成岩掉块携带问题;同时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抗污染能力,在被二氧化碳污染后,仍具有较好的性能,且易于处理。该井顺利完井,期间无任何事故复杂发生,创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地区地层埋藏层位最深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温钻井液 封堵性 防塌性能 火成岩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核三段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胡廷惠 罗家群 刘桂兰 罗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93,共10页
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及近岸水下扇砂体,受到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沉积相分布范围不明确,尤其是对滑塌浊积扇砂体不能进行详细的刻画。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首先采用提高分辨率、相位调整等技术将... 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及近岸水下扇砂体,受到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沉积相分布范围不明确,尤其是对滑塌浊积扇砂体不能进行详细的刻画。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首先采用提高分辨率、相位调整等技术将叠后三维资料调整到适合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最佳状态,然后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制作了展现沉积微相分布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切片数据体,最后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砂体的精细解释,预测了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展布和演变,为该凹陷寻找滑塌浊积扇等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分辨率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地震沉积学 核三段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廖纪佳 朱筱敏 +3 位作者 董艳蕾 胡廷惠 罗家群 刘桂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5,共9页
通过测井、录井、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岩心描述和地震反射资料,认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及湖泊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5个亚相及6个微相。其中,近岸水下扇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南... 通过测井、录井、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岩心描述和地震反射资料,认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及湖泊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5个亚相及6个微相。其中,近岸水下扇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控边断层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东北部,滑塌浊积扇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端的半深湖-深湖区域。近岸水下扇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程度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垂向上构成间断正韵律,其岩性为浅灰色砾岩、砾质砂岩、砂岩,中-厚层或块状,自然电位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呈钟形或箱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失稳,产生滑塌,在深湖区形成滑塌浊积扇,其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多呈正韵律,发育块状层理、液化变形层理、波状层理及泥岩撕裂屑、槽模、沟模构造等,电测曲线表现为钟形、箱形、漏斗形等。湖泊沉积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前方的深凹区。从H38-H31研究区经历了水体由深到浅再略加深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深凹区 核三段 沉积相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低渗稠油油藏降黏剂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智能识别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瑞 王庆魁 +5 位作者 季岭 王飞 李春雷 孙建 周松 李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2-1418,共7页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 针对大港油田官128区块低渗透稠油油藏高含水低采出程度的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降黏剂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和剩余油特征,借助AI智能识别定量分析平面波及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乳化原油后,乳状液聚并可封堵水驱窜流通道,油滴的优势运移通道增加,提高波及系数,降低含油饱和度。AI图像识别出孔喉滴状油、壁面膜状油、死角残余油和未波及片状油等剩余油分布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机理,提出加注表面活性剂和加密井网,调剖封堵高渗通道的措施。加入降黏剂体系能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提高稠油流动性。水驱转化学驱后,提高了孔隙、喉道中剩余油和死角残余油的洗油效果,采收率提高15.28%。研究成果为低渗透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注降黏剂高效增油机理研究和现场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渗流特征 剩余油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7
作者 王文静 刘圣乾 +3 位作者 张震宇 高雅宣 张子微 李雷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目的】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发育大规模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成因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基于岩心、薄片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沉积微相及其时空展布进行了研究。【... 【目的】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发育大规模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目前对其发育规律及成因模式的认识尚存争议。【方法】基于岩心、薄片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沉积微相及其时空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1)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8种岩石类型,根据岩性组合识别出礁滩、浅滩—滩间、混积—灰泥坪和风暴—重力流4种沉积微相。(2)该区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时期宏观上为小型构造台地,沉积体系空间发育和展布主要受古地貌和古风场两个因素控制。古地貌决定了沉积微相发育的类型及分布,台地顶部向广阔湖盆方向发育礁滩及浅滩高能相带,而向陆地方向为混积—灰泥坪沉积,东部和南部的台地斜坡风暴—重力流发育。盛行东南风作用下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水动力差异影响了沉积体系发育,促进台地顶部礁滩复合体及大面积浅滩相带的形成,使高能沉积相带主体垂直风浪呈NE—SW向连片展布,向南和向东规模逐渐扩大。【结论】研究区风浪—地貌联控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对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及有利相带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湖相碳酸盐岩 古地貌 风浪作用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段六拨油田深层砂岩储层的预测
8
作者 夏国朝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54-156,160,共4页
段六拨油田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一是采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和全三维解释技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分析砂岩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二是利用波阻抗反演、约束测井反演等地震属性参... 段六拨油田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一是采用地震层拉平技术和全三维解释技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此为基础,分析砂岩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二是利用波阻抗反演、约束测井反演等地震属性参数进行储层有效性分析;三是利用模式识别预测含油性。为分析有利储层的分布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构造解释 波阻抗反演 模式识别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三大含油气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葛岩 刘成林 +2 位作者 许恩爱 谢英刚 徐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共6页
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三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 从岩相古地理、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油气成藏特征等角度,对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生烃潜力进行了对比,认为三大盆地石炭系均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质量比准噶尔及塔里木盆地差。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在烃源岩类型、生烃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烃源岩类型包括灰岩、泥岩、碳质泥岩,且均经历了二次生烃,具有混源油气等特征。借鉴准噶尔、塔里木2个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柴达木盆地需加强寒武-奥陶、石炭系等古生界地层的整体勘探,岩体侵入对于烃源岩成熟度产生重要影响,古油藏、次生油气藏及混源油气藏共同构成以石炭系为油源的油气保存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棱刻画在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建 季岭 +2 位作者 王庆魁 何娇娇 吕中锋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5期619-622,共4页
在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将钻井、地震、建模、动态分析多种技术相结合,对目的层断棱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密井网的井震联合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确定井上断点位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识别断裂系统,并加大地震测线解释密度... 在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将钻井、地震、建模、动态分析多种技术相结合,对目的层断棱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密井网的井震联合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确定井上断点位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识别断裂系统,并加大地震测线解释密度,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进行断层精细刻画及层位追踪,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将地震解释成果直接输入到建模软件中,快速建立起高精度的三维断层模型,依据密井网单砂层划分结果绘制微构造图,并确定单砂层在断层面的交线位置,从而精细刻画断棱的形态。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进行断棱刻画,解释精度高,能为断块开发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棱 复杂断块 井震联合 沈家铺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层地化评价技术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晓良 王庆魁 +1 位作者 丁长新 沈伟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00-104,108,共6页
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老油田综合含水率越来越高,采用常规的分析手段对油层水洗程度、水淹程度、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和原油组分的定量分析研究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小层内,由于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水洗程度极不均一,给稳... 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老油田综合含水率越来越高,采用常规的分析手段对油层水洗程度、水淹程度、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和原油组分的定量分析研究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小层内,由于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水洗程度极不均一,给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造成了较大的困难。精细研究小层内的剩余油分布,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措施、提高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工作。使用地化录井技术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是对储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它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定量解释和评价方面,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诸如剩余油饱和度、油层水淹状况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失重原理 绝对孔隙率 剩余油饱和度 残余碳量 密闭取心井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后期储层孔喉半径变化规律研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家良 熊英 +1 位作者 丁长新 王其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23-126,142+149,共4页
不同沉积相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吸水规律不同,水驱油藏随着注水对储层不断的冲刷改造,储层物性好的沉积相带受注入水改造作用更加明显,导致注水井层间差异逐渐加大。针对开发后期日益加剧的层间矛盾,封堵大孔道强吸水层,启动弱、未动用... 不同沉积相带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吸水规律不同,水驱油藏随着注水对储层不断的冲刷改造,储层物性好的沉积相带受注入水改造作用更加明显,导致注水井层间差异逐渐加大。针对开发后期日益加剧的层间矛盾,封堵大孔道强吸水层,启动弱、未动用层,成为开发后期提高注水波及体积,实现层间产量接替的必然选择。由于对强吸水层的大孔道缺乏定量认识,影响了调驱的效果。文中通过油藏渗流规律研究,提出利用注采井组之间的调配见效时间来计算开发后期强吸水储层的孔喉半径,并提供了高渗透条带突进流量的计算方法,对封堵强吸水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差异 高渗透条带 孔喉半径 注水冲刷 突进流量 调剖堵水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小井距在复杂断块油藏后期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路永萍 王学立 +6 位作者 范卫红 吴金凤 王贺强 李红敏 李小园 王海霞 贺绍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9-592,共4页
枣园油田枣南孔一段油藏主要含油层位为孔一段的枣IV、V油组,油层平均有效厚度为58.3 m/19层;断块内有17条断层,划分为9个断块区,平均断块面积为0.19 km2。油层连通差,储层物性变化大,平面上注水井吸水状况不均衡,位于构造边部的采油井... 枣园油田枣南孔一段油藏主要含油层位为孔一段的枣IV、V油组,油层平均有效厚度为58.3 m/19层;断块内有17条断层,划分为9个断块区,平均断块面积为0.19 km2。油层连通差,储层物性变化大,平面上注水井吸水状况不均衡,位于构造边部的采油井见不到注水效果,表现为低能低产,剩余油的潜力无法动用。通过室内驱替实验和理论公式计算得出,枣南孔一段油藏构造边部相对低渗区的合理井距为75 m;应用概率公式法、经验公式法及采收率-井网密度关系,计算平均井距75 m时井网水驱控制程度分别达到88.5%和89.6%,可提高最终采收率2.12%。超小井距注水首先在3个井组进行先导性试验,累计增油1 337 t,然后又在5个井组进行推广,受益油井产油量由39.1 t·d-1上升到54.7 t·d-1,增油15.6 t·d-1,累计增油2 172 t,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从30.2%提高到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小井距 枣南孔一段 合理井距 水驱控制程度 实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亲水稠油油藏注水吞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文涛 李晓良 +1 位作者 王庆魁 刘建青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115-118,142+149,共4页
在油田开发中,稠油油藏在储量和产量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开发稠油油藏难度大、驱替效果差。本文根据亲水介质水驱油机理和室内注水吞吐试验的结果,提出了改善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新方法——注水吞吐采油开发。该方法利用... 在油田开发中,稠油油藏在储量和产量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开发稠油油藏难度大、驱替效果差。本文根据亲水介质水驱油机理和室内注水吞吐试验的结果,提出了改善这类油藏开发效果的新方法——注水吞吐采油开发。该方法利用亲水孔隙介质常规稠油油藏水驱油机理,将井底蹩压的注水井直接转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后再次将其转注,经过几轮的反复吞吐和油水置换后,可将注入水向油层纵深推进,直到实现正常的水驱开发。根据这一理论,在自来屯油田自19-14断块进行了整体试验,参加实验的7口井均获得成功,表明对亲水的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吞吐开发是可行的。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亲水孔隙介质的常规稠油油藏,也可以适用于油层连通性差以及低渗透的油藏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孔隙介质 稠油油藏 水驱机理 吞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成本防结垢复合盐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 被引量:5
15
作者 强杰 董军 +5 位作者 尹瑞新 杨建林 韩恩军 刘恩山 张祖峰 邵彦峰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397,404,共5页
高温高压油气藏所用的普通压井液包含的溴盐、锌盐、重钙等与地层水配伍性差、易污染地层、具有高腐蚀性,且甲酸盐高密度压井液成本高,针对这些难题采用高效阻垢技术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加重剂,同时广泛选用廉价的无机盐用于配制基液,研发... 高温高压油气藏所用的普通压井液包含的溴盐、锌盐、重钙等与地层水配伍性差、易污染地层、具有高腐蚀性,且甲酸盐高密度压井液成本高,针对这些难题采用高效阻垢技术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加重剂,同时广泛选用廉价的无机盐用于配制基液,研发了一种新型低成本防结垢复合盐高密度无固相压井液体系。该体系不含固相成分,不含钙镁等易结垢的二价离子,全部为一价盐,密度最高可达1.70 g/cm3,且与同级别甲酸盐体系相比成本可降低50%以上,同时保留了甲酸盐体系的全部优点,满足国家新安全环保法低损害、低成本、高密度、无固相、无毒性的要求。该技术在大港油田先导性应用1口井,平均恢复期1 d,平均恢复率100%,油层保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成本 无固相 防结垢 复合盐 高密度 无毒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晓良 王庆魁 +2 位作者 王学立 吕中锋 季岭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2-265,共4页
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空气渗透率26.7×10-3μm2,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注采井网不完善、油藏低速低效开采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孔二段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4项研究,即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合理驱动压力梯度、小井距... 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空气渗透率26.7×10-3μm2,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注采井网不完善、油藏低速低效开采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孔二段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4项研究,即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合理驱动压力梯度、小井距加密提高连通程度和非主流线井压裂。实施后舍女寺油田孔二段油藏采油速度从0.81%上升到0.92%,最终采收率从14.8%提高到26.1%,增加可采储量38×104t,为同类型油藏提供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开发效果 小井距 连通程度 压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孔隙结构的产能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俊磊 孙建孟 +1 位作者 苑吉波 侯国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7,8,共5页
分析A凹陷下第三系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结合核磁、试油、压裂资料,筛选出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排驱压力、孔隙喉道均值、分选系数、最大进汞饱和度6个储层分类关键评价参数.由该6种关键参数构建一条储层分类综合评价指数曲线,对A凹陷... 分析A凹陷下第三系毛管压力曲线特征,结合核磁、试油、压裂资料,筛选出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排驱压力、孔隙喉道均值、分选系数、最大进汞饱和度6个储层分类关键评价参数.由该6种关键参数构建一条储层分类综合评价指数曲线,对A凹陷下第三系储层进行系统地分类,共试油95层,储层产能评价准确率为88.42%.该方法弥补了利用常规测井和岩心毛管压力曲线进行储层分类的不足,提高了储层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毛管压力 孔隙结构 储层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源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葛岩 黄志龙 +2 位作者 唐振兴 许恩爱 赵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4期409-412,共4页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嫩江组 葡萄花油层 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缘煤储层渗透性主控因素分析与高渗区预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立东 赵永军 +1 位作者 崔大海 蔡东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61-67,共7页
在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煤层地应力、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渗透率的发育机理,认为煤储层渗透率是煤阶与地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控制煤储层割理开启程度和方向,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 在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煤层地应力、热演化程度、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渗透率的发育机理,认为煤储层渗透率是煤阶与地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控制煤储层割理开启程度和方向,改变储层的孔隙结构;煤岩热演化通过改变岩石力学性质来控制割理发育,二者共同控制煤储层割理的大小,进而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发育,而埋藏深度与渗透率相关性不强。选取煤层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煤层气储层为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阶与地应力"渗透性二元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渗透率的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地应力控制了渗透率的分布,而煤岩热演化程度对渗透率分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煤层气储层高渗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斜坡带地应力松弛部位,而在应力相对集中深部煤储层为低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率 控制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井液用GPJ系列广谱暂堵剂的研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熊英 胡成亮 +2 位作者 蒋官澄 宋玉文 张家良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0,共5页
在使用屏蔽暂堵技术保护油气层时,只有当所用的暂堵剂粒径与油气层的孔喉直径严格匹配时,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屏蔽暂堵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做到“严格匹配”。开发出了一种钻井液用新型广谱暂堵剂 GPJ系列产品。该暂堵剂不用与地层... 在使用屏蔽暂堵技术保护油气层时,只有当所用的暂堵剂粒径与油气层的孔喉直径严格匹配时,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屏蔽暂堵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做到“严格匹配”。开发出了一种钻井液用新型广谱暂堵剂 GPJ系列产品。该暂堵剂不用与地层孔径进行匹配,只需根据地层温度选择产品型号。新型GPJ系列广谱暂堵剂可通过其软化、变形及静电吸附作用快速地在近井壁处形成一层韧性强、渗透性低的“油膜”暂堵屏障,最大限度地阻止钻井液中的固相和液相侵入油气层。其暂堵效果对地层孔径的依赖性小,对孔径范围为3-33μm的岩心的封堵率高于92%,暂堵深度约为3.5 mm,而且暂堵层抗压强度高,返排解堵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止地层损害 钻井液添加剂 暂堵剂 广谱暂堵 临时性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