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油田地下储气库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崔立宏 刘聪 +1 位作者 杨树合 宗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3-85,共3页
通过对大港油田已枯竭的板820气藏的更加深入的地质研究,重新评价了该气藏的储集层和盖层,论证了作为地下储气库的地质可行性;通过对开发史分析研究,论证了作为地下储气库的开发可行性,并计算了气藏开发动态储量。根据多年来对... 通过对大港油田已枯竭的板820气藏的更加深入的地质研究,重新评价了该气藏的储集层和盖层,论证了作为地下储气库的地质可行性;通过对开发史分析研究,论证了作为地下储气库的开发可行性,并计算了气藏开发动态储量。根据多年来对天津市供气规律,确定了储气库调峰周期和基本参数。设计了注采井生产能力和注采方案。根据经济评价,认为利用废弃气藏作为地下储气库经济效益显著。图2表1(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地下储气库 可行性研究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缓交联深部调剖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庆贤 李玉娟 +1 位作者 王宝清 陈智宇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6年第4期18-25,共8页
该文概要地介绍了以聚合物为主剂的延缓交联体系深部调剖的机理、性能及添加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矿场应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该体系在三个不同类型油藏的五个注水井组进行推广应用,成功率为100%,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 该文概要地介绍了以聚合物为主剂的延缓交联体系深部调剖的机理、性能及添加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矿场应用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该体系在三个不同类型油藏的五个注水井组进行推广应用,成功率为100%,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适用温度120℃左右,总矿化度低于20000mg/L的砂岩或灰岩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缓交联 交联剂 堵水 油田 调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油田注采压力体系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焕欣 赵腊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0-75,共6页
北大港油田原始压力系数随油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8个开发区埋深为602~4030.8m,压力系数由1.0增至1.45。埋深小于2300m时,压力系数为1.0,属常规压力系统;大于2300m时为异常高压区。地饱压差、破裂压力亦存在同样变化趋势。... 北大港油田原始压力系数随油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8个开发区埋深为602~4030.8m,压力系数由1.0增至1.45。埋深小于2300m时,压力系数为1.0,属常规压力系统;大于2300m时为异常高压区。地饱压差、破裂压力亦存在同样变化趋势。对具体开发区而言,保持较高地层压力,不但具有较高的有效渗透率,而且泵效也高。鉴于此,中浅层油藏地层压力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主力油层则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马西等深层考虑设备条件和充分利用弹性能,保持在43MPa左右。用压力平衡图来研究压力体系,总体说是某合水阶段或某区块直观的压力展现。它将地层和流体参数隐函其内,只表现出地层压力、注入压力、流出压力、注水压差、生产压差及注入采出量之间的协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系数 油层压力 注采 油田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港西四区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何鲜 朱维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44,共4页
大港油田港西四区非均质性严重,水窜现象明显,聚合物驱油利用率仍需提高。根据这些特点,应用先进的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渗流理论,考虑实验区地质、开发现状,建立选择防窜井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优化的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方案,确定了... 大港油田港西四区非均质性严重,水窜现象明显,聚合物驱油利用率仍需提高。根据这些特点,应用先进的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渗流理论,考虑实验区地质、开发现状,建立选择防窜井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优化的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方案,确定了各种因素对防窜效果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实施效果表明,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模拟器在油田经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策性作用,交联聚合物防窜驱油比单纯聚合物驱油的效果更好。交联聚合物防窜具有主动控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防窜 大港油田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定向井泥浆工艺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宗瑞国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6年第2期43-45,共3页
分析了事故的原因和类型。介绍了适用于大港油田不同地层、井深、井型、储层特点的定向井泥浆体系。论述了井眼净化、井壁稳定、油层保护、防漏堵漏技术及泥浆体系维护要点和现场管理技术措施。
关键词 定向钻井 钻井液 设计 卡钻 井塌 井眼稳定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大位移定向井钻井液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达全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7年第5期29-32,共4页
总结了大港油田大位移定向井钻井液的施工经验,以及井眼净化、井壁稳定和润滑防卡三个关键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例举了三口井的现场钻井液使用情况。
关键词 钻井液 大位移定向井 定向井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注水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7
作者 曾晓辉 张晓辉 +2 位作者 黄满良 李锦红 卜文杰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介绍了一种用于注水井增注及改善注水效果的新技术—声波注水技术的机理、工艺特点、声波增注器的研制及现场应用情况 。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声波注水技术 非线性波技术 注水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港西四区微生物驱先导试验 被引量:6
8
作者 马世煜 陈智宇 +1 位作者 刘金峰 杨怀军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7年第3期7-12,共6页
该文概要介绍了大港油田港西四区聚合物驱基本失效后进行井组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的情况。针对港西四区的油藏条件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可在港西四区的油水体系中繁殖生长。在51℃的条件下,微生物与港西四区原油作用,可使原油粘度降... 该文概要介绍了大港油田港西四区聚合物驱基本失效后进行井组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的情况。针对港西四区的油藏条件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可在港西四区的油水体系中繁殖生长。在51℃的条件下,微生物与港西四区原油作用,可使原油粘度降低27.3%~44.8%,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约50%。岩心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采收率可提高0.5%~3%。先导试验于1995年10月12日开始,历时一个月,共注入菌液66m3,总计注入菌液及驱替液6426m3。到1996年6月底,受益的5口油井,累积增油925t,含水率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收到降水增油效果,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效率 油田 微生物采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防塌剂HRT-101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9
作者 李晓新 陈远数 +1 位作者 赵继成 王思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6年第5期46-48,共3页
润滑防塌剂HRT-101是一种集润滑、防塌于一体的多功能水溶性粉剂产品。1995年在大港油田的40多口井中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情况表明:该处理剂使用简单,效果显著,质量稳定,与其它处理剂的配伍性好,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
关键词 润滑防塌剂 油田 钻井液 处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港深18×3井钻井液工艺技术
10
作者 何明 黄达全 徐学兵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22,共4页
港深18×3井是滩海勘探开发公司的重点探井,垂深1945.3m、斜深 2004 m,主要目的层为馆陶组。该井地处海边,钻遇造浆严重的明化镇组、馆陶组地层。因此,控制地层造浆、在低密度(小于1.08 g/cm^3)下控制井壁稳定是该井施工的技术难点... 港深18×3井是滩海勘探开发公司的重点探井,垂深1945.3m、斜深 2004 m,主要目的层为馆陶组。该井地处海边,钻遇造浆严重的明化镇组、馆陶组地层。因此,控制地层造浆、在低密度(小于1.08 g/cm^3)下控制井壁稳定是该井施工的技术难点。针对地层情况,该井一开使用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二开使用低固相钾盐聚合物钻井液,实现了定向井的近平衡钻井。应用结果表明,该井使用的2种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具有井眼净化及润滑防卡能力、较强的抑制性、防塌性,控制了钻井液密度,解决了井壁稳定问题,保证了井下施工安全,满足了保护油气层的需要。经测试该井获高产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钻井液 钻井液添加剂 平衡钻井 地层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板深7井钻井液工艺技术
11
作者 张琦 陈远数 +1 位作者 冯玉云 庞永海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0年第4期21-24,共4页
板深7井是大港油田板桥古潜山构造的一口重点超深探井,完钻井深5191.96m。诙井针对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的钻井液体系。二开选用聚合物钻井液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地层造浆;三开选用硅基防塌钻井液,性能保持低粘度、低切力、高... 板深7井是大港油田板桥古潜山构造的一口重点超深探井,完钻井深5191.96m。诙井针对不同的地层采用不同的钻井液体系。二开选用聚合物钻井液和相应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地层造浆;三开选用硅基防塌钻井液,性能保持低粘度、低切力、高动塑比,利于携砂、脱气,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防塌性;四开实施欠平衡钻井技术,采用无固相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表明,在清水中加入1%的碱式碳酸锌、0.2%的缓蚀剂和适量烧碱,用可溶性盐来调节钻井液密度,防止了二氧化碳、硫化氢对钻具的腐蚀,保护了油气层,满足了欠平衡钻井的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钻井液 欠平衡钻井 井眼净化 深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机质生烃角度分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路俊刚 陈世加 +2 位作者 肖敦清 张纪智 文彦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目前发现的油气都是成熟阶段的产物,后期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没有运移到中浅层.分析烃源岩特征、油气成熟度、天然气类型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烃源岩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在构造深层聚集,后因断裂沟通,一部分运移到浅层成藏,另一部分继续在深部储集物性较好的构造和砂体中富集,随演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油裂解成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构造带 深层天然气 烃源岩 有机质生烃 原油裂解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锋 刘立 +1 位作者 欧光习 孙晓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4-478,共5页
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盐水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手段,结合成岩作用研究,将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有机包裹体划分为:液态烃包裹体、气液态烃包裹体及气态烃包裹体。根据研究区包裹体有机质成熟度的不同,又可将有机包裹体划分出... 通过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盐水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手段,结合成岩作用研究,将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有机包裹体划分为:液态烃包裹体、气液态烃包裹体及气态烃包裹体。根据研究区包裹体有机质成熟度的不同,又可将有机包裹体划分出4种类型。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测温数据表明:早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8.1~113℃,中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1.9~125.3℃,晚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7~140℃。有机包裹体类型、丰度及其赋存在不同期次矿物中的事实表明:研究区油气运聚及深部流体作用活跃,至少发生过4个大期次的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注入期次 大港滩海区沙河街组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盐聚合物钻井液在大港滩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贵宾 王作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1999年第3期33-34,共2页
在滩海地区和海上钻井,冰源和环境保护是优选钻井液体系时重点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钾盐聚合物钻井液选用海水为基液解决了滨海地区钻井用水困难的问题,配制该体系所需的处理剂低毒、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介绍了钾盐聚合物钻井液体... 在滩海地区和海上钻井,冰源和环境保护是优选钻井液体系时重点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钾盐聚合物钻井液选用海水为基液解决了滨海地区钻井用水困难的问题,配制该体系所需的处理剂低毒、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介绍了钾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的配方、性能和维护处理技术。经现场使用表明,钾盐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满足了滩海及海上钻井施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聚合物钻井液 大港滩海地区 应用 钻井液添加剂 海上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大港滩海区环境条件及工程技术思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立宏 王文忠 +1 位作者 万军 刘义生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0年第1期2-5,共4页
大港滩海区是渤海湾盆地主要组成部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在论述大港滩海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该区滩海石油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水域和不同规模油气田滩海石油工程技术路线。
关键词 环境条件 工程技术 滩海区 海上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地区地热资源动态分析
16
作者 邹红丽 李建东 《工业技术经济》 1998年第4期122-122,124,共2页
一、概况 1981年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第一口热水井投入使用,开始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工作。北大港地区现有热水井23口,开发层位主要为上第三系馆陶组,深度为1700—1900m,水温68—72℃;少量为明化镇组,深度为1200—1400m,水温50—60℃。北大... 一、概况 1981年大港油田北大港地区第一口热水井投入使用,开始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工作。北大港地区现有热水井23口,开发层位主要为上第三系馆陶组,深度为1700—1900m,水温68—72℃;少量为明化镇组,深度为1200—1400m,水温50—60℃。北大港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 二、地热资源开发特征 1.构造特征 北大港地区地处华北沉降带沧县隆起区,黄骅拗陷中央隆起的北大港构造带,属于在古生界灰岸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新生界巨原碎屑沉积的潜山构造,走向NNE,面积约40km^2。区域内断烈发育及长期活动,使不同的热水层产出并深部地下热水对流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内被三条主要的次级断层切割成几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开发 经济效益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薄层精细解释技术在板桥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熊文军 吴淑琴 李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6-88,共3页
测井薄层精细解释对老油田增储上产有重要意义。对电阻率曲线作数学变换后,进行反演处理,并作必要的井眼和侵入校正,改善了纵向分辨率,提高了测井曲线对薄层的识别能力。运用此方法,对老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精细解释,结合油田区... 测井薄层精细解释对老油田增储上产有重要意义。对电阻率曲线作数学变换后,进行反演处理,并作必要的井眼和侵入校正,改善了纵向分辨率,提高了测井曲线对薄层的识别能力。运用此方法,对老井的测井资料重新进行精细解释,结合油田区块或层系的地质特征、含油气规律及生产动态情况,在板桥油田的油层挖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技术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测井精细解释 板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井间示踪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被引量:56
18
作者 李淑霞 陈月明 +1 位作者 冯其红 张庆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3-75,共3页
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用井间示踪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三维两相四组分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研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解决了长期以来井间示踪剂测试只能求出注水井到生产井之间的平均地层参数的问题。模型中考虑油、水两相... 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用井间示踪剂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三维两相四组分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研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解决了长期以来井间示踪剂测试只能求出注水井到生产井之间的平均地层参数的问题。模型中考虑油、水两相,油组分、水组分、分配性及非分配性示踪剂4个组分,建立4个组分的质量守恒方程。通过求解可得压力、饱和度及示踪剂浓度,最后将计算的示踪剂产出曲线与实测的示踪剂产出曲线相拟合,可反求油层参数,得到目前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以大港油田官104断块76-30井组的示踪剂测试为例进行了分析,由示踪剂产出曲线拟合得到了该井组目前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用该方法所得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油藏动态及地质上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是准确可靠的。图3参4(李淑霞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示踪剂 剩余油饱和度 含油饱和度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构造演化对渤海湾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54
19
作者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322,共10页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 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陆核及基底形成阶段;中、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发育阶段及其南北缘的造山作用;中生代中后期欧亚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过渡期;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大发展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对渤海湾乃至华北地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具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中生代隆坳相间格局决定了古生代油气勘探的方向,是勘探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的主要地区;渤海湾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渤海湾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的阶段性使得油气藏的分布在垂向上具有“三层楼式”的含油模式;构造迁移性导致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华北地区 渤海湾 油气成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张坨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开发方案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崔立宏 付超 +4 位作者 刘韬 孙亚兰 谢惠霞 李辉 赵万优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3-45,共3页
大张坨凝析气藏位于大港油田板桥凝析油气田板中断块西部,1975 年发现。为获得该凝析气藏的高采收率,进行了多年的开发方案综合研究论证。首先从地质特征、气藏测试、流体相态3 个方面评价了大张坨凝析气藏,确定了循环注气开发... 大张坨凝析气藏位于大港油田板桥凝析油气田板中断块西部,1975 年发现。为获得该凝析气藏的高采收率,进行了多年的开发方案综合研究论证。首先从地质特征、气藏测试、流体相态3 个方面评价了大张坨凝析气藏,确定了循环注气开发所具备的基本地质条件和流体条件,应用多组分数值模拟技术,对合理井网、井距、注气开发方式和注入介质、循环注气速度和时间等进行全面研究,通过开发指标和经济指标综合优化,确定了二注三采循环注气、部分保持压力开发高凝析油含量气藏的开发方案。1995 年现场实施方案,各项开发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方案预测,近4 年来开发效果十分明显,证明方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也证实:对于均质层状砂岩储集层、高凝析油含量、高反凝析液量的饱和凝析气藏,采用注气保持压力开发是一种高效的开发手段。大张坨凝析气藏的成功开发,将为国内凝析气藏的循环注气开发提供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图4 表1( 崔立宏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开发 凝析气藏 循环注气 油田注气 注气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