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表征——以大港油区羊三木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35
1
作者 陈玉琨 吴胜和 +3 位作者 毛平 周福双 董亚南 任燕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3-526,共4页
随着对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的研究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对控制夹层形态的心滩坝的表征愈发引起重视。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以羊三木油田的井网资料为例,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辫流带边界的识别,然后在辫流带内部进行心滩坝... 随着对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的研究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对控制夹层形态的心滩坝的表征愈发引起重视。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以羊三木油田的井网资料为例,依据层次分析的思路,首先进行辫流带边界的识别,然后在辫流带内部进行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展布研究。根据辫状河道的3种充填样式,以模式指导、厚度控制、规模约束为原则,总结了一套地下砂质辫状河心滩坝级储集层构型要素平面组合的方法和步骤。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的展布进行预测,通过2011年多口水平井的实钻轨迹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研究既可以为心滩坝内部夹层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三木油田 砂质辫状河 构型表征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尹伟 吴胜和 +1 位作者 孙琦 周志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构造演化分析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下二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陆相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东区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岩 丁晓琪 李学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0,111-112,共6页
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半个世纪注水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对研究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剖面结构代表的基准面变化规律,将该组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2大类12个小类。短... 克拉玛依油田经过半个世纪注水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明确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对研究区克拉玛依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剖面结构代表的基准面变化规律,将该组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2大类12个小类。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规律性变化是受中期基准面变化控制的,克拉玛依组可划分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高可容纳空间的储层,等时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层厚度薄、面积小、未动用或水洗程度差的区域;低可容纳空间的储层,等时性较差,往往是不同期储层的叠置,层内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呈透镜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渗透性相对较差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剩余油非均质性 陆相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中心管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俊奇 周学青 张祖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7,共3页
水平井在开采过程中常常由于水平段的压降和采出程度不均,导致边水或底水水窜,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井产量急剧下降。基于这种技术需求,对中心管采油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水平井的水平段中插入一根直径较小的生产管,通过控制水平... 水平井在开采过程中常常由于水平段的压降和采出程度不均,导致边水或底水水窜,使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井产量急剧下降。基于这种技术需求,对中心管采油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水平井的水平段中插入一根直径较小的生产管,通过控制水平井生产压差分布,重新调整产液剖面。并利用定压模拟优选了中心管参数,在大港油田扣9H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使该井含水率下降2.3%,日产油增加3.2t,取得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因此,提出的方法对调节水平段流入剖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水平井的稳产提供了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中心管 采油 产液剖面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新近系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以羊三木油田典型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支树宝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张育衡 付晓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共9页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砂质辫状河 心滩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被引量:121
6
作者 刘钰铭 侯加根 +3 位作者 王连敏 薛建军 刘显贺 付晓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17,共6页
以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二上段为例,提出了辫状河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即基于辫状河露头及现代沉积原形模型,应用动、静态资料在井间识别单个心滩坝砂体,进行井间构型预测,建立构型三维展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心滩坝厚砂层内... 以羊三木油田羊三断块馆二上段为例,提出了辫状河砂体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即基于辫状河露头及现代沉积原形模型,应用动、静态资料在井间识别单个心滩坝砂体,进行井间构型预测,建立构型三维展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心滩坝厚砂层内部存在次级界面,与界面伴生的夹层在心滩坝中心分布不稳定,剩余油往往富集于砂体顶部,而夹层在心滩坝两翼较为稳定,致使剩余油富集于被夹层分隔的某些相对均质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辫状河 心滩坝 剩余油 羊三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的垂直压裂井产能计算 被引量:16
7
作者 姜瑞忠 李林凯 +2 位作者 彭元怀 徐建春 董亚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2-95,117,共4页
低渗透储层往往通过水力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垂直压裂井产能的评价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尤为重要。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建立了低渗透无限导流能力和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产能公式,并与基于达西模型和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垂直压裂井... 低渗透储层往往通过水力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垂直压裂井产能的评价对低渗透油田开发尤为重要。基于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建立了低渗透无限导流能力和有限导流能力垂直压裂井产能公式,并与基于达西模型和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垂直压裂井产能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型所预测的产能仅在驱替压差非常小时有区别,其中达西模型预测的产能最高,低速非线性渗流新模型次之,拟启动压力梯度模型最小;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大,3个模型预测的产能几乎一样。为了便于工程应用,用等效直井产能表示有限导流能力裂缝的产能,结果表明,等效直井井径随无因次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无因次泄油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非线性渗流 垂直压裂井 产能 有限导流能力 保角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 被引量:16
8
作者 付广 郭玉超 +1 位作者 董亚南 郭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1,共4页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面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5个有利地质条件:①2套烃源岩为油气运聚提供充足来源;②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③3套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保存条件;④高砂地比地层为油气聚集提供储集空间;⑤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有利地质条件 油源断裂 烃源岩 盖层 正向构造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27
9
作者 王石 万琼华 +2 位作者 陈玉琨 李学伟 梁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1,68,共6页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通体划分和连通体内渗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和流度4个判别参数,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最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和最差(Ⅴ类)5类流动单元;然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进行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动单元剖面和平面互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上,优质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核部、砂质充填河道等砂体主体部位;垂向上,河道底部的流动单元优于河道顶部,在心滩内部夹层上、下流动单元类型会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渗流屏障 连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开采电加热设备节能技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俊奇 张祖峰 +2 位作者 李建馨 郭虎 陈瑜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5-48,88,共4页
针对稠油井电加热设备高耗能的现状,以大港油田稠油区块为例,结合稠油井实际生产特点,从提高电加热设备运行效率、油田节能产品、新型能源替代等方面入手,提出稠油井电热杆中压变频控制技术、太阳能加热装置替代高架罐电加热棒技术、太... 针对稠油井电加热设备高耗能的现状,以大港油田稠油区块为例,结合稠油井实际生产特点,从提高电加热设备运行效率、油田节能产品、新型能源替代等方面入手,提出稠油井电热杆中压变频控制技术、太阳能加热装置替代高架罐电加热棒技术、太阳能高温热泵技术替代稠油井电加热技术、井口真空相变加热炉替代电加热设备技术等4项节能技术。现场应用表明,4项节能技术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同时开辟了油田节能技术向绿色环保能源转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井 电加热 节能技术 新型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广义Vogel方程的建立及压敏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厉强 贾碧霞 +3 位作者 陈杰 陈文 涂建华 夏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6-108,共3页
针对列宾逊函数仅考虑单相渗流,且现有研究只适用于欠饱和油藏及稳态渗流情形的缺陷,拓展了列宾逊函数的定义,并利用流度函数的推广式推导了裂缝性油藏在溶解气驱状态下的广义Vogel方程,其基本形式与Wiggins解析式类似。采用广义流入动... 针对列宾逊函数仅考虑单相渗流,且现有研究只适用于欠饱和油藏及稳态渗流情形的缺陷,拓展了列宾逊函数的定义,并利用流度函数的推广式推导了裂缝性油藏在溶解气驱状态下的广义Vogel方程,其基本形式与Wiggins解析式类似。采用广义流入动态关系研究了不同变形系数下污染程度及油藏压力的压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完善井及高油藏压力状态下的完善井压力敏感性最强,控制合理的压力水平是防止溶解气驱阶段产能急剧下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压敏效应 列宾逊函数 流入动态 广义Vogel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环氧树脂修井液 被引量:2
12
作者 凌勇 马如然 +4 位作者 吕泽 刘时 刘文明 于敬宇 郭锦棠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2-628,共7页
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同时伴随着常规油气井开发的减少,非常规油气井,如深井、海洋井、页岩气井等的开发迫在眉睫。这些复杂地质环境都有极大可能破坏水泥环的密封完整性,形成环空窜流,对生产造成阻碍和危险,产生极大的经济损失... 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同时伴随着常规油气井开发的减少,非常规油气井,如深井、海洋井、页岩气井等的开发迫在眉睫。这些复杂地质环境都有极大可能破坏水泥环的密封完整性,形成环空窜流,对生产造成阻碍和危险,产生极大的经济损失。环氧树脂体系可以作为一种修井液来代替水泥浆进行修井工作,解决水泥浆无法渗透入微小孔隙的缺陷。目前环氧树脂修井液体系配方繁多,普适性差,为同时满足不同温度地层的修井需求,便于现场施工的运输、存储和调配,提高修井经济性和推动工业化进程,设计了以液态芳香胺(LAA)为主要固化剂的体系。进行了组分优选和性能评价,对稠化性能、动力学和固化物的抗压强度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AA体系初始稠度小于30 Bc,稠化时间在2~5 h之间可调,抗压强度在不同温度下都高于20 MPa,可以满足30~90℃普适性的修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修井 胺类固化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永生 廖汉明 +3 位作者 齐行涛 刘贺 张祖峰 邵彦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针对目前水平井找水作业的需求和技术难点,利用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元素间γ峰值的干扰等性能特点,选取由中子照射产生的5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冶金工艺将其制备成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固态标记物,并将其放置在具有限压打开结... 针对目前水平井找水作业的需求和技术难点,利用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元素间γ峰值的干扰等性能特点,选取由中子照射产生的5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冶金工艺将其制备成具有一定孔隙度的固态标记物,并将其放置在具有限压打开结构的释放装置中,通过油管输送至水平井内的不同井段,测试产出流体中不同同位素标记物的信号强度,根据测试数据确定出水位置,形成了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该技术在大港油田3口水平井进行了现场试验,找水准确率达100%.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水平井油管传输标记物分段找水技术克服了常规水平井找水技术存在的缺陷,找水管柱可以下入井眼轨迹复杂的水平井段,在正常生产状况下对机械采油井实施测试找水,找水准确率高,为水平井分段找水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找水 标记物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损井多次补贴用可变径膨胀锥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言理 聂上振 +2 位作者 齐月魁 杨延征 高振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85,共7页
针对套损井已补贴段下方无法进行多次补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变径膨胀锥,以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从而达到对套损井多次补贴的目的。在设计可变径膨胀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膨胀锥闭合过程中的力学计算模型和运动计算模... 针对套损井已补贴段下方无法进行多次补贴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变径膨胀锥,以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从而达到对套损井多次补贴的目的。在设计可变径膨胀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膨胀锥闭合过程中的力学计算模型和运动计算模型,得到了膨胀力与推力、楔形角、摩擦系数的函数关系及推力与约束力、摩擦系数的函数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可变径膨胀锥的膨胀力是推力的1.53倍,端面摩擦系数由0.1增大至0.4过程中推力增大8.8kN,由0.5增大至0.8过程中推力增大19.0kN,膨胀锥最大应力454MPa。样机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该工具结构设计合理,启动压力3~5 MPa,完全闭合压力52 MPa,膨胀锥最大外径由188.0 mm增大至220.0mm,与常规膨胀锥尺寸相同,膨胀率达17.02%。研究结果表明,可变径膨胀锥的膨胀力随推力增大而线性增大,能够实现膨胀工具小直径入井、大直径膨胀,进一步降低闭合压力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井 套管补贴 可变径 膨胀锥 力学分析 样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