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扇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翔宇 侯加根 +3 位作者 李春晓 刘钰铭 刘烨 季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49,共7页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多个断陷盆地中,作为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内部的构型表征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孔店组枣Ⅴ油组为例,结合岩心、测井数据和动态资料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多个断陷盆地中,作为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内部的构型表征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孔店组枣Ⅴ油组为例,结合岩心、测井数据和动态资料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构型定量表征研究。官195断块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要素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级次划分方案,确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河口坝内部增生体间夹层的识别标志。以单砂层为研究单位,利用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扇三角洲野外露头实测原型进行数据拟合,得出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定量化表征的预测公式,计算河口坝内部夹层倾角,预测内部增生体的发育规模。单一成因砂体控制的剩余油分布于坝缘部位和河道顶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需根据坝主体的韵律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储层构型 级次划分 定量表征 官195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小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朱从军 夏国朝 +2 位作者 郑泰山 宋金甫 许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0-391,共2页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椅状显示、时间切片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小集油田的构造进行了精雕细刻,发现了一些新的含油断块,有效实现了老油田的增储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小集油田 复式油藏 滚动勘探 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增储上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火烧山油田化学驱油配方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于群 王业飞 +1 位作者 焦翠 张传干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06,共3页
随着火烧山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生产井含水率逐步上升,拟采用化学驱油方法减缓含水上升趋势。针对火烧山油田的条件,评价了所选驱油剂的驱油性能,利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测定了不同化学驱油剂配方的采收率增值,并绘制采收率增值等值图,确... 随着火烧山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生产井含水率逐步上升,拟采用化学驱油方法减缓含水上升趋势。针对火烧山油田的条件,评价了所选驱油剂的驱油性能,利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测定了不同化学驱油剂配方的采收率增值,并绘制采收率增值等值图,确定了化学驱油方式,得到了2个能够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剂配方。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配方成分比例,对配方进行进一步优化,为火烧山油田降低生产井含水率、稳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采收率 火烧山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南部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含水期开发调整方向分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振伟 郑怀衣 +1 位作者 柳金宝 代广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大港南部油田油藏类型多,各区块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其开发稳产难度逐年加大,本文从中低含水、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油藏的不同含水期开发调整的最佳协同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对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的稳产界限、注采井数比、采油速度、采液速度... 大港南部油田油藏类型多,各区块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其开发稳产难度逐年加大,本文从中低含水、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油藏的不同含水期开发调整的最佳协同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对不同开发阶段油藏的稳产界限、注采井数比、采油速度、采液速度、极限含水和极限单井产量和注采井网重新细分组合调整等基本开发理念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油藏的开发潜能和存在的危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这对处于各个开发阶段的各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产界限 注采井数比 采油速度 极限含水 注采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复杂穿盐井快速钻井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路小帅 孙琳 +1 位作者 王谱 张晔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为加快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步伐,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油田对托甫台区穿盐井进行了优化改进,并采用配套的专打专封穿盐井快速钻井技术。在介绍专打专封穿盐井快速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合理选用钻具组合,充... 为加快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步伐,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油田对托甫台区穿盐井进行了优化改进,并采用配套的专打专封穿盐井快速钻井技术。在介绍专打专封穿盐井快速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合理选用钻具组合,充分发挥水力效率;深化岩石力学及可钻性研究,优选PDC钻头;优选机械参数,优化水力参数,深化小井眼快速钻井技术;优化钻井液体系,采用近平衡压力钻井技术。指出专打专封井身结构解决了因二叠系承压能力不够,导致巴楚组盐膏层高密度钻井过程中的漏失问题,与长裸眼穿盐井身结构相比,可使钻井周期缩短116.82 d,机械钻速提高74.87%,为油田的高效快速开发、增储上产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穿盐井 专打专封 机械钻速 PDC钻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纳若尔油田南部石炭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白云岩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胜斌 盛寒 +1 位作者 金博 宋亚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4-248,共5页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是扎纳若尔油田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根据测井、岩心资料经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扎纳若尔油田南部KT-Ⅱ含油层系Д层发育白云岩,并对白云岩化发育特征、储集层发育... 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特大型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东缘石炭系碳酸盐岩是扎纳若尔油田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根据测井、岩心资料经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扎纳若尔油田南部KT-Ⅱ含油层系Д层发育白云岩,并对白云岩化发育特征、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白云岩主要发育在Д1底部,随着白云石含量的增加,岩石孔隙度有增大的趋势,但在白云石含量小于20%时不明显;白云岩化并不总是增加孔隙度,只有白云岩化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对岩石物性产生显著的影响,白云岩化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改善储集层物性。白云石含量超过80%时,岩石孔隙度会减小到6.5%左右。研究区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白云岩化改造至关重要,对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扎纳若尔油田 碳酸盐岩 石炭系 白云岩化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36
7
作者 潘建国 曲永强 +2 位作者 马瑞 潘中奎 王海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Ma左右,即铁岭组沉积后,华北地...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Ma左右,即铁岭组沉积后,华北地块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早期洋壳向华北地块低角度的俯冲造成弧后地区发生挤压(芹峪上升),导致铁岭组抬升和剥蚀,而后期洋壳高角度的俯冲又造成弧后区域发生强烈的伸展和断陷,沉积了下马岭组,并伴随辉绿岩的侵入。华北地块与相邻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下马岭组的抬升(或蔚县抬升)以及碰撞花岗岩的形成,挤压构造发生的时间对应于Rodinia超级大陆的形成期。新元古代沉积是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结果。龙山组石英砂岩和海绿石砂岩是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后的最早期沉积,记录了海侵初期的超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块北缘 中新元古代 构造演化 大陆边缘 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秀敏 李相方 +1 位作者 吴义飞 郭小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2-104,共3页
井筒的温度分布是气井设计和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者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但是目前对于一些超深、高温高压或井况复杂的气井,难以进行直接测量;对于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可用性问题... 井筒的温度分布是气井设计和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参数,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者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但是目前对于一些超深、高温高压或井况复杂的气井,难以进行直接测量;对于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低和可用性问题。因此,研究井筒内的温度分布十分必要。以传热学和两相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气液比气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模型,考虑到液相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可以在没有井口资料的情况下计算出气井井筒内的温度分布;对井口温度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气产量、液产量、不同液体以及管径等对井口温度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井口温度的计算平均误差为2.35%,与不考虑液相影响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该结果更与实测值接近,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液体 比值 两相流动 井眼 温度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研究与现场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扬 郑刚 +3 位作者 朱国亮 尹瑞新 晏明晴 冯永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7-68,87,共3页
针对漏失井采用常规冲砂工艺管柱难以建立起液体循环的问题,研究设计了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该冲砂工艺管柱由上下2个自封式双皮碗封隔器、油管、空心抽油杆、空心抽油杆笔尖、限位筛管笔尖等组成。在冲砂过程中2个自封式双皮碗封隔器... 针对漏失井采用常规冲砂工艺管柱难以建立起液体循环的问题,研究设计了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该冲砂工艺管柱由上下2个自封式双皮碗封隔器、油管、空心抽油杆、空心抽油杆笔尖、限位筛管笔尖等组成。在冲砂过程中2个自封式双皮碗封隔器和油管始终封闭全部油层射孔井段,阻止冲砂液漏失进入地层,充分利用油、套环空和油管、空心抽油杆之间的环空通道,使冲砂液携带井筒内的砂子返出地面。官42-15井现场试验表明,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在冲砂过程中,下井和冲砂1次成功,冲砂液无漏失,冲砂干净彻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失井 冲砂工艺管柱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过程的重新认知与挑战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扬 罗飚 +3 位作者 沈迪 贾珺杰 陆瑶 王朔月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3-1865,共13页
陆地-大气和陆地-水体的碳输送与碳交换共同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水体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数据,导致青藏高原水体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忽视的碳汇功能区。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水体,重新认知水体碳侵蚀与碳... 陆地-大气和陆地-水体的碳输送与碳交换共同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但长期以来青藏高原水体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数据,导致青藏高原水体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被忽视的碳汇功能区。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水体,重新认知水体碳侵蚀与碳沉积对青藏高原固碳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河湖库-大气间的碳运移与交换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通过归纳总结发现:(1)青藏高原河流岩石风化速率以及CO_(2)消耗速率较高,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地球系统吸收和平衡CO_(2)浓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青藏高原湖泊是内陆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12 ka以来湖泊沉积物碳储量约为73 kg C/m^(2);(3)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影响内陆水体C沉积,年均初级生产力达(553±36)mg C/(m^(2)·d)。(4)青藏高原湖泊目前为“碳源”,碳排放量约为2.27 Tg C/a。此外,本文还阐明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过程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如何加强其水体的碳循环研究,厘清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水体的碳源汇机制,并展望了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功能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在碳中和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迁移 碳转化 碳平衡 碳中和 碳交换 碳收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地震驱油技术在断块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贺强 李志军 +2 位作者 张丽辉 郭小龙 运国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87,共3页
针对大港油田南部油区大多为复杂断块、多层系、稠油油藏,断块面积小且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大多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效果逐渐变差的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井下人工地震技术,利用地震波产生的超声波,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 针对大港油田南部油区大多为复杂断块、多层系、稠油油藏,断块面积小且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大多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效果逐渐变差的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井下人工地震技术,利用地震波产生的超声波,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在南部地区的王官屯油田和枣园油田的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对改善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效果,降低含水上升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4口井、6次试验,累积增油8499t,投入产出比为1∶9.3,井下人工地震驱油技术为改善复杂断块稠油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具有作用范围大,对油藏伤害小,投入产出比低等优点,是一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采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多层系 稠油油藏 井下人工地震 驱油 黄骅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 被引量:49
12
作者 王转转 欧成华 +3 位作者 王红印 靳平平 李丹 张玉萍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7-195,共9页
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可再生资源。系统梳理我国悠久的地热资源研究历程,发现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众多,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热资源的分类是评价和开发地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地热... 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可再生资源。系统梳理我国悠久的地热资源研究历程,发现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众多,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热资源的分类是评价和开发地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地热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地热资源系统分类方案。依照赋存埋深和温度将地热资源划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三个大类;再从地热资源富集赋存的关键要素出发,依照源(热源和水源)、通(通道及传输)、储(储集体)、盖(盖层)等地质要素将水热型地热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岩浆型(Ⅱ1)、隆起断裂型(Ⅱ2)和沉降盆地型(Ⅱ3)三亚类,将干热岩细分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Ⅲ1)、沉积盆地型(Ⅲ2)、高放射性产热型(Ⅲ3)和近代火山型(Ⅲ4)四亚类。通过系统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总结各亚类特征,结合对当前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技术难点的分析总结,形成对地热资源研究的有益认识,以期为今后地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发展历程 浅层地热 水热型地热 干热岩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气井停喷产量及停喷压力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家良 余元洲 +2 位作者 王艳华 杨丽蓉 许震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4-625,共2页
利用板桥凝析气藏丰富的矿场资料,对凝析气井的停喷压力、停喷产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归纳出适用性较强的经验公式。利用这些公式可对凝析气井(藏)废弃产量、废弃压力进行预测,进而较准确地预测凝析气藏油气的可采储量,为凝析... 利用板桥凝析气藏丰富的矿场资料,对凝析气井的停喷压力、停喷产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归纳出适用性较强的经验公式。利用这些公式可对凝析气井(藏)废弃产量、废弃压力进行预测,进而较准确地预测凝析气藏油气的可采储量,为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储量管理及制定开发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气井 压力 产量 采收率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钻式堵贴治理长井段套漏技术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邸宝智 李长平 +3 位作者 朱士武 曹同杰 贾世霞 何晓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115,124,共3页
大港南部油田出现套漏的油水井逐年增加,长井段套漏井用传统的堵漏和卡套漏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对长井段套漏井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工艺技术手段。利用一种铝合金管材作为堵贴管,将其下至需要封堵的套漏井段,将水泥浆循环替至堵贴管与套管... 大港南部油田出现套漏的油水井逐年增加,长井段套漏井用传统的堵漏和卡套漏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对长井段套漏井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工艺技术手段。利用一种铝合金管材作为堵贴管,将其下至需要封堵的套漏井段,将水泥浆循环替至堵贴管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并充入套漏处,待水泥浆凝固后实现对套漏井段的封堵。铝合金管材很容易用钻铣工具钻铣掉,可以恢复原套管通径。通过应用可钻式堵贴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长井段套漏井的封堵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漏 长井段 可钻式堵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水基钻屑中典型元素分布及其铺垫井场后对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包为磊 罗飚 +4 位作者 姚光远 舒辉秀 周奇 孙英杰 黄启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29-2239,共11页
铺垫井场是水基钻屑再利用的重要路径。然而,不同区域水基钻屑中元素浓度存在差异,其再利用过程中环境影响仍未全面了解。调查海南5个典型油气田钻井平台的水基钻屑,分析典型元素的分布和浸出特征,评估铺垫井场后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 铺垫井场是水基钻屑再利用的重要路径。然而,不同区域水基钻屑中元素浓度存在差异,其再利用过程中环境影响仍未全面了解。调查海南5个典型油气田钻井平台的水基钻屑,分析典型元素的分布和浸出特征,评估铺垫井场后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海南水基钻屑中Ni、As、Se、Sb、Pb、Hg、Tl、Mo、Ba浓度均未超过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规定的第二类用地的风险筛选值,除Tl外,其他元素浓度均与采样深度显著相关。浸出液中Pb、Tl、As浓度相对于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规定的Ⅲ类限值分别有36.5%、16.5%、16.5%的超标率,其中As浸出率最高,为35.7%。基于Texas模型的估算以及铺垫井场下方地下水的现场测定,所有检测项目浓度均未超过GB/T14848—2017规定的Ⅲ类限值,表明水基钻屑铺垫井场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屑 典型元素 浸出浓度 铺垫井场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