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油田储集层河道砂体内部构型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窦松江 孙超囡 +1 位作者 张艳君 孔令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4-286,共3页
以黄骅坳陷港西开发区明化镇曲流河储集层为例,探讨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点坝分布模式及规模、废弃河道及点坝的识别标志,以及点坝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侧积层倾向、倾角及侧积体宽度,并在... 以黄骅坳陷港西开发区明化镇曲流河储集层为例,探讨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分析方法。研究了曲流河道砂体内点坝分布模式及规模、废弃河道及点坝的识别标志,以及点坝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侧积层倾向、倾角及侧积体宽度,并在单井泥质侧积层解释的基础上,以点坝内部构型为指导,结合动态分析,对泥质侧积层的井间分布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河流相 储集层 沙道沉积 砂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赋存规律——以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宜强 张津 +4 位作者 潘登 燕云 刘明熹 曹涵 高文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4-449,共6页
为了厘清开发后期高含水储集层内部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导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油藏后续剩余油精细挖掘,利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经图像处理后,将剩余油划分为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3个级别,剩余油赋存状态划分为簇状... 为了厘清开发后期高含水储集层内部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指导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油藏后续剩余油精细挖掘,利用紫外荧光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经图像处理后,将剩余油划分为弱波及、中波及和强波及3个级别,剩余油赋存状态划分为簇状、孔表薄膜状、狭缝状、角隅状和粒间吸附状5种。在高含水阶段,不同的剩余油赋存状态中,剩余油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簇状、孔表薄膜状、角隅状、粒间吸附状和狭缝状;聚/表复合驱后簇状剩余油和孔表薄膜状剩余油较多,后续可采用改善岩石润湿性的方法开采;砾岩剩余油分布较砂岩更加复杂,簇状剩余油和粒间吸附状剩余油较砂岩多,后续应考虑采用控制注入流体流度的方法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高含水 微观剩余油 赋存规律 紫外荧光 水驱 聚/表复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层面建模算法及实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左毅 宋静 +3 位作者 史卓丽 乔婧璇 祖秀然 郑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5,共8页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 由于油藏不同开发阶段特征及其研究目的不同,三维地质建模中层面建模采取的模拟方法和模型精度均有所区别。从三维地质建模角度出发,将油藏开发划分为油藏评价、新区建产和老区调整3个阶段,通过港东二区五断块层面模拟过程中各种模拟算法分析及筛选,提出了层面模拟时,油藏评价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网格精度为100 m×100 m×5.0 m;新区建产阶段建模采用Kriging算法或Global B-spline算法,网格精度为50 m×50 m×1.5 m;老区调整阶段建模采用Local B-spline算法或Converging average算法,网格精度为10 m×10 m×0.5 m,使层面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情况及研究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阶段划分 层面建模 模拟算法 标准层面 油藏评价 新区建产 老区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徐庄油田薄层生物石灰岩小—微裂缝识别及建模
4
作者 李云鹏 林学春 +4 位作者 余星辰 康志宏 李佩敬 王亚静 祁爱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1-679,共9页
小—微裂缝作为王徐庄油田沙河街组薄层生物石灰岩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因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和表征技术,导致其研究较为困难,影响了油气开发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预测。综合岩心、岩石薄片、CT扫描、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等资... 小—微裂缝作为王徐庄油田沙河街组薄层生物石灰岩重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因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和表征技术,导致其研究较为困难,影响了油气开发中流体流动能力的预测。综合岩心、岩石薄片、CT扫描、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等资料,对小—微裂缝的发育情况开展研究。采用PSO-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区裂缝性储集层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离散裂缝网络模拟方法,模拟了小—微裂缝的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小—微裂缝发育的生物石灰岩深、浅电阻率幅差较大;研究区生物石灰岩小—微裂缝较为发育,对改善储集层物性和注水受效方向有重要意义;小—微裂缝受控于断裂带和生物石灰岩沉积微相。油藏数值模拟证实,融合小—微裂缝介质的双孔双渗模型的油水关系动态拟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徐庄油田 沙河街组 生物石灰岩 小—微裂缝 粒子群优化算法 BP神经网络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45
5
作者 周立宏 蒲秀刚 +3 位作者 邓远 陈世悦 鄢继华 韩文中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5,共10页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X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4类12种岩石类型,...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X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4类12种岩石类型,再根据特殊矿物含量进行具体命名。细粒沉积岩岩相学侧重于研究不同岩相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储层物性、烃源岩特征及含油性等,以便优选优势岩相,并寻找油气"甜点"。脆性影响细粒沉积岩压裂改造的效果,目前常用岩石组分法和力学参数法对其进行评价,二者在准确性、经济性及便捷性上各有优缺点,应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准确而合理地表征岩石脆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石类型 岩相 脆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增效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渗流行为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叶仲斌 魏发林 +2 位作者 罗平亚 杨建军 李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9-52,共4页
将交替注入碱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简称ASP)和氮气时 ,针对泡沫的生成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着重探讨在不同流速、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渗流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泡沫的形成与运移严重受流速和压力的影响 ,流速太大 ,存... 将交替注入碱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简称ASP)和氮气时 ,针对泡沫的生成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着重探讨在不同流速、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渗流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泡沫的形成与运移严重受流速和压力的影响 ,流速太大 ,存在严重气窜现象 ,流速太小 ,不利于泡沫在孔隙介质中的传播 ,压力越小 ,越利于形成稳定的泡沫。一旦形成泡沫 ,流动阻力明显增加 ,大大降低驱替流体的流度。氮气 /ASP交替注入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渗流行为 研究 三次采油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 复合驱 泡沫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边底水运移的影响——以南苏丹P油田Fal块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敏 赵国良 +3 位作者 冯敏 黄奇志 张元福 江艳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4,21,共8页
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 基于野外露头与南苏丹P油田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地质特征对比,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吴官屯砂质辫状河露头剖面为原始模型,通过实测地质剖面记录的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解剖,明确砂质辫状河储层中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分别从隔层和夹层的角度,对Fal块边底水油藏中水体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储层中发育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废弃河道细粒沉积、泛滥平原细粒沉积、落淤披覆泥沉积和侧积泥沉积共5种成因类型的隔夹层。以单期砂质辫状河河道为基本单元,建立隔夹层分布模式,即废弃河道细粒沉积与河道砂体互相叠置;泛滥平原细粒沉积向河道外侧不断延伸;落淤披覆泥、侧积泥和河底滞留泥砾沉积受后期冲刷改造充填于河道砂体内部。基于建立的砂质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分布模式,指出Fal块砂质辫状河储层中以泛滥平原细粒沉积为主的隔层分布是影响底水突进程度的主要因素,夹层发育频率越高对边水的遮挡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隔夹层 成因类型 分布模式 边底水运移 南苏丹P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石灰岩与泥岩纹层状互层的储集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董兆雄 陈明 +2 位作者 滑双君 何咏梅 王书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57,共3页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广泛发育颗石灰岩与泥岩的纹层状互层,因其含油而被误认为“油页岩”。颗石灰岩的储集性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扫描电镜、密度测量、不规则样品孔隙度测量和测井资料解释等实验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颗...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广泛发育颗石灰岩与泥岩的纹层状互层,因其含油而被误认为“油页岩”。颗石灰岩的储集性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扫描电镜、密度测量、不规则样品孔隙度测量和测井资料解释等实验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颗石灰岩的储集性。发现颗石灰岩中颗石片落粒间孔和粒内孔十分发育,且分布均匀,同时颗石灰岩与泥岩纹层状互层的平均孔隙度可达16.0%,渗透率为(1~100)×10^-3μm^2,良好的储渗性。因此,颗石灰去与沂.岩的纹层状巨层暑潜在的良好储层.且有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沙河街组一段 纹层状互层 颗石灰岩 储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采比与产水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彭得兵 唐海 +3 位作者 朱健辉 吕栋梁 吕渐江 万永刚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3-595,604,共4页
为了改进钟德康推导的砂岩油田注采比曲线的通用预测公式,基于王怒涛关于甲乙型和丙丁型综合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成果,结合注水开发砂岩油田的注采关系曲线,推导出了预测注采比变化规律的甲乙型和丙丁型注采比曲线。两类曲线方程均表明... 为了改进钟德康推导的砂岩油田注采比曲线的通用预测公式,基于王怒涛关于甲乙型和丙丁型综合水驱特征曲线的研究成果,结合注水开发砂岩油田的注采关系曲线,推导出了预测注采比变化规律的甲乙型和丙丁型注采比曲线。两类曲线方程均表明注采比变化全过程是水油比(含水率)的单值函数,根据方程可以预测油藏开发后期的注采比或产水率。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丙丁型注采比曲线有时并不适用。此外将实际注采比曲线与理论图版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n值,从而可以反过来确定哪一种水驱特征曲线可更好地描述油藏的开发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关系曲线 水驱特征曲线 注采比 产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2亚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文沾 刘忠保 +5 位作者 何幼斌 苑伯超 罗进雄 蒲秀刚 陈长伟 林常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7-498,共12页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区域构造、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沉积微相特征,在实验条件下,孔店物源辫状河三角洲可划分为3个亚相、7个微相。实验研究表明,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升降、流量及流量变幅、加砂量(物源供给)等是影响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成及其演化的控制因素。通过实际砂体和实验砂体厚度展布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歧口凹陷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模拟实验条件下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2亚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口凹陷 沉积模拟 辫状河三角洲 控制因素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廖远涛 王华 +4 位作者 王家豪 肖敦清 黄传炎 夏存银 刘彦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72,共12页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等。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层序结构样式的差异,表现为东三段层序(SQEd3)以低位域三角洲和范围扩大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二段层序(SQEd2)、东一下段层序(SQEd1x)以板桥次凹等局部地区发育的低位域三角洲和普遍发育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一上段层序(SQEd1s)低位域三角洲和高位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歧南次凹和歧北次凹,总体形成了缓坡背景、断控斜坡背景和多级断阶背景下的3类沉积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5类有利圈闭区:坡折带附近的隐蔽圈闭区、越过凹陷中心的上超尖灭圈闭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区、低位域和高位域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区、下切谷充填岩性圈闭区,构成了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这对于指导研究区东营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东营组 沉积体系 有利区带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潜山在沙三段沉积期的隆升状态及其对沉积物源的供给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万忠 王振升 +3 位作者 宋志峰 马建英 陆永潮 刘国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2-519,共8页
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高点区无沙三段沉积,依照地层终止方式无法厘定出北大港潜山的高点区是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暴露地表没有接受沉积,还是在沙三段沉积期接受了沉积,后被晚期构造抬升剥蚀殆尽。确定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的演... 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高点区无沙三段沉积,依照地层终止方式无法厘定出北大港潜山的高点区是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暴露地表没有接受沉积,还是在沙三段沉积期接受了沉积,后被晚期构造抬升剥蚀殆尽。确定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的演化状态对于分析本区沉积体系及储层分布至关重要。本文以构造与沉积的响应关系为分析的思路和依据,通过地层厚度图的框架约束,基于砾岩分布和泥岩颜色所指示的古环境、古地貌、古物源的特征,分析出北大港潜山高点区在沙三段沉积期一直是一个稳定的物源区,其剥蚀下来的物源通过构造转换带的控制,沉积在板桥凹陷和岐口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构造演化 构造应力转换带 北大港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组合模式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季静 宗杰 +1 位作者 刘安元 刘志忠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7,共3页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受不同方向断层切割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层上下盘相互分隔、彼此独立的封闭单元。其复杂性不单表现在十分破碎的形态上,更主要的是主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规律,与主断裂相伴生的一系列断层造成了油藏多重复杂... 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受不同方向断层切割而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断层上下盘相互分隔、彼此独立的封闭单元。其复杂性不单表现在十分破碎的形态上,更主要的是主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规律,与主断裂相伴生的一系列断层造成了油藏多重复杂性,油气发生多次运移和聚集,纵向上形成多套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断块之间含油性差异较大,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该文针对王官屯油田含油层系多、圈闭类型多、断块破碎、油气运移与分布复杂的特点,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王官屯油田复杂断块储集层、圈闭类型、油气成因与分布等要素进行研究,深化油藏形成与分布规律认识,对复杂断块成藏条件、油藏组合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建立一套复杂断块油藏组合模式,并指导王官屯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油气藏族 组合模式 滚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永平 周立宏 +4 位作者 王华 廖远涛 王家豪 任培罡 滑双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歧口凹陷为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内陆断陷含油气凹陷,具有多幕构造演化、多类构造样式、多个物源体系、沉积体系演化时空变化剧烈等特点,导致层序构成样式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结合歧口凹陷构造古地貌背景和物源供给体系时... 歧口凹陷为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内重要的内陆断陷含油气凹陷,具有多幕构造演化、多类构造样式、多个物源体系、沉积体系演化时空变化剧烈等特点,导致层序构成样式在时空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结合歧口凹陷构造古地貌背景和物源供给体系时空演化差异性的研究,在研究区古近系总结出四种典型的层序构成样式:断控陡坡带型层序样式、多级断阶带型层序样式、轴向断坡带型层序样式、挠曲坡折带型层序样式。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宏观构造的幕式演化和局部同沉积断裂不同组合样式所形成的特定的古地貌差异,而物源供给体系的强弱程度以及供给方向变化也是控制层序构成样式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层序构成样式控制了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影响了砂体的分散和堆积样式。因此,层序构成样式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对于研究区有利隐蔽圈闭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构成样式 时空差异性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变系统的油田产量功能模拟预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志斌 任宝生 赵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1-184,共4页
神经网络预测的优点是预测指标与影响因素指标的历史拟合好,微分模拟预测的特点则是预测过程中更加注重预测指标的自身变化趋势。两者有机结合,首先将微分模拟得到的油田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输入输出关系视为时变系统,再把BP神经网络引... 神经网络预测的优点是预测指标与影响因素指标的历史拟合好,微分模拟预测的特点则是预测过程中更加注重预测指标的自身变化趋势。两者有机结合,首先将微分模拟得到的油田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输入输出关系视为时变系统,再把BP神经网络引入到微分模拟参数识别中,建立具有时变特征的功能模拟预测新方法。该预测模型中的参数随时间变化,具有自适应性;能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通过变学习率的方式解决其与微分模拟胶合过程可能出现的不收敛问题;对中长远预测有更好的效果。最后将这一新方法应用于国内某油田的产量预测中,经软件计算,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吻合程度明显高于其它几种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产量 预测 功能模拟 时变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祖新 姜文亚 刘海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9,共6页
针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的地质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对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为此,从形成时间、空间分布和油气资源量3个方面,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常规与非常... 针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的地质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对于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为此,从形成时间、空间分布和油气资源量3个方面,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油气与源储接触型非常规油气的形成时间具有先致密后成藏、先成藏后致密和边致密边成藏3种关系。常规油气一般分布于构造高部位,而非常规油气一般分布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量满足油气资源分布三角图关系。但是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形成时间关系的主导作用、过渡带油气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单元油气资源量关系以及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边界的确定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应着重于针对烃源岩生排烃全过程、细粒沉积学、油气资源评价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形成时间空间分布 油气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综合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徐敬领 王贵文 +1 位作者 王亚静 秦宇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1-530,538,共11页
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洞识别、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依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不仅... 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洞识别、储层参数表征、流体性质判别及数学方法的应用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厘定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评价方法可知:依据一定的数学算法,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不仅能很好地识别储层类型,而且能实现对储层参数的半定量、定量计算评价。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新技术(电成像和声成像)资料计算出缝洞储层的各项物性参数,结合核磁共振测井和偶极横波测井能进一步判别出流体性质。地质统计学、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数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综合研究表明,在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综合应用各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测井评价 参数计算 流体性质 数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俊 赵家宏 +6 位作者 腾军 王天煦 鲍志东 张红静 袁淑琴 林艳波 高银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0-583,共14页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松辽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由于该类储层砂泥岩薄互层十分发育,一直以来都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利用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井、测井信息,在建立研究区青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运用"...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松辽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由于该类储层砂泥岩薄互层十分发育,一直以来都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利用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井、测井信息,在建立研究区青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运用"相位调整—地震相—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学综合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三段的砂体类型、特征及层序格架内砂体演化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青三段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进一步划分为12个四级层序;地震资料进行相位调整后,将地震同相轴与岩相建立相互对应关系,红色波峰代表偏砂相,黑色波谷代表偏泥相;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提取典型地层切片,并识别出枝状水下分流河道、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末端水下分流河道3类主要砂体,各类砂体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SQ1三级层序早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早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退体系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地震沉积学 青山口组 乾安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碎屑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礼文 李双文 +4 位作者 赵敏 姜文亚 张晶 姚军 王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8,共4页
孔南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二叠系碎屑岩中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运用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二叠系碎屑岩潜山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后指出,该... 孔南地区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二叠系碎屑岩中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运用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对二叠系碎屑岩潜山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后指出,该区二叠系主要发育断块背斜型和逆冲推覆背斜型2种有利的潜山圈闭,印支运动期的区域挤压作用和燕山运动期以来的拉张断块作用为潜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深大断裂、内幕高点、裂缝型储集砂体及发育稳定的盖层控制了潜山油气运移和富集,形成有利的成藏组合,使该区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碎屑岩潜山 油气成藏 逆冲推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千米桥潜山储层形成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付立新 杨池银 肖敦清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2期33-38,共6页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之下的千米桥潜山是一个深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潜山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褶皱抬升—埋藏改造等复杂的地质过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复杂,有效孔隙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晚期油气的充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过程的解析表明,中生代强烈构造变形事件之后的大气水岩溶作用形成了潜山储层基本格架,而第三纪埋藏过程中发生的选择性溶蚀与胶结作用则使储层结构复杂化,储集空间分割性进一步加强。在潜山油气充注过程中,缝洞系统与供烃窗口的对接关系决定着油气主疏导网络分布,而疏导网络与储集空间的连通与否则控制潜山油气分布。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应属于成岩封闭的裂缝性油气藏,而非块状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碳酸盐岩储层 古潜山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藏成因 油气藏类型 千米桥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