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探区埕海油田水平井钻探配套技术
1
作者 王建富 刘文钰 +5 位作者 张静蕾 王栋 蒋成成 牟晓慧 李倩 周连敏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19-23,共5页
埕海油田位于大港南部滩海4 m水深海域,随着“海油陆采”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开发钻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包括储集层预测、倾角预判、靶点优化等内容的地质井位设计优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密集丛式井防碰绕障技术、单筒... 埕海油田位于大港南部滩海4 m水深海域,随着“海油陆采”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开发钻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包括储集层预测、倾角预判、靶点优化等内容的地质井位设计优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密集丛式井防碰绕障技术、单筒双井钻井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等钻井工程设计配套技术,引进PeriScope随钻探边测井技术完善水平段轨迹控制,总结水平井精准入窗卡层技术,地层倾角与井斜角匹配识别技术和随钻上下伽马曲线中心对称识别技术,实现了水平井实施成功率100%。这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水平井成功实施的基础,钻探配套技术在大港探区埕海油田勘探与评价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大港滩涂区域油田优质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也为类似油田建设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海油田 钻探配套技术 水平井 随钻测井 单筒双井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录井资料在王集油田西南缘压裂选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方锡贤 周长春 耿学旺 《录井工程》 2012年第1期34-36,45,共4页
泌阳凹陷王集油田西南缘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部分储集层必须经过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由于该区岩电关系、油水关系复杂,部分储集层改造后并未获得工业油流,因而准确选择压裂改造层是避免无效压裂、提高储集层压裂改造成功率的关... 泌阳凹陷王集油田西南缘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部分储集层必须经过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由于该区岩电关系、油水关系复杂,部分储集层改造后并未获得工业油流,因而准确选择压裂改造层是避免无效压裂、提高储集层压裂改造成功率的关键。通过对该区录井、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选择压裂改造层的岩性、含油级别和气测、岩石热解地化条件;同时,通过对大量交会图板的统计分析,分别提出了适用于该区H3Ⅰ-H3Ⅳ油层组和H3Ⅴ-H3Ⅶ油层组选择压裂改造层的地化-气测一体化解释评价图板。实例分析表明,综合应用上述方法可确保准确、可靠选择压裂改造层,为实现王集油田西南缘石油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层 选择 岩屑 气测 岩石热解 地化-气测图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井距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案优化研究——以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靳彦欣 赵丽 李培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6-288,共3页
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是特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注采井距大,导致油层压降大,油井供液不足,单井产能低,注水效果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对该井区进行了调整方案研究,共提出了4个调整方案。结果表明,使用方案2,即当井网... 胜利油田桩74-10-2井区是特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注采井距大,导致油层压降大,油井供液不足,单井产能低,注水效果不明显,开发效果较差。对该井区进行了调整方案研究,共提出了4个调整方案。结果表明,使用方案2,即当井网的井排方向与主裂缝方向错开45°角左右,井距在140~200m,注采比为1.0~1.1,压力水平保持在25.00~28.00MPa之间时,采收率可以达到28%以上。使用投资回收期法对各调整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调整方案2的投资回收期为4.33年,投资回收时间最短,经济上最合算。因而确定调整方案2为最终选择应用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74—10—2井区 低渗透油藏 小井距 开发调整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Z油田注水井调剖酸化联作体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平礼 张峰超 +3 位作者 高尚 陶卫东 冉进喜 皇扶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2期60-64,共5页
针对BZ油田注水井地层非均质强,单一酸化、调剖无法同时满足增注和减小层间矛盾的问题,在室内开展了酸化、调剖联作体系研究。所用配套酸液体系为单步酸酸液体系,实验评价了其缓速、抑制二次沉淀、溶蚀和配伍性等性能,单岩心酸化后渗透... 针对BZ油田注水井地层非均质强,单一酸化、调剖无法同时满足增注和减小层间矛盾的问题,在室内开展了酸化、调剖联作体系研究。所用配套酸液体系为单步酸酸液体系,实验评价了其缓速、抑制二次沉淀、溶蚀和配伍性等性能,单岩心酸化后渗透率恢复效果良好。配套调剖剂体系主剂采用阴离子型聚合物,评价了其耐酸性能和岩心封堵能力。采用双岩心夹持流动实验装置模拟非均质地层,分析调剖和酸化的注液顺序对联作处理效果的影响。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先调剖后酸化效果明显,低渗岩心渗透率改善倍比为1.52,高渗岩心得到封堵,渗透率改善倍比为0.29,实现了既缩小层间渗透率差异又启动低渗岩心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非均质 调剖 酸化 解堵 联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油田特高含水期水平井CO2吞吐参数优化及实施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涛 李德宁 +3 位作者 崔轶男 刘永河 车正家 王顺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51-56,共6页
目前板桥油田板14-1断块油藏含水率98.1%,采出程度10.93%,常规控水稳油技术已无法解决油藏含水高、产能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和常规控水增油技术相比,CO2吞吐压锥具有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成功率较高等优势。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 目前板桥油田板14-1断块油藏含水率98.1%,采出程度10.93%,常规控水稳油技术已无法解决油藏含水高、产能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和常规控水增油技术相比,CO2吞吐压锥具有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成功率较高等优势。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CO2吞吐降水增油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CO2吞吐工艺参数,确定了油藏水平井CO2吞吐最优工艺方案。在方案优选基础上,现场实施了CO2吞吐方案。研究结果显示,CO2吞吐通过气驱压锥,萃取原油中间组分,降低原油黏度机理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水平井控水增油;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参数下单井累计增油量及换油率,CO2的最优注入量为600t、注入速度4.0t/h、焖井时间17d、产液量16m^3/d、吞吐轮次2个。45H井现场先导试验显示,45H井产液量为12m^3/d,含水率由98.1%降低至62.5%,产油量由1.6m^3/d上升至4.73m^3/d,CO2吞吐控制底水锥进、降低油井含水率和恢复产能效果明显。研究表明,水平井CO2吞吐对板桥油田同类油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吞吐 水平井 特高含水期 板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套管四中子测井新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学春 刘文钰 +3 位作者 袁洪波 任耀军 李海燕 李伟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185-190,共6页
四中子测井是新型过套管测井方法,用同位素化学源向地层发射快中子,通过长短源距双探测器分别记录中子-中子、中子-伽马计数率,利用双物理过程中探测到的信息,计算地层的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等物理信息,据此可以准确评价套... 四中子测井是新型过套管测井方法,用同位素化学源向地层发射快中子,通过长短源距双探测器分别记录中子-中子、中子-伽马计数率,利用双物理过程中探测到的信息,计算地层的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等物理信息,据此可以准确评价套后储层物性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介绍四中子测井原理和解释方法,及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实例。实践证明,该技术在复杂结构井储层评价、老井剩余油评价、气层识别、以及水淹层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仪器 四中子测井 双物理过程 叠加算法 饱和度 孔隙度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海油田馆陶组水平井随钻曲线物性反演研究
7
作者 李宁 刘文钰 +3 位作者 王建富 唐和军 陈春阁 李倩 《录井工程》 2021年第1期51-55,共5页
大港滩海地区埕海油田馆陶组为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其测井系列全部为随钻测井,电测曲线仅有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缺乏物性曲线,影响了油藏描述工作中剩余油分布预测,导致后期调整开发方向不明确、产能建设实施风险大,严重制约了... 大港滩海地区埕海油田馆陶组为底水稠油油藏,采用水平井开发,其测井系列全部为随钻测井,电测曲线仅有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缺乏物性曲线,影响了油藏描述工作中剩余油分布预测,导致后期调整开发方向不明确、产能建设实施风险大,严重制约了馆陶组的高效开发。针对上述难题,开展了随钻条件下测井曲线物性反演研究,首先采用直方图平移法,以顶部稳定发育的泥岩为标准,对钻遇本层位的探井及评价井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其次开展物性敏感曲线分析,通过分析自然伽马、电阻率曲线与物性的相关性,优选自然伽马为模拟储集层物性的曲线。在此基础上,开展储集层孔渗反演,将自然伽马与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在多项式相关系数研究前提下,采用分段式交会法进行相关性研究,通过提高孔渗反演精度,确定孔隙度反演公式,使相关性得到提升,r^(2)达到0.9以上,反演孔隙度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内,反演渗透率全部在同一数量级范围内。采用此储集层物性表征技术,对埕海油田12口水平井进行反演,准确率达到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反演 随钻测井 水平井 埕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二庄油田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8
作者 毕桂荣 苟玉芳 +3 位作者 贾乃勇 吴勇 朱淑英 范黎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03X期161-164,共4页
针对羊二庄油田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储层内细分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建立流动单元空间模型,对岩石中的流体以及岩石流体相互作用下的渗流特征(实际流体的流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宏... 针对羊二庄油田河流相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储层内细分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建立流动单元空间模型,对岩石中的流体以及岩石流体相互作用下的渗流特征(实际流体的流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宏观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使剩余油分布与预测研究更加准确。以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羊二庄油田展开综合调整的工作,有效提高了其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二庄油田 河流相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滩浅海油气资源效益开发模式探索与实践
9
作者 边锋 魏东 +3 位作者 于腾蛟 金海锋 梁丽会 李好 《石油科技论坛》 2023年第5期73-78,共6页
我国拥有丰富的滩浅海油气资源,加大滩浅海油气效益开发有助于增强我国油气自主供给能力,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港油田针对滩浅海油气资源效益开发中面临的环境复杂、需多主体协同参与合作难题,遵循“安全、绿色、自主... 我国拥有丰富的滩浅海油气资源,加大滩浅海油气效益开发有助于增强我国油气自主供给能力,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港油田针对滩浅海油气资源效益开发中面临的环境复杂、需多主体协同参与合作难题,遵循“安全、绿色、自主、效益”行动理念,制定了先滩涂、后浅海“两步走”开发战略,逐步推进地质—海工评价建产工作一体化、油气集输海陆运行一体化、基础设施建造与运营管理一体化。大港油田加强技术与工艺自主创新,实现人工岛建造技术和海上平台建造技术突破,取得21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国内首创技术成果12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滩浅海油气开发技术体系。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以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控制的协调一致为总体要求,构建滩浅海油气资源开发的特色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浅海 油气资源 效益开发 能源安全 环境效益 创新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海油田滩海区地层断裂系统封闭性研究
10
作者 李倩 唐和军 +3 位作者 周凤春 李宁 纪建峥 侯灵炜 《录井工程》 2022年第3期141-146,共6页
埕海油田滩海区是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目前区内多个断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强化注水阶段,需要避免注水引起断层活化带来的开发风险。为此针对滩海区断裂系统开展研究,通过断层的精细解释、应力场分析、运动学特征、裂缝特征描述... 埕海油田滩海区是大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目前区内多个断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强化注水阶段,需要避免注水引起断层活化带来的开发风险。为此针对滩海区断裂系统开展研究,通过断层的精细解释、应力场分析、运动学特征、裂缝特征描述等,明确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几条通天断层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静态方法评价了断层的原始封闭性,通过动态法计算出各注水区块的注采比、地层破裂压力及最大注水压力,并根据注采比、最大注水压力变化提出了油藏注水开发要点,保证了研究区的安全有效开发,也为有相似条件油田的注水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 断层封闭性 通天断层 断层活化 注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油田注水老区“双高”油藏剩余油挖潜对策
11
作者 胡子龙 张涛 +3 位作者 车正家 王顺利 刘永河 董峰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130-134,共5页
板桥油田注水老区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超过40%,可动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大。为恢复注水老区“双高”油藏生产能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充分挖掘油藏剩余油潜力,... 板桥油田注水老区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开发阶段,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超过40%,可动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大。为恢复注水老区“双高”油藏生产能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充分挖掘油藏剩余油潜力,通过开展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对不同动用程度的砂体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方案实施后,“双高”油藏治理效果突出,将近停产油藏恢复至稳定产油80t/d,开发指标大幅度提升,单砂体剩余油研究的可靠性得到验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桥油田 高含水期 剩余油 低动用 采出程度 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参数对板桥油田板南断块CO_(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车正家 胡子龙 +3 位作者 马利 王顺利 梅蓉 崔轶男 《海洋石油》 CAS 2019年第3期38-42,共5页
为改善板桥油田板南断块产能低、含水较高、采出程度低和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2018年12月对板14-1断块水平井45 H实施CO2吞吐技术,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为了在板南断块推广该技术,进行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根据板南断块的地质特... 为改善板桥油田板南断块产能低、含水较高、采出程度低和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2018年12月对板14-1断块水平井45 H实施CO2吞吐技术,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为了在板南断块推广该技术,进行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根据板南断块的地质特征,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静态参数下单井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开展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对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避水高度对底水能量活跃的常规稠油油藏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水平井长度的影响较小。对于板南断块,适宜进行CO2吞吐的区块孔隙度为30%~35%,渗透率(1 300~1 900)×10^-3μm^2,地层原油黏度50~65 mPas,水平井长度200~230 m及水平井避水高度4~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南断块 二氧化碳吞吐 影响因素 增油机理 数值模拟 板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沽油田沙河街组S_3~5亚段致密储层特征及含油性研究
13
作者 赵金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5,33,共8页
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压汞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S_3~5亚段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探讨了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岩心室内分析化验结果证实为弱还原半深水湖相沉积,具有裂缝与基质... 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物性分析、压汞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S_3~5亚段致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探讨了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区岩心室内分析化验结果证实为弱还原半深水湖相沉积,具有裂缝与基质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为新型纳米级非常规碳酸盐储层。分析认为S_3~5亚段致密储层含油性主要受构造、沉积、成岩矿物组分、储集空间类型和异常超压等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超压空间 致密储层 沙河街组S3^5亚段 塘沽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海油田深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
14
作者 刘俊东 李进 +3 位作者 窦如胜 王小刚 卓坤 刘竹杰 《测井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602-608,共7页
大港埕海油田受古地理条件及沉积环境、钻井条件等因素制约,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含油性存在复杂关系,导致低对比度油藏频繁出现,储层测井响应区分不明显,常规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开发需求,流体性质判别困难。同时由于井况等原因导致资料缺失... 大港埕海油田受古地理条件及沉积环境、钻井条件等因素制约,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含油性存在复杂关系,导致低对比度油藏频繁出现,储层测井响应区分不明显,常规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开发需求,流体性质判别困难。同时由于井况等原因导致资料缺失,增加了测井评价难度。为解决以上难题,在分析区块地质特征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试采资料,分别采用纵向模式判别法、四孔隙度权重分析法以及测录井多学科的多参数融合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形成一套针对埕海油田深层的流体性质判别方法。该方法针对性地解决了测井评价的瓶颈难题,实现了储层流体性质精确评价,增强了区块适用性,为油田高效建产垫定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低对比度 模式判别 权重分析 跨学科结合 埕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桥油田板深1501井组油藏增能吞吐方案设计研究
15
作者 马利 梅蓉 +1 位作者 张娟 马东博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4期195-196,共2页
针对板桥油田板深1501井组高压低渗造成注水困难,剩余储量难以有效挖掘的问题,开展了增能吞吐采油技术研究,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增能吞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该井组的原油采收率。
关键词 增能吞吐 采油方案 板桥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塘沽油田致密油开发实践及思考
16
作者 赵金玲 《复杂油气藏》 2017年第2期43-46,共4页
塘沽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发育厚层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纹层状特殊岩性体致密油油藏。通过岩心观察、X射线衍射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系统剖析了特殊岩性体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储层含油性;利用测井、地震信息有效结合,对特... 塘沽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发育厚层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纹层状特殊岩性体致密油油藏。通过岩心观察、X射线衍射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系统剖析了特殊岩性体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储层含油性;利用测井、地震信息有效结合,对特殊岩性体展布范围进行有效识别与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优选先导试验区块,进行直井加大斜度井井网部署,利用大规模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大斜度井分段压裂等储层改造技术,结合井网调整和循环注气技术探索,塘沽地区致密油在先导试验区块试油获近百吨高产,试采生产稳定,为渤海湾地区致密油规模增储及有效动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沽油田 泥质白云岩 致密油 储层识别 储层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长7段油页岩不同阶段热解反应特征
17
作者 蒋海岩 胡清萍 +3 位作者 王姣 刘帅 袁士宝 申志兵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0,共7页
针对原位热采开发油页岩矿藏中热解反应变化复杂、控温困难等问题,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页岩热解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实验重点检测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的产物成分,分析不同阶段演化... 针对原位热采开发油页岩矿藏中热解反应变化复杂、控温困难等问题,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页岩热解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通过X射线衍射测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实验重点检测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的产物成分,分析不同阶段演化的主要化学反应,进一步验证阶段划分。结果表明,油页岩在氮气氛围下的热解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脱水阶段(<300℃)、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300~720℃)、矿物吸热分解阶段(>720℃)。在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油页岩的失重约为总失重的74%,无机矿物未发生热裂解。有机质裂解放热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300℃≤T<450℃的低温初始段、450℃≤T<600℃的中温热解段、600℃≤T≤720℃的高温热解完成段。有机质的热解主要发生在中温热解段。随温度升高,烷烃脱氢反应、酯化反应变为以酯类化合物热裂解反应、烷烃断链生成小分子烃类反应为主;温度升至600~720℃时,会促使化合物发生聚合向油页岩半焦转化;当温度控制在中温热解段时,油页岩油成分最好,含27.70%酯类、29.89%脂肪烃、14.49%醇类、12.66%芳香烃等。研究结果为油页岩热解机理分析、油页岩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和提高现场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控制有机质的反应温度范围提供依据,保证较高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页岩油 有机质 裂解放热 热解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31
18
作者 史集建 付广 +3 位作者 吕延防 李丽丽 安振月 朱娜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依据单井以及气藏资料,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综合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盖层的厚度普遍较大且连续性好,有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但北大港潜山构造带和板桥凹陷北部地区较高的储层压力系数与盖层内断裂的垂直断距较大造... 依据单井以及气藏资料,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综合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认为盖层的厚度普遍较大且连续性好,有较强的微观封闭能力;但北大港潜山构造带和板桥凹陷北部地区较高的储层压力系数与盖层内断裂的垂直断距较大造成偏小的断层岩排替压力不利于盖层对天然气保存。基于盖层厚度、排替压力、气藏压力系数与断层垂向封闭特征等4个参数建立盖层封气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歧口凹陷盖层封气能力评价标准,对盖层的封气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沙河街组一段中部区域盖层在歧口凹陷大部分地区均具有封闭中、低储量丰度气藏的能力,在凹陷区具备封闭高储量丰度气藏的能力,评价结果与目前气藏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气能力 储量丰度 有利区 区域盖层 沙河街组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 被引量:20
19
作者 胥洪成 董宏 +5 位作者 吕建 武刚 王皆明 赵凯 孙军昌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通过室内机理分析和注采动态跟踪研究,明确了地层亏空程度、气水分布特征、地层倾角、注气井控半径是影响储气库配注的主要地质因素。利用气水地层渗流基本理论和物质平衡原理,以注气驱替气水界面稳定运移气体临界渗流速度和注气井控范围内地层吸气能力为约束,借鉴国外储气库注气量优化设计经验,建立了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投产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成功指导了国内某地下储气库投产方案的设计。该储气库实际运行效果表明:经过3个周期运行,注气驱替效果好,稳定扩容,达容率超过85%,预计第4周期将达到90%。结论认为,所建立的配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国内同类型储气库投产方案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枯竭气藏 地下储气库 投产方案 气水界面 吸气能力 配注方法 气水分布 地层倾角 注气井控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库存量曲线特征与达容规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东旭 马小明 +6 位作者 伍勇 张顺慈 张建国 马东山 游良容 杨艳 马东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0年启动的第二批地下储气库正在陆续建成投产,地下储气库开始进入达容阶段,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地下储气库库容量的达容规律和达容特征。为此,论述了气库达容物质平衡原理、气库达容库存量曲线特征和气库达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0年启动的第二批地下储气库正在陆续建成投产,地下储气库开始进入达容阶段,需要提前了解和掌握地下储气库库容量的达容规律和达容特征。为此,论述了气库达容物质平衡原理、气库达容库存量曲线特征和气库达容的普遍性规律,以气藏物质平衡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地下储气库的库容参数与压力的对应逻辑关系,建立了库容量计算方程,定义了库容参数,以国内第一批地下储气库即大港储气库群的扩容达容生产实践为依据,建立了地下储气库逐步扩容达容的库存量曲线的基本模式,从技术上论述了库存量曲线的物理意义、曲线特征、关键点参数,并介绍了应用地下储气库生产动态资料绘制库存量曲线的方法,以气库物质平衡理论结合地下储气库扩容达容的库存量曲线特征,系统总结了地下储气库由开始扩容到多周期达容的普遍规律,为指导和掌握地下储气库的扩容达容规律提供了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大港储气库群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 库容量 库存量曲线 达容规律 物质平衡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