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成因及其对剩余油的影响——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航 李胜利 +4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李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为明确辫状河储集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地区馆陶组三段Ⅱ砂组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开发生产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段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确定了隔夹层层次结构、成因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组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分别发育在7级、8级和9级砂体构型界面附近。砂组间隔层与泛滥平原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有关,厚度多为几十厘米至数米,对油气的垂向分隔作用强,开发过程中边水沿着地层优先推进,导致边部水淹严重,剩余油多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复合心滩坝及辫状河道的上部。单砂体间夹层与废弃河道和冲沟中的细粒沉积有关,厚度一般为0~2 m,局部阻碍流体垂向运移,侧向上控制着不同砂体间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形成废弃河道控制型和冲沟控制型2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单砂体内夹层主要与侧积泥岩、落淤层和河道间泥质沉积有关,层内夹层厚度可达几十厘米,可形成侧积泥岩控制型、落淤层控制型及河道间泥岩控制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刘官庄地区 馆陶组 隔夹层 泛滥平原 落淤层 废弃河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油藏井震联合等时地层对比技术与应用——以大港王徐庄油田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文岭 王大星 +4 位作者 萧希航 侯伯刚 黄晓娣 吴勇 马水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0-549,共10页
复杂断块、复杂岩性、复杂地层油藏受复杂断裂体系、岩性和地层尖灭或剥蚀的影响,准确合理地开展地层对比难度大。油田现场的地质分层数据往往沿用不同历史时期测井资料解释的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分层问题,因此,在老油田重构地下... 复杂断块、复杂岩性、复杂地层油藏受复杂断裂体系、岩性和地层尖灭或剥蚀的影响,准确合理地开展地层对比难度大。油田现场的地质分层数据往往沿用不同历史时期测井资料解释的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分层问题,因此,在老油田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很有必要。以大港王徐庄油田为例,在总结井震联合分层方案和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将声波时差曲线引入到地质分层工作之中,提高了含钙质较高、致密或含有较大泥岩段储层地质分层的品质。井震联合等时地层对比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大港王徐庄油田地质分层的精度,为复杂油藏开展细分层和不同层系单独分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藏 复杂岩性油藏 高含水油田 地质分层 井震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某油田采油污水处理中污泥产生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云 白海涛 +2 位作者 杨立华 付伟 崔海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69,73,共4页
针对陕北某油田处理采油污水絮凝剂投加量和污泥产生量大的特点,采用"先回流污泥后絮凝"的方法进行降低污泥产生量研究,探讨了常规简单絮凝和"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中污水pH、絮凝剂投加量、回流污泥量等因素对污... 针对陕北某油田处理采油污水絮凝剂投加量和污泥产生量大的特点,采用"先回流污泥后絮凝"的方法进行降低污泥产生量研究,探讨了常规简单絮凝和"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中污水pH、絮凝剂投加量、回流污泥量等因素对污泥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回流污泥后絮凝"处理工艺能显著降低絮凝剂用量和污泥产生量,其中PAC和PAM投加量分别降低81.25%和50%,污泥产生量降低48.40%。处理后污水可达到SY/T 5329-1994回注水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絮凝 回流污泥 污泥产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友谊油田沙三上储层非均质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孟庆芬 侯加根 +1 位作者 徐芳 萧希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铸体薄片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结果为依据,从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4个层次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夹层厚度较大,分...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铸体薄片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结果为依据,从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4个层次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夹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隔层钻遇率高,对油水起到很好的屏障和隔挡。平面上,砂体分布连续性差,导致油层连通性差、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是该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谊油田 沙三上亚段 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源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微相转换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一波 李胜利 +6 位作者 周练武 马水平 黄晓娣 韩波 杨龙庆 李宁 常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5,I0002,共13页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 刘官庄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是黄骅坳陷歧南次凹的重要油气储层。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数据信息,探讨研究区馆陶组三段(馆三段)河流相的辫状河—曲流河(辫—曲)微相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刘官庄地区馆三段共识别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7种岩相类型;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箱形、钟形、箱形—钟形组合、指形、线形5类;发育辫状河道、心滩坝、泛滥平原、曲流河道、点坝、漫溢砂6种沉积微相;研究区馆三段垂向呈“先辫后曲”、平面呈“东辫西曲、南辫北曲”的特点;辫状河砂体垂向心滩坝发育,河道频繁侵蚀、沉积,二者多期叠置成大型复合砂体并构成馆三段的主力储层,曲流河垂向砂体孤立发育,横向连续性较差。研究区河型转换控制因素中,靠近古隆起的充足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形成较陡的地形坡度,二者构成的物坡控砂效应影响馆三段早期辫状河的沉积和中后期辫状河向曲流河的转换;古气候影响下的古环境从湿润向干燥的转变及基准面旋回上升二者耦合,对辫—曲的转换起辅助作用。该结果对厘清刘官庄油田河流相储层形成因素、指导同类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官庄油田 馆陶组三段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近源河流沉积 物坡效应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小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朱从军 夏国朝 +2 位作者 郑泰山 宋金甫 许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0-391,共2页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 黄骅坳陷南部小集油田是典型的复式油藏,该油田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潜力。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诸如剖面多方式显示、剖面的局部拉伸放大、断层检验分析、椅状显示、时间切片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对小集油田的构造进行了精雕细刻,发现了一些新的含油断块,有效实现了老油田的增储上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小集油田 复式油藏 滚动勘探 三维精细解释技术 增储上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产出液中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业飞 由庆 冯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2,共3页
采用美国Millipore切向流超滤系统,在消除了油井产出液中盐等杂质影响的前提下,准确测定了产出液中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并与注入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油井采出的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 采用美国Millipore切向流超滤系统,在消除了油井产出液中盐等杂质影响的前提下,准确测定了产出液中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并与注入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油井采出的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幅度降低,而水解度明显提高;传统方法所测的油井采出液中的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浓度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油井产出液 聚丙烯酰胺 相对分子质量 水解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油气成藏关键时刻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林小云 魏民生 +2 位作者 丰勇 李璐 韩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共8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中段东坡地区包含合兴场—高庙子、丰谷、永太、中江—回龙和知新场—石泉场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涉及3个构造区带。通过研究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并对研究区6口井2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于151~145 Ma进入生烃门限,130 Ma达到生烃高峰;研究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发生过3期与油气成藏有关的流体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141~128 Ma(J_3-K_1),105~88 Ma(K_1-K_2),83~68 Ma(K_2),成藏关键时刻主要在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130~68 Ma(K_1-K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成藏 沙溪庙组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9
作者 赵靖舟 王芮 耳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在研究区志丹-甘泉地区主要为一套深湖相暗色泥岩和页岩沉积,其TOC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Ro多在0.6%~1.2%,是该盆地已发现大量油藏的主要源岩。为了探讨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特征,选取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在研究区志丹-甘泉地区主要为一套深湖相暗色泥岩和页岩沉积,其TOC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Ro多在0.6%~1.2%,是该盆地已发现大量油藏的主要源岩。为了探讨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特征,选取了研究区长7段16块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等温吸附、总有机碳含量、X-衍射、热成熟度及液氮吸附等配套分析测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长7段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吸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泥页岩的兰氏体积为0.56~4.43m3/t,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能力迅速增加,当增至一定程度,达到饱和后,将不再增加;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比表面和孔体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与许多海相泥页岩相反,研究区陆相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与石英来源不同有关,陆相泥页岩的石英为陆源碎屑成因;泥页岩的吸附能力与热成熟度在Ro〈0.9%左右时呈负相关,而后当Ro〉0.9%时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认为,TOC含量、黏土矿物含量是影响泥页岩吸附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比表面是最直接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延长组 陆相页岩 等温吸附特征 影响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白海涛 王新强 +2 位作者 吕乃欣 高燕 姬虎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36-638,645,共4页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 分析了榆林某气田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为现场解堵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实际和理论依据。通过对污水回注系统中回注罐沉积物组成分析和沉积物上清液水质分析来研究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和机理。回注罐罐底沉积物粒径大、含油量高、CaCO3和酸不溶物含量占其质量的50%以上,回注罐底部水中细菌含量远远高于回注污水水质指标。由此得出:污水回注井堵塞原因可能为悬浮固体或残油导致的孔隙通道堵塞、回注污水与地层水不配伍或自身引起的结垢堵塞和微生物繁殖造成的有机物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回注井 污水 堵塞 罐底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场构造须四段储层压裂改造难点和工艺技术措施 被引量:3
11
作者 蒲洪江 叶晓端 +2 位作者 于文静 王玉明 杨冠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3-85,共3页
川西新场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埋藏深、温度高、异常高压,压裂改造难度很大。通过对新855井须四段储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压裂技术改造难点,并制定了采用常规加砂量、低砂比、段塞冲刷、多种粒径支撑剂组合、线性加砂、... 川西新场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埋藏深、温度高、异常高压,压裂改造难度很大。通过对新855井须四段储层的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压裂技术改造难点,并制定了采用常规加砂量、低砂比、段塞冲刷、多种粒径支撑剂组合、线性加砂、测试压裂等针对性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说明高温、高压、高难度压裂改造气藏只要采取的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得当,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加砂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晚三叠世 储集层 压裂 技术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景成 蒲春生 +2 位作者 何延龙 谷潇雨 翟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81,共9页
为定量表征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复杂的裂缝信息,通过分析该类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将井间复杂的裂缝系统等效为均匀分布的抛物型裂缝条带,通过裂缝条带的流管束等效,建立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并分析了模型... 为定量表征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复杂的裂缝信息,通过分析该类油藏水驱开发特征,将井间复杂的裂缝系统等效为均匀分布的抛物型裂缝条带,通过裂缝条带的流管束等效,建立了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主要参数的敏感性及不同裂缝参数组合模式下的示踪剂响应曲线特征;以定波及有效裂缝体积和示踪剂曲线形态模式为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建立了模型示踪剂曲线自动拟合方法,并通过矿场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井逐级调控实时监测、方案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条带 特低渗透 示踪剂 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式纤维束过滤器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雪松 李振胜 +3 位作者 杨玉花 胡永淑 伍远平 张海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8-40,95,共3页
在分析现有纤维球过滤器和纤维束过滤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出振动式纤维束过滤器。过滤器由液压执行机构、容器体、上托盘、下托盘、纤维束滤料和进出水管汇等部件组成。TCLW150/0.6Z型过滤器样机在大港油田采油二厂庄大站的工业运... 在分析现有纤维球过滤器和纤维束过滤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制出振动式纤维束过滤器。过滤器由液压执行机构、容器体、上托盘、下托盘、纤维束滤料和进出水管汇等部件组成。TCLW150/0.6Z型过滤器样机在大港油田采油二厂庄大站的工业运行试验表明,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低渗透地层A3级注水水质标准。该过滤器结构简单,反洗原理独特,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和反洗性能,后续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且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振动式纤维束过滤器 精细过滤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皮背斜中新元古界油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曲永强 张虎权 +1 位作者 刘利勤 王海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33-37,共5页
对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生、储、盖组合的分析,以及对该区化皮背斜的野外观察,认为由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构成的地层组合是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化皮背斜油气藏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背斜顶部铁岭组上段及以上大部分地层已... 对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生、储、盖组合的分析,以及对该区化皮背斜的野外观察,认为由洪水庄组、铁岭组和下马岭组构成的地层组合是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化皮背斜油气藏形成于三叠纪时期,背斜顶部铁岭组上段及以上大部分地层已遭受剥蚀,其实际是一个遭受破坏后残留的背斜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化皮背斜 古油藏 冀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耐温耐盐调驱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纪成 梅海燕 +2 位作者 李影 王凌云 贾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5,共5页
针对常规调驱封堵剂在裂缝性高温高盐油藏易降解、适应性差的难题,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锂皂石为物理交联剂,合成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剂颗粒,并对其... 针对常规调驱封堵剂在裂缝性高温高盐油藏易降解、适应性差的难题,以丙烯酰胺、二甲基二丙烯酰胺基磺酸钠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丙烯酰胺为化学交联剂,锂皂石为物理交联剂,合成一种新型的耐温耐盐调驱剂颗粒,并对其微观形貌和粘弹性进行表征,评价其耐剪切性能、膨胀性能、封堵性能和提高采收率能力。结果表明:调驱剂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初始平均粒径为66.87μm,在75℃的模拟地层水中吸水48 h后的粒径能达到初始粒径的3.53倍左右,其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分别为1 600和150 Pa;该颗粒封堵率均大于80%,总体封堵效果较好,在渗透率级差为4.03的条件下,水驱后提高采收率幅度达20.1%。该调驱剂颗粒在裂缝性高温高矿化度非均质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性能 流变性能 耐温耐盐性 裂缝性油藏 封堵率 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挖掘方法在测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李政宏 刘永福 +3 位作者 张立强 赵海涛 陈曦 李昊东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3-718,共6页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岩性识别以提高预测准确性。数据挖掘方法可归纳为多元统计算法和智能性算法两大类,其中多元统计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智能...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岩性识别以提高预测准确性。数据挖掘方法可归纳为多元统计算法和智能性算法两大类,其中多元统计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智能性算法有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目前多元统计算法在测井岩性识别中应用广泛,智能性算法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基于大量文献调研的成果,概述了多元统计算法的原理及应用现状,重点梳理智能性算法的理论和优势,提出在应用智能性算法时需要将测井数据预处理,包括测井参数选择、测井数据归一化和降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验证了智能性算法的应用效果,认为这是测井岩性识别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数据挖掘 多元统计算法 智能性算法 测井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探测声波测井多尺度相关法提取反射波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贵清 徐明 +4 位作者 文得进 刘丹丹 王峰 宋春枝 韩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7,24,共5页
为解决通过f-k滤波法提取的反射波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相关法提取远探测声波成像测井的反射波,把双树复小波变换和慢度时间相关法结合起来提取反射波,较好地抑制了直达波和噪声,提高了反射波的信噪比和相关性。实... 为解决通过f-k滤波法提取的反射波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多尺度相关法提取远探测声波成像测井的反射波,把双树复小波变换和慢度时间相关法结合起来提取反射波,较好地抑制了直达波和噪声,提高了反射波的信噪比和相关性。实验数据及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多尺度相关法提取的反射波同相轴清晰、信噪比高,是一种反射波测井高精度的波场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波 多尺度相关 双树复小波变换 上行反射波 下行反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