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1 位作者 方舟 李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66,共13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61年来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除朝鲜外,其他沿海国均出现"捕捞对象沿着海洋食物网向下移动"的现象;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的速度分别为0.26/10a、0.21/10a、0.24/10a、0.15/10a;由于各国采取的渔业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各国渔业资源出现不同的现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捕捞活动下各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建议西北太平洋各沿海国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监测系统,以掌握各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否健康,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沿海国 可持续利用 平均营养级 渔获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获统计的太平洋岛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1 位作者 耿婷 黄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95-2303,共9页
全面评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能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营养指标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渔业管理中,用于评估捕捞活动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太平洋岛国的渔获生... 全面评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能够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营养指标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方法与模式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渔业管理中,用于评估捕捞活动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1950—2010年太平洋岛国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数据库提供的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0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基里巴斯和斐济等四国的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的变化情况,以此判定各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澳大利亚资源状况较好,尽管其MTL在1950—1984年以0.09/10a的速度下降,但通过剔除TL低于3.25的物种,从而排除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而波动较大的植食动物、腐生生物和食浮游生物动物对MTL造成的影响,观察TL大于3.25渔获物平均营养级(^(3.25)Mean trophic level,^(3.25)MTL)的变化情况,其^(3.25)MTL在1950—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MTL的下降是由低营养级鱼种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新西兰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尽管其MTL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上升,并在1990—2010年处于高水平上稳定波动,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统计TL低于3.25的物种情况下,其^(3.25)MTL经过1977—1980年的加速上升以及1981—1998年的缓慢上升,在1999—2010年稳定下降并趋于平衡。从基里巴斯和斐济整个海域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来看,两国渔业资源状况较好,但将基里巴斯和斐济渔业分为外海渔业和沿岸渔业两类时,伴随产量的持续上升,两国的外海渔业MTL均未出现明显的降低,资源处于加速开发状态;而两国的沿岸渔业MTL在近年来均出现下降,资源被过度捕捞。为促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加强对资源的动态监测与评估,以掌握捕捞活动下资源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岛国 可持续利用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 渔获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域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1
3
作者 焦敏 陈新军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覆盖面积逐年减少。在全球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大背景下,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科学家开始对北极渔业进行探索研究。由于北极地区环境恶劣,海洋鱼类的种类和资源量相...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覆盖面积逐年减少。在全球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大背景下,北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科学家开始对北极渔业进行探索研究。由于北极地区环境恶劣,海洋鱼类的种类和资源量相比其他地区较少,但随着北极海冰的融化,北极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北极潜在的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正吸引着有关国家的高度关注。为此,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北极渔业种类、资源状况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中国参与北极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域 渔业资源 捕捞量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资源的热点分析和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41
4
作者 杨晓明 戴小杰 +1 位作者 田思泉 朱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71-3778,共8页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鲣鱼围网主要作业水域。基于我国渔船2005—2009年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该水域鲣鱼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洋环境特征分析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1)通过常规...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鲣鱼围网主要作业水域。基于我国渔船2005—2009年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该水域鲣鱼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洋环境特征分析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1)通过常规统计学计算获得鲣鱼资源的偏态Sk、峰态数Ku、变异值Cv、s2/m和全局空间自相关Geary c系数,发现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总体上是以低密度区域为主,高密度区域较少;鱼类资源密度值差异较大,资源表现出强烈集聚分布,总体的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偏弱。(2)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热点分析方法计算,发现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存在多个在统计学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资源热点和冷点。(3)通过地统计方法研究鲣鱼资源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和方向变异时,空间自相关类型上最优模型是球形模型,鲣鱼资源密度各向同性,最大相关距离1000km左右。发现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差异占整个差异的50%左右,为中等强度变异;在方向性变异上,主要体现在南北向上,其该向上结构性误差占67%,而东西向结构性误差占49%。这一结果和海洋环境的南北向上结构性远好于东西向结构性有关;从各方向的分维数看,数值介于1.876—1.9之间,数值较大,空间自相关较弱。(4)以资源热点区域作为区域性渔场,结合海洋温度和叶绿素场海洋环境特征,将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分为3个不同的局部渔场,即2个暖池渔场,1个冷舌渔场。冷舌渔场由中东太平洋赤道上升流引起,在锋面地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初级生产力,便于鱼类获得丰富的食物;暖池渔场靠近岛屿和陆地区域,近岸上升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初级生产力。(5)将热点分析和渔场重心方法及栖息地指数的优缺点做了对比,建议以后采用空间残差模型深入研究空间自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热点分析 空间异质性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获量平均营养级的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忠 杨文波 +1 位作者 陈新军 丁琪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2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连续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渔获物的营养级(TL),探讨了63年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均营养级(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断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研究认为,MTL变动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2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连续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渔获物的营养级(TL),探讨了63年间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均营养级(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断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状况。研究认为,MTL变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950-1963年,MTL呈现下降趋势,降低至历史最低点的2.80;(2)1963-1972年,MTL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增至第一个高峰值3.49;(3)1972-2012年大部分年份(85.4%)MTL都在3.30-3.50之间波动,其中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3.60。东南大西洋渔获物Fi B指数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50-1963年,Fi B小幅波动增长;1963-1972年,Fi B呈现急剧上升趋势;1972-2012年,Fi B呈现平稳下降趋势。研究认为,东南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未被破坏,渔业资源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仍然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及在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洋 朱国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8-376,共9页
声学方法评估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如今,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9年启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投向南极磷虾资源。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 声学方法评估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推广。如今,声学方法已成为海洋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09年启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投向南极磷虾资源。作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具有复杂的集群和生物特性,其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尚有较多限制因子。作为传统资源评估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的评估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总结声学资源评估一般过程(航线设计、声学仪器校正、数据采集、目标强度确定、数据处理及生物量评估等)的基础上,结合南极磷虾的集群特点,分析了声学技术在南极磷虾资源评估上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如,背景噪音剔除、种类鉴别和目标强度确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声学调查 目标强度 南极磷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焦敏 陈新军 高郭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54-462,共9页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越发严峻,对北极渔业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和海冰缩减等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种类习性及时空分布,而且通过对洋流、北极涛动、臭氧层等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北极渔业资源... 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越发严峻,对北极渔业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升温、海平面上升和海冰缩减等改变,不仅直接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种类习性及时空分布,而且通过对洋流、北极涛动、臭氧层等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格局。气候变化对北极渔业资源的结构和数量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且影响范围广。本文通过对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重大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气候变化影响北极渔业资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北极渔业资源提供基础,以便有效地、科学地并全面地确保北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极 渔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主轴与产卵场位置的叠加态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8
作者 李曰嵩 杨宗达 +2 位作者 余为 潘灵芝 张瑜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补充量存在较大波动,4月中下旬为每年日本鲭生长补充的关键时期。黑潮主轴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产卵场在补充量的关键时期(4月中下旬)的叠加态可以归纳为两种典型情况,即贯穿态与绕行态。贯穿态时日本鲭的最终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则相反。分析认为,贯穿态时,日本鲭仔幼鱼输运分布海域的流速较慢,导致其仔幼鱼向东输送的距离较近,垂向输运的水层深度也较浅,仔幼鱼分布更集中于靠近黑潮一侧,使其所处水温较高,生长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最终导致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其动力学机制与贯穿态相反。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当年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的丰歉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主轴 西北太平洋 日本鲭 补充量 基于个体模型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充分开发渔业中估计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一种近似方法
9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Pella-Tomlinson模型的预测结果低3%。用本文方法只需计算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即可获得MSY的近似值,因此本方法可作为对常规评估模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渔获量年相对增长率 最大可持续产量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DE-GAM模型的太平洋中部大眼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周淑婷 邹晓荣 李东旭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目的】研究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科学生产及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8―2021年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数据,结合... 【目的】研究太平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影响的规律,为大眼金枪鱼延绳钓的科学生产及渔业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8―2021年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数据,结合表层、100、200、300 m海水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和海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等同期海洋环境数据,使用广义可加性神经遗忘决策集成模型(NODE-GAM)分析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与结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获数量和CPUE值在年际分布和月度分布上的差异均很大。整体来看,太平洋中部大眼金枪鱼盛渔期为9―12月,低潮期为1―8月;2018―2021年间,渔场范围有逐年向东向南扩散的趋势,其中高产渔场区主要集中在赤道两侧、10°N―10°S之间的广阔海域。环境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200 m海水温度、100 m海水温度、300 m海水温度、海水表面温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海水表层盐度。NODE-GAM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85,较广义可加性模型、随机森林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别降低了63.0%、43.3%和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太平洋 NODE-G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西白令海狭鳕资源分布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1
作者 赵宇哲 邹晓荣 何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为提高西白令海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渔场预报准确率和渔业生产效益,以2013-2019年中国西白令海狭鳕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以Chl-a浓度和海水pH值等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从实际渔场数据和背景渔区中选择假定非渔... 为提高西白令海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渔场预报准确率和渔业生产效益,以2013-2019年中国西白令海狭鳕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以Chl-a浓度和海水pH值等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从实际渔场数据和背景渔区中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为响应变量,构建西白令海狭鳕渔场预报模型,并利用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对预报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预报模型的AUC值为0.96,kappa系数为0.79,准确率为89%;Chl-a浓度、pH和海表温度三者相对重要性之和超过75%;在Chl-a浓度为0.2~0.4 mg/m^(3)、pH为7.96~8.02、SST为6℃~12℃的海域,狭鳕渔场形成的概率较高;其中,模型预测概率大于0.6的海域包含了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中85.8%的作业网次和87.8%的CPUE。研究表明,模型预报与实际作业的渔场位置及CPUE分布高度吻合,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模型适用于西白令海狭鳕渔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鳕 渔场预报 提升回归树 西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世代分析法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评估 被引量:13
12
作者 曹杰 陈新军 +1 位作者 田思泉 刘必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2,共6页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 d为1个临界点,若实际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其相应的MSY为10万t左右。文章模拟了M=0.06/10 d时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变化状况,认为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下,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都将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t的渔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西部冬春生群体 西北太平洋 资源评估和管理 世代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调查的南极半岛北部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朱国平 吴强 +5 位作者 冯春雷 许柳雄 陈新军 黄洪亮 陈雪忠 赵宪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20-4627,共8页
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 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0mm,2月份体长范围分布在33.2—59.0mm,且1月份和2月份体长分布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Z=1.061,P=0.211>0.05);种群内最多可能包含5个年龄组,即2+,3+,4+,5+和6+龄虾。年龄组成的区域变化较大,2+龄虾仅在个别区域存在;1月份5+龄在种群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57.23%),其次为4+龄(23.42%),而2月份6+龄(53.29%)所占比例也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其次为3+龄(2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种群年龄结构 体长频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南部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与鲐鱼资源量变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官文江 陈新军 +1 位作者 高峰 李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127,共7页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南部渔场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捕捞数据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资料分析了鲐鱼资源量变化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探讨了其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但呈显著非线性关系(P<0.05),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抛物线,即鲐鱼资源量随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提高,但当净初级生产力进一步增加,鲐鱼资源量则呈下降趋势。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呈显著的倒抛物线关系表明生态系统存在上行控制机制,但并非受该机制完全控制。种间竞争或浮游动物资源量的变动均可能引起鲐鱼资源的相对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倒抛物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南部 净初级生产力 鲐鱼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渔业可持续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方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7,共10页
高强度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管理不力等因素导致全球范围内传统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年来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TL,mean trophic level)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评价指标被普遍应用。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地介绍... 高强度的捕捞努力量和渔业管理不力等因素导致全球范围内传统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年来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TL,mean trophic level)作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评价指标被普遍应用。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MTL在渔业资源评价中的研究进展。已有研究显示,MTL能够利用已知渔获数据来分析,且参数化较为简便,在评价渔业可持续性中优势明显。受以渔获量作为生态系统指标、营养级(TL,trophic level)随体长的变化、渔获统计数据质量、低TL种类的过多捕捞和海域环境富营养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估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时,需将MTL与剔除TL小于3.25物种下的3.25MTL、渔业均衡指数(FIB)等营养指标综合分析。此外,综合运用多指标,将营养指标与渔获组成、中上层鱼类与底层鱼类产量的比值、市场价格等指标结合分析,有助于掌握引起MTL变动的因素,更加全面地掌握捕捞活动下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 渔业可持续性 海洋生态系统 渔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琪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方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8-97,共10页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其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开展自然资源可持续评价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基础,因此其可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资源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分析矿产资...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其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开展自然资源可持续评价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基础,因此其可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资源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分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国内外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为今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评价 研究进展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调查的利文斯顿岛西南部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时空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2 位作者 孟涛 徐怡瑛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40,共7页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水层,南极大磷虾个体均大于38 mm。随着海区水深的增加,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逐渐减小,且南极大磷虾体长组成在不同水深海区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体长分布 利文斯顿岛 小尺度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资源租金理论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雅丽 陈新军 李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在综述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等自然资源租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渔业资源的经济特性,提出了渔业资源租金的理论框架及其计算方法。渔业资源除稀缺性外,还具有再生性、洄游性、共享性等特性。由于具有共享性以及存在所... 在综述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等自然资源租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渔业资源的经济特性,提出了渔业资源租金的理论框架及其计算方法。渔业资源除稀缺性外,还具有再生性、洄游性、共享性等特性。由于具有共享性以及存在所有权和产权分离等问题,使得渔民在捕捞作业中只重视使用捕捞权利,而忽视对捕捞种类的养护,因此在自由入渔情况下捕捞生产中存在"市场失灵"和负外部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我国近海实施渔业资源租金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借鉴国内外渔业资源租金研究方法,以近海鲐鱼(Scomber japanicus)资源为例,提出了鲐鱼资源租金计算的基本框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租金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租金 鲐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稳 秦松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1),秋季,水温和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5,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28.4°N、121.7°~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加性模型 鱼类资源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影响的研究分析
20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大洋性鱿鱼是海洋中重要的经济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检测等分析方法,对该主题199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 大洋性鱿鱼是海洋中重要的经济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获取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与CiteSpace软件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检测等分析方法,对该主题1991—2021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布、作者及研究机构组成与合作、研究主题演变及热点展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总体呈现动态递增趋势;主要作者间合作密切,形成分别以中国上海海洋大学CHEN X J(陈新军)等、美国缅因大学CHEN Y(陈勇)等、西班牙海洋研究所PIERCE G J等以及葡萄牙生物资源研究所PEREIRA J等为核心的4个合作关系密切的作者群,并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机构中,英国南极调查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阿伯丁大学、西班牙海洋研究所、戴尔豪斯大学等机构的国际合作能力较强;主要研究国家或地区方面,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内地、英格兰等为该主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当前该主题的研究热点共分为5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种群动态的影响;2)基于生态系统的鱿鱼渔业管理策略研究;3)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的生活史影响;4)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栖息地影响;5)气候变化对大洋性鱿鱼海洋环境适应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性鱿鱼 气候变化 文献计量学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