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评价AMI患者PCI术前术后左室涡流变化特点
1
作者 陈晓旭 张玲 符颖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涡流状态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检查者25例(正常对照组)和AMI患者30例(AMI组),分别对健康检查者和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行...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左心室收缩期涡流状态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检查者25例(正常对照组)和AMI患者30例(AMI组),分别对健康检查者和AMI患者PCI术前、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标准三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分析左心室收缩期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位置及最大向量速度,比较涡流在正常对照组、AMI组术前、术后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术前左心室收缩早期涡流纵径增大[分别为(27.08±4.37)和(21.64±5.41)min,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小[分别为(25.23±8.42)和(32.83±12.23)cm/s,P<0.05]。术后1个月AMI组涡流流量、强度、最大向量速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健康成人左心室收缩期涡流遵循一定的规律,AMI患者左室收缩期涡流不规则,导致能量的损耗,PCI术后患者的涡流状态有所改善。VFM技术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PCI术前、术后心腔内血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流向量成像 放射学 介入性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秋 刘彦丽 张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及主动脉瓣上流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置入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PW-DTI技术对5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及主动脉瓣上流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置入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PW-DTI技术对5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5d、15d检测左室梗死区对应心肌节段的基底段、中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比较支架置入前后梗死区局部心肌收缩速度变化;同时检测支架置入术前后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变化,记录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术后5d左室受累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5d受累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及术后5d均明显增加,P<0.01;术后5d主动脉瓣上流速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5d主动脉瓣上流速较术前及术后5d均显著增加,P<0.01;术后5d LVEF较术前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d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有明显改善,随时间延长心肌收缩功能显著提高,组织多普勒成像可直观、定量估测受累心肌恢复情况;主动脉瓣上流速亦可直观评估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改善情况,流速变化较组织多普勒及左心功能测定更加直观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组织多普勒成像 主动脉瓣上流速 左室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