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永河 万军 +1 位作者 付晓飞 崔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6-322,共7页
研究贝尔凹陷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表明,该断裂对潜山裂缝有控制作用。布达特群沉积后、南屯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时期是影响潜山裂缝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导致早期潜山闭合缝再度开启并形成... 研究贝尔凹陷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表明,该断裂对潜山裂缝有控制作用。布达特群沉积后、南屯组沉积末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时期是影响潜山裂缝发育的3个主要阶段。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导致早期潜山闭合缝再度开启并形成新的潜山开启缝,裂缝发育方位与断裂展布密切相关,靠近北北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的发育方位基本是北北东向,靠近北东东向张扭断裂的潜山裂缝其发育方位既有北东东向又有北西西向,受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的交汇区则潜山裂缝发育方位复杂。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受控于断裂的密集度,潜山开启缝发育的有利地区主要集中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所形成的走滑断裂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布达特群 潜山 断裂 裂缝 走滑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LC和组态软件构建沼气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影微 李文哲 +2 位作者 李岩 李晶宇 郭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6-219,共4页
针对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工艺特点与控制要求,提出了两级监控系统方案,并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阐述了系统的软件实现及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该系统上位机由工业计算机和力控组态软件组成,下位机则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针对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工艺特点与控制要求,提出了两级监控系统方案,并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阐述了系统的软件实现及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该系统上位机由工业计算机和力控组态软件组成,下位机则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通过控制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沼气生产的自动、高效和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沼气 PLC 力控组态软件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取代型杂多钨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杰 潘晓坤 +1 位作者 梅文杰 计亮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1-83,87,共4页
合成了铌取代的钨硅杂多配合物K4H3[SiWb3O40]·4H2O,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同单斜晶系,C2空间群,晶胞参数a=1.915 43(4)nm,c=1.2497(3)nm,V=... 合成了铌取代的钨硅杂多配合物K4H3[SiWb3O40]·4H2O,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同单斜晶系,C2空间群,晶胞参数a=1.915 43(4)nm,c=1.2497(3)nm,V=3.9706(11)nm3,Dc= 3.524 0 g/cm3,Z= 3,μ= 21.018mm-1,F(000)= 3 680,R=0.056 5,WR2=0.097 2.通过红外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型杂多钨酸盐 合成 晶体结构 结构表征 单晶X-射线衍射 性质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多孔介质对泡沫粒径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何金钢 王德民 +1 位作者 宋考平 袁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通过泡沫粒径测量实验和发泡多孔介质的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不同长度、不同孔隙结构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效果.确定泡沫粒径的最小表征单元和泡沫生成稳定时需要的“扰动单元”数量。结果表明:当单幅图像中的泡沫数量高于120时,泡沫粒径... 通过泡沫粒径测量实验和发泡多孔介质的恒速压汞实验研究不同长度、不同孔隙结构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效果.确定泡沫粒径的最小表征单元和泡沫生成稳定时需要的“扰动单元”数量。结果表明:当单幅图像中的泡沫数量高于120时,泡沫粒径的变异系数将趋于稳定,能够消除泡沫粒径的影响;采用扰动单元和扰动单位的概念能更能准确地从泡沫产生机理上评价发泡多孔介质的发泡能力,且当扰动单元数量达到100±20个时,泡沫的变异系数小于0.5.泡沫的粒径均质程度较好;泡沫平均粒径约为主流喉道直径的1.23~1.51倍,均小于平均孔隙直径,在相同的多孔介质中一旦产生能够起到较好的封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粒径 发泡多孔介质 恒速压汞 扰动单元 最小表征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分调整措施在高台子油层初见成效 被引量:7
5
作者 姚波 赵庆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4,共5页
高台子油层已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注入水易沿着已形成的注水通道在高渗层单层指进,常规的注水井方案调整收效甚微。为了控制高台子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需采用细分调整措施,即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 高台子油层已进入高含水水驱开发阶段,注入水易沿着已形成的注水通道在高渗层单层指进,常规的注水井方案调整收效甚微。为了控制高台子油层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量递减,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油,需采用细分调整措施,即尽量将油层性质相近的小层放在一个段内注水。细分调整以井区含水为依据,段内小层数、段内砂岩厚度、层间变异系数、单层突进系数以及夹层厚度对细分调整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台子油层实施细分调整以来,有效改善了注水井区层间、层内吸水剖面,调整了注水结构,连通油井的油层动用程度有所增加,日产液量稳定,日产油增加18 t,综合含水率下降0.42%,沉没度稳定。同时,油井地层压力下降,异常高压层得到有效缓解。高台子油层细分后地层压力下降了0.46MPa,东西部地区层系间压力更趋向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细分调整 变异系数 水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取代型杂多钨酸盐的合成、表征、生物活性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杰 潘国华 +3 位作者 梅文杰 刘建忠 计亮年 王恩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0-224,共5页
合成了铌、过氧化铌取代的钨硅、钨锗杂多配合物 M7- m Hm[XW9Nb3O40 ]· n H2 O和 M7[XW9-(Nb O2 ) 3O37]· n H2 O(X=Si,Ge;M=K,Me4N,Bu4N) ,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1 83W NMR研究 ,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 合成了铌、过氧化铌取代的钨硅、钨锗杂多配合物 M7- m Hm[XW9Nb3O40 ]· n H2 O和 M7[XW9-(Nb O2 ) 3O37]· n H2 O(X=Si,Ge;M=K,Me4N,Bu4N) ,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1 83W NMR研究 ,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对 K4H1 2 [Si2 W1 4 Nb1 0 O79]· 1 3 H2 O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C2空间群 ,晶胞参数 a=1 .92 2 6(4 ) nm,b=3 .3 1 3 4 (7) nm,c=1 .2 4 97(3 ) nm,V=7.961 6(3 ) nm3,Dc=3 .2 4 0 g/ cm3,Z=3 ,μ=1 5.886mm- 1 ,F(0 0 0 ) =692 0 ,R=0 .0 565,WR2 =0 .0 972 .对化合物进行了抗番茄花叶病毒活性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取代型杂多钨酸盐 合成 晶体结构 生活活性 番茄 花叶病毒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GNAL的C8051F02x系列高速SOC单片机 被引量:6
7
作者 关学忠 高杉 +1 位作者 赵玉峰 王涛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3-56,共4页
介绍了CYGNAL公司的C8051F02x系列单片机,总结了80C51系列的发展历史犤1犦,可以看出单片机的3次技术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Philips公司为主力,将以“单片微型计算机”形态的MCS-51系列迅速推进到80C51的MCU时代,形成了可满足各种嵌入式... 介绍了CYGNAL公司的C8051F02x系列单片机,总结了80C51系列的发展历史犤1犦,可以看出单片机的3次技术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Philips公司为主力,将以“单片微型计算机”形态的MCS-51系列迅速推进到80C51的MCU时代,形成了可满足各种嵌入式应用要求的单片机系列产品;第二次飞跃则是ATMEL公司以先进的FLASHROM技术推出AT89CXX系列形成的引领单片机的FLASHROM潮流;而当前CYGNAL公司推出的C8051Fxxx系列则是将80C51系列从MCU推向SOC时代的第三次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GNAL 单片机 独立工作片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被引量:7
8
作者 谢坤 卢祥国 +2 位作者 姜维东 康晓东 田春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4-558,共5页
针对目的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岩心CT扫描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岩心渗透率、水冲刷作用及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 针对目的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现场施工工艺,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岩心CT扫描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岩心渗透率、水冲刷作用及原油黏度对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渗流阻力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高,波及区域面积增大,两相流跨度带增大,最终采收率增加;水冲刷对岩心孔隙结构的"携屑"和"剥蚀"作用会扩大孔喉半径,增大岩心渗透率,对相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影响与岩心渗透率增大造成的影响相同;随原油黏度增加,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降低,驱替相黏性指进现象加剧,渗流阻力增加,波及区域面积减小,两相流跨度带减小,最终采收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渗透率 水冲刷 原油黏度 相对渗透率曲线 最终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识别 被引量:3
9
作者 胡荣强 马世忠 马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作为储层构型界面,厚度较薄,岩性、遮挡性存在差异,对河道砂体内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以大庆油田萨北二区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岩芯和纵向分辨率较高的微电极测井曲线等资料,以岩芯识别夹层岩性为基...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作为储层构型界面,厚度较薄,岩性、遮挡性存在差异,对河道砂体内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以大庆油田萨北二区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岩芯和纵向分辨率较高的微电极测井曲线等资料,以岩芯识别夹层岩性为基础,通过对测井曲线幅值、幅差、回返率交汇分析,优选出微电位回返最低值和微梯度回返率作为夹层岩性判别标准,夹层岩性识别符合率达82%;并以夹层含油性为依据,将夹层按遮挡性分为完全阻流型、强限流型、弱限流型等三种类型;分析密闭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对应关系,建立了非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遮挡性的岩性解释法,夹层遮挡性识别符合率达72%。以此为深入研究地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替路径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成因夹层 夹层分布 夹层岩性 夹层遮挡性 砂体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中油田四种驱油体系对油藏适应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进祥 孙学法 +5 位作者 卢祥国 张云宝 肖龙 谢坤 王婷婷 赵劲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5期14-22,共9页
为保证化学驱在大庆油田顺利实施,开展了相同条件下聚合物溶液、聚表二元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分子聚集体尺寸(Dh)、分子聚集体形态和岩心渗透率极限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体系的黏度和Dh大... 为保证化学驱在大庆油田顺利实施,开展了相同条件下聚合物溶液、聚表二元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黏度、分子聚集体尺寸(Dh)、分子聚集体形态和岩心渗透率极限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体系的黏度和Dh大小顺序为聚表二元>聚合物溶液>弱碱三元>强碱三元;而岩心渗透率极限大小顺序为聚表二元>强碱三元>聚合物溶液>弱碱三元,这是因为Dh越大,驱油体系能通过的岩心渗透率越大,渗透率极限越大。但强碱三元与岩心中矿物反应,堵塞岩石孔道,导致其渗透率极限增大。四种驱油体系黏度和渗透率极限均随剪切强度增加而下降,但剪切作用使聚合物分子发生定向排列,从而使驱油体系中Dh受到剪切后变化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体系 油藏适应性 分子聚集体尺寸 分子聚集体形态 渗透率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深气田气井多因素动态配产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庆波 单高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火山岩气藏储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气水关系复杂,若配产不合理,会造成能量损失、储层伤害、井底积液甚至水淹等问题,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和气藏采收率。徐深气田单井控制储量小,产能低,开采过程中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产水现象普遍。传统的... 火山岩气藏储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气水关系复杂,若配产不合理,会造成能量损失、储层伤害、井底积液甚至水淹等问题,严重影响气井产能和气藏采收率。徐深气田单井控制储量小,产能低,开采过程中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产水现象普遍。传统的单因素配产方法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根据系统试井产能分析、节点系统分析、出水动态分析、单井动态储量分析以及携液临界流量和底水锥进临界产量的计算,以能量合理利用、压降均衡、采气速度均衡、有效控水、携液安全为原则,综合考虑地层压力、井底流压、生产水气比等对配产界限的动态影响,对气井配产进行优化,形成了一套适合火山岩气藏气井开采的多因素动态配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深气田 火山岩气藏 气井配产 多因素动态配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凝胶体系脱水规律与调驱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纪伟 宋丽阳 +3 位作者 宋考平 盖建 蒋文超 隋殿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6期61-65,共5页
采用测试成胶过程中黏度和透光率变化、似晶格模型理论和高分子吸水溶胀法、数学和动力学法、流动实验分别研究凝胶体系的成胶机理、脱水机理、脱水规律特点、脱水后封堵效果。研究得出,凝胶体系的交联成胶过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 采用测试成胶过程中黏度和透光率变化、似晶格模型理论和高分子吸水溶胀法、数学和动力学法、流动实验分别研究凝胶体系的成胶机理、脱水机理、脱水规律特点、脱水后封堵效果。研究得出,凝胶体系的交联成胶过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发生分子内交联,后期主要发生分子间交联。凝胶体系的交联程度主要与交联点之间分子的平均分子量有关,凝胶体系的交联程度超过其自身特定浓度下的临界交联程度时,凝胶体系出现收缩脱水现象;凝胶体系的成胶过程和脱水过程没有完全的界限,成胶过程和脱水过程是同时发生的;脱水状态的凝胶体系的封堵效率为71.55%,凝胶体系对高渗层进行了有效封堵且封堵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体系 成胶机理 脱水机理 交联程度 透光率 封堵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内部构型解剖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荣强 马世忠 马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0期4866-4869,共4页
砂体内部构型控着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三角洲平原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夹层为切入点,通过岩心、测井、成像测井、密井网解剖等方法提取夹层构型参数(倾向、倾角、规模)。其中,夹层平面延伸长度为22~41 m,平面夹层间隔6.8~16.... 砂体内部构型控着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针对三角洲平原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夹层为切入点,通过岩心、测井、成像测井、密井网解剖等方法提取夹层构型参数(倾向、倾角、规模)。其中,夹层平面延伸长度为22~41 m,平面夹层间隔6.8~16.5 m。高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以侧积夹层(4级构型界面)为构型格架,建立了侧积体沉积叠式。平面以废弃河道拐点为轨迹交点,向废弃河道方向曲率逐渐减小,终止于废弃河道。此构型对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弯度分流河道 砂体构型 侧积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介质中一种多分量初至走时计算方法及数值模拟试验
14
作者 陈可洋 许智禹 +4 位作者 范兴才 吴清岭 李来林 关昕 刘振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3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波多分量弹性波资料的精确深度域成像方法,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法推导了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数值模拟和逆时偏移成像的数值离散方程,给出了多分量弹性波联合初至走时模拟方法,开展了初至走时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波多分量弹性波资料的精确深度域成像方法,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法推导了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动方程正演数值模拟和逆时偏移成像的数值离散方程,给出了多分量弹性波联合初至走时模拟方法,开展了初至走时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以均匀介质和层状介质模型为例,计算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计算的各向同性介质初至走时与相同速度模型情况下的解析解、声波最大振幅能量法计算的旅行时等值线以及对应多分量弹性波场快照叠合图基本重合,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各向异性介质情况,计算结果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有效性。同时,以梯状各向异性介质模型为例,实现了多分量弹性波联合叠前逆时偏移,偏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速度模型的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介质 初至走时 各向异性介质 各向同性介质 逆时成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柱旋转对大斜度井岩屑运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牟艳宇 张艳华 冯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5期3582-3584,共3页
大斜度井中岩屑能否有效地运移对安全钻井至关重要。在国内外学者对大斜度井岩屑运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钻柱旋转对其影响。钻柱旋转产生螺旋流,在螺旋流场中建立空间三维坐标,对岩屑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力学平衡方程,进而求... 大斜度井中岩屑能否有效地运移对安全钻井至关重要。在国内外学者对大斜度井岩屑运移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钻柱旋转对其影响。钻柱旋转产生螺旋流,在螺旋流场中建立空间三维坐标,对岩屑颗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力学平衡方程,进而求出临界环空返速,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最小携岩排量。通过研究可知,钻柱旋转对岩屑运移起到了有效作用,工程实践中,计算最小携岩排量时应考虑钻柱旋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柱旋转 岩屑运移 螺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原油乳化生成条件与驱油机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宣英龙 杨雪白 +2 位作者 秦笃国 王树坤 张永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0-304,共5页
为提高扶余油田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开展了乳化降黏技术研究,考察了乳化剂加量、油水体积比和剪切速度对所形成的乳状液状态与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相同黏度聚合物段塞和乳化剂/聚合物二元段塞的驱油效率,分析了乳化复合驱提高... 为提高扶余油田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开展了乳化降黏技术研究,考察了乳化剂加量、油水体积比和剪切速度对所形成的乳状液状态与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相同黏度聚合物段塞和乳化剂/聚合物二元段塞的驱油效率,分析了乳化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增大,乳液黏度先减小后增大,乳液粒度逐渐减小;对于扶余稠油,乳化剂最佳质量分数为0.3%,在此条件下,油水体积比低于55∶45时可产生O/W型乳液;随剪切速度增大,乳液黏度先降低后增加,剪切速度为45 cm/min时乳液为O/W型,剪切速度为450 cm/min时乳液变为W/O型;水驱后分别注入聚合物和乳化剂/聚合物二元段塞,采收率分别提高10.5%和25.4%。乳化复合驱不仅能扩大波及体积,还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原油,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稠油 乳化 驱油效率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石油钻具的微波加热储层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树琪 刘涛 +1 位作者 宋平平 李怡霏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提出了基于石油钻具的同轴线传输微波能的技术方案,这一传输线将地面电磁能量传输到井下。分析了微波在石油钻杆和套管构成的同轴传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根据石油行业标准选择了适合微波能量传输的最佳钻具组合,进行了HFSS仿真验证。仿... 提出了基于石油钻具的同轴线传输微波能的技术方案,这一传输线将地面电磁能量传输到井下。分析了微波在石油钻杆和套管构成的同轴传输结构中的传播特性,根据石油行业标准选择了适合微波能量传输的最佳钻具组合,进行了HFSS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2^(3/8″)API标准石油钻杆和5^(1/2″)标准石油套管构成的同轴线具有最佳传输效率。通过与国内某稠油储层常规热力采油技术的实际作业参数比较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微波能量传输方案切实可行,可用于井下微波能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稠油油藏 同轴传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建勋 刘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6-1140,1145,共6页
详细论述了储气库的系统构成、作用、类型、特点及现状,着重综述了储气库建设的关键技术,并对其在调峰能力、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其当前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我国地下储气库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建设现状 选址 建库技术 地面工艺 挑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葡西地区补充射孔研究
19
作者 李智阳 马世忠 +1 位作者 王昭 邓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1-176,共6页
松辽盆地葡西地区开发区内井网较密,但仍存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区域。重点研究开发区内黑Ⅱ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指导补充射孔。研究表明:该区油水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断层附近油气富集程度与断层的发育特征密切相关。正向... 松辽盆地葡西地区开发区内井网较密,但仍存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区域。重点研究开发区内黑Ⅱ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指导补充射孔。研究表明:该区油水分布明显受断层控制,断层附近油气富集程度与断层的发育特征密切相关。正向微幅度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不同沉积微相的物性差异明显,同一沉积微相不同部位物性也存在差异,砂岩的这种物性差异控制了油气的局部富集。整个黑Ⅱ油层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是每个沉积时间单元,却有该层的油水界面。明确了油水分布特征,在补充射孔时要优先考虑动用断层边部、正向微幅度构造处、物性好的砂岩较发育处的含油层位。不同韵律的砂岩的含油部位不同,河道砂岩在砂岩下部射孔,河口坝和远砂坝砂岩在砂岩的上部射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布特征 补充射孔 断层 正向微幅度构造 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录井仪电导率传感器现场检定装置设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开绪 吴春梅 +2 位作者 马骏驰 郝健 王冰茜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54,共5页
综合录井仪电导率传感器是钻井液电导率参数检测的重要元件,为了适应海外钻井、外围钻井及连续快速钻井的需要,对传感器进行法定时限内现场检定尤其必要。基于电导率传感器电涡流检测原理,利用0.01级ZX32型交直流标准电阻箱作为标准源,... 综合录井仪电导率传感器是钻井液电导率参数检测的重要元件,为了适应海外钻井、外围钻井及连续快速钻井的需要,对传感器进行法定时限内现场检定尤其必要。基于电导率传感器电涡流检测原理,利用0.01级ZX32型交直流标准电阻箱作为标准源,以其接入穿过传感器感应环内闭合回路的电阻值代替钻井液电导率,利用STC89C52单片机设计了标准电阻值显示录入表,配套的上位机软件控制MSP430单片机系统以实现标准电阻值和电导率传感器输出电流值数据的接收,上位机完成检定数据的处理,并给出检定结论,设计的检定装置达到1.0级的指标,由于装置体积小,上位机与测试装置之间采用WiFi无线连接,装置非常适合现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录井仪 电导率传感器 标准 检定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