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小层砂体预测技术——在大庆油田州57水平井区块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单敬福 王峰 +2 位作者 孙海雷 孙继刚 韩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218,共7页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整个历程中,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进入开发后的任何时期,尤其在对水平井区目的层的砂体预测时,始终离不开对储层沉积特征的分析,州57井研究区主力油层为葡萄花油层,其沉积时期处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整个历程中,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进入开发后的任何时期,尤其在对水平井区目的层的砂体预测时,始终离不开对储层沉积特征的分析,州57井研究区主力油层为葡萄花油层,其沉积时期处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前缘相带到湖相的过度带之上,沉积地层较薄,沉积单砂体一般不超过2 m。因为砂体的三维展布特征受控于地质历史时期沉积体系的时空变迁及演化,每一次的湖进湖退严格控制砂体的分布与走向,因此,在精细刻画小层砂体过程中,首先要精细的地质研究,然后利用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对油田小层砂体进行预测,为后期调整注采关系、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地震波阻抗反演 小层砂体 采收率 大庆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和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212
2
作者 朱筱敏 刘媛 +7 位作者 方庆 李洋 刘云燕 王瑞 宋静 刘诗奇 曹海涛 刘相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9,共11页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km,宽度为800~1 800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km,宽度为500~1 600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白垩系泉头组 浅水三角洲 形成条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井下节流降压工艺方法探讨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绍国 郭东冬 刘行勇 《钻采工艺》 CAS 2004年第6期28-31,共4页
结合气井生产特点,对汪家屯气田水合物的生成机理及产生规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水合物形成机理,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中的水和气体在低温高压下的产物,其形成与天然气组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温度和压力有关。为探索新的水合物的预防技... 结合气井生产特点,对汪家屯气田水合物的生成机理及产生规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水合物形成机理,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中的水和气体在低温高压下的产物,其形成与天然气组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温度和压力有关。为探索新的水合物的预防技术,在易形成水合物气井上,开展了井下节流防治水合物工艺试验,其原理是将地面气嘴移到井下产层上部油管内,使天然气的节流降压膨胀过程发生在井内。通过井下油嘴节流、降温后的天然气仍可吸收地层温度,降低井筒内天然气压力,提高采出天然气的井口温度,破坏水合物的生成条件,达到防止水合物生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 井下节流降压 天然气水合物 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SDE/SVG的分布式WebGIS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袁满 于春生 聂晶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39-941,共3页
根据油田对WebGIS的应用需求,对油田空间对象及其属性数据以及对象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流行的ArcSDE空间模型中的数据组织技术,构建了一个能够将全域空间模型与分布于异地的空间模型实现统一的分布式WebGIS模型。通过这... 根据油田对WebGIS的应用需求,对油田空间对象及其属性数据以及对象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流行的ArcSDE空间模型中的数据组织技术,构建了一个能够将全域空间模型与分布于异地的空间模型实现统一的分布式WebGIS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实现对各种复杂空间对象GIS信息的存储,并采用ArcSDE技术实现了客户端与GIS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客户端采用SVG技术实现图层管理和分布在不同区域地图的展示。基于这一体系模型,结合油田的实际需求,采用元数据驱动技术构建了油田WebGIS平台的元模型,最后对其进行了实现。目前该平台已在大庆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分布式应用 ARCSDE 可扩展矢量图 可扩展标记语言 元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高压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在线检测装置及其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立 姬忠礼 +3 位作者 许乔奇 熊至宜 李丰 阚国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1-84,133,共4页
掌握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情况对于分离过滤设备的选型、制订合理的生产运行方案非常重要。常规离线检测技术取样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映管道中固体颗粒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已有在线检测技术需前置体积庞大的减压装置,操作繁琐,且... 掌握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情况对于分离过滤设备的选型、制订合理的生产运行方案非常重要。常规离线检测技术取样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映管道中固体颗粒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已有在线检测技术需前置体积庞大的减压装置,操作繁琐,且在减压装置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节流作用会使得高压天然气管道中有液滴析出,影响在线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为此,研发了一套可以直接对高压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进行在线检测的装置,该装置去除了减压装置并提高了检测仪的耐压能力,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便携性好。应用该装置对国内某天然气计量站高压多管旋风分离器进出口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得其中位粒径范围为1.34~3.40μm,与离线检测方法测得的结果(1.36~2.55μm)较为接近,表明该技术可较准确地快速检测出天然气管道内固体颗粒物的浓度和粒径分布,并可实时监测其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固体颗粒物 多管旋风分离器 在线检测 离线检测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的流变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夏惠芬 马蒋平 +3 位作者 冯海潮 殷代印 张九然 马文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4,共4页
通过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质量浓度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根据不同渗流速度下的渗流压力变化,计算了不同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的有效粘度;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 通过岩心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质量浓度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根据不同渗流速度下的渗流压力变化,计算了不同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渗流过程的有效粘度;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达西渗流速度范围内,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岩心两端的压差随流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上翘的趋势;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有效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越大,有效粘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溶液 多孔介质 流变性 有效粘度 粘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凝胶的研制及配方筛选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克亮 高振环 +1 位作者 孙立滨 赵忠良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9年第1期17-20,25,共5页
用大庆产聚合物和柠檬酸铝配制成微凝胶。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200万,溶液浓度为1000mg/L。在大庆油田地层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柠檬酸铝浓度下微凝胶粘度、阻力系数的测量,给出了微凝胶的配方。考虑深部注入问题,配制微凝胶... 用大庆产聚合物和柠檬酸铝配制成微凝胶。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200万,溶液浓度为1000mg/L。在大庆油田地层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柠檬酸铝浓度下微凝胶粘度、阻力系数的测量,给出了微凝胶的配方。考虑深部注入问题,配制微凝胶时推荐使用的柠檬酸铝浓度为50mg/L左右。岩心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聚合物浓度下,微凝胶比非交联聚合物具有更大的流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铝 配方 高聚物 驱油 化学驱油 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断裂成因类型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冠民 熊周海 +2 位作者 张健 周东红 林国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消亡型断裂是由早期伸展作用而成的正断层,古近纪发育,新近纪停止活动,与该型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很少;继承型断裂是从古近纪到新近纪持续受伸展作用形成的正断裂,因长期活动,该型断裂以垂向输导油气为主,以油气成藏为辅;继承-改造型断裂在古近纪受控于伸展作用,而在新近纪受控于剪切作用,该型断裂不但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和运移,而且利于油气的成藏;新生型断裂在新近纪时期受强烈的剪切作用所形成,其与继承型或继承-改造型断裂相伴生时较有利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分类 成藏 油气输导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油藏断裂特征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冠民 熊周海 +3 位作者 张健 郭永华 林国松 付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70,共9页
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 渤中凹陷是环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是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在凹陷周边所发现的油藏绝大部分是受断裂控制的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这些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方式和影响程度,直接决定构造圈闭的评价结果和勘探部署方案。对渤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237个中浅层油气藏构造特征进行精细解剖,统计对比了断裂的级别、成因类型、断距、断层活动性、断层产状、组合样式、平面形态、遮挡类型、断层泥比率等指标与相应的油藏发育程度,发现在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的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渤中凹陷中浅层有利于成藏的断裂特征为:走向NNE、近EW和NE,倾角66°~80°,断距20~150 m,断层活动速率在10~30 m/Ma,断层泥比率SGR大于0.3,断裂带泥质含量R_m大于0.35,组合样式为斜交式、雁列式、Y字形、似花状和阶梯状,并且断裂以反向遮挡为主。平面上在断裂相交处、凸形增压段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本质上说,断层封闭性是控制构造圈闭成藏的关键,断裂活动速率、规模和断裂类型是影响封闭性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 封闭性 控藏因素 断裂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古近纪控盆断裂的活动速率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冠民 付尧 +3 位作者 张健 林国松 郭永华 庞小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92,共8页
渤中凹陷是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古近纪时期被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渤南低凸起、渤东低凸起所环绕。凸起与凹陷之间因控盆断裂发育程度及活动速率的差异,形成复杂的构造带与沉积体系。在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计算主要边... 渤中凹陷是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古近纪时期被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渤南低凸起、渤东低凸起所环绕。凸起与凹陷之间因控盆断裂发育程度及活动速率的差异,形成复杂的构造带与沉积体系。在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计算主要边界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速率,并与相应时期平面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相对比。结果表明,渤中地区古近纪的控盆断裂活动速率峰值出现在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凹陷处于强烈断陷期,且因平面上不同位置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凹陷在空间上并非呈简单的"平底锅"形态。盆缘碎屑沉积体系类型明显受控于断裂内侧的基底沉降速率,并随活动速率的大小变化而发生退积或进积。与环渤海湾陆上油田所处各凹陷古近纪的构造沉积演化相比,在东三段沉积期发生的最强烈断陷和在东二上-东一段沉积期发生断坳转换以后,成为整个渤海湾盆地远源三角洲的进积中心,是渤中凹陷古近纪构造沉积演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活动速率 沉积体系 古近纪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曼盆地侯格夫群地层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寒生 闫丽萍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4期74-80,共7页
以IHS2009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阿曼盆地前寒武纪—早寒武世侯格群地层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侯格夫群地层是盆地由早期裂谷向坳陷型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总体上是处于浅海、间歇性海以及潮间带—潮上带沉积环境。侯... 以IHS2009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阿曼盆地前寒武纪—早寒武世侯格群地层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侯格夫群地层是盆地由早期裂谷向坳陷型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总体上是处于浅海、间歇性海以及潮间带—潮上带沉积环境。侯格夫群地层是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包括纳封组胡费段白云岩和阿拉组蒸发岩等重要的烃源岩层,以及纳封组巴赫段白云岩和阿拉组生物岩等主要的储集层系。分析认为,阿曼盆地侯格夫群油气聚集与分布受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分布控制,断裂和阿拉组底部区域不整合是油气主要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曼盆地 侯格夫群 前寒武纪 地层特征 成藏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古近纪的洼陷分布、充填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宝 王冠民 +1 位作者 张健 张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41-50,共10页
渤中凹陷古近纪受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影响,形成了近EW向和NW向为主的不同级别同沉积断裂,分别控制了凹陷和洼陷的结构形态。依据古近系不同层段的地层厚度变化,以同沉积断裂、凸起或长期发育的水下隆起为边界,可将渤中凹陷划分为东北洼陷... 渤中凹陷古近纪受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影响,形成了近EW向和NW向为主的不同级别同沉积断裂,分别控制了凹陷和洼陷的结构形态。依据古近系不同层段的地层厚度变化,以同沉积断裂、凸起或长期发育的水下隆起为边界,可将渤中凹陷划分为东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和西南洼陷共计4个洼陷,构造陡坡带、沉降缓坡带、低隆起带在不同洼陷发育的程度和空间配置各不相同。井震结合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古近纪各洼陷的毗邻凸起的陡坡带多发育短距离进积的扇三角洲,缓坡带多发育较长距离进积的辫状河三角洲,低隆起带往往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沙三段、东三段强烈断馅期和沙一段半咸水期是渤中凹陷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经恢复烃源岩地球化学相关参数后,利用Petrol Mod软件,模拟计算各洼陷的生烃量和排烃量,结果显示:垂向上沙三段形成的资源量最大、其次为东三段和沙一二段;平面上东北洼陷资源量最为丰富,随后是西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目前发现的油藏油气几乎均源于沙河街组,断层是油气运移到浅层的主要运移通道。在断层输导体系控制下,明确了不同洼陷的主要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洼陷 盆地结构 资源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对策 被引量:28
13
作者 徐慧 林承焰 +2 位作者 雷光伦 宫保 范彩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0,35,共8页
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葡Ⅰ油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层次及平面展布形态进行研究,并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各类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挖潜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相当于复合河道砂体... 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葡Ⅰ油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层次及平面展布形态进行研究,并通过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各类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挖潜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相当于复合河道砂体层次,可分为连片式、交切条带式、孤立条带式3种展布样式,单砂体宽度和厚度逐次降低;砂体越连片,厚度越大,受平面非均质性和沉积韵律影响越严重;砂体越分散,厚度越小,受注采不完善影响越严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挖潜对策为连片式砂体调整为五点法注采井网,交切条带式调整为枝状分散河道注水、交切区采油的注采井网,孤立条带式调整为点状交错注采井网,同时注水井采用周期注水方式,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对薄差砂体部位的水井实施酸化改造,油井实施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水驱控制程度 注采完善程度 剩余油 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路倒闸操作时的检查项目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才 《农村电工》 2005年第10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检查项目 倒闸操作 线路 隔离开关 断路器 误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