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外围油田油水井清防垢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恒民 孙庆宏 +1 位作者 王鑫 肖丹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1,共3页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油田油水井结垢严重的状况,开发了油水井清防垢技术.注水井清垢解堵剂是侧重解无机垢堵塞的多功能综合解堵酸液,对碳酸盐垢的溶解率达98.57%,对储层岩心的溶蚀率为13.85%,在外围各油田160口井应用,成功率96%,有效期1年...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油田油水井结垢严重的状况,开发了油水井清防垢技术.注水井清垢解堵剂是侧重解无机垢堵塞的多功能综合解堵酸液,对碳酸盐垢的溶解率达98.57%,对储层岩心的溶蚀率为13.85%,在外围各油田160口井应用,成功率96%,有效期1年以上,单井平均日增注44 m3,注水压力平均降低0.7 MPa.注水井防垢剂Ⅰ由有机磷酸盐、垢分散剂、铁离子络合剂等组成,加量30 mg/L时1~5天防垢率均为100%;在榆一联13口井使用,1年后平均注水压力仅上升0.8 MPa,平均视吸水指数仅下降0.06 m3/d·MPa,即3.70%;在1口加剂井1400 m(45℃)、1600 m(55℃)、1800 m(65℃)处挂片1年,测得结垢速率分别为0、0.0025、0.0062 mm/a,以3口对比井相应平均值为基准,防垢率分别为100%、97.15%、94.21%.油井清防垢剂ES为含有无机、有机溶剂、渗透剂、螯合剂、防垢剂等多种组分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对油井垢的平均溶蚀率>90%,加量10~50 mg/L时对碳酸钙、镁垢的防垢率均大于HEDP;通过油套环空加入37口结垢井,加量200 kg,加药周期1个月,使检泵周期延长至1年以上.表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垢剂 解堵剂 防垢剂 清防垢 注水井 采油井 大庆外围油田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系统保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超 李淑英 +2 位作者 董经武 李树群 潘恒民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1999年第5期17-21,共5页
大庆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为一高含泥低渗透油藏.为高效开发该油田,从研究油层的敏感性着手,系统研究了入井流体对油层岩心的伤害,提高了使用强抑制复合离子聚合物水基钻井液、 P T A 和 K Cl保护射孔液、 B C S- 851 ... 大庆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为一高含泥低渗透油藏.为高效开发该油田,从研究油层的敏感性着手,系统研究了入井流体对油层岩心的伤害,提高了使用强抑制复合离子聚合物水基钻井液、 P T A 和 K Cl保护射孔液、 B C S- 851 瓜胶压裂液、 K Cl保护修井液及综合注水质控制等系统技术,大大提高综合开发效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保护 钻井液 射孔液 压裂液 修井液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长垣油田曲流河废弃河道 被引量:11
3
作者 卢勉 姜岩 +3 位作者 李操 吴高平 蔡东梅 张秀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0-1297,共8页
以长垣油田密井网区葡萄花油层葡Ⅰ2小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密度信息、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结合浩特陶海海拉尔河段现代沉积等资料,剖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趋势引导,井点微相控制"... 以长垣油田密井网区葡萄花油层葡Ⅰ2小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密度信息、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结合浩特陶海海拉尔河段现代沉积等资料,剖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趋势引导,井点微相控制"的井震结合废弃河道精细识别方法。按照废弃河道成因机理,结合卫星照片、现代露头、三维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将废弃河道划分为2大类4小类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完成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块葡Ⅰ2小层曲流河沉积环境废弃河道精细识别和平面组合,并利用抽稀井网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井震结合相图对废弃河道的识别精度提高了11%;废弃河道走向及组合方式控制着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储层的分布特征,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区废弃河道以决口改道型为主,平面上呈"S"形,其中一条废弃河道横跨整个工区,长度达4.8km,宽度约为60~130m。应用废弃河道识别成果指导开发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曲流河 废弃河道 响应特征 长垣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采油功能菌株的筛选和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承纲 王广霞 +2 位作者 张巧云 俞理 黄立信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5-208,共4页
从大庆油田采出液中分离得到一株采油功能菌Z25,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Rhodococcus ruber。该菌株能利用烃类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代谢生成生物表面活性剂,达到稳定期发酵液的乳化系数EI24为64%,最佳发酵时间为48小时。原油降解实验表明... 从大庆油田采出液中分离得到一株采油功能菌Z25,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Rhodococcus ruber。该菌株能利用烃类为唯一碳源生长并代谢生成生物表面活性剂,达到稳定期发酵液的乳化系数EI24为64%,最佳发酵时间为48小时。原油降解实验表明,该菌株能够降低油品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和原油凝固点,使大庆油田3个稠油样的胶质沥青质含量分别从38.76%,33.25%,35.38%降至36.55%,30.31%,33.73%,凝固点分别从13.5℃,-5℃,3.3℃下降至8℃,-12℃,1℃,改善了原油的物性。同时,Rhodococcus ruberZ25菌株发酵液能够乳化原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性;微生物发酵液还能够改善介质表面润湿性,将亲油表面转化为亲水表面。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发现,该菌株能大幅提高低温稠油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对三个油藏的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4.52%、11.71%和1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采油菌株 乳化系数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实验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方法对Ni/TiN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夏法锋 苗亮 曲智家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3,共3页
采用机械搅拌-电沉积和超声搅拌-电沉积复合方法,在20钢基体表面制备Ni/TiN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镀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机械搅拌速率为400 r/mim时,Ni/TiN复合镀层的TiN粒子复合量的质量分数为9.8%,... 采用机械搅拌-电沉积和超声搅拌-电沉积复合方法,在20钢基体表面制备Ni/TiN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镀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机械搅拌速率为400 r/mim时,Ni/TiN复合镀层的TiN粒子复合量的质量分数为9.8%,显微硬度为871HV;当超声波功率为300 W时,Ni/TiN复合镀层的TiN粒子复合量的质量分数为10.9%,显微硬度为926HV。在机械搅拌-电沉积制得的Ni/TiN复合镀层中,表面颗粒的粒径在3μm左右,而超声搅拌-电沉积制备镀层,表面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μm。采用超声搅拌-电沉积制备Ni/TiN复合镀层,耐磨性能优于机械搅拌-电沉积制备的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层 微观结构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iC纳米复合镀层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春阳 谷硕 曲智家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35,共3页
采用机械搅拌-电沉积方法,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Cu-SiC纳米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机械搅拌速率、电流密度、SiC粒子质量浓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Cu-SiC纳米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Cu-SiC纳米复合镀... 采用机械搅拌-电沉积方法,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Cu-SiC纳米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机械搅拌速率、电流密度、SiC粒子质量浓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Cu-SiC纳米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Cu-SiC纳米复合镀层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搅拌速率300 r/min,阴极电流密度4 A/dm2,镀液中SiC粒子的浓度4 g/L,pH值3.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iC 复合镀层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
7
作者 杨蕊 高东健 杨占发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59,共3页
采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在45钢表面添加镍包铬复合粉末制得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结果表明,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主要由Ni、Cr、Fe、C等元素组成,其显微组织是定向凝固的柱状枝晶组织。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熔覆区的平均显微硬度为441.4HV,约为... 采用激光熔覆的方法,在45钢表面添加镍包铬复合粉末制得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结果表明,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主要由Ni、Cr、Fe、C等元素组成,其显微组织是定向凝固的柱状枝晶组织。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熔覆区的平均显微硬度为441.4HV,约为基体45钢显微硬度的1.6倍,熔覆层的磨损量为基体45钢的60%,因此镍铬合金激光熔覆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铬合金 激光熔覆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山坪井田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敏 赵建光 +3 位作者 傅群和 时承华 钟倩倩 于占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2-105,共4页
为了确定白山坪井田煤层气勘探前景,基于对白山坪井田5号和6号煤层南北翼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探寻了该井田煤层气的勘探潜力以及成藏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白山坪井田5号和6号煤层南翼煤层厚度大,这2层煤由北向南煤层厚度逐... 为了确定白山坪井田煤层气勘探前景,基于对白山坪井田5号和6号煤层南北翼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探寻了该井田煤层气的勘探潜力以及成藏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白山坪井田5号和6号煤层南翼煤层厚度大,这2层煤由北向南煤层厚度逐渐增厚,由向斜翼部到核部,煤层稳定性增强,有后期岩浆侵入供热促使烃源岩二次生烃,此外南翼断层较少,仅发育2条小断层,顶板渗透性差并且厚度较大,保存条件优于北翼。所以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来看,白山坪矿区南翼整体勘探前景优于北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山坪井田 煤层气 成藏主控因素 煤层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驱动高压往复泵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建波 姚春东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7-119,共3页
介绍了一种液压驱动高压往复泵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该泵的工作特点是考虑了高压下液体可压缩性的影响 ,增加了预压过程 。
关键词 液压驱动 高压往复泵 预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媛媛 宋考平 +3 位作者 刘健 沈秋雨 周继龙 于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6期51-56,共6页
为进一步探索三元复合体系在储层中的运移变化规律,针对大庆油田流体性质和地质特征,以油藏工程、表面活性剂化学和油田化学为理论指导,基于复合体系各组分浓度动态测试结果,开展了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变化规律实验研... 为进一步探索三元复合体系在储层中的运移变化规律,针对大庆油田流体性质和地质特征,以油藏工程、表面活性剂化学和油田化学为理论指导,基于复合体系各组分浓度动态测试结果,开展了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和驱油效果变化规律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以及碱呈现出不同的沿程滞留特征,出现色谱分离现象,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降速率远快于聚合物和碱浓度下降速率,整个驱替过程中超低界面张力和高黏度状态仅能够保持大约1/3的井距长度。超低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驱阶段采收率的贡献比有限,有大约60%以上原油不是复合体系在超低界面张力状态下采出的。三元复合驱使用体系只要在保持较低界面张力状态的同时兼顾充分的黏度性能,也可能获得同样良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组分浓度 黏度 界面张力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砂体渗流能力聚类研究
11
作者 李航 佘玉洁 董庆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63-2166,共4页
基于数学统学中的聚类理论提出了一种划分储层砂体渗流能力级别的方法:砂体渗流能力聚类法。运用该方法对油藏各个井点的地质属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每个小层上各个井点的渗流能力分为若干级别,并对井点之间储层的渗流能力级别进行插... 基于数学统学中的聚类理论提出了一种划分储层砂体渗流能力级别的方法:砂体渗流能力聚类法。运用该方法对油藏各个井点的地质属性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每个小层上各个井点的渗流能力分为若干级别,并对井点之间储层的渗流能力级别进行插值出图,从而得到不同小层的储层渗流能力聚类图,该图能直观地反应小层各个区域渗流能力。最后用大庆某采油厂某区块进行实例分析并给出聚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 聚类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参数反冲洗控制程序的研发
12
作者 刘喜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3-85,共3页
根据开发部关于核桃壳过滤器反冲洗参数调整规定,针对目前的问题,自主研发反冲洗PLC控制程序。由目前的单一强度改为参数可调的变强度反洗模式,根据优化后反洗效果的化验数据对比,确定反洗强度和时间等设定参数。在控制方面,重点开发了... 根据开发部关于核桃壳过滤器反冲洗参数调整规定,针对目前的问题,自主研发反冲洗PLC控制程序。由目前的单一强度改为参数可调的变强度反洗模式,根据优化后反洗效果的化验数据对比,确定反洗强度和时间等设定参数。在控制方面,重点开发了下位机(PLC)的控制程序,运用PID闭环控制算法,以流量为控制对象,变频输出控制反洗排量,达到设定强度的反洗。着重解决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误差修正、数据交换和报警联锁保护等问题。系统投入使用后,结果表明: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反洗强度、时间等参数根据实际情况任意可调;自主研发,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摆脱对厂家的依赖;为其他水质站的参数优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通信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